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叨晃#平诮鞫龋灰纭保磺浯蠓蛑靶ⅰ痹蛟凇吧喜唤荆叨晃#平诮鞫龋灰纭保磺浯蠓蛑靶ⅰ痹蛞磺邪聪韧踔蓝校胺欠ú谎裕堑啦恍校谖拊裱裕砦拊裥小保皇拷撞愕摹靶ⅰ笔侵宜呈律希B晃唬丶漓耄皇酥靶ⅰ庇Α坝锰熘溃值刂魃斫谟茫匝改浮薄
失而复得《兰亭序》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没而复得,得而再没,在中国盗墓史上同样极富传奇『色』彩。
第66章 中国盗墓史上四大文化传奇(2)()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行书法帖,精品中的精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
该文共28行,324字。据说他当时写《兰亭序》时,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写出的字遒劲有力,婀娜多姿。文章中共有20个“之”字,形态都不相同。王羲之后来又写过数十本,但总不如原来的好,他自己非常爱重这本《兰亭序》,把它作为珍宝传给子孙,至七代孙智永和尚,智永临死时又郑重地传给心爱的弟子辨才。
却说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字。唯一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兰亭序》,心中怏怏不乐,连做梦都想到它。
中国古代的领导者往往非常重视智慧和谋略,他们知道,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仅仅有权力或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计谋,必要的时候,还得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
为了找到《兰亭序》真迹,唐太宗派人四处寻访。最后,终于打听到《兰亭序》真迹收藏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和尚辨才手里。于是他下令把辨才调进后宫讲经场做僧官,以优厚的待遇供养他。唐太宗便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接近交谈,有一次借着闲谈的机会同到《兰亭序》,并态度和蔼地多方诱劝辨才承认收藏了《兰亭序》,但辨才并不为之心动,只承认以前在先师智永处见过真迹,自师父死后,又几经丧『乱』,就不知《兰亭序》的去向了。唐太宗只得把辨才放回原寺。唐太宗仍不死心。有一次他和大臣房玄龄密商说,《兰亭序》真迹肯定在辨才和尚手里,你不妨找个聪明有计谋的人,代我到辨才那里设法取来。
房玄龄当即就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当唐太宗要他去取《兰亭序》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皇上借给他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这两个要求唐太宗都欣然答应了。萧翼拿了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之后,便乔装打扮成一个穷愁潦倒的山东生,搭乘商船来到浙江绍兴。日落时分,他来到了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辨才看见萧翼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打招呼。萧翼说他是北方人,这次是带了蚕种到南方来卖,凡有寺庙的地方,都顺便来观看一下。辨才邀他入房交谈。谈话间,辨才很赏识萧翼温文尔雅的风度和丰富的知识,对他很敬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晚,萧翼被辨才留宿在寺庙里。以后数天中,萧翼经常带酒到寺中和辨才一块儿饮酒作诗,终日欢乐异常,二人感情极为融洽。
一日,萧翼与辨才谈及书法,称有几件祖传王羲之法帖,但不知真假,想请辨才鉴定真伪。辨才不知是诈,便告诉他这些祖传之物确系王氏真品,但非珍品,随口说出他藏有《兰亭序》的事情。萧翼表示不相信,称《兰亭序》真迹早已失落。辨才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便和盘道出他得到《兰亭序》的经过,还把藏在房梁上的《兰亭序》取出给萧翼品鉴。萧翼故意称真迹是赝品,『迷』『惑』辨才。
这么一来二往,萧翼把《兰亭序》秘藏于房梁上的地点『摸』准了,一日趁辨才不在寺内,萧翼便窃《兰亭序》逃回京城,把真迹献于李世民。据说辨才发现《兰亭序》被盗,气得大病了一场,不久圆寂归西。此即盛传的“唐太宗计赚得《兰亭》”。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把它放在座位的旁边,朝夕观赏,并叫人临摹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大臣等人。
但是,另有一版本与此说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兰亭序》之新说。
《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在公元4世纪,被郗昙带入墓中。
郗昙出自书法世家,是晋代和王羲之一样有名的书法家。其父郗鉴亦工书法,其兄郗愔的书法造诣更深,善章草,代表作有《至庆帖》。后世有评论,称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不如郗愔的好。《兰亭序》怎么能到郗昙的手里?看看郗、王两家的关系就明白了。
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王羲之是郗昙的姐夫。因为这层关系,《兰亭序》落到郗昙的手里应该不意外吧。据说,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正书《乐毅论》,也为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入了自己的墓中。
南朝时有个叫做于丹徒的军人盗掘了郗昙墓,得到了王羲之等书法家的手书。后来于丹徒盗墓东窗事发,王羲之的珍贵墨迹也被没入官府。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唐朝,有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生前收集了很多前代书法名家的真迹,死后便将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带入陵寝。五代时堪称中国古代盗墓第一人的军阀温韬盗掘了唐太宗的昭陵,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家的墨宝才再次流传人间。
盗墓贼为了利益盗掘墓葬,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使许多湮没的典籍重现人间,虽然这不能称之为盗墓贼的功劳,但今人却该庆幸,正是这种偶然的机遇,才使我们今天还能领略那些历史典籍、名家真迹的神韵。
书法大家盗《笔势》
爱好书法,本身又是书法家,为了得到自己的心爱之物,竟然利用盗窃手段达到目的的人,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这其中就有一个叫钟繇的大名士,此人便是钟会的父亲。钟繇这位名人,怎么会与盗墓贼联系了起来,可能不少人都会有怀疑,但事实就是这样。
钟繇(公元151~公元230年),字符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颍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着称。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三国志·魏书·钟繇传》引《先贤行状》),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
传说钟繇小时长相不凡,聪明过人,他曾经与其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一个被水淹的厄远,请小心行走)。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感到钟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便加倍悉心培养,钟繇也不负厚望,刻苦用功,结果长大以后便先被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并在阳陵(今陕西高陵)任县令,后因病去职。钟繇还在宫中任过廷尉正及黄门侍郎,成为皇帝身边侍从官,董卓之『乱』时,钟繇随曹『操』平『乱』,献计献策,深得曹『操』重用。当董卓挟持献帝刘协时,钟繇又与尚书郎韩斌一起商议,救献帝出长安,因钟繇屡立奇功,被拜为御史中丞,又迁侍中、尚书仆『射』,并被封为东武亭侯。钟繇对曹『操』统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当马腾、韩遂诸将恃强居于关中时,曹『操』便命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之职持节监督,终于说服马腾、韩遂诸将。官渡之战时,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钟繇及时送一千余匹马给曹军,为曹『操』大破袁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曹『操』写信给钟繇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对钟繇之功劳予以彰扬。
钟繇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书法成就经常被人称颂,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法家,早年竟然为了学习书法而“掘墓盗书”,做过盗墓贼。只是他盗墓的原因也颇合他名士的身份——他不是贪图古墓中贵重的随葬品,而是为了一本书法著作——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的《笔势》。
蔡邕(公元133~公元192年),字伯喈(jiē),陈留圉(yu)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名声最大,是名闻天下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文学、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关于他的很多故事,如听琴、三绝碑、哭董卓等,家喻户晓。蔡邕一生精于书法,是“飞白体”的创始人,《笔势》是蔡邕所著的关于书法理论的一本着作。公元176年,他以八分体写《尚书》、《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