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华再起 >

第202部分

中华再起-第202部分

小说: 中华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刂髡教箍说闹亓俊T谑捉⑹匝槭保箍恕⒒鹋凇⑵档茸氨干舷绿逑嗟狈奖恪8丶氖牵庵痔褰峁辜虻ィ僮鞣奖悖旒郾阋耍浅J屎洗笈康慕ㄔ欤饪畹锹浇⒃诟找唤ê梅劬吞蕴耸澜缟纤械牡锹浇⒅唬辉境晌耸澜缟献钗冉牡锹浇ⅰ�

    海军的备战也在这些个新的项目的支持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文字首发】 

第三百零六章 中国的备战之陆军() 
第三百零六章中国的备战之陆军

    相对于海军和空军的大动干戈相比,陆军方面的动作就要小的多,首先是轻武器方面,6。8口径的枪族已经完全满足了部队的需要,口径减小还是得战士们在同等的负重条件下,弹药携带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增加了持久作战的能力!不过在重武器尤其之装甲兵器发展方面倒是做了一些准备。文字首发】

    首先就是现在部队的那些轻型坦克,虽然现在数量友将近2000辆,在性能上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坦克相比并不落后,但是同样也并不先进,毕竟是一款脱胎于法国雷诺坦克的仿制改进型号!整个扯得全重大约不到10吨,装甲厚度非常的薄弱,火力也不大,37mm口径的坦克炮已经不能满足陆军对于伴随火力的要求了!研制一款新型的轻型坦克,以求在未来作战中能够配合已经服役的29式虎王坦克行动,已经迫在眉睫!

    在虎王坦克投入使用后,1934年新型轻型坦克项目就已经真是启动,经过两年的研制,终于宣告完成!这款新型坦克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它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该坦克的主动轮后置,和现今国际上流行的主动轮前置迥然不同,体现了特有的中国特色,这样做事的坦克没有长长的传动轴从车底通过,简化了可维护性,增加可靠性和车辆的抗打击能力!车体用钢板焊接,炮塔为铸造件。驾驶员位于车前左侧,顶部有1个可升降和水平转动的铸造驾驶舱盖,驾驶舱有2个观察镜,配有红外夜视仪。车长、炮手位于战斗舱火炮左侧,装填手位于右侧。车长指挥塔上安装4个观察镜和1个指挥潜望镜。该坦克安装1门60倍径57mm加农炮,俯仰范围…5°~+20°,右侧有1挺7。62mm口径的并列机枪,随火炮转动。此外,在装填手出入窗座上安装1挺12。7mm高射机枪,驾驶员右侧安装1挺7。62mm航向机枪。火炮有立式滑动炮闩,驻退复进机置于其上,发射定装式榴弹、穿甲弹另外还配有最新研制的微旋破甲弹和碎甲弹。

    该坦克的动力装置位于车体后部。1台12缸v型水冷发动机横置,标定功率为3w,标定转速为1800r/min。传动装置有速比为0。7的增速箱、多片式离合器、定轴式变速箱、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在变速箱左面两侧各安装1个多片式转向离合器和侧减速器,减速比为5。1。

    行动部分每侧为5个负重轮,独立扭杆式悬挂,在第一、五负重轮位置安装液压减振器,依靠车前1对球面蜗轮杆调整诱导轮位置来实现履带松紧度的调整。装甲车体前上甲板与水平面成30°夹角,厚度35mm,炮塔的正前方厚度为45mm。炮塔外部装有围栅,不仅新型坦克有,就是老旧的坦克也都进行了这种改装。这是一种新型的格栅装甲,根据实验表明这种装甲在增加不了多少重量的情况下对轻装甲车辆的有效防护率大约在60%左右。要知道这60%的防护率也能救很多人的命,这就是新坦克和老旧坦克在改造中加装格栅装甲的意义所在。车体两侧安装裙板以保护履带不受弹片的影响,增强防护能力。

    这种新型轻型坦克的射击参考了已经服役的虎王中型坦克,驾驶员位于前面的左边。铸造半卵型外壳轮廓炮塔被安装在中部,同时指挥官和炮手在左侧位置,而且装载机在右侧。发动机舱是位于后部。这款新型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线膛炮,有能力发射高爆炸药和穿甲炮弹。另外这款坦克还加装了和虎王一样的手动灭火装置,避免战斗中弹药殉爆的可能性!

    这种坦克乘员有4人,战斗全重21000kg,单位功率15kw/t。公路最大速度:60km/h,燃料储备724升,公路最大行程450公里,涉水深1。3米,爬坡度达到了70%,侧倾坡度也接近58%,攀垂直墙高有0。7米,越壕宽达2。5米。车体全长6。231米,宽2。85米,高2。263米。采用一台4冲程12v水冷直喷式柴油机!

    这款坦克刚一出现就赢得了战士们的喜爱,在装甲上它比第一款轻型坦克强出了太多,甚至超过了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的中型坦克,坐在里面让战士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在火力上也是排在了轻型坦克中的前列,能和世界上大部分的中型坦克相抗衡!虽然和虎王的75mm坦克炮来说还有差距,但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比完全居于领先地位。有意的性能让陆军部队在这款坦克刚一定型就下达了1000辆的订单!以满足南方部队和侦察部队杜宇装甲战车的迫切需要!

    在发展坦克的时候,陆军方面方面也没忘记发展一款合适的装甲运兵车,进过再三比对,终于选定了一款有锦州装甲制造厂和江南造船集团联合研制的一款35式装甲运兵车,这款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按照一个车族的模式来设计的。在划分上,相对于东北虎式步战车该车族属轻型装甲车辆,具有水上浮渡能力。战斗全重从12。6t装甲输送车至16。5t35式105mm自行榴弹炮。车体由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动力传动装置右前置,驾驶员位于左前部,车辆后部为载员舱并开有后门供载员出入,顶部开有各种不同的顶窗。这款车型的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70千米。

    传动装置为机械式。主离合器为多片干式。采用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的同步器机械变速箱。转向机为多片式转向离合器;制动器为带式;侧减速器为单级圆柱齿轮式。每侧采用5个直径为650mm的双负重轮,3个托带轮,3个筒式液压减振器,钢销履带,带可拆卸的橡胶衬垫,悬挂装置为扭杆式。

    在发展这种全履带式的运兵车的同时,陆军方面还发展了一款半履带式的装甲运兵车,作为这款运兵车的一个补充。也是为了替换主力部队的那些摩托化部队中的卡车,这种车型有效避免了开车的越野能力差和无装甲的弱点。所谓半履带式装甲车,就是车辆前部像汽车,后部像拖拉机的装甲车,起推进作用和主要承重作用的是后部的履带及悬挂系统。转向用的车轮与驱动用的履带的结合,使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可以胜任多种任务。

    之所以在研制履带式装甲运兵的同时在研制这样一款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主要考虑到履带车辆的越野能力较好,但是乘载重量受到限制,同时履带的寿命,尤其是在越野的环境下较短,生产成本上,履带也比轮型车辆要高。车轮的寿命也高于履带,同时轮型车辆能够搭载的重量较高,可是使用车轮的车辆在高乘载重量时所能够通过的地形非常有限,并且在恶劣天候下的行走能力远不如履带车辆。

    这种半履带使得车辆的主要特点就是前方采用车轮,后方则是履带推进的部分,美国就曾经试制过机车型态的半履带车辆,但是其国内数量极少的陆军让这种车辆没有形成量产。除了提升越野与载重能力之外,这些半履带车的驾驶方式与一般大卡车接近,比较容易找到或者培养驾驶人员。这种半履带式装甲车在设计时充分的采用了现有的军用卡车技术和零件,有效降低了技术难度和生产成本,区别仅在于发动机,半履带式车前轮采用多层加强型外胎,内装防弹填料。两条履带各有1个主动轮和1个带张紧装置的诱导轮,有8个小负重轮,主动轮的动力直接由半轴传递。履带悬挂是螺旋弹簧联动。采用防滑挂胶履带。

    这种装甲输送车内配备2名乘员,即驾驶员和车长,还可容纳10名载员。车长5。8m,车宽2。1m,车高1。75m,车底距地高0。32车上武器有2挺7。62mm机枪,分别装在车体顶部的前面和后部。。该车的发动机置于车体前部,以便在车体后面开设尾门。车体每侧有6个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负重轮交错排列。履带为带橡胶垫的金属履带,履带接地长1。8m,履带宽280mm。

    伴随着新式兵器的不断进入部队,陆军的备战也快速的进行着,一切为了即将到来的二战而准备着!

    文字首发】 

第三百零七章 二战爆发() 
第三百零七章二战爆发

    认清了英法的本来面目和摸清了底细之后,希特的扩张的路程越来越快,甚至在公开的场合希特勒这样和他的将领们说:“不要担心英法,他们的领导人不是打世界战争的料!”以这样的方式来鼓动自己的将军们进行扩张。文字首发】对于这些英法依然采取了很有风范的绥靖政策。在1939年3月份吞并了捷克之后,希特勒终于把目光投向了波兰,在希特勒看来,波兰甚至是比法国更不可饶恕的敌人,但在他执政一周年时,却和波兰签订了一个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当然,希特勒这种人从不把条约当个东西,它或是表明欺诈,或是表明波兰在侵略目标上的顺序。1939年春天,他给武装部队下达了一份绝密的命令,此项命令的代号是“白色方案”,它的目标是在这年的8月底或9月初以突然袭击方式入侵波兰,像是跟自己斗气,他同时要求,这个时间不可更移。

    对于这些情况,英法已经有所察觉,开始了慢吞吞的备战。作为英法德有一个盟国波兰也罢希望投向了自己的盟国,但是英法注定会再次让自己的小弟们失望,在他们看来这是希特勒在打通进攻苏联的通道,谈们对希特勒的进攻甚至是乐见其成!

    1939年的7月,德军的力量已空前强大,纳粹德国几乎白手起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已达51个师,内含9个装甲师。还有一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摩托化部队,在德国的语汇中,它被称为“现代化骑兵”,以这样一支力量进攻波兰,拿戈林的话来说,“犹如拈死一只虱子”。在承平时期,德国约有为数60万的军队,而波兰仅有21万;动员潜力的差距亦然,前者除了51个现役师外,在战时可另外编成102个师,而波兰只能编成30个正规师,以及15个后备师。1939年时,德国即正动员为数400万的军队,其中已有250万人完成作战训练,加上因为先前德军执行的“波涛计划”,让其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迅速完成了动员,一共分成四个梯队进行:第一梯队为质素最优者,装备最精良、最优先给予机械化和编制人数最多,每师约18;000人,这样的师共有35个,总数约为630;000名士兵;第二梯队则有16个师,为后备役士兵组成,每师约有15;000人,共240;000人;第三梯队为年龄较高或训练较不完整的后备役部队所组成;第四梯队则由正规部队的加强营所组成,与第三梯队的单位同用于增援或次级防御作战中。

    德国陆军在魏玛时期限额十万人,让其军队仅留下精英份子,加上协约国的限武条约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