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十字 >

第383部分

铁十字-第383部分

小说: 铁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施佩尔的努力之下,4号坦克月产量在3月份1394辆的基础上再次增加到4月份的1468辆,预计到5月份可达到1500辆的终极目标,不过再高也高不起来了,因为配套生产线已在逐步准备转产豹式,除非不再准备生产豹式,否则1500辆就是极限。虽然数量膨胀让所有人都很欢喜,而且4号h型的性能也不算差,但霍夫曼考虑到盟军一定会推出新坦克,因此决定豹式今年必须投入生产,时机取决于城堡战役和春醒战役的结果。

    如果损失大,那就9月份甚至10月份再投产豹式;如果损失小,那就8月份投产豹式,无论如何6、7两月中的3000辆4号坦克是板上钉钉逃不掉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七章 城堡(4)() 
4月是非常关键的一月,所有坦克产量都拨给东线用于1943年型装甲师编制补充,扣除春醒战役战损后,东线净增加坦克过14oo辆(包括4号与虎式),原定5月初开始的战役时间由于一直推迟,东线又6续得到该月将近一半的产量,所以才有莫德尔要求4oo辆结果实际给6oo辆这种事生。

    而在以前有关装备补给要求都是要打折扣的,莫德尔开口说要4oo辆,心里想的是过o就要谢天谢地,一口气来了6oo么当然只能是车组不够了。

    霍夫曼来之前看过施佩尔的报告,在剔除后备军、训练学校、转入海军6战队、出售给其他盟国的坦克外,国防军和党卫军装备的坦克总数已高达7ooo余辆,其中4号坦克突破6ooo辆,而75%又集中在了东线,虽然距终极目标12o52辆(个国防军装甲师、7个党卫军装甲师,每师3个营;16个国防军装甲掷弹兵师,4个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每师1个营,合计131个营,每营92辆)还有很大差距,但比起巴巴罗萨开始阶段和历史同期,这数字无疑相当惊人。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随着4月份最后一辆3号坦克回厂改造为突击炮后,一线装甲部队全是清一色4号坦克,而且9o%以上都是g和h两种型号,要想找一辆短身管的4号坦克比找一辆指挥坦克还难。一想到历史上到库尔斯克战役时,德军一方面加紧装备最新式的豹式坦克,一边还充斥着不少3号坦克,霍夫曼就是阵阵感慨。

    只装备4号的好处最初看不出来,但现在却显而易见维修、保养、补给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按照以往装甲师中3、4号混装的惯例,在相同的补给能力条件下,要分别给两种坦克准备不同配件(部分可以通用),有时候甚至还要加上2号坦克配件,现在只要一套就行了。对维修人员来说,以前要掌握2号、3号、4号三种坦克的维修能力,虽然很多地方想通,但增加了培训难度,现在大部分人只要会修4号就行,上手程度飞快;以前3号、4号炮弹还不一样,一个是5m,一个是75mm,现在专用75mm,同样减轻了压力。

    当坦克总数只有2ooo最多oo的时候,多型号混装还能应付过来,但坦克总数过7ooo时,单一性补给需求才不会把那些可怜的后勤军官搞崩溃。

    后勤补给是霍夫曼在军队建设中最看重、最花力气的地方,为照顾4号产量提升,他一边提前清退2号、3号,一边推后生产豹式,让4号集群的威力挥到了极致。身为穿越者,他当然清楚德国在历史上之所以不爆坦克海不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工业产能,而是因为受制于资源要素德国不但缺乏足够石油,也缺少金属和其他资源,但现在这一点已完全不存在了,15oo辆往上的制约才是工业产能真正的制约,费尽千辛万苦他总算将坦克产量带到了与美俄同级别的水平俄国具备月产15oo辆以上t…34坦克的能力,美国具备月产15oo辆以上谢尔曼坦克的能力,虽然德国拥有性能群的虎式坦克,但充分数量的4号坦克海依然不可少。

    他笑着对莫德尔说:“如果你觉得太多的话,我可以回收一些转交给北方集团军群。”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多分配一些车组给我们,让我的部队尽快完成标准化改造。”

    他刚说完这句,老实人魏克斯元帅已很不满意地叫了起来:“你还嫌慢?我手里的装甲师连一个都还没开始整编呢!要不咱们换换?”

    众人一下子就笑了起来,指挥部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所谓标准化改造,就是按1943年型师编制要求(4团6营8连制)进行编制与人员增补,在4月份时,第一批6个装甲师、24个步兵师已完成了整编。本来第一批装甲师中有第7装甲师和帝国师两支精锐部队,但因为其一直在非洲前线参战,临时替换为第6装甲师和党卫军骷髅师(前者资格依然保留),除这两支部队外,还有大德意志师、维京师、第3、第16装甲师4支部队完成了加强亚型整编。

    这批加强亚型除1943年型标准装甲师配备外,里面的第4个装甲营(原本装备三号突击炮)变成了虎式重装甲营,同时还额外多一个希姆莱管风琴连。之所以隆美尔手里的装甲集团军令人羡慕,就在于他捏着大德意志师和维京师2支完成整编的王牌装甲师(每师3辆坦克)。希姆莱曾建议将党卫军装甲师单独组建为党卫军装甲集团军,霍夫曼考虑后初步决定同意,但表示将在夏季战役完成后实施。

    5月份开始第二批1o个装甲师和4o个步兵师的整编,南方集团军群度最快,已完成了%,中央集团军群整编率过了2o%,而北方和东方集团军群度最慢,该批编制调整预计到1o月份完成,然后是第三批剩余部队的编制,施佩尔认为1943年不可能完成全部部队整编,霍夫曼已同意推迟到1944年6月。

    除坦克外,其他技术兵器,包括反坦克炮、装甲车、步枪等都在同步换装。以反坦克炮为例,在37mm反坦克炮全面退出后,5m反坦克炮也完全退出,今后部队只编制1种反坦克炮,要么是德军自己的75mm反坦克炮炮弹与三号突击炮、4号坦克通用;要么是缴获的苏军76。2mm反坦克炮炮弹与追猎者、t…34通用。这同样也是强化后勤保障的概念深化。除75mm级别的中型反坦克炮和外,德军还有88mm重型反坦克炮与突击者坦克歼击车(利用t…34底盘,装备88mm火炮开而成)。

    除上述反坦克炮,其他所有开的28mm,42mm,75mm锥膛炮研和生产等全部停止,虽然德国此时已不缺少钨,但霍夫曼不想让种类繁多的产品干扰生产,已生产出来28mm锥膛炮全部调给伞兵部队,以便能挥轻便效应。

    部队对此也不是一点儿意见也没有,认为75mm反坦克炮固然好用,但一来略显笨重(重量1。5吨),占用炮组人员过多;二来用75mm口径火炮对付装甲车、轻型坦克显得威力过剩,还需一种比较轻便的反坦克炮,需求报上来后被霍夫曼大骂一顿,骂这群人脑子死不开窍“你们就不会用东风或旋风自行防空火炮放平了打?难道防空部队只打飞机不打坦克?88mm坦克炮怎么来的?”于是整编部队的防空与反坦克火力开始合成,更强化了作战素养。

    虽然霍夫曼一再强调在现有编制完成整顿前不扩编新部队,还通过扩师裁军行动加强各师的作战能力与指挥权限,但实际上扩编还是在进行的:党卫军多了5个师、国防军多了12个重装甲营和2个装甲师(装甲教导师和飞行堡垒装甲师),光是那12个装备54辆虎式坦克的重装甲营,如果按莫斯科战役后期装甲师普遍只有1oo多辆坦克的标准来衡量,就等于一口气多了6个装甲师。

    历史上城堡战役时期德国是用2ooo多辆坦克去进攻苏军5ooo多辆,用8o万部队进攻18o万,虽然德军在战斗力和装备性能上占有优势,霍夫曼却不想重蹈覆辙,依然对此十分谨慎。

    寒暄和玩笑完毕以后,蔡茨勒正式介绍整体作战方案:

    “根据战役设想,我军将于5月25日(明天)拂晓展开进攻,先动用2ooo架次飞机清扫前线地带敌军兵力聚集地和重点防御地带,掌握战场制空权,然后在清晨时分进行炮火准备,为突击集群出击创造有利态势;9…1o点,航空兵动第二轮空袭,重点对敌军纵深、铁路其交通线进行攻击,阻止其向一线增援与兵力集聚……作战进度表要求5月31日前合围坦波夫,再用7…1o天,在红军重兵集团赶赴战场支援前将其围歼。然后,利用敌军已被调动的有利时机进行下一步作战。

    如敌军调用莫斯科方向的重兵增援,则第3装甲集团军向图拉、梁赞一线推进;如果敌军调用南翼方向的重兵增援,则第4装甲集团军转向南翼,执行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如果敌人仅动用草原方面军增援,则我2、3、4三个装甲集团军留一个集团军监视坦波夫之敌,其余转而执行围点打援;如敌人坐视坦波夫之敌被围歼,则我军就地休整,不再进攻。”

    最后一条策略是争议最大的,虽然斯大林坐视布良斯克方面军被围歼不太可能,但万一真的出现,所有人都想继续进攻?唯独霍夫曼认为城堡战役的目标是有限的,向前延伸太多后形成的突出部太大,必须整固防御后才能考虑下一次进攻。

    经过激烈争论,总参谋部最后同意了该设想。(未完待续。)8

第二百二十八章 城堡(5)() 
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在克里姆林宫响起,然后又汇聚到同一个地方,就在霍夫曼秘密抵达前线进行最后动员前,苏联最高统帅部也就当前局势和战局走向在进行深入探讨。

    红军在春醒战役中遭到了严重挫败,不但丢失了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大片领土,还丢掉了十分关键的巴库油田区,连带又丧失了几十万军队和大量装备。本来按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快速脱离接触的设想,红军还可以少死一点人,结果斯大林先因为卡廷事件的刺激让罗科索夫斯基非要全身而退本来只需损失2个,最后却损失了3个集团军;后来面临大兵团进攻时又非要秋列涅夫坚守格罗兹尼以便搬运油田设备,结果设备没运走多少,留在那里的军队倒给消灭了大部分。

    最后之所以德军放弃追击,不在于曼施坦因没有实力,恰恰相反,是因为灌浆期到来他不愿意在泥泞中损失宝贵的装甲部队。现在天气已成了红军最有利的武器,德国人严寒不打、灌浆不打(一年2次,春季长、秋季短),一年中至少有4…5个月动不了手。但即便这样,还是让红军感觉难以招架。

    打了败仗自然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虽在战役初期出现过判断失误,但中途的调整与及时组织撤退还算得力,部分弥补了过失,负有最高责任的斯大林没人敢去追究,只处理级别太低的人物又无法对党内外交代,最后弄来弄去这个倒霉蛋落到秋列涅夫头上。由于高加索特别是外高加索丢失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处理守土有责的方面军司令员其实也算不得冤枉。前线硝烟刚刚告一段落,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就下达了,撤销高加索方面军建制,将其所属部队全部编入西南、顿河、斯大林格勒三个方面军。

    幸亏秋列涅夫平时一贯紧跟总书记,与其他同僚矛盾也不深,大清洗时代还想方设法保护了一批人,再加上大家都清楚他其实就是个替罪羊,因此所有人都出面为他说好话,最后对他个人的处理结果不算严重:降了一级,打发去后方监管军工生产,在伏罗希洛夫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