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218部分

一个人的甲午-第218部分

小说: 一个人的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刑天一听倒像是真有些急了,“这一漂洋过海还不知道会去多久,这次回京说什么我也要把婚事办了,给咱刑家留个种心里也踏实些………”

    着,刑天又露出了那份嬉皮笑脸的样子,“看来我成亲段大人肯定是赶不上了,但是贺礼断然少不得的。听说段大人在京城里面有一处四合院,是袁世凯大人送的,你反正又没有去住,干脆行行好借我住住吧,你知道我家底子薄,总不至于眼睁睁看我成亲连像样的地方都没有,被别人笑话吧?”

    段~瑞心中一震,当初开办新建陆军的时候,袁世凯送自己那处四合院其实也管不了多少银子,但是其中未尝没有拉拢自己的意思。段~瑞当时不便刻意拒绝,可也多了个心眼,一直都空闲在那里,可这件事情怎么连刑天知道?

    再一联想到刑天和皇上的关系,此时段~瑞后背不由得冒出一丝冷汗,刑天此举恐怕不是无端而为吧,这背后到底是皇上的意思,还是刑天想借此替自己遮掩?

    心中思绪万般,但是段~瑞脸上却是一点都没有带出来,大笑着说道,“你小子倒是心思活动,一转头就打起了我的主意,行,四合院你拿去,不过你记住了,将来生儿子这四合院就归你,生个丫头的话,那就是你小子没本事,到时候还得给我退回来………”

    今天有点迟,凌晨一点结束的,努力更新,报效大家,大家也多给点顾虑吧,顿首拜谢!

    

第十五章 迷雾中的开始(六)() 
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担任《时务报》主笔后,以康犀利笔锋,一支笔横扫千军之势,再加上皇上在辽东辽南的节节胜利,《时务报》借着这份天下大势声名鹊起,俨然成为大清评论时事引领风气之先的第一大报。

    而报社驻地,上海租界里的那幢三层小洋楼,一时之间也是人来人往,隐隐的竟有几分以在野之位,揽尽天下清流舆论的人望。尤其是皇上回京之后,上海各界名流官绅这时候都是瞧着风向火候,忙不迭的上门拜访,又是递片子又是攀交情,一张嘴满口阿谀奉承之气扑面而来,与朝廷查抄强学会那会儿,就如同一个冰天雪地,一个炎炎夏日。春节前后,甚至就连上海道台也放下身段,亲自来到报社驻地拜会此刻已经有几分名动天下的康南海。

    一片风潮涌动之际,本正处于世人翘首仰望中的康有为,却反而显得有些出人意料的落寞,这些日子里轻易也不出来见客,倒像是满腹心事般,终日呆在小洋楼的三楼凭窗眺望。

    就连康有为身边最得意的学生梁启超,心中也不免有些纳闷。眼下正是《时务报》开办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局面,比之过去的艰难百倍,如今人望风潮都是一股脑的推着人往前走,想着都让人振奋不已,可老师为何反而显得如此消沉?每日里凭窗眺望又到底在望些什么呢?

    此时的梁启超自然不会明白的老师康有为每日里眺望的,不是上海十里夷场的风光旖旎,而是他心中通往京城的那条道路,是他辗转反侧苦苦盼望的皇上召他进京的旨意。

    一转眼皇上回已经几个月了曾经反对皇上的刚毅、荣禄和载漪等人被诛杀,皇上从太后手里拿过了朝政大权,紧接着朝局中枢也重新洗牌换人,新年一过皇上甚至连变革朝政的上谕都明发天下了,皇上要变革朝政,又怎么能离得开他康有为?可身处上海租界里的这幢小洋楼似乎被相隔在这片风起云涌的大潮之外,如同被静静遗忘了一般…………

    难道皇上真的忘了我康为,难道皇上要的不是维新变法振兴国势?想到此有为心中便是一阵难抑的苦闷,黯然长叹。

    论及才华学胸中锦绣,放眼天下,他自负并不输于任何人。然而这么些年来次又一次的科举落地,一次又一次的世态炎凉,仿佛老天爷刻意要与他康有为作对,有人说他狂傲不羁,有人说他热衷功名,他还是咬着牙继续考下去可是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康有为的抱负?他要的又何尝是守着这份《时务报》搅动时势风潮,那远远不是他康有为的抱负要的是京城,是朝廷中枢那个能够让他一展胸中才华的舞台。

    甲午风云以来,被皇上安排到上主笔《时务报》后原本以为找到了直达天听的捷径,从此便能如鸿鹄高飞,却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对自己的态度始终是忽冷忽热若即若离,此时更是冷落在一旁。如此种种,又怎么不叫他心烦意乱愁绪满怀。

    “老师,大喜讯,天大的喜!………”正在康有为落落寡欢的独自想着心事的时候,他的学生梁启超兴冲冲的跑了进来,手里挥着一纸电文。

    康有为不由得心中一震。难道是皇上自己进京了?一股狂喜之情夹杂着万般地忐忑不安顿时涌上心头。康有为一个转身便疾步走了过去。然而手刚伸到半空中接过那页电文。便听到梁启超急不可待地说道。

    “老师。城传来地捷报。新建陆军在山东大捷。全歼日军第十七联队。经此一战。我大清在山东将转守为攻。击败日本指日可待了!………”

    康有为伸在半空中地手顿时僵住了。脸上地期待瞬间变成一片阴云密布。有些不自然地咳嗽了一声。“哦。是我大清又打了胜仗了啊……”

    梁启超见老师康有为脸上地喜悦忽然变成这份冷淡地神情。不觉有些奇怪地问道。“老师有心事?”

    “心事?………:康有为下意识地念了一句。恍然间才清醒过来。看也未看便轻轻淡淡地一松手。将那页电文放到桌上说道。“自从皇上亲征田庄台。我大清打得胜仗还少了?做大事要有静气。这么点小胜就轻狂成这个模样了?”

    梁启超微微一怔。赶忙躬身说道。“老师教诲地是。学生刚才想着皇上刚刚发出让日本从山东半岛撤军地上谕。紧接着便是这样一场大胜。生生地让日本陷入进退两难地境地。心里一时激动难抑。便有些忘形了…………”

    “回头你把这个消息等在报上,再写一篇社论就行了,局势如何发展,尚在两可之间,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康有为深深的压住心中那股失望之意,背过身淡淡一句。

    大约也是看出老师的心绪不佳,梁启超不敢再多说什么,鞠了一躬便悄悄退出门外。刚走到门边,便见到门房急匆匆的跑上楼来,气喘嘘嘘的说道。“林启兆林大人和一位吴大人上楼来了,要拜访康先生。”

    这幢小洋楼都是林启兆的产业,林启兆往常也偶尔过来,下人都识得这位林启兆林大人,见他过来自然是不敢怠慢,借着带路慌忙便上来禀报。

    梁启超此时倒是有些踌躇,今日老师心绪不好,这个时候倒是见还是不见?正在犹豫不决间,楼道里已经响起了一阵笑声,“卓如啊,我都走到门口了,怎么还不让我进去啊?”

    笑语声中,林启兆已经陪着一个中年人缓步走到了梁启超面前。

    梁启超赶忙低头侧身恭敬敬的将林启兆和那位中年人请进了屋内。

    屋内康有为早已经听到了外面的动静,听到是林启兆亲自过来,也匆忙收起心中的万千思绪,轻声一笑便迎了上前。

    还没走两步见到林启兆陪着一个中年人缓步走进了屋内,当先的中年人一身华贵地缎面裘皮祅,脸上带着恬淡的笑容,正静静的注视着自己。

    “康先生,这位便是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吴大人。”林启兆在吴绍基身后满脸微笑着说道。

    为和梁启超都是一惊,瞬间便反应了过来忙驱之礼,“学生康有为、梁启超参见制台大人。”

    “快快请起………”吴绍基一伸手将两人搀了起来,呵呵笑着说道“如今康先生以时务报名动朝野,你的学生梁启超也是一支笔横扫全军,如何也拘泥于这些俗礼啊,都坐下来说话吧。”

    皇上的心腹重臣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亲自上门拜会,康有为心中一时之间是百转千回,整颗心都是忽上忽下怦怦直跳,隐约像是看到天边的一线光亮,可又万般猜不定。

    待下人敬茶退出后,康有为恭恭敬敬的说道“学生奉皇上旨意办理时务报,不过是以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国家未建尺寸之功,何敢言名动朝野?不过是一闲散之人罢了如何当得起制台大人如此抬爱?”

    吴绍基淡然一笑,目光深深的在康有为脸上看了一眼说道“康先生不必自谦,你的学识才具又岂是他人可以望其项背的,如今京城内外,朝野百官,西方各国公使和当今皇上,谁能没有读过时务报,又有谁不知道你康先生的大名?就是本制台,也在你康先生维新变法的文章中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啊!”

    康有为不觉抬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说不出来的惊喜,维新变法的文章当初一发出来,便被皇上的一道旨意给叫停了,虽然也略微知道皇上是迫于当时的朝局形式,可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此刻听皇上身边最得用的重臣吴绍基侃侃而谈维新变法,康有为心中如何不会波澜起伏,难道皇上………

    还没等康有为斟酌词句,绍基又开口接着说道,“我在京城的时候,常听皇上提起康先生的文章学识,皇上对康先生的倚重和厚望是溢于言表。我离京之前,皇上还特意叮嘱于我,让我转告康先生,眼前中日之战尚未止息,局势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皇上的心思都在中日这场战事上面。一旦中日和谈有了个结果,皇上必定会召康先生进京,为皇上变革朝政的参赞谋划,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康先生可不要辜负皇上的厚望啊!…………”

    康有为不由心中一震,这些日子里的千般愁绪万般煎熬,此时都化作一股热气从胸中直冲鼻端,激动得都有些难以自持了。

    “皇上要召学生进京?………”康有为搓着,有些语无伦次的说道,“康某不过一介书生,于国事空发些议论罢了,如何当得起皇上如此厚爱。皇上旦有所命,康某必万死不辞………”

    吴绍基不动声色的看康有为,以他在官场中历练出来的城府,又如何会看不出此时康有为心中的心绪激荡,更何况刚刚的一番话,也正是皇上为着安抚康有为而特意叮嘱的,当下缓缓说道。

    “在本制台看来,康先生不是如那些清士子般空发议论,而是有的放矢。国事艰难,朝政僵化,正需要康先生维新变法这样振聋发聩之言,方能以一扫我大清昏然懵懂的局面。本制台今日前来拜访康先生,也是想亲耳听听康先生维新变法的高论。”

    听吴基问起维新变法,康有为方才缓过神来,略微沉吟片刻,拱手而道,“自从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后,这些年来我大清始终在变法,但这究其实却又不是在变法,而是在变事。所做者,更是末节,而非根本。这就是我大清推行洋务数十年,集大清之财力物力人力苦心打造出北洋,却又在甲午中惨败于日本之手的症结所在。我大清非无有坚船利炮,非事情不可为,乃体制不可为也…………

    我大清的制度,在学生看来不过是两个字:道德!多少年来,我们都以这两个字作为治国的根本,以为只要官员讲究操守,便能够挽救国家的衰亡,这是大谬也,是误国的垃圾!治国的根本在于制度!所谓变法,就是仿效西洋各国,变革国家体制,法者,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