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17部分

一个人的甲午-第17部分

小说: 一个人的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日子以来,宫里的人也慢慢习惯了皇上这样,甭管什么时候,只要一到饭点,一准会看到皇上笑容可掬的坐在老佛爷身边,其乐融融中透出那股子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孝心。

    皇上这样每天来回的跑,不累吗?私下里就连李莲英也不免在心里面嘀咕着,可看到老佛爷那份从心里面透出来的开心,这话也只能烂在肚子里,打死也不敢说出半句来。

    光绪却是满心的不以为然,不就是吃吃饭吗?前世勾兑政府领导,最不能少的就是每日的饭局,察言观色、插科打诨,活跃气氛,这可都是历练出来的真功夫。这些看家本领不拿出来晒晒太阳,白穿越了?

    再说了,历史上面早就写得清清楚楚,太后的伙食比皇上要好得多哦!

    吃完早餐,陪着慈禧说了会儿话,光绪便回到养心殿开始皇帝每日的工作,看折子,接见大臣。但是今日却是没有想到,第一个递牌子的会是翁同?。

    看着翁同?有些惶恐的跪在自己面前,光绪却从心眼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他不喜欢翁同?这样的人,这位皇帝的师傅正直是有的,学问也是有的,但处理朝局和政务的能力却差了许多。最为可笑的是,他自己迂腐倒也罢了,却想让自己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君主也成为他那样的人。治理国家,仅仅靠个人的操守,靠道德伦理,不过是书呆子们的想法。倘若不是自己在朝廷中全无根基,还需要翁同?来维持朝局的平衡,说不得已经有了让他下课的想法了。

    至于今日翁同?的来意,光绪多少还是能够猜出些来,不过是朝会上有些扫这位帝师面子罢了。此时,少不得也要温言安慰几句。

    一边看着折子,一边和翁同?说了会儿话后,看到翁同?的神情稍稍缓和了下来,不似刚刚进来那般忐忑不安后,光绪不免又叮嘱了几句。

    “翁师傅,北洋的情况朕心里是清楚的,但眼下首要的还是梳理朝廷的财政,国家积弱已久,倘若连财政都是一笔烂账,又如何谈的上振兴国势,富国强民啊?你和李鸿章都是朝廷重臣,国家的柱石,将相失和,社稷之忧啊!”说着,扫了一眼正全神贯注望着自己的翁同?。

    翁同?心里倏然一惊,赶忙垂首答道,“臣对皇上忠心耿耿,从来不敢有半点的私心,国库空虚,确实无力支持北洋偌大的开销,臣也是担心北洋坐大,皇上亲政不久,将来恐怕不好驾驭啊……”

    光绪自然明白翁同?没有说完的话,心里却颇有几分不以为然,你和李鸿章那点烂事,朝廷内外谁人不知啊。有没有私心,只有天知道了。

    脸上却只是淡淡一笑,“北洋又不是他李鸿章的,是朝廷的北洋,你是军机大臣,帮朕看紧一点也没有错,但不是动不动就弹劾,是要放在心里面的,有些个事情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你是朕的股肱之臣,眼下的局面你也明白,朕需要你来维系朝廷的大局,不能乱啊!”

    这是很贴己的话了,翁同?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一时竟有些激动的又要下跪,光绪赶忙挥了挥手,他是打心眼里腻味了这一套,跪来跪去的也不嫌麻烦吗?

    话说到这里,也算是多少抹去了翁同?心中的阴影,光绪一时也不想和他深谈什么,李鸿章那边合办银行的事情,现在是断然不能和翁同?谈起的,至于将来翁同?会不会从中掣肘,就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听懂了自己今日的一番话了。

    正打算让翁同?跪安时,光绪忽然看到一份《请办新式陆军学校振兴国势折》的奏折,诧异之外不觉大感兴趣,看了一下署名便问道,“这个杜怀川是何许人也啊?”

    翁同?愣了一下,在心中默了片刻回答道,“光绪己丑科进士,字长风,现授工部主事,才气纵横却是个狂生,曾多次对人言自己虽是科举中第,科举却是世间最无用的东西,只有西学才能救国于危亡。”

    光绪己丑科,不就是去年吗?涉世不深,怪不得锋芒毕露啊。光绪一边想着,一边很认真的看起这份折子来,越看心中却是一阵惊喜。

    折子不长,没有那些迂腐书生动不动就洋洋万言的架势,却是条理分明,脉络清楚,更难得的是对办理新式陆军学校的建言远不是空谈,而是有方案有步骤,用前世的话说,就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光绪此刻是真的有点上心了,比起满朝的暮气沉沉,这份横空出世的折子多少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办理新式陆军学校连自己都还没有想过,这个家伙居然敢提出来,倒是值得一见,便对翁同?说道,“翁师傅明日把这个人带来,朕想见见。”

    “此人虽有几分才气,却一惯语多狂妄,臣怕惊骇圣听。况且他只是个微末小吏,骤然召见,不合朝廷的规矩啊。”翁同?皱了皱眉,颇有些不解的样子。

    “见见又有何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翁师傅,国势艰难,朕身边缺少人才啊!”光绪叹息了一声,却把目光坚定的投向了翁同?。

    今天更新晚了点,但是,但是,我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再次拉票,谢谢,兄弟们!!

    ——

    

第十章 无心插柳() 
大约也是察觉到皇上心中的不满,虽然多少有些不情愿,翁同?这次却不敢有丝毫的耽搁,一早就把杜怀川引到了养心殿。

    但是更加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要的竟然是独对,没有自己什么事。微微有些窘迫的从东暖阁里退出来,翁同?的心里一时间翻江倒海,说不出来的苦涩和疲惫。

    皇上已经长大了,再不是从前那个端坐在毓庆宫书案前,听自己讲授四书五经的孩子,而皇上的心思也越来越深了,即便是自己这个作老师的,终究也是琢磨不透。

    莫非自己真的老了?他无言的叹了口气,看了一眼曾经陪伴皇上度过如许时日的毓庆宫,默默的转身离去……

    东暖阁内一片静默,端坐于上的光绪并没有理会跪在地上的杜怀川,慢悠悠的翻开着桌上的奏章。

    他只是想压压下面这个年轻人的傲气。

    从这个年轻人走进东暖阁的第一刻起,光绪就看到了他眼中那份恃才傲物的神情,锐利,充满朝气,像把刀子一样,穿过满朝庸碌腐朽的官吏们,直直的插进自己的心里,让他忍不住怦然心动。

    他需要这样的一个人,需要很多这样的人,去打破这个如死水般昏睡着的国家。但正因为如此,像杜怀川这样的人才需要挫磨,玉不磨不成器,只是这个杜怀川是自己想要的那块璞玉吗?

    “说说你的折子吧,”光绪终于抬起头,沉着脸看了一眼跪在下面的杜怀川,“你一个小小的工部主事,不专于职守,却上了一份恭请筹办新式陆军学校的折子,所为何意啊?朕有些不大明白,你说给朕听听。”

    “位卑不敢忘忧国,臣虽然只是一个工部主事,职位低微,但国家危亡,责无旁贷。”杜怀川低着头,不卑不亢的说道。

    “照你这么说来,这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是文恬武嬉,荒废政事,只有你杜怀川在忧国了?”光绪冷冷的哼了一声,故意用居高临下的目光紧紧的盯着杜怀川,他倒要看看这个杜怀川在压力下面,有多少心理承受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机智。

    “臣并没有这样说,臣觉得他们也在忧国,只是忧的不是地方。”杜怀川微微愣了一下,似乎也没有想到光绪会忽然这样问自己。

    “哦,说说你的看法。”光绪不动声色的说道,心中却颇有些诧异。

    “数十年来,我大清数度与洋人交战,屡战屡败,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是洋人的船坚炮利,所以办洋务,练新军,以图自强。但臣以为,根子却并不在这里。我大清积弱已非一日,而弱就弱在举国上下如同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间的大势已经是日新月异,不知道国家到底落后在哪里,死死抱着天朝大国的面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单单以兵事而论,西洋各国都有培养军队士官的学校,可我大清至今仍然沿习武举,臣深感困惑,就算马骑的再好,箭术再精,武艺再高强,能抵得过洋人的火器吗?用这样的人统率军队,岂有不败的道理。”杜怀川抬起头迎着光绪咄咄逼人的目光,坦然说道。

    “李鸿章不是在北洋已经开办了武备学堂了吗?况且我北洋水师的管带大都是留过洋的,朝廷已经在着手改变现状,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吧?”光绪稍稍放缓了语气,但依然没有让杜怀川起来回话。

    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也不算是空谈了,但是眼下大清有这样见识的人也大有人在,并不见得有多少高明之处。只是之前光绪已经把杜怀川的折子看了好几遍了,他隐隐觉得这个年轻人肚子里的东西似乎不止这些。

    “北洋水师留过洋的管带加起来不到三十人,北洋武备学堂也仅仅是初具雏形,和洋人的学校比起来,无论是规模建制都差的太远了。再则朝廷既然已经在开始创办新式学堂,却又留着武举这个尾巴,岂不是自相矛盾,又如何不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啊?”

    “依你的意思,这武举应该废了?”光绪在心里冷笑着问道。

    当年戊戌变法光绪就打算这么干,结果招致全天下士子们的反对。这科举连着官场,关系着个人的荣华富贵,一旦废除,先不说朝廷内如何,单单是天下几千万士子这一关,就断然过不去。眼下,光绪心中只有甲午,只有先把这一关过去了,一切才可以徐图更新。

    “不可,因为眼下根本废不掉。”杜怀川断然说道。

    一边说武举无用,一边又不赞成废掉武举,光绪此刻是真有些被眼前这个家伙绕糊涂了。***,老子是皇帝,最高领导人,摆摆架子是应当应份的,你倒好,也在这里装起,绕过来绕过去一句实在话没有,当真以为我这个皇帝是摆设吗?

    想到这里,光绪是又好气又好笑,带着些许的恼怒说道,“有什么话就直说,再这么绕来绕去的,就给朕滚出去。”

    却没有料到杜怀川竟然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微微一笑,“臣没有绕来绕去,绕来绕去的是朝廷的举措,臣的意思是想说武举于国无用,早就应该废除了,只是牵涉太深太广,阻碍太大,眼下恐怕根本就动不了。而北洋武备学堂规模太小,且训练科目只有西洋后膛各种枪炮的使用,以及土木营垒、行军布阵、分合攻守的一般知识,基本上用一年的时间即可完成全部学习,根本无法培养出真正的新式将官。

    所以臣才建言由朝廷出面,仿洋人规制设立新式士官学校,一方面可以以正视听,让天下都可以看到朝廷振作自强的决心和措施,另一方面也可弥补北洋武备学堂的不足,以朝廷居于中央的优势,集天下的物力财力,为编练新式军队培养人才。”

    “哦……还有呢?朕不想听什么道理,朕要的是具体的章程,谁来主持?经费从哪里来?朝廷现在可是用度拮据,拿不出多少银子出来的,还有就是教官和学员从何处招募?……”光绪一连串的发着问。

    “急切之间想要做出一番局面出来,眼下还并无可能,从头开始在朝廷中遇到的阻力也会很大。所以臣建议可将北洋武备学校移到京城,在原有规模上加以逐步扩大,经费依旧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