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大事了!
这近乎是一次完美的政变,几乎不流血。
但还是流了一点。京城之内,只有一个人企图反抗,此人是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当他得知赵匡胤部队政变的消息后,从皇宫溜了出来,打算率领自己的部众拼死抵抗。但他运气不好,路上遇到赵匡胤手下大将王彦升。王彦升策马直追,一直追到韩通家中,把韩通一家人全都杀了。
政变的军队把皇宫包围了。不多时,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被一帮将领押到赵匡胤面前。此时的赵匡胤固然已经把整个京城握在手中了,但他仍然还要演戏,要向世人昭示自己篡权绝非出于自愿。他甚至呜咽流涕了,哽咽道:“我深受先皇厚恩,只是被六军将军所『逼』迫,不得已才这样做。我深感惭愧,有负天地,我要怎么办?”还是那么无辜,还是那么无奈。
范质还来不及吭声,听得到赵匡胤身边一位将领手按剑柄,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天须得天子。”这一喝,把范质吐到嘴边的话又吞了进去。倒是王溥比较识相,他退下台阶,向赵匡胤跪拜,承认他是新的皇帝。事到如今,范质也不得不跟着下拜。这两位当朝权臣都屈服了,那么小皇帝就算不退位也不行了。
很快,一纸禅让诏书下达了。小皇帝乖乖交出了权力,赵匡胤在众人的拥戴下,入皇宫崇元殿,即皇帝位,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太祖。
第二天,开封百姓睁开睡眼时,发现国家的名字改了。“周”已经成为过去,“宋”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这一年,赵匡胤三十三岁。
第2章 二李之乱:帝国的敌人()
表面上看,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轻而易举,事实上,他通向权力之峰的路绝非一蹴而就。
我们且来看看赵匡胤早年的奋斗史。
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当时是五代中的后唐时代。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大唐帝国的官员,父亲赵弘殷原本是后唐皇帝李存勖手下的将领,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五代『乱』世中度过,直到后周时代才去世。可以说,赵匡胤是个“军二代”,在那个『乱』世里,军人的地位当然十分重要,这也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在中国历朝皇帝中,宋太祖赵匡胤大概算得上是功夫最厉害的人。现在武术里面有一套叫“太祖长拳”,据说便是他所创的。还有传闻说赵匡胤曾经在少林寺学过功夫,是真是假,现在也说不清了。正史对他的武艺也有所记载,“学骑『射』,辄出人上”,有一次骑一匹烈马时,脑袋撞在门楣上,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岂知一点事也没有,足见功夫确实不错。
高超的武艺对赵匡胤的军事生涯起到很大作用。公元948年,时年二十一岁的赵匡胤投奔郭威麾下,开始在军界崛起。他原本出身军人世家,自小对兵法韬略烂熟于胸,加上精湛的武艺,很快得到郭威的器重。郭威在公元951年发动政变,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政权,赵匡胤先后担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等职。
郭威去世后,他的继子柴荣(郭荣)继位。北汉政权乘机联合契丹大举入侵,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军与北汉军决战于高平。在战役之初,周军出师不利,甚至有些将领在战场上倒戈,投降北汉。在此危急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率自己的骑兵部队勇闯敌阵。在他勇敢精神的激励下,士兵们无不奋力死战,以一当百,终于力挽狂澜,大破北汉军。
高平之战,赵匡胤脱颖而出,这也让他赢得了皇帝的赞赏与器重。很快,他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禁军高级将领。当时周世宗柴荣深感后周军队建设存在很大弊端,决意改革,精兵简政。这项改革的重任便落在赵匡胤身上,这也给了他展『露』组织才能的机会,他淘汰老弱之兵,调选天下武艺高强之勇士重组禁军。此后,这支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堪称天下劲旅。
公元956年,赵匡胤追随周世宗柴荣征讨南唐。
在南唐之战中,他仍然光芒四『射』。先是在水战中大败南唐水师,夺取敌舰五十余艘;紧接着,赵匡胤又攻克滁州,生擒南唐将领皇甫晖等。特别在六合之战中,赵匡胤更是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奇迹,他以不到二千人的区区之众,打败了南唐两万军队的进攻,杀敌五千余人。战后,柴荣擢升他为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这样,赵匡胤成为禁军的第二号头目,仅次于殿前都点检、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对中原政权来说,北方的契丹(辽)一直被视为头号敌人。公元959年,即周世宗显德六年,一代明君柴荣御驾亲征契丹,从水、陆两路分兵北进,赵匡胤为水路军总指挥。后周军队连战连捷,先后攻下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莫州、瀛州、易州等,收取燕南之地。正当柴荣雄心勃勃欲收复幽州时,却突染重疾,不得不班师回朝。
周世宗柴荣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把禁军一号头目张永德撤职,由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
有人认为张永德被撤职,乃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阴谋。
据说周世宗柴荣在北伐契丹途中,看到一块木牌,木牌上写有“点检作天子”这几个字,于是便对张永德产生戒心。依笔者的看法,未必如此。柴荣并非后周开国皇帝的亲生子,而是养子。虽然他改名为郭荣,但在许多人看来,他继承帝业名不正言不顺。柴荣在病重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儿子能否稳坐江山。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乃是郭威的女婿,手握重兵,这不得不让柴荣忧心忡忡。而赵匡胤与郭家无渊源,显然柴荣更倾向于把兵权交给他。
纵然柴荣英明一世,有件事还是出乎他的意料,在他死后不到两年,他所信任的赵匡胤居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窃取了柴氏江山。
从二十一岁从军,到三十三岁坐上龙椅,赵匡胤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正是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他所发动的兵变夺权,几乎是不流血政变的典范。政变十分顺利,可是搞定了京师,改旗易帜,并不能说大功已告成。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节度使,手握兵权,他们是否会对新朝廷俯首听命呢?
昭义节度使李筠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
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武艺高强,能挽百斤强弓,早在后唐时代便入伍从军,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固,可以说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政变夺权后,便积极拉拢诸地方势力。在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大家对政权更迭之迅速早已见怪不怪了,对许多人来说,管他龙椅上坐的是什么人,只要自己的权势不受动摇,又有什么关系呢?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新的中央政权表示效忠。可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却没有动静。
宋太祖当然晓得李筠的实力,他主动拉拢,许以高官厚爵。说实话,赵匡胤所开出的条件够令人心动的,他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
当李筠得知来自开封的使节抵达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拒见。这种态度可把他手下的官员吓坏了,大家望着这位节度使大人,一脸不解:您这不是要跟朝廷对着干吗?说实话,李筠也是过来人,从唐朝灭亡至今,皇帝都不知换多少了,如今又换一个,何必小题大做呢?大家赶紧纷纷上前劝谏,李筠没办法,勉强答应宴请朝廷使节。
酒菜都备好了,助兴的乐器也摆上来了,所有人都以为李筠回心转意了。岂料宴刚开席,宾客满堂,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请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悬挂于厅壁之上。大家觉得不对劲了,此时李筠竟然对着郭威的画像,号啕大哭起来。无论是在座的宾客还是左右侍从,无不看傻眼了,李筠这种态度,不明摆着向皇帝使节示威吗?大家纷纷向使节敬酒赔罪道:“我家主公酒喝多了,千万别见怪啊。”
其实李筠之所以不愿意归顺新朝廷,并非仅仅忠于后周,更大的原因,乃是他认为赵匡胤是后辈,居然这样爬到他脑袋上,心有不满。况且赵匡胤授予他中书令之职,表面上是升官,实际是要让他离开潞州前往朝廷赴任,削夺其兵权。这一点,李筠岂有不知之理。
李筠的态度,乐坏了一个人,他就是北汉皇帝刘钧。
几天后,一个来自北汉的使节秘密会见李筠,并带来了一封信。这封信乃是刘钧所写,约请李筠共同起兵,对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权。李筠把这封信给儿子李守节过目,岂料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李守节甚至以泪洗面,苦谏父亲莫要对抗中央。李筠哪里听得进去,拂袖而去。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与赵匡胤的战争爆发了。
昭义节度使李筠敢以一隅之地对抗朝廷,无非仗着有北汉的支持。为了取信北汉皇帝,他起兵后马上把朝廷派到潞州的监军周光逊生擒,押往北汉,并送上一笔巨款,以求北汉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他又派出一支军队袭取泽州(山西晋城),杀死刺史张福,占据其城。
对于这场战争,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他认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的大旗为号召,后周旧将以及禁军官兵势必会倒戈,推翻赵匡胤的政权。
可是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
赵匡胤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官照当甚至还获得提拔,俸禄照领,有几个人脑残想着为后周效忠呢?对于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是有充分准备的,当战火燃起时,他马上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兵进讨。
李筠虽然得到北汉的援助,并被北汉皇帝刘钧封为西平王,可是很快矛盾就暴『露』了。北汉与后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令北汉皇帝大为不满;同时,北汉皇帝刘钧派了一名监军到李筠军中,这也引起李筠的不满。这种互不信任严重削弱双方联合作战的力量。
五月,李筠令儿子李守节镇守上党,自己率领三万多人向南挺进,欲与宋军一决雌雄。但是宋朝禁军的战斗力名不虚传,在长平之战中,石守信力挫来势汹汹的潞州兵团。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刚刚上台四个多月的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很快,石守信与高怀德便给皇帝送上一份厚礼,他们在泽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汉联军三万余人,生擒北汉将领范守图,击杀监军卢赞。
连吃败仗后,李筠只得龟缩在泽州,婴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赵匡胤抵达泽州,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攻城。可是泽州的抵抗还是很顽强的,十几天过去了,城池仍然未被攻克。赵匡胤召将领马全义询问攻城之计,马全义自告奋勇,率领一支敢死队攻城。这支敢死队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力登城,马全义更是身先士卒,在战斗过程中,他的手臂挨了一箭,他忍痛将箭杆拔出,不下火线,继续战斗。敢死队终于登上城墙,赵匡胤投入亲兵部队跟进,守军终于抵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