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寇 >

第91部分

残寇-第91部分

小说: 残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械。”

    议事厅内都周晓峰的亲信之人,潘仕成说话就没有多少顾忌。说起来,黄世仁与何勇、彭浩等人都是南洋过来的老人,还是周某人结拜兄弟,他和王怀忠资历还浅了。

    “潘大人放心,我今天就去。”

    。。。。。

    南洋,巴拉望岛。

    黎安儿每日如同望夫石一般要在泰泰湾边张望一两个时辰,自从周晓峰五月底离岛北上,至今已有近半年。而她肚子也越来越大了,算算时日,怀孕已有七月,再有两三个月就要生了。

    “周郎,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男人家的事女人不能管,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才是本分,牵肠挂肚却是难免的了。新婚不过三月就分离这么许久,小女人再坚强,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他会想我吗?外面会找人吗?他有没有吃好穿好。。。。。

    “大囡,回去吧,海边冷,要起风了。”

    黎母知道自家女儿心里苦,可有什么办法呢,男主外,女主外,越是要干大事有出息的男人,越难理家,别家男人如此,自家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

    自从追随了周晓峰,黎叔的心思就全在从龙大业上了。如今巴拉望岛上,数十万军民都知道出了个前明的殿下,要带大家打回大陆老家去的。

    这几个月招兵、练兵,还要联络南洋各方同道,采购军械粮食,把黎氏的人脉都发动起来了。黎叔也是十天半月的不归家,整天不是呆在军营里,就是四方奔走,忙!

    如今已经有了两三千训练出来的南洋战士投入了广州黄埔大营,有熊军、红旗军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了近两万,日益壮大。

    。。。。。

    有熊氏议事大堂内,周博,周达,黎锦辉,孙振岱与陈可法等人围坐,商议良久,依然踌躇不决。

    “王上还没回来,我们出战妥当吗?”

    “米沙因人、塔加洛人、伊洛卡人和科比兰人这些背叛了祖先的叛徒,是时候铲除了。”

    “殿下说过,实战才是最好的练兵方式。”

    “就是怕贸然招惹红毛鬼子,坏了王上的计划。”

    “还是禀报一下吧,多放几只鸽子。”

    周博等人虽然急欲复仇,黎叔也愿意扩大在南洋的势力范围,然而北边还有大事未明,还是不要招惹太多敌人为好。

    “这信鸽可是个好东西啊。”

    这是八月间潘仕成托人带过来的,本来广州少有人养,香港却很有几个养鸽人。有感于路途遥远通信难,老潘想的周到,连人带鸽子都‘请’到了长兴岛,设立了专门的鸽哨,养了几百羽。不仅南洋送了几十羽,第二拨第三拨人马都携带了几笼,以备不时之需。

    这算是拾遗补缺了,此事就连周晓峰也没有想到,他当时也就琢磨电报无线电神马的,把这原始通信办法给忘了。

    其实飞鸽传书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找几个训鸽人倒也并非难事。

    古罗马人很早就已经知道鸽子具有归巢的本能。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或结束时,通常放飞鸽子以示庆典和宣布胜利。古埃及的渔民,每次出海捕鱼多带有鸽子,以便传递求救信号和渔汛消息。古代中东和非洲沿海地区的船队也常常将鸽子置放在船上作为海运帮手,不时放出鸽子通知岸上轮船到达时间。

    楚汉相争时,被项羽追击而藏身废井中的刘邦,通过放出一只鸽子求援而获救。

    五代后周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著作中称:“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可见我国唐代已利用鸽子传递书信。另外,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时,也是利用鸽子来传递信息。

    到了明代中叶,人们已用鸽子竞翔取乐,并组织了相应的“放鸽之会”团体。《广东新语》记载:“岁五六月广人有放鸽之会,……择其先归者,以花红缠鸽颈。”

    近世人类对鸽子的利用更为广泛,著名的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就是由信鸽传递到罗瑟希尔德斯的。只是满清愚昧,没有推广这种有效的传信方式。

    至于更加先进的电报,虽然已经出现了十余年,香港也早就有了电报房,但原本历史上直到二十年后国内才有了第一条电报线,还是英国秘密铺设的香港至上海海缆线路。

    满清一朝,愚民愚己,不仅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失传了,就是传统技术都要向别人学习,贻害千年啊。

    。。。。。

    《讨粤匪檄》一出,三湘四水,各方哗然。

    “。。。。。粤匪。。。。不尊儒教,不敬祖宗。。。。中国数千年诗书典章,扫荡一尽。此乃千古以来名教之奇祸,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也。。。。。好文,真是一篇好文章!”

    “这一纸檄文切中肯綮,振聋发聩啊!一檄可当八万兵,必令湘人风起抗贼,发匪再无存身之地。”

    长沙城内,张亮基与一众幕僚传看着从城外递进来的檄文大发感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湘中多豪杰之士,一旦发奋,势不可当,省城无忧矣。”

    。。。。。

    “狂妄!这湘中团练好大的口气,各位兄弟,谁为我扫妖除魔?”

    长沙城外太平军营中,洪秀全暴怒如雷,杯盏都杂碎了好几个,他将一张纸丢在桌上,气咻咻道:

    “你们看看,那周家子居然送信给我,要我退避三舍,速离湘境,还说什么勿扰湘民,则不行追剿。。。。。不然要如何如何,当我天兵可欺么?”

    位下诸将也是气的发蒙,这檄文一出,太平军成什么了,民族叛逆?名教罪人?还有这封所谓‘礼送出境’的劝告信,哪里是礼劝,分明是藐视,是挑衅嘛。

    人群中站出两人,向上座的洪杨二人拱手行礼,朗声请战。

    “臣韦昌辉(石达开)愿领天兵,为天父天兄扫灭妖魔,扬天王威名!”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征() 
更新时间:2013…01…31

    。。。。。

    “翼王,你这是要和我争嘛?”

    见石达开与他争取出战立功的机会,韦昌辉明显脸色不悦。太平天国永安封王时他是右军主将北王六千岁,而石达开是‘左军主将翼王五千岁’,位次正好在他之后,而且他年纪比他石达开要大近十岁,自然是不愿让这位小兄弟的了。

    “六千岁要教训下湘中蛮子,小弟哪里敢争?”

    石达开并不计较,事实上,他也不爱争权,何况,对于湘中团练他自己也不是如何在意,不就是万八千的泥腿子嘛?虽然太平军同样还没洗干净脚板,毕竟经历了许多次大小阵仗,对付一群软蛋那还不是随便拿捏。

    那边洪秀全也出来打圆场。

    “如此,南边这个对手就麻烦五弟解决了。北王听令,速领三万将士南下,扫平湘中豪族,顺便为圣库多加些钱粮。”

    他也存了吃大户宰肥羊的心思,湘中各族不招惹天**马便罢了,既然是送上门来的买卖,正好多割点肉,也打击一下这群团练的嚣张气焰,免得别人以为广西人好欺负。

    “慢!”

    东王杨秀清出言阻止,令洪秀全心中不快。但天**务向来决于东王,其次才是北王,翼王,洪秀全这‘万岁’反而有被架空的趋势。这次他借机发作,其实也是为了多争取在将领中的话语权。然而这次试探失败了,看来这位‘九千岁’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他也只好随他了。

    “如今长沙坚城未下,清妖援军虽然没到,我天军却依然身处险地。一地团练哪里用得着三万将士?北王就领两万人去打宝庆府吧,如果战况不利,翼王领左军支援不迟。”

    生生让人夺了一万人马,韦昌辉内心暗恨不已,嘴里却只能恭敬回答。

    “四兄想得周全,两万人马都是高看了湖南蛮子,小弟这就去准备出战,必要让湖南人看看我天军的威风,看他们还敢不敢小觑。”

    眼看天军将士真的要和湘军打起来,赶来传信的苏三娘也急了。

    “禀报天王,禀报东王,这湘勇不足惧,但南上的粤勇却堪称劲敌,洋枪洋炮厉害,我们还是不要硬拼的好,以免伤了大军元气。。。。”

    “住口!这里哪里有你说话的份?我天兵天将有天父护佑,刀枪不入,还怕他万把民勇不成?速速退下,你还是回湘南去,为大军筹集粮草。”

    在诸王眼中,苏三娘虽然有些功劳,放在全军却又不算突出了。要不是看她是个女人,早就乱棒打出去了。

    “妇道人家,还是胆色小了点。”

    。。。。。

    “姓杨的欺我太甚!”

    回到自己营中,韦昌辉还在愤恨难平。

    自从封王之后,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地主家大少爷了。韦昌辉出身与太平军诸王不同,他家乃是富户,因为家资富有,自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少读书,知文义,人又机智有才急,遇事能见机应变。

    但凡才智过人之辈,难免心高气傲,但在太平军中,东王位置始终压在他上面。按天国定制,各方军务必先“禀”韦昌辉、“禀报”石达开,然后“禀奏”杨秀清裁决,韦昌辉位列杨秀清下一等。

    而杨秀清也是个揽权的,对事事争强好胜的韦昌辉向来是处处打压,双方的矛盾早已不是一日两日了。

    韦昌辉读过书,又有才,而且常在外统兵打仗,手握重兵,这对于热衷于专权的杨秀清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威胁。是以杨秀清对韦昌辉这位‘六千岁’不仅极不尊重,还常以小事折辱韦昌辉。韦阳示敬重、畏惧,心中却极愤恨不平,常常想夺权上位。

    韦杨之间的矛盾,也是后来天京事变酿成惨祸的根由之一。

    历史上的咸丰六年七月,洪秀全与杨秀清矛盾激化。洪秀全密令时在江西的韦昌辉回京诛杀杨秀清。韦昌辉受诏后,率精锐三千余人,星夜赶回天京,突然袭击了东王府。他将杨秀清及全府男女老幼全部杀害,接着又在全城搜杀杨秀清的亲属与旧部。

    接下来两个月间,大屠杀都没有停止,前后共计死了两万余人,导致天京的高、中级骨干力量被屠戮殆尽,为太平天国后来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不过此时太平军内部的矛盾尚不明显,即便有些矛盾,在大敌当前时,诸将还是能做到隐忍不发,同仇敌忾的。

    “等我多打几个胜仗,军心向我,到时候看你还能有什么话说!”

    “传令下去,叫点检以下将领速来我帐中议事!”

    。。。。。

    这一日,涟水大营中来了几位访客。除了曾家国潢、国华、国荃、国葆四兄弟,还有一位中年儒生,却是左宗棠的湘阴同乡,湖湘名士郭嵩焘。

    “伯琛先生,久仰大名!”

    这位老兄三十出头,身材微胖,一副老好人模样;其实却也是一位难得的大才。他的名头,周晓峰确实是从左宗棠那里听闻了许多遍。

    郭嵩焘本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比曾国藩这同进士出身要光鲜闪亮得多了,按说应该前程大好。很不幸,他早前官运却不太好。中进士未久,他便居丧回家,等于是屁股没坐热,官帽就得寄存在人事部,带薪留职回家赋闲。这还不如老曾先上了级别再守制呢,毕竟地位上去了,人脉也广,起复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