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北宋-第6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药师一举冲垮梁方平的一万五千大军,同时命令前锋一千二百骑抢夺浚州桥。
没想到对岸的何灌老将军见机更快,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就放火烧桥。
郭药师的先头部队一千二百骑蜂拥上桥,结果一半被烧死,一半掉入黄河淹死。
对于女真鞑子严酷的军法,郭药师心知肚明。
没有夺取大桥,就没有完成第一个战斗目标,而且还损失一半兵力。
按照女真鞑子的军法,郭药师就要承受千刀之刑——也就是每天割一刀,直到割死为止。
想到这个可怕的后果,郭药师浑身直打颤,几乎是声嘶力竭地狂吼:“尽快渡河才是第一要务,不用追杀溃兵,也不用管散落的战马,立即顺着河岸搜寻舟船!”
还别说,郭药师急中生智,终于被他找到了将功补过的机会——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他找到了三十几艘小木船,每艘小木船可以坐七八个人,或者送一匹马。
各位看官请注意:无论是原来的大辽国,还是现在的大金国,进攻大宋的时间都选在初冬时节,当然是有道理的。
初冬时节,正是黄河的枯水季节。虽然下游无法徒步渡河,但是河面不宽,水流不急,小木舟划一个来回不用多长时间。
阿里刮率领女真铁骑三千六百人赶到的时候,郭药师刚好把三十几艘小木舟弄到一起。
“郭将军以寡击众,一战即溃宋军一万多人,已经立下大功。”阿里刮看见郭药师灰头土脸,而且只剩下一半残兵,所以言辞方面更多的是褒奖:“既然已经找到小木舟,那就让我的部队先过河,预防宋军反扑过来。”
三十几艘小木舟,一次只能运送三百来人。阿里刮的三千六百人全部渡河,整整用了一天时间。
但这没啥用处,因为运送战马的时候,一次只能运送三十几匹,整整用了五天时间,阿里刮的三千六百骑兵才全部完成渡河。
在此期间,阿里刮、郭药师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从什么地方冲出来一支宋军。不要很多,只要一两千人就可以让阿里刮全军覆没。
没想到整整五天时间,浚州桥两岸居然没有出现一个外人,阿里刮觉得自己在做梦:“郭将军,难道宋国真的无人?如果他们有一二千人守住河沿,我等绝对插翅难飞啊!”
可能老天爷也觉得这个玩笑开大了,所以准备略作补救。
人员、战马、装备全部上岸之后,阿里刮开始整顿部队,准备休息一晚之后突袭汴梁城北门。
没曾想,阿里刮的部下将士刚刚找到自己的战马,东南地面突然传来微微颤抖。
阿里刮跃上马背手搭凉棚往远处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我的个乖乖,前面遮天蔽日,数万大军滚滚而来!
作为最高指挥官,阿里刮当然知道目前形势险恶。身后就是黄河,最典型的背水一战。而且敌人有数万之众,是自己的十多倍。
猛将不光要勇猛,而且还要足够冷静。
阿里刮没有丝毫慌乱,语气还是一如既往的沉稳:“有大股敌人靠近,可惜他们来晚了!如果早半天过来,我们就会措手不及。但是他们现在才来,这是老天爷让我们立此大功!全军都有:放下所有辎重装备,立即整理弓箭、战马列阵迎敌!”
这三句话短促果决,却包括敌群分析、鼓舞士气和具体的战斗命令三部分内容。完颜阇母和完颜宗望同时确定阿里刮作为突袭前锋,果然没有看错人。
大概过了五息时间,阿里刮终于看清一面大纛,上面一个大大的“张”字!
“来的是青州兵,统兵主将是张叔夜。别看他们人数众多,其实在我们女真勇士面前就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实话告诉你们,宋国的青州兵剿剿匪还勉强,根本不会打仗。全体都有:随我出击,杀——”
阿里刮话音未落,双脚后跟一磕马腹,已经一马当先窜了出去。三千六百骑兵嗷嗷叫,在奔跑过程中演变成一个巨大的雁翎阵,紧跟着阿里刮冲向对面的敌人。
这是女真铁骑的传家宝——一个照面就要把敌人的阵型一剖两开,然后利用自己马快刀急的优势扩大战果,让敌人不能左右相顾,无法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女真铁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巨大兵力劣势。正是采用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才能够打败大辽国的七十万大军。
阿里刮的判断没错,东南方面出现的这支宋军,的确是青州知府张叔夜领命而来,率领儿子张伯奋、张仲熊及部下三万人,倍道兼程入京勤王。
张叔夜得到的消息是,浚州桥西岸是制置使梁方平,东岸应该是何灌。所以他压根儿就没想到会遭到敌人迎头攻击,甚至都没有派出探路尖兵。
有心算无心,阿里刮一个大胆的中央突破,用三千六百骑兵硬冲,张叔夜的三万青州军,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土崩瓦解。
张伯奋、张仲熊来不及迎战,只能带领自己的三千亲兵,拼死保护爹爹张叔夜逃走。
阿里刮旗开得胜,整个战斗持续时间不到一刻钟。
三万多青州军六千多人被杀,跟随张叔夜逃走的不足一万,其他的全部溃散。
天上掉下来一场大胜,阿里刮丝毫没有兴奋过头,而是当机立断下达了一条给大宋朝廷送葬命令:“不用追杀溃兵,不用管马匹器械。全军向南追杀张叔夜,趁胜夺取胙城作为我们的立足之地,杀——”
张叔夜已经是丧家之犬,无法摆脱身后紧追不舍的女真铁骑,他根本不敢进入孤城,只能率领残兵绕城而过,一头扎向远方。
青州张家军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已经是十一个月之后。至于他们现在逃往何处,目前无人知晓。
得意不可再往,这是战场生存法则,否则就有可能反胜为败。
此刻天色已晚,而且对汴梁城周边的情况陌生,适当的审慎态度是必须的。
阿里刮冷笑一声见好就收,汴梁城北大门的咽喉要冲:胙城陷落!
各位看官要问了,阿里刮渡黄河用了五天时间,在此期间居然没有半个宋军干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别说,汴梁城里面真发生了事情。
对于大宋赵家子弟来说,保住自己的狗命才是第一要务。至于什么抗击敌人,保家卫国,那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梁方平和他的一万五千大军四散崩溃,谁也不知道是死是活,这也就罢了。
何灌老将军一把大火烧掉了浚州桥,觉得自己完成了守桥的任务,当然应该“班师回朝”。
浚州桥守卫部队五天前离开京城,这么快又回来了,而且只回来了四分之一,顿时震动全城。
宋钦宗赵桓恼羞成怒:“丧师失地,罪在不赦。兵部传旨下去,让何灌所部到城西驻扎,不得入城!”
没法子,皇帝陛下可以发怒,当臣子的可不能乱来。
兵部尚书方琼亲自出城传旨当然是次要的,主要是询问前线究竟如何了。
“方大人,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何灌老将军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多岁,整个人都萎靡不振:“制置使梁大人带领一万五千人,居然莫名其妙溃散。我没有办法,只能烧桥撤退。”
现在是腊月已尽,天寒地冻,但是方琼却全身直冒冷汗:“金兵渡河了?”
0703、惜狗命,宋徽宗逃亡()
0703、惜狗命,宋徽宗逃亡
方琼没有从何灌老将军那里得到明确消息。
实际上何灌老将军逃得太快,也不知道浚州桥那边后来的情况。他唯一记得的就是大桥被烧了,不清楚金兵是否已经渡河。
这是一个天塌地陷的消息,当然是针对太上皇赵佶、宋钦宗赵桓来说的。
对于朝中大臣而言,他们还抱有极大希望,那就是朝廷已经发出诏令,勒令张叔夜的青州兵立即进京勤王。
只要数万青州兵进入京城,有了老成持重的张叔夜坐镇指挥,汴梁城应该会安然无恙,可以坚持到种师中、姚古的勤王大军到来。
可是太上皇赵佶心知肚明,就算这些军队都来了,估计也打不了什么大仗。
太上皇赵佶对自己的军队毫无信心,当然是有缘故的,因为有一个人一直在这么说,他不相信都没办法。
对大宋军队毫无信心的人,就是该死的太监童贯!
童贯知道自己以前太跋扈,朝廷中半个朋友都没有。现在新皇登基了,他认为自己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可能,所以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时跟在太上皇赵佶身边——如果北宋末年也执行二十四小时制的话。
随着宋钦宗赵桓肆无忌惮提拔自己的亲信,尤其是王宗濋取代了高俅的位置,梁方平取代了自己的位置,童贯觉得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经过一番推算,童贯断定京城不是久留之地,必须赶紧溜之乎也,否则就有血光之灾。
正因为如此,童贯过去这几天总是寻找一切机会,在太上皇赵佶身边絮叨:
“陛下,过去发生的事情您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边军打不赢契丹军队,契丹军队打不赢女真军队。现在想让我们的边军抵抗女真军队,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京城绝对不能呆了。陛下乃是万金之躯,何必置身险地?”
童贯也是昏君赵佶肚子里的蛔虫,这一对怕死鬼君臣真是相得益彰。
其实,昏君赵佶让儿子出来顶缸,就是为了自己能够逃出京城避祸。可赵佶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总觉得有些说不出口。
现在童贯极力主张出城“巡幸”,太上皇赵佶属于“从谏如流”,而不是怕死逃跑,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好听多了。
恰在此时,老将军何灌败回,终于让昏君赵佶、太监童贯找到了借口,正式向新皇帝提出了太上皇东巡的要求。
有其父必有其子,宋钦宗赵桓早就想跑了。只不过碍于老爹还在城内,他自己肯定不能提前逃跑。现在老爹终于按耐不住了,宋钦宗赵桓二话没说,就下了一道圣旨:
“上皇道君心忧国是,不辞劳苦刻意巡边。为策旅途万全,兹命蔡攸为上皇行宫使,宇文粹中为上皇行宫副使,奉上皇出都巡幸。钦此。”
宋钦宗赵桓这份圣旨非常有讲究,故意没提太上皇的三个贴身近臣童贯、高俅、梁师成。所谓杀人之心,路人皆知。
现在是以命搏命的时候,童贯才不管那么多。圣旨里面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那都无所谓,反正童贯头上的两河宣抚使还没有被免职,自然就能够调兵。
童贯当然不敢调动别人,而是调动了三个营的胜捷军三千六百骑,名誉上是保护太上皇赵佶,实际上是保护他自己,因为胜捷军大有来历。
胜捷军,还是童贯当初在陕西时,专门招募的一批身材高大魁梧的少年,给双饷严格训练了十年之久,平时作为自己的亲军存在,总兵力一万六千人。
童贯从太原府逃回京城的时候,一直贴身带着三个营,剩下的胜捷军主力万余人留在太原府,保护两河宣抚使府衙门——王禀和张孝纯此后的太原保卫战,就是这批胜捷军当主力——这大概是童贯为大宋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童贯有三千六百亲兵保驾护航,自身安全有了极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