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大秦-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伴君如伴虎,这话可是李显自己写在那本易经里的。
周易有云,初爻在下,为民,二爻居中,为君子、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为诸侯;四爻近五,为近臣;五爻在上居中,为天子;上爻在最上,为宗庙。
一般说来,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古人称为大德),故多荣誉,多有功绩。也就是说,《周易》二五两爻辞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故多凶险。四爻近五爻,五爻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惧,即所谓伴君如伴虎。
前段时间,李傲多少是把这《周易》给看了一遍,深觉里面的学问之深奥,所以,也只是看了个大概,可是,对于这上下爻之卦意,他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的,伴君如伴虎啊,犹不得他们不小心。
要知道,当初李显在李丰死之后,可是安排他们三兄弟,呆在这国子监里的,而如今这李平竟然偷偷跑到印染坊去了,这事儿,说他是个事儿吧,李平他也没处可说去,可你要说他不是个事儿吧,李平这般做法,往重里说那就是违抗李显之令了,严重的那就直接可以杀头了。
“无妨,本王来找诸兄长却是因着准备来年秋的科举之事,此事本王本属意国子监由王叔代办,只是如今王叔没于王事,这国子监本王准备转交于大兄,却不知大兄意下如何?”
“臣愿为大王分忧。”正经的行了个君臣之礼,这算是李傲接受了李显的提议了。
“那二兄呢,你可有何想做之事?”安排了李傲,李显又把头转向了李兴。
如今李显手头上实在是缺人,而李家能用得上了,也就李傲,李兴,李平这三兄弟,可惜的是,这三兄弟,除了长兄李傲外,李兴,李平二人才能皆是平平,完全就是属于那种拿不出手的类型,也着实让李显头疼该把他们安排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
用眼角看了看边上的大哥李傲,见得大哥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样子,李兴不由得有些无味的撇了撇嘴,方才回道:“我意属《春秋》。”
为了证明自己,李兴还特意从桌上取来一本厚厚的册子,很是慎重的交给了李显,对于这位只看春秋不过一二年的人,就想着写点什么东西的人物,李显却是笑笑之余,浑没在意,只是拿得来随手翻了翻。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光看这一段,李显就不由得给予了李兴一份敬佩的眼光,看春秋能看出这些来,不得不说李兴绝对是个天才。
其实《春秋》这一书有很多,有《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邹氏春秋》《夹氏春秋》本种,而李显抄录来的,确是最常见的《左氏春秋》和《公羊春秋》两册,共一万八千多字。
只是这春秋之书实在是难让人搞懂,里面每一句话,都有褒贬之分好多种意思,想要读懂,估计就是李显这个光会背的人,也是无法理解的。
而李兴能在区区一两年时间内,就能开始为这春秋写注,不得不说这家伙,跟那关二爷一样,也是位读春秋的料啊。
人家关二爷读春秋读出个武圣人来,李显还真希望他李家子能靠这读春秋读出个文圣人来呢。
~~~~~~~~~~~~~~~~~~~~~~~~~
55555;感谢你的十张贵宾票啊,这是本书写到快四十万字第一次收到的大礼包。。。
skbshge
第二十六回 民为重,君为轻()
分派完李傲,李兴二人的职责所在,最后李显又转而到那印染坊去转了转,远远的看到那李平也确实是在印染坊里专心的学习着,颇有些科学怪人的味道后,李显也就没在去管他,而是照例的又晃悠着出了王城,转到八仙楼去了。
每隔上一段时间,李显都会选择去一趟八仙楼,这并不是说李显就是想着要到那八仙楼上去享受享受,而是因为李显要听取麻九的一些可用情报的报告。
早在武穆元年,李显收服下麻九的时候,就着意于让麻九的青帮发展成为一个情报机构。
而如今,经过这数年的发展,在财力人力物力充足的情况之下,麻九的青帮自然是得到了长足了发展,早在一年多以前,麻九的青帮就已经在全大秦国各地开满了分舵,其它如八仙楼的分店,镇威镖局的分店,收购麻布的布庄分店,整个大秦国六州八十一郡之地,每个郡都有,有的县也有分派。
这些,都应该算是麻九分布在各地的眼线了,所以,如今,整个大秦国里,真正是做了到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保准比李显的官方情报要快得多。
而如今,麻九的秘密情报组织,正在缓慢的渗透入周边的蜀,晋,韩,魏等国中去,而为李显下一步的征战做着准备。
莲花居内,李显正在细细地品味着这难得的味美佳肴。
在草原上啃了大半年的羊腿子,喝了大半年的羊奶,是喝得李显满身都带着股羊骚味儿,而如今能重新吃上这通过蒸煮出来的美食,虽然比不得炒炸之类,但吃起来,确仍然是觉得如此的味美。
“臣,锦衣卫总指挥使麻九见过大王。”门外,麻九终于是急急忙忙的从双当山赶了过来。
当初打算着让麻九入朝为官后,李显就很是恶趣味的给麻九取了个官名儿————锦衣卫总指挥使。
这个曾经明朝专用的代表词,如今确也是被李显给搬了过来。不过好在麻九他们不知道这个所谓的锦衣卫代表着什么,反正在他们的眼里,这就是李显新设的一个情报机构而已,仅此而已。
“坐,且边吃边说。”李显在自己标的论语里就写着食不言,寝不语之说,可是这会,他自己倒是不曾去追求这些,而是很随意的就让麻九坐下来,边吃边聊。
“谢大王。”对于李显的随意,与李显相处了这数年之久,麻九倒也是见怪不怪了,所以,略微谦虚了下,就坐了下来,可是真要让他用餐,他也是不敢的,只是借着那胡椅坐了下来,就着桌面上的空地儿,而把刚从怀里掏出来的一张张纸给平铺在了桌子上,方才道:“自大王西征乌恒之后,幸赖梁将军威武,而固守函谷关,让晋,韩,魏三国而不得寸进一步。”
“哦!!孤西征乌恒之时,晋,韩,魏三国竟然还出兵攻打过函谷关?”停下了筷子,李显颇是有些玩味的看着麻九,他还真没想到,这麻九让他听到的第一条消息,竟然就是这关外三国,乘秦国空虚之时,起兵同攻大秦。
“正是,相信隔个三两日,梁宽将军处就应该会处奏折传上来与大王。”麻九恭声道。
这等大事儿,麻九他也不敢捏造,李显只要一查就能查到的,自然是据实直说,只是因为李显刚从塞外回来,只所以到现在李显还不知道这件事情,估计也是因为那梁宽的奏报还在路上的原因。
“嗯。”李显不置可否的应了声,示意麻九继续。
反正这等大事,梁宽那自然是会有详细的战报传来,比之麻九这种暗中查访的肯定要详细得多,所以,李显倒不用去穷追猛问。
翻了翻,麻九又重下面处拿了张纸上来,轻轻地递到李显面前道:“据可造消息传来,韩,魏二国今年秋受到罕见的蝗虫灾,今年魏国几乎可以用颗粒无收来形容,连靠近魏国的韩,晋,燕三国之地,亦因为魏国的蝗灾而多少受到了一些牵连,如今,魏国国内已经民生大乱,各地匪患丛生。”
看了看李显没什么反映,麻九复接着说道:“据微臣安插于各地的内线传来消息,韩,晋,燕,齐,楚,五国都有出兵同伐魏国之意。”
略微沉呤了一翻后,李显断然对着麻九道:“传孤王令与董,舒二家,着他们二家尽量多贩卖粮食与魏国百姓,价格上适当放低一些,有何损失,由孤来付。”
“大王,这。。。这是为何?”对于李显的这个命令,可算是把麻九给弄糊涂了。
前不久,那魏国还出兵来准备来他们秦国捞上一笔的呢,若不是梁宽善守函谷关,怕是如今函谷关都要被攻破了,到时候整个秦国百姓可就要有得苦了。
如此大敌,如今魏国因生蝗灾而生乱,这不正是削弱魏国国力的时候,做为敌人的李显,却竟然要命令自家的商队,低价卖粮食与那魏国,帮人家以渡过这个难关,你说这都算是怎么一回事啊?
“夫战者,国之大事也,非百姓之罪,今救百姓,乃人道也,不可不救。福祸各有轮替,谁无三寸休戚?”略带着微笑,李显一副很是大爱无私的样子。
“诺。。”看了看李显那一副微笑的表情,麻九一时没想出个一二三来,也只得先应了下来。
其实,李显所谓的人道主义,完全就是狗屁,李显他若真要去做那什么仁君,爱民的形象,那也是争对秦国百姓,根本就轮不到魏国百姓的头上。
拿粮食去救济魏国百姓,那是在帮魏国高层在安民心,那是在绝对的资敌,李显可不会那么傻去做这种无本买卖。
可李显仍然坚持这般做,自然是为了收买人心。他在准备收买整个魏国的人心。
魏国国小地浅民微,弹丸小国比那晋国也只多了一个州地。区区不过四州之地,民不过八百万。甚至于连当初的乌恒国人口都比这魏国来得多,如此小国,李显真要肯下得血本,领上二三十万大军,绝对可一举而定。
可惜的是,李显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因为夹在魏,秦二国之间,还有一个国力同样强盛的小国,晋国和一个前朝后人所建的韩。
晋国有个司马相如,如此一块难啃的骨头那自是不必说,而韩之地,因为乃是前朝后人所建,拥有正统的前朝亦都洛阳城,所以,韩之国,比之晋国,虽然在军事战力上有些低,可是其它方面,绝对会高于秦。秦国真要打韩,也是要花上很大一翻功夫的。
更何况,韩,魏,晋三国如今面对强秦,他们早已是暗中结盟,哪还会给秦各个击破的机会。
有见于此,所以,李显才会让董,舒二家之人多以低价贩卖些粮食去魏国,到时候打明了秦国的旗号后,大肆的做上一翻宣传,不愁魏国的百姓会更偏爱上秦国一点。
只要有如此一点点的偏爱,那对于秦国以后的征魏来说,那都是一件不可多得好的事。
在以后片魏的过程当中,所要受到的阻拦,那就会因为这一点点的粮食,而少上许多许多,少死上一个大秦军的军锐,那得比得上多少粮食呢?
如此投资,绝对是李显最挣的一个买卖。
~~~~~~~~~~~~~~~~~~~~~~~~~~~~~~~~
玛B的,昨天医生说哥因为坐电脑前太久,而缺少运动,腰椎盘突出了。。。。我说最近腰怎么老是这么疼,还以为床上运动做多了,原来竟然是这么个事儿。。。真你妹的背啊。。。
skbshge
第二十七回 入蜀之计较()
“蜀之地,如今又如何?”轻啜了口清茶,李显淡然问道。
如今天下承平,各国之间除偶尔有些小小的摩擦之外,大的战事那是一样都没有,而与秦国相交接的几个国家里,除了那魏国闹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