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大军阀-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甫亲身前来真是稀客,想不到你还能来看我。”袁隗笑着将冯国甫迎了进去。
“袁公客气了,冯某受大人一手提拔,心中感激万分。今天到此,正是看望袁公,顺便聆听教诲。”冯国甫是北域三杰的龙虎狗之中的狗,将他叫做狗并非有贬义,而是形容他对袁隗最为忠诚。这几年之中,北域众将与袁隗联系最为密切的也就是他了。
见到冯国甫一副聆听教诲的样子,袁隗满意的点了点头:“华甫不必客气,快请坐下吧。你们这些人手握重兵日理万机都忙得很,难得到我这里来一趟。我叫人置办一桌酒席,今天你可要陪着我喝两杯。”
“这是自然的。”冯国甫笑道:“只是如今军务在身,大军克日就要起行。我这心中没有计较,所以前来问计。”
冯国甫说明了来意,袁隗反倒不着急了,他笑了笑道:“如今华甫手握重兵,要去汉夏剿灭革命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这恕我鲁钝,袁公请细说。”冯国甫又凑近了些。
袁隗没有直接解说,反倒讲起了一个故事:“当初秦国武安君白起可是一代名将,秦王信任他将举国军权赋予一人,让他带兵征讨赵国。白起也不负重望,长平一役坑杀赵兵四十万何其威风,使得赵国十年无精壮之兵,六国无不肃然。可惜马放南山之后,白起不韵政事居功自傲,甚至到了不听王命得地步,最后终于死在秦相范睢之手。你说如果赵军依然强大,就算白起再不听王命,他能被杀吗?”
“当然不会。”冯国甫脱口而出,随后他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看着冯国甫满眼吃惊的看来,袁隗微笑着点了点头:“这就是功高劾主的下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如果革命党都被镇压了,你还能手握军权吗?到时候你今天的不听号令,就会变成明天的催命符。”
“依袁公之见,国璋应该怎么办?”冯国甫拱拱手恭敬的询问道。
袁隗哈哈一笑:“我只送你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最后这六个字是袁隗咬着牙,一字一句说出来的。
这句话听得冯国甫一阵发愣,虽然他很想知道这样做之后,袁隗到底有何种后手。但他至少明白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等到汉夏革命党被剿灭的时候,也就是自己入狱的期限了。
有了袁隗面授机宜,冯国甫回去之后更加不愿意动身了,今天说士兵闹饷,明天就说有多少士兵水土不服,需要休息治疗几天。朝廷催促进兵的命令犹如雪片般飞来,荫昌急得团团转,冯国甫为首的北域军却丝毫也不着急。
无奈之下,荫昌不得不上报载沣,告诉他如今的实际情况。接到这份报告,载沣彻底傻眼了。如今北域军迟迟不进兵,各省的革命党都在蠢蠢欲动,根本调拨不出人手来进兵汉夏。同时载沣又害怕中川会突然出兵,资助反叛的革命党,到那个时候他就彻底完蛋了。
在与隆裕太后和一众顽固派大臣商议之后,载沣决定先将袁隗请出来平定革命党,再给赵守宏升升官稳住他,这样可以让两派相互制约。之后最多将袁隗犹如当初一般升上军机大臣,间接夺了他的兵权,朝廷才能安枕无忧。
有了这样的计议,载沣立刻发出上谕,授予袁隗两原总督兼办剿抚事宜,除两原军队外,荫昌所率各军及水路援军,亦同调遣。这道上谕等于是给了袁隗一个副职,他依然要听命与荫昌。
第三百八十四章回绝上谕()
如果是在历史上,袁隗会很痛快的回绝掉,但现在他有些犹豫了,因为能够稳定国内局势的并不止他一个。这一点朝廷自然也知道,在给袁隗发上谕的同时,另外一份封赵守宏中川总督兼任提督,领殿阁大学士衔,赏带三眼花翎的任命也被送到了中川。
看到这份任命,谢明爵、张列五等人激动不已,他们认为这是朝廷要委派赵守宏去两原剿匪的前奏。一旦中川可以出兵两原,先锋党就能和共兴会联合起来,共举反金大业。到了那个时候,至少龙江以南都会掌握在起义军手里,而赵守宏也会因此声望大涨,有了入主中央的可能。
看着兴奋不已的张列五和谢明爵,赵守宏哈哈大笑:“你们以为朝廷会放心让我去剿灭革命党吗?自从我到任中川总督以来,中川和青原都成了咱们的独立王国,连税负都不上缴了。朝廷如今是睁一眼闭一眼,别看他们给我升官,其实恨得我牙痒痒。”
“中川距离两原太近了,朝廷宁可冒着被倭罗两国袭击帝都的危险将北域军南调,也不肯让我进剿,就是怕我吞并两原。”赵守宏拿起那份上谕掂了掂道:“这次朝廷给我发上谕,其实是为了逼迫袁隗就范,只要他肯率军剿匪,给我的这些好处也就算值得了。”
“可是主席你如果能够在国内声誉大涨,成为推翻后金朝廷统治的第一人,这对你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好处啊。”谢持说道。
赵守宏摇了摇头:“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第一个入住中央的人,这职位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凡事不能太过着急,咱们先不去抢夺中央的权柄,那等于将枷锁套在了咱们自己的脖子上。我甚至不希望自己在袁隗或者孙文海定鼎中原之前,有威胁他们的声望。只要咱们手中有实力,静观其变是最好的手段。”
“说起来这份上谕也算是煞费苦心啊,这里面既有冠冕堂皇的虚衔,又有兼任提督这样的实惠。说起来我这可是后金历史上第一个,文武两种职位都做到了一品大员的人了。”赵守宏翻看着上谕自嘲道。
“这么说来,咱们接受这份上谕,然后静观其变?”张列五问道。
“不,我们静观其变是真,但要给袁隗一定的发挥空间,这样他才能够按照我们所设想的方式去作为。这份上谕给我退回去,让袁隗能够安心的对付后金朝廷,这会给咱们争取许多的时间。”赵守宏笑道。
几天后,赵守宏将上谕退了回去,他还附上了一份奏折,其中写到他自知才疏学浅难堪大任。愿意将其中职位让于袁隗,让有能者担当大任,以不复朝廷之所托。
这份奏折自然很快就传到了袁隗那里,看了这份奏折,袁隗长出了一口气。他知道赵守宏这是在帮他,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果然第二天袁隗也退回上谕辅以奏折,他回奏说自己足疾未愈,难堪重任。
这本来是载沣贬斥袁隗的借口,如今却反过来被他用来要挟朝廷了。地方大臣以两份奏折就轻松驳回了两份上谕,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果是在平时,顽固派一众大臣应该是怒火中烧,想想如何继续打压他们,可是此时的内廷只有愁云惨淡。
赵守宏不理载沣的示好,袁隗干脆就甩手不干了,北域军迟迟不动地方,朝廷眼看就难以维系了。如今载沣可以用的王牌已经不多,他只好派出了袁隗的盟弟,内阁协理大臣徐海昌微服亲往洹上村,询问袁隗的意图。
徐海昌本来就想与自己的盟弟通通气,他来到洹上村之后,两人在密室谈了一夜。徐海昌将朝廷之中的实情,以及载沣如今的难处都说了出来,两人分析之后写出了一份回复。
袁隗的的回复也十分干脆,一共只有六条。第一,明年召开国会;第二,组织责任内阁;第三,开放党禁;第四,宽容汉夏起事人员;第五,授以前方军事全权;第六,保证粮饷供给。
拿着徐海昌带回的这六项条件,载沣的手都在发抖。如果真的答应了这些条件,等于是将皇族内阁手中的政权和军权都交付给了袁隗,就连他摄政王载沣和庆亲王奕劻的地位都将不保了。
袁隗要价实在太高了,载沣不想答应。但就在此时,一场突发事件帮了袁隗的忙。原来在江夏起义之前,后金政府抽调了驻防奉天的新军第二十镇进关举行秋操。新军刚刚抵达滦州,江夏起义就爆发,后金朝廷只好令其暂驻滦州。
就在袁隗提出六项条件之后的几天,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突然发动兵谏,打出了在本年内召集国会、选举责任内阁、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等口号作为条件。张绍曾的动议与袁隗六条相差无几,此时后金朝廷内外交困,载沣也不得不屈服了。他当即就代皇帝下了罪己诏,并准备随时北狩热河逃跑。
朝廷已经给足了面子,不但将前线的指挥权交给了袁隗,还答应尽快实行六项条件。袁隗也不想清政府过快倒台,否则他就失去了从革命党方面捞取足够好处的筹码。
袁隗终于离开彰德前往孝感视师,有了他的调动,一直住在中南省的朝廷大军再次起行向着汉夏进发。为了对袁隗表示诚意,后金朝廷不得不通过资政院选举的形式,先任命袁隗为内阁总理大臣。同时载沣自动解除摄政王身份,以醇亲王名义退归藩邸。
有了后金朝廷这样的姿态,袁隗当即电令冯国甫急速进兵,进攻依然在汉夏附近集结的民军。面对大军压境的形势,中原省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有些束手无策。但是北域军既然打了过来,他们就不能不迎战。很快中原省军政府高效的运作了起来,经过研究他们决定先发制人。起义胜利后的第五日起义军首先开始扫荡江口敌军,他们打算向北推进,以阻止后金军南下。
第三百八十五章中川动向()
计划制定以后,民军利用简陋的民船,集结起三万多起义军渡过龙江。过江的革命军全部集中到江口修筑工事,准备抵抗北域军的进攻。冯国甫带领着北域军乘着火车快速而来,双方兵锋相对,大战一触即发。
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汉夏,这里将是后金朝廷与革命党决定彼此命运的一战,不但全国各地民众在关心着此地的境况,就连各国公使也同样关心。如今他们的心思可谓患得患失,如果按照意识形态来说,他们是希望革命党起义成功并建立共和国的。可是华兰的体量过大,一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很容易对列强造成威胁,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各国公使商量之后,一致认为应该密切关注汉夏局势,但对于交战双方却各不相帮,静待情况的发展。
所有人都没有看到,在汉夏大战一触即发的关头,还有一个地方正在紧张的备战。中川的情报机构始终关注着汉夏革命党的一举一动,早在九月底的时候,赵守宏就‘未卜先知’的要求各部队取消休假到指定地点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听候调遣。
军队被闷罐子车通过铁路秘密调动,很快抵达了参谋本部指定的集结区域。川军、青原骑兵独立师,甚至是由索朗旺堆指挥的西**立师和卫戍军都被动员了起来。其中西疆卫戍军秘密向着斋疆边境地区集结,他们的任务是防御各个山口,以防止撒尔人趁火打劫。
各地联防民兵也有半数集结到一起,他们将组成临时的民兵团,驻守入川的各个要道,以防止有人偷袭。
以民兵团担任防守任务,中川腾出了大部分正规军的战力,赵守宏开始秘密的调动兵力。蒋方震担任总参谋长的参谋本部早已制定了预案,此时他们得以轻松的执行各种方案,避免了临时谋划的漏洞。
川军迅速恢复了事先制定好的军队编制,很快川军第一步兵师潘文华部被调往重山城,以防止后金朝廷可能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