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明朝-第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也没有听到叶三的任何动静。
中午等徐玉英做好饭,摆桌子的时候,刘锦儿也帮着徐玉英端碗摆筷。饭桌摆在上房里,看样子午饭是三个人一起吃,果然,摆好饭桌之后,徐玉英便去叫叶三到上房吃饭。刘锦儿心下立刻变得忐忑不安,竟然非常紧张,这该是自己第一次在叶三面前『露』面,她不由自主地在铜镜前理了理本来就很整齐的秀发。过了一会儿,叶三便走进上房,只见他穿着一件灰布棉袄,长袍也是一般质地的布料做的。见到叶三这身打扮,刘锦儿看着就觉得似曾相识,然后才想起那天杨秋迟到她家也是这么一身打扮,显然杨秋迟是在刻意效仿叶三的。现在叶三和早上练剑时的英武气势不同,此时的叶三穿了一身简朴的旧衣袍,浑身又有股子儒雅气息。倒有些像那些穷得叮当响又自命清高的言官了。
叶三进门之后就看到了刘锦儿,他用不经意的随意神态从她的身上扫视了一下,心道的确是个美人儿,瓜子脸长得不错,那腰身更是极品了。
“妾身刘锦儿见过老爷。”刘锦儿款款地做了个万福,姿态拿捏得十分到位,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子能有这样优雅的。叶三象征『性』地做了一下扶的动作,没去碰她:“不必多礼。”刘锦儿见状,心里倒是有些异样,她对自己的相貌和身段那是相当有自信的,没料到叶三仿佛有些坐怀不『乱』的样子。
“坐,都坐下吃饭吧,这里算是我的老家,在这里不必拘谨。”叶三一边坐到上位,一边招呼二人。正如刘锦儿觉得是交易一样,叶三心里也差不多是这么想的,这个女人以前他完全没见过,对她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安抚杨秋迟一干人以及她父亲那样的朝廷中级官宦。现在见到人了,叶三倒是对她的那副好身段有点兴趣,仅此而已。三人默默地吃完饭,徐玉英又拿来水果端茶递水,将叶三伺候得无微不至。等叶三漱了口,便起身准备回自个的房间,外面下着雪,也很冷,他乐得宅在屋子里想自己的事情,有一个计划渐渐地在他脑海里形成,现在就缺一个引子,到底是什么呢?他需要静静地苦思冥想。
刚要出上房的门,叶三突然想起了什么,回头对刘锦儿说道:“对了,这里地方小,什么都没有,你要是觉得无聊就搬到新府邸去住,给夫人说一声就行,她会给你安排一切的。”叶三的这句淡然的话让刘锦儿心里一凉,她心思玲珑剔透,什么事儿一想就明白。虽然自己对叶三也没什么感情可言,可听他的意思,好像对自己也没什么兴趣,要是把我放到大院子里养着就行,那我下半辈子不是要守活寡了?刘锦儿在一瞬间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个叶三妻妾成群,他肯定应付不过来,一旦被他边缘化了,守活寡是情理之中的事。刘锦儿顿时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十分悲哀,关键是自己没办法得到叶三宠爱的话,就无法对父亲给予任何帮助,那自己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叶三的大院子和后宫没什么区别,争宠、勾心斗角不择手段,女人们也是迫于无奈,无论为了自己的生活,还是为了娘家的利益,受宠的女人和被冷落的女人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刘锦儿心道现在必须抓住机会在叶三面前表现一下,于是她当即对叶三说道:“老爷请留步,妾身正有件事想说,不过却担心有干政之嫌,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干政?”叶三愣了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如何干政?朝廷里那潭浑水也是一般人能搅的吗?屁大点儿的孩子就说干政,真是笑话。他脸上随即『露』出笑容,饶有兴趣地看着刘锦儿那张俏脸说道:“没事,你先说说看,干政不干政不必担心。”
“是。”刘锦儿款款施了一礼道:“妾身觉得老爷呆在老宅里是在想一件事,不过锦儿觉得老爷是遗漏了一件事。”
“什么事?”叶三确实如刘锦儿所说,可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遗漏了什么。
“老爷现在应该赶紧刻印新的黄历,不再使用大明朝的老黄历。”刘锦儿只是点了一下关键,并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事,她知道以叶三这样的人自然能明白其中的关窍,无需她多说。果然叶三沉『吟』了片刻后,眼睛里就『露』出激动的神情出来,他搓了错手道:“好!这法子太好了,引子找到了!咦?真是奇了怪了,怎么我就没有想到这么简单的法子呢?你这哪里叫干政,简直是雪中送炭!”
刘锦儿所说的刻印新黄历,自然就是以新朝廷为纪年印制的黄历,别看这东西在现代社会不被人注意,在大明朝这东西可是影响极大,可以给天下人大势所趋天道难违的感觉,这就是叶三苦思冥想所需要的感觉,也就是他整个计划的一个最重要的引子。而且还可以先入为主地进入人们的心里,比叶三突然宣布取代明朝自立要好得多。这种事好像朱元璋就干过,效果那是相当得好,我叶三也可以不声不响地再干一次啊!刘锦儿干政干得太好了。这下叶三看刘锦儿的眼光真是不一样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刘锦儿说道:“到底是书香门第家的女子,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下午你到我房里来帮我做些磨墨的事儿。哦,还有,我听说你父亲已经升任礼部右侍郎,嗯,我看他可以进内阁了。”
刘锦儿以一副荣辱不惊的表情说道:“妾身是老爷的人了,老爷让妾身做什么就做什么,妾身先替父亲多谢老爷了。”
徐玉英在一旁撇着嘴,心道刚过门还没入洞房就开始干政了,嘴里还说得那么好听,刘锦儿刘锦儿,你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啊!
第七百二十七章棉花()
成化十一年十一月,内阁传来消息,内阁老臣彭时病故,很多大臣,尤其是有资格替补内阁的大臣,眼睛都盯着内阁阁臣的位置。(br》大明朝本来就弹劾成风,言官们吹着浮土找裂缝,都是爱管闲事的主儿,刘吉这种一飞升天的人自然成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刘吉这位仁兄现在有了叶三做后台,心理承受能力大增,言官们弹劾他什么权当耳边风,什么都没听见,照样每天上朝下朝混吃混喝,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言官们无奈,集体送给了刘吉一个雅号“刘棉花”。何谓棉花?棉花者,不怕弹也!
言官们忙于弹劾刘吉,却把始作俑者杨秋迟给忘了,杨秋迟忙里偷闲又在东海连云岛上演了一出好戏,也没有别的什么新鲜玩意,就是传说东海连运岛叶阁老出生的地方曾经出现过一条金龙,很多人都看到了。如此老套的情景,在中华大地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上演,但就是这种俗气老套的东西才能让老百姓意会传诵。就像茶馆里的说书人说起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一般都夹杂着某大帝出生时天有异象,异象都预示着天机云云,这样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龙这种异化的动物,谁也没见过,可就是在孕育数千年辉煌文化的文明古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经常充当上天的代言人,如果真要是有龙的存在,试想它也很无奈吧?
金龙的出现如果不利于当权者的话根本出不了地方官府就被控制了,只有对权势者有利的东西才能昭示天下。随着金龙出世的传说后,成化十一年年底,市面上又出现了以金龙为封面的新黄历,朝廷拒绝承认是官府行为,但也没有强加禁止。有识者此时意识到,叶三政权即将来临。新黄历的销量很好,购买者主要是普通的老百姓。至于谁当皇帝,普通老百姓谁又在乎?只要天下太平,税收轻些,谁当皇帝对老百姓来说不过就是个年号,仅此而已。说不定新皇帝登基还会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呢,总归是好事吧。而在乎国家大事的人,都是吃饱了以后有更高追求的人。
成化十一年年底捣腾了很多有趣的事儿,可是过了年之后还是叙用了大明成化年号,为成化十二年。正月间,大明朝臣又闹腾起来了,其中以内阁新人刘吉闹腾的最欢实,这位棉花老兄,顶着被弹的风暴,率文武群臣数百人联名上书恭请叶三称帝,可叶三按照章法拒绝了。内阁首辅商洛是唯一反对叶三称帝的大臣,可朝廷上下力谏叶三称帝已经成为『潮』流,不可阻挡,商洛空叹无奈。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内阁阁员万安、刘吉、刘翊又连连上书劝进表,叶三终于宣布:拒受不住,遂顺应天命,即皇帝位。
龙椅上的朱见深本来就很少上朝,也不必赶他下台了,叶三直接就坐上去了。叶三称帝,可并没有立国号,只是既定三月初三为开国大典,朝廷里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是叶三集团的人,将迎来人生的辉煌。愁的是明朝的勋亲,自个的皇朝要玩完了,荣华富贵靠山吃山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叶三亲自建立起来的西大营六万班底改名为国防军,正式作为叶三的亲卫部队,为保证其忠诚度,明文规定国防军将领校尉世袭罔替,世代领取国家俸禄。并将在辽东的大将章程急召回京,担任国防军指挥使一职。这事儿让朝中大臣颇感诧异,特别是文官们十分抵触,商洛便当着众人的面说道:“章程在辽东违抗军令,滥杀无辜,不治罪也就罢了,竟然还有功了!这是什么事儿这是?”可刘吉当着商洛的面沉声道:“本官听说章程在辽东抗命都抗出理来了,说是几年前今上对他说过:章程啊,以后你带兵去辽东,也让女真人尝尝咱们现在的滋味。这不都说了几年了,他还能记得,真是忠臣良将啊!如此一来,黄部堂禁止屠杀平民的命令自然就可以佯作没听见了。”经刘吉如此演绎一番的点醒,众官都哦啊连声,嘘唏一片,做恍然大悟状,心下了然。这章程抗命抗的是黄部堂的命,却明白地表示只听叶三的,这不就时来运转了吗?此时万安也说道:“章将军听说还是个有功名的人,可不能把他当做大字不识的一般武将,章将军做事还是很有深意的,诸位同僚说是不是啊?”
“那是,那是,的确很有深意。”众官附和道。
大典之前有许多礼仪规格需要准备,从叶三身上的着装到韶乐布置都是有章法的。但是众人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官位,甚至爵位。于是叶三召集了部堂以上是重臣在内阁衙门商量这事儿,并且说出了令在场阁臣和部堂重臣最为吃惊的事,那就是叶三将成立两个内阁,一个是还没有退位的皇帝朱见深的内阁和部堂级的人选,一个是他的内阁和部堂级人选。这下吵吵好几天都没定下来的事彻底安静下来了,这下他们心里都明白叶三这个皇帝想干什么了,不过这样也好,大家都有官做,也不用争抢的头破血流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可有件事所有的功臣都盯着呢,那就是加入哪个阵营的问题,这对他们才是最实质的东西。一旦定下来了,那是关系到他们百年气运的关键。官位的大小大家都不奢求了,只求能在叶三的阵营里不被边缘化。不过这也是众人的必争之地,能进入叶三阵营那就是一等一的开国辅运功臣,等于说是辅佐叶三夺取江山的核心成员,那将富贵荣耀之极,不能不让众臣垂涎三尺。那些自觉功劳不大的人,也开始想着能在朱见深的朝上占有一席之地,最好能弄个免死铁卷什么的,才一劳永逸,不枉遇到这样的大好时机。也有忠于大明朝廷的老臣不为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