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权臣-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患未除。”赵恒的脸色又一变,顿时沉了下去。
王璇发觉自己说错话了,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不是没事找事嘛!立即说道:“即便是外患,也不过是小事,能够对各种财货法度加以小步改良,的确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话说到这里,王璇心中产生一阵涟漪,人生短短几十年,还能等到什么时候,内外兼用岂不是更好,为何从前一直没有想过?战争中进行变革,阻力远远要低于和平时期。忽然间,他迫切想对这个社会进行改良。
赵恒显然没有心情,神色间颇为犹豫,终究说道:“卿家如今也是朕的内臣了,如今都堂无人,边患又起,卿家认为当今天下,谁可为宰相?”
王璇脸色顿时大变,这叫什么事啊!天子竟问他宰相的人选,这是何意?要说问到他二伯王旦,甚至丁谓,也轮不到他啊!木秀于林风必摧,王旦的警语,再次回荡于耳边。
赵恒瞥了王璇一眼,很平淡地笑了,道:“卿家遽然变色,难为李沆重病之中举荐你。”
李沆举荐自己?王璇极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看样子赵恒对他如此重视,不单单是他的政绩,恐怕在上次探视李沆的时候,李沆必然对赵恒说了什么话。
想通了这一层,他心下对已故宰相感激几分,李沆被称之为“圣相”,在大宋朝廷绝对后无来者,对人的评语绝对无人漠视。
既然到了这份上,退路已经没有了,他当即说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赵恒淡然地笑道:“卿家但讲无妨。”
王璇点了点头,第一次把目光凝视着赵恒,忽然间没有一点惧怕,眼前的仿佛不再是天子。
第138章 君臣夜话2()
赵恒平静地看着王璇,不断回味李沆对他说的话。
“陛下,臣自知生死有命,恐此时吉凶难料,如今朝堂上能大用之人,不过王子明、寇平仲寥寥数人。王子明守成有道,资历不足;需待时日;寇平仲有大略,过于刚猛,时下用之,需一名有宿望之人压制才行。年轻一辈,臣看吕家吕夷简,王家王璇二人,可堪大用,十余年后,就会是陛下的宰相。”
王璇不知赵恒心中的想法,话既然说到份上,他不得不正色道:“陛下,臣蒙圣恩执掌机速司,对四方外夷稍有了解,今就拿边事说说。李相公老成谋国,内外兼备,每断事无不应验,可当今朝廷重臣无一人能比。”
赵恒慢慢颔首,对王璇的评价他是中肯的,李沆担任宰执之后,每一件事,每一句评语,没有一次失误,圣相之称连他也承认。不过王璇言外之意,甚至连王旦也算上,毫不客气地指出王旦绝非李沆之才的意思。
“党项人虽失去李继迁,但他们如同舔血的狼崽子,现在卑躬屈膝,一旦养好了伤,就会亮出獠牙。今岁,契丹必然大举南下,朝廷在河北虽有十五万大军,但臣肯定契丹大军必在三十万之上,这就决定了朝廷要任命一位知兵的宰相。”王璇毫不在意赵恒愕然的脸色。
赵恒点了点头,惊讶于王璇的情报,竟然把契丹出动兵力算计出来,但在吃惊之余,还是听出王璇属意寇准。
面对赵恒的沉默,王璇并没有见风使舵,既然说出来了,他就有坚持下去的必要,又说道:“陛下,如今张相公出镇,寇相公刚直,桀骜难驯。好在有毕相公在上。再说,不过一书生,荣辱进退全在陛下一言之间,今日不用,更待何时。”
王璇对寇准印象不错,但却不认为寇准是他的同路人,虽然是隐隐的感觉,但他却非常强烈的排斥。
如果说,今年的大战非得由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压场子,寇准是唯一的人选,无论是毕士安还是王钦若,甚至王旦,都不具备迎难而上的迫力,也没有对契丹必胜的雄心。
张齐贤不错,但刚刚出事,他可不想找没趣。
甚至可以说,寇准在他心中,不过是一时的应急人选。
赵恒明白王璇的意思,隐隐察觉王璇不太喜欢寇准,不过书生之言却引发他的兴趣,不觉笑道:“卿家亦是一书生,却扣下朕的十万大军。”
王璇心下一颤,好在赵恒不过是玩笑,暗自吸口凉气,虽说赵恒今天是玩笑,难保今后不是隐患。
当下,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说道:“情急下不得已而为之,陛下勿怪。”
“呵呵,好个不得已。”赵恒见王璇笑嘻嘻的,也没当回事,他看中的是王璇的能力,每次精确的判断,几乎不在李沆之下,何况李沆在临终前的举荐,于是笑道:“朕知卿家心意。”
眼看赵恒脸色,王璇认定寇准为相的事,赵恒心中已经有了定论,这场大战终于有了主心骨,自己应该盘算怎样去实现最大的利益,却听赵恒又说道:“卿家刚才说对财货有心得,不妨说来听听。”
话题稍有转变,王璇也不得不顺着赵恒的思绪,说道:“天下财货法制,归根结底不过是官府监督,民间经营,甚至寻常兵仗、被服,盐铁也可以让民间去做。”
赵恒一怔,兵器竟然也让民间去做,这不是乱套了吗?
王璇看出赵恒的惊讶,急忙解释道:“陛下,如神臂弓、床子弩等国之利器的制作,还是放在弓弩院里,但除了绝密工序外,一般性操作的过程,还是放在民间为好,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开支,还能提高军械质量。另外,官府让商家们提供原料,进行竞争,才能用最低的价格,获取最好的财货。”
匪夷所思却说的通,如今很多财货都不是官卖,在赵恒看来,如邦国利器关键制造阶段控制在朝廷手中,一些无关紧要的过程,放到民间倒是无所谓。
不过,让商人们竞争,他倒是很感兴趣,只不过此时还有更上心的事情,说道:“法子倒是不错,日后到要和宰相商议一下。”
王璇不再把话题延续下去,他知道赵恒把话问完了,自己也说了该说的。
“卿家既然判断契丹南下时间,那河北部署是否妥当?”毕竟用王璇的谋略,朝廷取得了威虏军大捷、攻取凉州,每一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赵恒多少相信王璇的军事才能。
此时,王璇是豁出去了,能和天子单独两人谈话的机会不多。于是,正色说道:“陛下,臣敢断定,此战是契丹王太后求和之战,如陛下能善于利用,天下大势将有利于朝廷。”
赵恒心中一动,求和之战?虽然他对王璇的才华肯定,但这话也太悬了,无法不敢完全认定。
“契丹王太后萧氏耄耄老矣,宠幸汉官韩德让,掌握契丹大权。如今,契丹国主虽已是壮年,却未掌握大权。是想,一旦萧氏驾鹤西去,契丹国主没有掌控各部的实力,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王璇说到这里,停下话看着赵恒。
赵恒心下一动,他明白王璇的意思,王璇说曾过几年来契丹疯狂南下,不过是练兵显威而已,今天算是知道王璇当年说话的意思,如果自己判断的不错,契丹国内的矛盾已非常尖锐。
萧绰开始为今后打算,南北议和不能不说是稳定契丹局势,腾出手稳定耶律隆绪势力的好手段。
“卿家,话虽如此,但形势千变万化,卿家可有良策?”赵恒心下已经信了五六层,不由问王璇的主张。
“陛下,用寇准为相,总天下精兵列于天雄军、邢州之后,以逸待劳,等候契丹王太后过来。。”王璇嘴角闪过一抹坏笑,他虽无法完全左右赵恒,但已经足够了,知道对方的目的,再打不过,那肯定是猪了。
或许赵恒、王璇都没有想到,他们此次单独密探,成为历史上的千古之谜,也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道分水岭,精彩才刚刚开始。
第139章 那点破事()
八月,大宋朝廷进行一次大范围调整,宣徽南院使王继英仍留任枢密使,枢密院不再设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冯拯、陈尧叟一同改为签书枢密院事。
虽然,同知枢密院事是正二品,签书枢密院事为从二品,但意义却不一样。
同知枢密院事仅是副职,而签书枢密院事却是资历浅的官员掌院事,手握枢府兵柄正印,不可同日而语。
有时候,大宋朝廷不能以品敕论高低,品敕高的反而是荣誉衔。
保平军节度石保吉改武宁军节度,加同平章事,相当于使相身份,地位高于节度使,是武官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当然,亦是宰执外放所梦寐以求的,大宋宰相封公,有公相之称,相臣外放领节度军号,士人称之为‘人臣之极’,地位又在亲王之上。
参知政事依然是王旦、王钦若,毕士安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寇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位宰相诞生了。
话又说回来了,大宋朝廷的首相,必须要加修国史,凡是没有加这个职事的,都不能算是正式的首相,要屈居次相之列。
寇准很生气,却也没脾气,毕竟朝廷中为他说话的人太少,不服毕士安又能怎样。
人家不仅有威望,在宰相任免上,还帮他说了话,牢骚是有的,不可能拿到明面上来。
像他在太宗朝已是参知政事了,赵恒不仅把他放在毕士安之下,还明白的宣布任用毕士安主要是威望,这不是明白的压制他嘛,欺负人也不能这样欺负。
寇准得罪的人显然是不少,连王璇也对赵恒说过,寇准是知兵之人,虽然性情孤傲,善于权谋,却是忠于社稷,当今用人之际,希望天子不要听信谗言。
越是担心越是发生,越想稳定越不稳定,终于在拜相的第三天,寇准被京城布衣申宗古告发,罪名是勾结安王赵元杰造反。
这可是了不得的头等大事,宰相勾结亲王意图不轨,只要有哪怕是一丝蛛丝马迹,寇准不但官位不保,连人头也保不住。
朝廷没杀过文官,但不代表不杀谋逆之人。坏就坏在,赵恒与那安王殿下并不和睦,更离谱的是御史台竟正式上报禁中。
再联想一下,在别人看来,寇准这次是撞到了铁板上,几乎百口莫辩。
一时间,刚刚平静几天的朝廷,再次风起云涌。
“妈的,这群兔崽子,老子要是逮到他们,非亲手剥了他们的皮不可。”王璇在郦秋、蓝千时的陪同下,出了枢密院,在路上几乎是骂骂咧咧的。
现在,已是八月底了,寇准最闪光的一页就要翻开,整个大宋朝廷也就是这个中年人,能压住开局的场子,要是这时候阴沟里翻船,那他可就被动了。
到时候,一个王钦若、一个陈尧叟的避战,他肯定无力阻止,他所希望历史上闪烁的一幕,也会泡汤。
这个时候,有人还下绊子,这不是老寿星吃砒霜,找死嘛!
郦秋脸色阴沉,没好气地道:“根本不需大人动手,咱们给他也下个绊子,安上交通契丹的帽子,保证灭族。”
王璇转首惊讶地看了看郦秋,笑道:“没想到你还真够狠的,不过法子不错,要玩就玩死他。”
蓝千时有些气闷,自己够狠了,看着两人一唱一和的,比自己还狠,想想很郁闷。
正在三人谈着话的时候,却见王旦和毕士安走过来,枢密院与都堂也就是在在左银台门两侧,隔了一个名存实亡的中书省。
王璇快步迎了上去,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