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复兴-第3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穿越者,关彝对龙首原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问题,是总体把控,具体放宽。
所谓总体把控,就是龙首原学院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不得出仕异族,不得去西域以及泰西甚至贵霜等国出仕。总之,你只能为汉人效力。
具体放宽呢,则是不要求大家都出来做官——学而优则仕这种思想,关彝是很不喜欢的。
在他看来,公务员这种职业,如果聚集了整个社会的精英。那才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悲哀:如此,工农商兵自然就会收到歧视和打压嘛。这样的社会就会变成后世传统的文官社会,民族的血性就会越来越少。社会的活力也会逐渐枯竭。
所以,龙首原的学生,除了第一届毕业生因为刚刚征服晋国需要大量官吏,让他们都直接出仕之外。从第二届开始,毕业生的择业就比较自由,但也提升了难度。
你想做官?可以的。请到大司马府都官从事郤正那里报到,然后参加考试,考过了才能出仕。而且这种录取比例是固定的:参考人员的百分之三十。
你没考上但还是想做官?可以的,明年继续考就是了——这是在为今后推广科举制做准备了。
你想经商?可以,学校给你提供风险投资。你想从军?也可以,请去随军长史衙门报到,霍方伯那里也是每年一考。
若是你想开办实业,做手工工坊。哎哟,这个大司马府的记室田子连亲自接待你。倾听你的计划之后,会郑重的考虑是否进行风险投资。
所以,魏王国、公国,乃至司马炎的侯国,都把主意打到了这里:这些家伙其实都是人精,来了长安没多久就搞清楚了龙首原学院学生的价值:找份课程表来一看不就什么都明白了么?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哪一家可以把学问做到这个份上?
但是!五丈原学院的毕业生就没好运了。作为季汉最高军事学府,这所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是固定的:军队!
所以,当关复把五丈原学院的校徽一亮。三家诸侯的代表马上就对他失去了兴趣。
不过,他们又迅速的把目光转向了后面的五个中青年。
“这五位同学,咦?伯致、巨山(卫恒)……怎么是你们?”
“拜见齐王殿……呃,不,大猷,卫密在此有礼了。”
“司马攸,你说他们是卫伯玉的儿子?嗯,关东世家子,除了身体差一点,学问还是不错的。这位,伯致贤弟,要不要来我们北魏王国啊?只要我家殿下考核通过了,也是可以予以方面之任的……”
“惭愧惭愧,诸位,我等是受父命前来长安龙首原学院求学的。所以这出仕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吧。”
第五零五章 小卫求学记(四)()
在汉末三国时代,所谓知识渊博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下面有三组数据。
西汉末年,汉哀帝命人整理国家图书,最后的数据是三万三千零九十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国家藏书量。
东汉,刘秀建都雒阳后,命人把长安的国家藏书都运到雒阳,只运过来了三万余卷。之后一百多年东汉政府陆续搜集、增加藏书。到了董卓迁都的时候,一共从雒阳拉出了十万卷藏书。(不过董太师到底不是文化人,雒阳到长安并不算远,但是这十万卷书抵达长安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一千余卷。)
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蔡邕,号称当世藏书第一。乃是那个时代私人藏书里最多的。有多少呢?巅峰时期万余卷,晚年剩下四千余卷。
这就是那个时代,国家和私人藏书数量的顶峰。
看起来书不少是不是?但是所谓“卷”,不过是指竹简或者帛书。那个信息承载量有多大?一册竹简能够写多少字?根据后世出土的竹简实物来看,一根竹简最多写有49字,一般是10~30字。一卷大约在100至300字之间。
所以,蔡邕先生其最大阅读量不过是两三百万字左右。就算文言文言简意赅,一个字顶现代三个字。那也不过就一千万字罢了。而他已经是那个时代看书最多的人了。
一千万字?呵呵,起点上的老书虫看过的文字哪个不是早就上亿了?
可以说,现代社会,只要平时喜欢阅读的现代人,任何一个穿越回去,在知识储备和阅读量上面,对古人都是彻底的碾压。
而现在龙首原的教材,很多都是关彝在穿越前阅读了无数先贤大家的学术成果后浓缩出来的精华……
所以关彝才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世家家学渊源啥的,在龙首原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就是个渣渣。
这一点,不光穿越者有这份自觉,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也已经感受到了。所以曹家和司马家才厚着脸皮向大司马府打报告,恳请到龙首原学院招录人才。
“大公子,令尊和当朝陛下是怎么想的呢?为何会允诺司马家、曹家的人到学院里招录人才?这样做,岂不是……”
“呵呵呵,伯致兄,您的意思是不是说资敌?”
“呃……。”
“哈哈哈,其一、无论北魏、南魏抑或归命侯国,现在都是我大汉的属国,不能算敌人。
其二,这三家是真的迫切需要人才。别的不说,就说这司马家吧,四个多月前司马安世到长安受封,然后有七十余名司马家宗亲脱离队伍,在长安接受了编户。之后司马安世带着剩下的八千多人去了休屠。小弟接到的消息是,他们现在干得很不错。呃,老库,你最近才从那里经过,感觉怎么样?”
“回禀大公子,休屠那个地方,司马家的人才到了不足三个月,但已经彻底变样了。”说到这个,库尔善的神色变得丰富起来:“以前休屠县虽然是行商必经之地,但也就是进城补充下食材、饮水,歇歇脚啥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虽说房屋什么的倒是没有新建多少,但是城内的大多数看得过去的房产,全都被迅速的改造成了秦楼楚馆,博戏楼以及各类酒店等。
大公子,诸位,你们想啊。进了休屠城,以前伺候伪帝的宦官以那种特异的声音招揽客人,各种吉利奉承话说得你不进去消费一番都对不起自己。待得进了酒馆,吃的是以前的御厨给您烧的菜。吃饱喝足了要去放松一下,还是以前服侍帝后的宫女给你暖床。若是要赌一把手气,主持的庄家很可能是以前的亲王!
嗨!卫家各位贵人,我们作为大司马的奴仆,那是长期在刀口上挣饭吃的,以前从长安出发之后,要想在沿途中找到这样的地方,那起码得是到了波斯沙中沙的驻节地才行。而现在休屠就有如此的耍事,哪个过路的客商不去丢下几千上万钱?不如此,队伍里的伙计们还肯给你认真办事?”
“呵呵呵,老库啊,你现在的身家起码不下十亿,在西域跺跺脚,四大强国的首相和国王都要抖上一抖,哪里还需要刀口上挣饭吃啊?”
“哪里哪里,大公子说笑了。呃,我们大汉有个成语,叫狐假虎威,还有个成语叫狗仗人势。我就是大司马门下一条走狗而已。”
“你又来了,人家代伊在家父面前从来都是不卑不亢,就你总是这样。闲话少说,那天晚上你在休屠花了多少钱?”
“其实也不多,属下一千二百人的商队,那天晚上一共花了不到五万钱。”
“嗯,你觉得他们的经营有什么问题没有?”
“有,不但是有,而且很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经营的各种场所,主事的人往往都是年纪在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很少看到。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那是一个都没有。”
“嗯,这说明司马家的老人们反而是思想转变最快,最能接受现实的。那群废物子弟,哎~~~”
“非止如此。大公子,以在下行商多年的经验来看,那天晚上我们一千多人才花了四万多钱实在是太廉价了。这司马家的人根本不会做生意。若是那休屠交给我来经营,光是那一笔,起码入账二十万以上!”
“呵呵呵,你说的很对。仲乐叔麾下的司闻曹传来消息说,司马家才去了三个多月,带过去的资财差不多缩水了一半。搞得司马安世对于求字的过往客商来者不拒……也对,司马家的人以前都是主子,从来都不会去做计算钱粮的事情,让他们经商,不亏到一定程度是醒悟不过来的。”
“啊?还有这事?看来那天晚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大公子,其实在属下看来,司马家现在到龙首原学院招人意义并不大。他们想把休屠建成丝绸之路上一个享乐之城,这个思路是对的。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多招录经商的人来合作。司马家的人提供各类婢女、庖人、宦官等服务资源,商人们提供账房、掌柜等。如此,若是合作得好的话,属下做了一个推算,一年的盈利当不下千万!”
“哈哈哈哈~~你这老家伙,我说你怎么一大早就来我家呢。原来是在这里等着我。嗯,这事我个人不反对,但是到底还是要得到父亲的批准。以我看来,父亲想来也是不会反对的。说不定,还会给你出一些主意。”
“啊?!多谢大公子。请大公子放心,若是在下能够入股休屠的各项产业,一定会给大公子留足干股。”
“嘁!你在大汉的所有货源都是我复兴社供应,而我家又是复兴社最大的股东。本公子差你那点干股么?再说了,若是本公子这样做了,只怕父亲会亲自将本公子斩首!你这厮是想害我么?”
“不敢不敢。大司马品行高洁,大公子意志坚定。属下佩服之至。只是敢问大公子,大司马什么时候回来呢?要不,属下去雒阳求见?”
“不必了。前些日子接到家父的来信,说是关东那边的事情基本上弄好了。家父准备十二月就回长安。”
第五零六章 小卫求学记(五)()
西元274年十二月中旬,徐州刺史卫瓘的府邸内,涌入了很多不速之客。
这些人里,领头人姓陈名越,乃是广陵陈氏的现任族长(晋大将军陈骞之父陈矫原姓刘,是因为其父亲早亡,跟随母姓过继给广陵陈氏的,所以他这一支当不了族长)。其祖上便是大名鼎鼎的陈登。其他的,还有姓王的,姓诸葛的……好吧,全都是徐州地面上有头有脸的大世家。
“使君,朝廷不是说今年仍然实行九品中正制吗?怎么大中正都把名单报上去两个月了,朝廷仍然没有任命下来?”
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从曹魏初建,到南北朝时期逐渐消亡。其自身也经历了很多变化。简单点说就是:大世家对这个制度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强,普通地主、豪族由此逐渐衰落。这一制度根本性的转变,在于司马懿。
九品中正制刚刚建立的时候,是没有州中正这个职务的。郡一级中正对人才品评有决定性作用。州级基本上就是把郡级对人才的品评转一道手交给中央。
司马懿第一个提出在州级设立大中正,在人才品评上起主导作用,这个建议一开始被当时的曹魏大将军曹爽给否定掉了。等到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又把这个建议拿出来,变成了实际政策。
试问?和郡里的中正,稍微家里有点资产、名望便能争取一下比起来。谁能做一州大中正?当然只能是高门世家。这样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