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

第62部分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62部分

小说: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4章 傅蓝破滇天下惊【3】() 
洪武十九年正月初一,又过年了,年年难过年年过呀!

    当日上午,朱元璋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然后在谨身、华盖二殿大宴文武群臣,招待大伙儿吃个中午饭。皇太子朱标也没闲着,在文华殿宴请外戚、东宫官属等。前二品大员户部尚书,新任七品北平道监察御史茹太素,却正在赶往北平省的路途中!总之,过去的一年,洪武十八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血雨腥风的一年,是艰难曲折的一年,是思想激烈碰撞的一年,是各方势力明暗中拼死博弈的一年,是大明强力整顿经济,还未走入正轨的一年!从数字上来看,洪武十八年这一年,共征收天下田租二千万九千石有奇。这么严格的追讨田税,被吴晗等称为“江南中产之家悉破”,手段老辣,怎么才这么一点财政收入呢?北方大水灾算是原因之一!

    洪武十八年,河南水患,山东、北平两省大雨,涝伤民田,很多地区颗粒无收。上述三省,免征田粮数额达到,河南二十三万七千五百余石,山东、北平二省共计二百万五千余石。也就是山西的情况要好一些!征粮完成二百万石!成为北方各省中的产粮大户,为稳定大明经济,准备军事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年以后,老朱怎么打算,今后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老朱已经成竹在胸,主要是提拔青年干部,推广纸币,准备军事斗争,发动大诰运动!

    首先,继续大力提拔新型知识分子进入中央级领导岗位任职,干部队伍年轻化。二十多岁,就担当正三品的各部侍郎(相当于今天公安部、财政部、工信部等副部长级别),在今天想也不敢想,但在洪武十九年初的大明政坛,却成为一种现象。那些仅仅实习锻炼了不到一年的进士们,被纷纷授以要职,进士高铎为刑部左侍郎、进士杨靖则是户部右侍郎、进士秦逵为工部右侍郎等。三月初一,审刑司正式撤消,审刑司左详议(正七品)进士赵勉调任为大理寺左寺丞(正五品),赵勉也上来了。提到赵勉,我们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湖广籍的干部,这在明朝洪武年间也是不可小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湖广籍,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他们当时自称为楚人,“惟楚有才”嘛!于是,大明政坛逐渐崛起一个“湖广派”,或曰“楚党”!当然,与淮西派、浙东派相比,湖广派显得有点单薄,加入到老朱的队伍也比较晚。

    1364年二月十九日,朱元璋大军拿下武昌,当时给陈友谅政权做翰林学士的詹同归降,受到朱元璋的热情的对待,先是被安排在朱元璋军的功臣子弟学校当老师,专门讲解《易》、《春秋》,受到好评。后逐渐成为麾下重要谋士,与朱升、陶安、宋濂、刘伯温、汪广洋等同列。

    建国以后,刘伯温因算卦屡屡失误,一度遭到老朱的嫌弃,失意回乡。但是,詹同却是春风得意,洪武四年执掌吏部大权,决定干部任免之职!洪武十年方才退休!当时,丞相胡惟庸也不得不敬让三分!可见詹同之为人,的确有过人之处!属于洪武一朝风风光光得善终者!

    茹瑺,湖广衡山藻江人,是个大个子,本为国子监生,洪武十四年八月初一到老朱身边工作,任承敕郎。后调通政使司,在通政使蔡瑄(山西省蒲州荣河县人,比茹瑺从国子监早毕业一年,是其高年级学长)手下任职。蔡瑄洪武二十年八月病逝后,茹瑺继任通政使,后与詹徽同期升至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成为老朱执政后期的重要官员。

    茹瑺又向朱元璋推荐了一位湖广老乡,66岁的老知识分子茶陵人刘三吾,于洪武十八年正月到职,任命为左春坊左赞善,翰林院学士,很快成为朱元璋的一支得力的笔杆子。因此,我们判断,洪武十八年的会试、殿试阅卷工作,刘三吾很有可能与当时的翰林院检讨茹太素等人共同参与。

    刘三吾的宝贝女儿,后来许配给了湖广小老乡,宜昌小伙儿赵勉,一张湖广老乡关系网就这样织成了!

    当然,是否培养出一个独立的湖广派,老朱是懂得进行一定防范的,而这正是为了使得各地人才能相互制约。

    这批由进士、国子监生为主要结构的新型知识分子,其佼佼者主要有这么“四大杰出青年”。

    通政使蔡瑄,山西省蒲州荣河县人,国子监生,洪武十三年参加工作。

    左通政茹瑺,湖广衡山藻江人,国子监生,洪武十四年参加工作。

    户部侍郎杨靖陕西山阳县人进士洪武十八年参加工作。

    工部侍郎秦逵,宁国宣城人,进士,洪武十八年参加工作。

    再加上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湖广黄州人秀才科,洪武十五年参加工作。

    这样,老朱手下形成了“五大杰出青年”为第一阵营,主持大明行政事务的崭新格局!行政事务虽然大都换成了新型知识分子,但是部队里的主要战将还是“老革命”。本来在继平云南之后,洪武十七年就已经积极准备新的北伐战争,灭掉北元,谁知天算不如人算,主帅徐达去世、郭桓案爆发、又连续治理整顿经济秩序,使得北伐计划受到严重干扰。北伐主帅的重新选择结果是,调长期驻守河南开封的宋国公冯胜,这个大明继徐达、常遇春之后排第三号的人物出战。命其为征虏大将军,偕从云南战场班师的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率京卫将士往北平操练。

    当时,北平前线总兵力,凡十七卫,计将士十万五千人,山西方面十九卫,九万六余人。西北陕西方面由长兴侯耿炳文坐镇,计人马有凡十二万、马二万五千匹,三北合计总兵力三十二万人。调动情况是,北平军五万,山西、陕西军各三万,加上京卫南京将士,共计机动兵力二十万人,在冯胜管理下,在北平之通州操练。约十五万外地军队进入北平,很明显燕王朱棣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弱化。所以洪武十八年、十九年是燕王朱棣小心谨慎的低谷阶段。冯胜在北平,练兵时间长达一年半,一方面纳哈出大军二十万,不可轻敌,另一方面明军后勤粮草等亟待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对于治理整顿经济秩序加大了压力。

    为了加强熟悉纳哈出大军战法的军事人员,老朱不得不命旗手卫百户杨林等人,到河南光州固始等县,招集故元将校一万七千多人,使之成为冯胜二十万大军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直到洪武二十年春正月,北伐的准备工作方才就绪。最后确定的军事人员是主帅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暠参赞军事,率师二十万北伐,又命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江阴侯吴良等皆随征师行。

    为了达成这个结果,老朱在经济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因雨灾等问题,减免了北平省山西移民的粮税,山东、河南也因涝灾大幅度减免粮税。这样为加强其他北方两省陕西、山西的经济工作,紧急从云南回调得力干部。云南左布政使吴印吴和尚被紧急调往陕西任左布政使,云南右参政宋昱被紧急调往山西任左布政使。茹太素虽然被贬官,去了北平这个大战在即,军事人员云集的地区。但是他的加强纸币推广,鼓励使用大明宝钞的主张还是得到了老朱的贯彻执行。洪武十九年八月,老朱更是重新恢复了胡惟庸时代的宝钞提举司,级别正八品,大力推广用纸币交易。洪武十九年,老朱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即声势浩大的“学大诰运动”,有人开玩笑是明代的“文化大革命”!倒也值得我们做一个比较!

    洪武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老朱正式以《御制大诰》颁赐国子监生及天下府、州、县学生,掀起了“学大诰运动”,这场运动深入城市、乡村,甚至每一个家庭,《御制大诰》一度家置一编,成为很多孩童的识字启蒙读本,为大明王朝提高识字率,扫除文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那么《御制大诰》到底是本什么书呢?“大诰”一词出自古书《尚书》,可以理解为国家领导人发布的广而告之。老朱能想起来用这个词,与他是一个古文化爱好者分不开的。但是《御制大诰》的语言并不古奥,比较通俗,文白相间。是下层老百姓看得懂的普法案例和伦理说教集!不可小瞧的是,《御制大诰》有着相当大的政治威力,以至于后来“我大清”的乾隆皇帝汇编《四库全书》时,甚至都未敢收录。所谓十全武功的乾隆小儿,其胆魄和胸怀不过如此!

第75章 傅蓝破滇天下惊【4】() 
《大诰》的教育对象,不限于读书人,就是种地的农民,在农隙之时也要捧书学习。其教育机构比县儒学更为深入基层,“天下府、州、县民每里置塾,塾置师,聚生徒教诵御制大诰,欲其自幼知所循守”,呵呵,学习大诰从娃娃抓起!看,山西农民丰伯龙9岁的儿子,正坐在田埂上,摇头晃脑背诵《大诰四十三…谕官无作非为》中的几句话。朕“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惟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朕忽然自疑,于斯之为,果色乎?豪乎?”这是老朱自供当年下武昌,抢了陈友谅的小老婆后的个人反省。这个陈友谅的小老婆,就是后来的达氏定妃,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和第八子潭王朱梓的生母,长得非常漂亮,老朱建国称帝前后,曾一度非常受宠。1364年二月十九日收纳,当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就给老朱生下第七子。

    过去无聊文人附会潭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实际上连他的亲哥哥齐王朱榑都不可能,陈友谅死于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的鄱阳湖大战。哪有在肚子里怀至少十五个月的?以老朱之精明,岂是那么容易被糊弄。不过,连民间农家小孩也有幸了解当朝皇帝朱元璋的这段“好色”隐私,这样的大诰文字,明史学家吴晗的评价必然是相当负面的,谓之语言颠三倒四、逻辑思维混乱。而笔者对于大诰的评价却是比较正面的,该书文字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尽管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但充分显示了老朱足够的坦诚!另一方面,该书还丰富了民间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的实际教育效果是高度切实有效的!

    元朝末年的官僚机构极为腐朽,官吏贪腐成性,以至于明太祖在建国后就十分注意政风。他一方面提倡廉洁,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廉政爱民。另一方面对于官吏犯法特下重典,以吓阻官吏贪污腐败。如果有官员触犯贪污罪,则施以剥皮之刑。郭桓案爆发前,空印案、胡惟庸案先后发生,明太祖为了解决官员贪污,逐渐采取法外施刑的方式,而且也越来越重,并且设立锦衣卫以加强监控官员。他曾经感叹说:“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

    洪武十八年,太祖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下令调查。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其事项有:

    一、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岁收。

    二、私吞淅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上缴两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