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蓝玉回到南京,立即去见朱标。
他说:“我看燕王在他的封国举止行动,就像一个皇帝。我又听会看地气的人说,燕地有天子之气,希望殿下事先预防,对朱棣留一手!”
太子一向仁慈厚道,劝蓝玉说:“不会吧,燕王对我很尊重啊,肯定不会有这种事。”
蓝玉急了:“殿下对我非常照顾,所以我才把掏心窝的话给你说出来,希望我说的话会落空,不希望它变成真事,那可就太晚了……”,
太子乐了:“舅舅您太过虑了,四弟和我手足情深,他不会的。”昏倒,显得蓝玉倒像是搬弄是非的人了。
朱标平时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不到位,两个人说的话,据说早让已经被朱棣秘密收买的太监听到,并想办法通知了主子。朱棣因此非常讨厌蓝玉。
第167章 气吞山河窥狼心【4】()
燕王回南京述职,与朱元璋单独会谈时,他不失时机地提醒父亲:“在朝廷中有一些被封了公侯的人,纵恣不法,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应当妥为处置……”朱元璋是何等聪明的人,知道他指的肯定是刚刚封了凉国公的蓝玉。凉这个字让人听着有点怪怪的,据说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但为了提醒他做事收敛,不要让自己心凉,特意想出了这个主意。但蓝玉这个粗人,理会不到朱元璋的苦心。
王世贞曾经认为,蓝玉被控谋反和被处决,燕王要负主要责任。这个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三大将领的非正常死亡,与朱棣都脱不了干系,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缺失,使得在靖难之役中,军事才能并不出色的朱棣,可以找不到真正的对手,可以凭借八百壮士起兵,一举而定天下。
与朱允炆争夺皇储的斗争,朱棣暂时失利,但是,他却成了蓝玉案的最大受益者。三大威胁都被清除,朝廷中已经没有能让朱棣害怕的将军了。
朱标的死,给大明王朝这个第一家庭也带来了厄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朱棣的二哥朱樉在西安去世,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朱元璋诏赐为秦愍王,愍是明显的贬义词,看来老二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死人。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又有噩耗传来。晋王朱棡去世,同样也只有四十岁。朱元璋平素比较偏爱老三和老四,数次安排他们出塞对蒙古人用兵,在藩国内筑城屯田,连冯胜、傅友德这样的将军,都要受他们节制,军情只有特别重大的才上报南京,平时都是他们直接处理。老三是朱元璋相当喜欢的人,葬礼极为隆重,赐谥为晋恭王,这与对待秦愍王的态度显然有很大区别。
朱元璋四十岁的时候登上大宝,没想到两个儿子却都在四十岁时归天,自己已经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了,真正进入风烛残年,三个最年长的宝贝儿子在六年时间里相继去世,每接到一次丧报,都是对老头子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每主持一次丧礼,他的身心都要受到重大的摧残。
从1390年开始,晋王与燕王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开国元老,成为北方边境军事指挥的中枢,这也是朱元璋多年来不断追求的效果,晋王死后,在诸王中,燕王不仅年龄最大,而且在军事才华上,没有人能与之相比。这既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有相当的运气因素。朱元璋对朱棣的事情相当关心。四月初九,颁发敕书给老四:
“听说最近边境烽火警报数起,这是胡虏使的诈。他们是想让我们出击,在路上设伏攻击我们,不能中了他们的计。烽火燃起的地方,人不要太近,即使望远,也应该距离二三十里。今年秋天,也许蒙古就要南侵,不能中了他们的计。烽火燃起的地方,人不要太近,即使望远,也应该距离二三十里。今年秋天,也许蒙古就要南侵,不是侵扰大宁,就是袭击开平。估计他们人马不下数万,怎可不为之操心?西凉可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等,会兵一处,辽王以都司及护卫马军悉数而出。北平、山西亦然。步军需十五万,布好阵型等待,现在命武定侯、刘都督宋都督在左翼,庄德、张文杰、都指挥陈用在右翼。你与代、辽、宁、谷、五王居其中。彼此互相保护,首尾相救,使蒙古人不知端倪,则无往而不胜。兵法上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你要好好琢磨。”
四月二十九,朱元璋给朱棣留下了最后一道敕令:
“我观察成周之时,天下大治。周公依然告诫成王说“诘尔戎兵”,这就是居安不忘危之道也。现在虽然海内无事,但天像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我的诸子之中,你的才智独一无二,一定能承担大任。秦晋二王已经过世,你实际上是诸王中最长的了。攘外安内的职责,你不担当,又能交给谁呢?我已命令杨文总领北平都司、行都司兵马,郭英总领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兵马,都听从你节制,你应该总率诸王,相机度势,周防边患,义安黎民,以报答上天之心,不辜负吾付托之意。希望你慎之又慎,不可懈怠。”
这封诏书,看起来真像是一封政治遗嘱,而且,把朱棣的位置抬得过高,基本上无礼朱允炆的存在,让人怀疑是后人编造的。但从另一方面说,朱棣在诸王的地位确实是非常特殊,这也是事实。
五月初八,朱元璋病倒了,经过多年风雨,大半辈子与炮火亲密接触的这位开国皇帝,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这次很可能是真的不行了,必须对后事有所交待。
朱元璋对于自己一生的对手蒙古人,到死都有几分忌惮。对于北方的防御,依然非常重视。据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一再强调和强化朱棣事实上在北部边塞的领导地位。
在与左都督杨文说的谈话中,朱元璋再一次表达了这种思想:他说:“兵法有言,有贰心的大臣,不能长久跟随皇帝。心存疑虑的将军,不能让他们带兵迎敌。当大将的,不能不知道这些道理!我的四儿子燕王镇守北平,北平是中国的门户,今天封你为总兵,派你到北平辅佐燕王,从北平都司,行都司以及燕、谷、宁三府护卫中,选练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驻扎。一切号令,都由燕王自己决定,你们听从就是了。大小军官,全部由燕王节制。你们一定不能有二心,不能对燕王的能力有所怀疑!”
对武定侯郭英,朱元璋则有这样的训示:“自从朕夺取天下以来,蒙古人长时间都躲得远远的。但俗话说萌蘖未殄,不可不防。现命你为总兵,都督刘真、宋晟为副职,通知辽王,以辽东都司及护卫各卫所步军,除守城马军之外,挑选精锐部队,统领随辽王驻扎到开平北边布防,选择险要地势安营,一切号令,你们都必须听燕王节制。”
如果这些史料属实,朱元璋确实对朱棣寄予了很大期望,但这种期望,并不是让他成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而是看好祖国北大门,为大侄子朱允炆站好岗放好哨。
朱元璋对朱棣,并不是真正了解,对他的野心,也没有清晰的洞察力。
朱元璋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能决定无数人的生存与死亡,但他又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没有一个真正理解自己,能够交心的人。他做过无数个天才的设想,无数次英明的决断,但他死之前,却犯下了一个重大错误。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祖孙对话,如果是真实的,说明朱元璋真的是老糊涂了,在某些方面,洞察力甚至不如自己文弱的孙子:
在连续杀害了蓝玉、冯胜和傅友德之后,朱元璋感觉天下平定,没有人可以跟朱允炆叫板了,把江山交给这个文弱的孙子,也不好出多大乱子。于是在一次祖孙谈话中,他轻松愉快地告诉孙子:“我把镇守边关、防备北元的重任交给了你的诸位皇叔,边疆太平,将来你可以放心当皇帝了。”
看着朱元璋坦然的目光和自信的表情,朱允炆却在不停地思考,他没有祖父那么乐观,也不会盲从于这种情绪。
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与理智。
想了一会儿,朱允炆平静地说:“蒙古人不守规矩,有诸位皇叔防御,如果诸位皇叔叔不守规矩,起兵祸乱,将如何是好?”
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听到这话,居然一时没了主意。他问孙子:“那你看呢?”
朱允炆想了想,很自信心地回答:“用仁德安抚他们,用礼数制约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夺他们的领地,如再不行就废掉他们的王爵,如果这一切都不能让他们规矩,那……“
“那怎么着啊……“朱元璋听得高兴,想逗逗这个小孙子。
朱允炆猛地站起身来,握住自己的小拳头,斩钉截铁般地说:“就举兵讨伐,将叛乱者消灭!”
呵呵,说的真是有理有利有节,有条不紊,朱元璋大喜:“是啊,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老头心里肯定美滋滋的,我孙子别看平时表现得过于文弱,还是很有主见的!可惜的是,能说是一回事,能不能下得了手,又是另一回事了。赵括同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一上战场却有点发挥不出来,这个朱允炆小朋友在爷爷面前可以夸夸其谈,让他动手上战场却有点发挥不出来,这个朱允炆小朋友在爷爷面前可以夸夸其谈,让他动手收拾亲叔叔,总觉得有心理负担:“别让我背上骂名呀……”
也许是受了皇孙这番话的影响,也许是自己的醒悟,朱元璋对自己这个老四,开始有所觉察。他秘密召见了一个人,交待他要保护幼主,提防有人谋反。
梅殷字伯殷,是汝南侯梅思祖之子,为人谦恭谨慎,武艺出众,而且很有谋略。因此朱元璋对他相当的器重。洪武十一年,梅殷娶了朱元璋的二女儿宁国公主。在十六位驸马中,朱元璋最器重梅殷。
梅殷赶到南京皇宫,跪倒在朱元璋的病榻前,朱元璋喘着粗气,用颤抖的声音告诉自己的宝贝女婿:“我……恐怕不行了……你是我最中意的驸马,忠于大明,诚实有信,我……我就把孙子托付你了!”梅殷连忙磕头:“臣婿必当肝脑涂地,保卫皇太孙!”朱元璋又把他叫到跟前,非常严肃地说:“朱允炆年幼,众位叔叔不得不防,特别是那个燕王……切不可放松警惕!”
梅殷眼含热泪,拼命地点头。
但是,梅驸马真的能有这么大本事吗?历史终将会给出答案。
第168章 气吞山河窥狼心【5】()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久经考验的专制主义统治者,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的朱元璋,永远地闭上了让无数人恐惧的眼睛,终年七十一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害人的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前半生是与外敌斗,灭陈友谅,杀张士诚,害小明王,北伐元朝;后半生是与内敌在斗,很多倒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假想敌。但是,他却有意改变门风,选择了一个仁慈厚道的皇孙作为接班人。
皇太孙允炆公布了朱元璋的遗诏:
“朕应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