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

第136部分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136部分

小说: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有一个皇位摆在你面前,你会不会珍惜?

    元至正十五年,朱标生于太平。因为这是第一个儿子,朱元璋非常重视,吴元年,朱元璋立还没有名字的老大为世子,并安排他章凤阳老家扫墓。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后,很快把朱标立为皇太子,一点犹豫的功夫都没有。

    朱元璋还特意挑选功勋老臣和有才能的新官员,兼任东宫官,这个阵容也豪华得有吓人: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有这三位重臣压阵,其他还有数十位大臣共同兼任东宫。并下诏说,他在东宫不单独设立府僚,而让重臣兼职,因为战争没有完全停止,如果自己需要亲自带兵离开京城,就留下太子监国。如果设立两套班子,东宫的大臣就有一个忠于太子还是忠于朝廷的问题,反而会容易产生不信任。

    朱元璋不仅聘请明初第一学者宋濂亲自为太子授课,还从国子监中挑选了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个德才兼备的年轻人,陪太子读书,而朱棣和二哥三哥都没有这个福份,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粗线条的。

    洪武十年,朱标已经23岁,朱元璋觉得他长大了,下令朝中政事先要汇报给太子,经其审阅后才传皇上。这是对朱标才华和能力的进一步肯定。

    朱标天性仁慈宽厚,解决问题对事不对人,这一点很象马皇后,而与朱元璋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的那些年月,由于经常需要行军,马皇后就把朱标随时背在身上。等朱标被立为太子后,他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就特意请画师画了皇后负子图,并随身携带。

    当李善长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被赐死时,朱标进谏说:“父皇父您杀戮太多,恐怕要让众大臣心寒了。”朱元璋当时不说什么,心想,这小东西,居然教训起老子来了!我给他点颜色看看。

    第二天,朱元璋把朱棣叫到寝宫,把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抓在手上。朱标一看,这不得把我扎得满手血吗,不干。于是就对老爸摆出了一个为难的POSE,朱元璋乐了:“朕命你抓住木棍,你都知道棍上有刺刀,怕伤到手,如果把上面的刺去掉,不就没事了吗?我老人家现在诛杀李善长等一干权臣,就是为你拨刺,我的一片苦心,你这都不明白吗?”

    说的倒是很直白,很坦诚,显示了一个好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而朱标的答复,使朱元璋更是突然来了精神。他猛地站了起来,活动活动胳膊,转身……操起座椅就朝宝贝儿子身上砸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朱标是这么说的:“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潜台词无疑就是,你自己远远达不到尧舜那样的贤明,难怪大臣们个个都成成了乱臣贼子。这样讽刺老爸,确实也有些不象话了。朱元璋同志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挤兑,难怪他要发飙了。

    好在朱标躲得快,他跪倒在地,从怀里掏出皇后负子图,还准备继续行凶的朱元璋看了之后,不由得想起了过去马皇后的好,于是也下不了手了。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秦王、周王两哥们曾经多次因为过失,惹怒了朱元璋,多亏有太子说好话做工作,才让他们免予撤藩,重回封地。

    秦王朱樉被封在了西安,因被秘密举报,在地方上有诸多过失,朱元璋把他抓回南京教训,同时派太子前往关中视察,朱标回来后,不但呈上了最新的陕西地图,还劝说父亲让秦王就藩,朱元璋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朱樉放回西安。

    晋王朱棡曾被人举报有谋反之心,朱元璋准备采取行动,朱标为了保住弟弟,在朱元璋面前长跪不起,放声痛哭,终于把老屠夫感动了,总算没有拿自己的亲骨肉开刀。

    朱元璋当初打天下时,为了收买人心,把大哥的儿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及沐英等十多人收为养子,其实是想让他们在战场上给自己多卖命——亲生儿子死了心疼,养子死不死没多大关系。马皇后对这些养子如同亲生儿子一样,太子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中。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渐渐长大了,把当年为他流血卖命的养子们看成威胁,千方百计找由头想除掉他们,而太子却总是尽自己的力量,来劝说父亲不忘旧情,对这些兄弟加以保护。

    朱元璋曾经想过迁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派朱标去陕西视察。他对太子说:“天下山川,唯有陕西号为险固,我安排你前去考察民情风俗,慰劳三秦父老子弟。”

    朱标知道父亲的打算。西安自古帝王都,南北有山脉保护,东西有雄关可守,是天然的建都所在地,是周秦汉唐四大最强盛帝国的都城。在陕西期间,他视察了多处城防,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并且绘制了详尽的地图。

    朱标回到南京,献上陕西地图后就病倒了,病中还不忘迁都的事情,并且向太祖建议应该定都洛阳。

    可以说,朱标是个好太子,很敬业,很仁义,也不缺乏自己的主见。他的去世,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损失,是大明皇帝朱元璋的重大灾难。

第165章 气吞山河窥狼心【2】() 
朱标的死,意味着朱元璋二十多年培养接班人的计划彻底失败,无数心血付之东流。

    人生最惨痛的几件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他朱元璋全部赶上了。六十五岁的年级,在那个经济条件落后的时代,绝对称得上风烛残年了。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朱标死了,自己也快死了,必须尽快确定皇位继承人,可是,选谁呢?

    元朝和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嫡长制的观念,皇位是由皇帝指定的,或者由贵族集体讨论决定。但汉族政权中,自周武王以来,已经就形成了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蒙古皇帝因为不能早定太子,引起皇位交接中多次出现严重问题,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忽必烈的强行继位,引起了蒙古帝国大分裂。因此,朱元璋一直引以为戒。

    朱标死了,秦王朱樉就是皇子中的老大了,但是,朱元璋一直不喜欢朱樉,要不是朱标劝阻,他把朱樉的王爵都想拿掉。晋王朱棡原来很受朱元璋喜爱,但有被人举报有在五台山藏匿兵器、试图谋反的前科,而且和朱棣比起来,朱棡在作战指挥方面,就象一个白痴,朱元璋怎么能放心呢。

    这两人在朱元璋看来,显然不够资格。

    朱棣则是最象自己的,他面相忠厚,粗看似乎全无心机,实际上是胸有城府,大智若愚。不象有些人,一点聪明劲都写在脸上,但遇到大事,就突然没有了主见。他表面为人豪爽,不拘小节,但实际上心细如发,心明如镜。他不仅有指挥重兵作战的素养,还有亲自上马杀敌的能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天生的战士,还是一个天生的领袖。他作战勇猛,但不仅仅是个武夫,他还有治国的天赋。他的名字不仅让蒙古人闻风丧胆,也让北平布政使司的老百姓交口称赞。

    朱棣重视民生病苦,特别痛恨欺压百姓的行为,这一点也非常类似朱元璋。其实,朱棣是一个天才的演员,他的目标如果只是当一个藩王,就不会有过多其他领域的出镜。在北平,关于燕王疾恶如仇、保守弱小、为民除害的事情非常多,这种故事的流行是很不正常的,我们试分析一下。

    据说有一次,燕王微服出寻,看到一对逃难的父女,父亲因为生病倒在路边,女儿因为无钱看病而不停哭泣。过路的小年轻,不但不帮忙,甚至还想调戏这个女孩。朱棣见此情景,立即停下脚步,下令把父女二人送到自己的燕王府,安排太医亲自给老人看病,病愈之后,又送银两,让两人回山东老家。

    这样的事情,如果燕王自己不透露,别人如何知道?北平处于边关,如果那两父女是蒙古人的奸细,带回王府,随时搞暗杀怎么办?如果北平的人都知道了燕王乐善好施,都装作是一付苦兮兮的样子,等于他来拯救,这世界还不乱了套了?

    所以,这样的故事,肯定是燕王让人故意放出来的,收买人心的。其志不在小。

    朱元璋不是没考虑过朱棣,但是,在讲究长幼尊卑在汉人政权中,嫡长制已经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纲常伦理,神圣不可侵犯。想选择一个非长子长孙的人当皇帝,反对的声音太大了。

    《奉天靖难记》中记载,朱元璋曾经想过立朱棣为太子。他秘密召集重臣商量说:“太子死了,孙子辈的不懂事,国家江山必须交给得力的人。我想立燕王为太子,以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这样江山社稷都的巩固就有保障。”众人默不作声,不知道是应该附和,还是直言,害怕又是朱元璋的阴谋。这时终于有不怕死的站出来了,翰林学士刘三吾不知趣地说慷慨陈词:“陛下,您要是立了燕王,那将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而且皇长孙已经长大,可以立为太孙,将来继承大位。”朱元璋于是作罢,非常不乐意地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个故事纯属杜撰,决定立储这么重大的事情,看不起读书人的朱元璋,怎么可能叫一个书呆子参与,而且大家都不吱声,朱元璋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意见,就改变了主意?如果朱元璋坚定地想立朱棣,全中国、全世界谁敢反对?刘三吾同学有几个脑袋可以砍,敢这样对朱元璋说话?

    这个故事,无非是想给朱棣的篡位,制造一些合法性,而且,即使再拙劣的谎言,总会有人上当,而能看破谎言的人,却未必敢说三道四。

    说朱元璋最希望立朱棣,显然是后来的歌德派学者的附会,但说朱元璋没考虑过朱棣,恐怕也不符合事实。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正式确定其为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当朱棣同学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其失落的心情,显然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毕竟自己已经三十出头,而那个皇太孙才十四岁。

    但是,自己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你又有什么合法的理由,能让父皇绕开他们,直接选择你呢?他们两个,还不是一样觉得不公平。

    有种观点认为,在朱标死后,朱元璋足足拖了四个多月,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直到九月,才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正式下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继续大统。这说明,朱元璋是非常在乎朱棣的,在皇孙和四子之间反复犹豫。如果对朱允炆没有顾虑,他也不会思考这么长时间。比起他刚当吴王就立朱标为吴世子,当上皇帝的当天,就宣布朱标为太子,这一次差得太远了。

    但这种看法显然不靠谱。之所以九月才立太孙,是因为八月才将太子安葬于孝陵,马皇后陵附近,而在朱标死到安葬这几个月里,已经六十三岁高龄、自己也非常难过的朱元璋,应该是没有精力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而等朱标下葬之后,他实际上是很快就做出了选择,虽然他并不是没有担心。

    朱元璋其实挺喜欢朱允炆的,因为他的性格,但又为他的未来担心,还是因为他的性格。

    和父亲朱标比起来,朱允炆同样仁慈,但更加柔弱。这在常人来说,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