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皇太子 >

第368部分

明末皇太子-第368部分

小说: 明末皇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既然达赖五世进京,朱慈炯自然不会介意早一天解决乌斯藏问题!

    “宣乌斯藏罗桑嘉措觐见!”

    殿外侯宣的罗桑嘉措昂然入殿,走到金殿正中,对朱慈炯行了个藏礼道:“乌斯藏罗桑嘉措拜见大明天子”

    “大明天子?”朱慈炯呵呵一笑道:“如果朕没记错的话,乌斯藏一直都在大明的版图之内,喇嘛如此称呼朕,莫非是以藩国之臣的礼仪拜见上邦之主?”

    罗桑嘉措话一出口便已经觉得不妥,在乌斯藏和固始汗在一起闲聊时,一直称呼朱慈炯为大明天子,进入大明中原腹地之后,深刻感受到大明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的震撼一时无法用言语去表达,这种震撼随着离金陵城越来越近便越发强烈,达赖很清楚十年前的大明是个什么光景,只怕用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来形容都不为过,这才短短几年,大明竟然变化这么大,简直颠覆了他对于大明一直以来的认知。

    罗桑嘉措震撼于大明的变化,惊叹大明堪称恐怖的国力,更没想到的是圣武天子在民间的声望竟然能高到这等地步,每一个百姓都如教徒一样信奉他们的君王,在小民的眼里圣武天子就是圣人,行走在人间的神灵!

    罗桑嘉措清楚因为大明的强势崛起,乌斯藏的形势同样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始汗撤军退回蒙古,罗桑嘉措完全掌控了乌斯藏的政教大权,但罗桑嘉措更清楚,这仅仅只是表面现象,大明在四川、青海、新疆三地驻军,俨然将整个乌斯藏钳制在了中间,入藏几乎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罗桑嘉措此番入京,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来探查圣武天子对于乌斯藏的态度,这很关键,涉及到今后乌斯藏的政治走向!

    但是正因为太过震撼,从心底便对圣武天子产生一股畏惧心理,以至于在这金殿之上开口第一句便说错了话!

    “臣知罪,还请陛下恕罪。”罗桑嘉措的态度很诚恳,腰更是弯成了九十度。

    “平身吧。”朱慈炯自然不会跟罗桑嘉措计较,何况此番以朝贡为名觐见,他身为帝君,自不会与一个教派领袖计较。

    “喇嘛此番入京朝贡朕心甚慰。”朱慈炯转头看向冯国治道:“冯卿。”

    冯国治立即出列应道:“臣在。”

    “着礼部拟定回赐礼品,交由乌斯藏罗桑嘉措,以示天朝恩德。”

    “臣遵旨。”

    朱慈炯目光再次落回到罗桑嘉措身上道:“朕这个人不喜欢拐弯抹角,喇嘛此番入京,见过了大明的风土人情,如今也觐见了朕,此刻想必更希望听到的是大明将会对乌斯藏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是一如大明往年还是有所变动吧。”

    罗桑嘉措怎么也没想到圣武天子身为一国之君,说话竟然这么直接,如果对朱慈炯的风格有所了解,说不定就不会这么惊讶了,圣武大帝继位几年,颁布各项大政,发展工商等等哪一项不是雷厉风行,若是按照大明以往的风格,这几年间大明干的事情,只怕换做任何一朝,扯皮估计都没扯完呢。

    “臣不敢。”罗桑嘉措躬身道:“这些日子臣在这金陵城中也走访了一些地方,对于大明之强盛早已是深有感触,很多地方似乎只能用神迹来形容,乌斯藏能在大明统治之下,罗桑嘉措深感幸运”

第六百六十五章治藏() 
朱慈炯缓声道:“大明虽在乌斯藏设有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及乌斯藏都指挥使司,亦设有宣慰使司、指挥使司、万户府、招讨使司等机构,然大明前些年因为个别宵小作祟,对于乌斯藏的管控稍显薄弱,致使顾实汗趁虚而入,设立和硕特汗廷,如今固始汗在青海妄图抵抗天军,已然被杀的大败,主力残余已然退出蒙古,大明也是时候梳理一下乌斯藏的问题了。”

    罗桑嘉措心里微微一凝,头颅垂的更低了些,他知道,圣武大帝后面的话将直接觉得乌斯藏今后几十年的形势!

    “乌斯藏位于大明西部,朕自即日起改乌斯藏名为西藏。”朱慈炯顿声道:“自即日起,西藏便是大明永远不可分割之领土,不论是个人还是外敌试图分裂大明西藏国土,朕必发天兵尽灭其族!”

    “自即日起,大明设立西藏省,西藏拉萨为省府之地,并划分西藏六区,分别为昌都区、林芝区、山南区、日喀则区、那曲区、阿里区,各区设县治,朕会委任流官前往各府、各区、各县管理一应民政事务,设立布政使司,一如大明原十三省”

    听了这话,罗桑嘉措听了圣武帝这番话已经开始后悔,他入京有三个目的,第一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圣武帝的册封,第二是希望自己管理教务能够得到大明的允准,第三便是认为乌斯藏与南京相去甚远,看看有没有机会让教会获取代理乌斯藏的民政权。

    毕竟这些年来大明对于乌斯藏的统治早已经名存实亡,圣武帝方才说的哪些军政机构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比如宣慰司几乎没有任何官员愿意跋山涉水去上任,罗桑嘉措原本以为,圣武帝会很乐意在乌斯藏拥有他这么一个代言人,现在看来简直错的离谱,更是小看了圣武帝的雄心和魄力。

    乌斯藏改名西藏不算什么,但设立布政使司,划府治县就代表大明将会直接控制整个乌斯藏,不在是以前名义上的归属,而是实际纳入,罗桑嘉措岂能不郁闷无比,但是罗桑嘉措敢反驳吗?不要说这里是大明帝都,皇权最为集中的地方,即便远在乌斯藏罗桑嘉措都未必有胆量违背圣武大帝的意志,大明衰弱之时,他没准还敢阳奉阴违甚至夺权,但现在

    “朕会一如新疆等地故事,派遣八万重兵入驻西藏,成立西藏军区,维护西藏安定,掌刑罚之事”

    罗桑嘉措脸色又白了两分,以流官治民政,乌斯藏之民大多信奉黄教,身为黄教领袖,他有很多的办法架空各地官府,民众犯法他可一言免罪,不尊教令便是罪在不赦,圣武帝将刑罚之权不交由官府,反倒交到军队手里,这里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圣武自己都不相信初立之官府在黄教的影响力下能管好乌斯藏,所以以军队强悍的战斗力进行武力震慑,最大程度上限制教权!

    圣武帝不出手则已,出手便是雷霆万钧!

    朱慈炯说完这些,话风突然一转道:“不过西藏多是教民,教民有信仰,朕不会干涉,触犯教条,宗教领袖亦可于大明掌刑罚之有司协商后按教规处置,大明西藏既是大明之土,辖内之民首先是大明之民,大明律法必须遵从,若因教规触及律法,当以大明律严惩不贷!”

    罗桑嘉措郁闷道:“启禀陛下,陛下旨意臣断断不敢违抗,但是若依此次旨意,将西藏之权全部授予官府和驻军,他们虽处理政务干练,但对宗教事务并不熟悉,那就会使三大寺在宗教上的影响大大衰弱,陛下在南京,驻藏大臣在西藏,藏地情势全靠大臣、武将向陛下奏报,陛下并不能详察西藏实情,若驻藏大臣及军队将领执掌西藏全权,随意行事,势必使西藏百姓怨怒于陛下”

    朱慈炯轻笑道:“喇嘛所说朕岂能不知,西藏地域特殊,朕自会以特殊方式对待,民政、军事乃至教会三权分立乃治西藏之根本,朕委官以治民,驻强军镇不法,但朕方才也说了,西藏教民繁多,信仰之事朕不干涉,甚至还会善加引导,罗桑嘉措!”

    “臣在。”罗桑嘉措连忙应声。

    朱慈炯肃然道:“你乃是西藏黄教领袖,西藏虽教派林立,但朕今日便册封黄教为大明国统第一教,其余诸教皆为附属,黄教可代大明在西藏行驶教权,只要不触犯大明之根本利益,不试图染指西藏民政军等事务,朕绝不会过问西藏教务,你是达赖第五世,朕便赐你为大明西藏教宗,拥有指定下一代教宗之特权”

    “臣谢陛下赐恩!”罗桑嘉措心里抑制不住的激动,教宗?黄教为西藏第一教派,那岂不是说西藏三大寺的教务他都有权干涉,西藏拥有规模庞大的教民,这些教民对于王权的敬畏远远不及对教权的敬畏,他只要能实际管控教民,那么即便没有民政权也是无所谓的,至于军队,大明圣武帝爱民如子,只要他不拥教民谋反,军队怎么可能让枪口对准教民百姓?

    此番入京,看似有所失,但哪些失去的,其实只要在大明强势的时候他就不可能拥有,就好像固始汗控制西藏军政时候一样,如今他拥有教宗的名义,又是大明亲口册封,比起固始汗时期,他显然要更加自主,而且还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因为大明的军队绝不会允许有任何势力挑战天子的威严!

    如此一算,此次金陵之行完全得大于失!

    “喇嘛退下吧,朕还有国事与众臣商议,今日晚间让礼部冯卿在鸿泸酒店设宴宴请喇嘛,畅谈西藏诸事。”

    “臣告退”罗桑嘉措躬身退出金殿。

    朱慈炯揉了揉眼,接见罗桑嘉措的时间不长,却感到异常疲惫,西藏问题比起如今大明的任何一省都要错综复杂,军政教三权分立,是他早已经定好的基本国策,但对于如今这个时代是否适用,大明控制力度最终会有多大,便是朱慈炯自己都没有把握,但后世西藏自治模式在如今肯定不适用,文明程度没有迈向现代,自治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分裂

第六百六十六章选官() 
圣武天子号召新科进士走向偏远地区为官,同时希望广大学子能够前往贫困地域,对那些尚且没有条件施行教育的地方传播教化的消息如同一道飓风吹遍两京十三省!

    大明时政报,各地新兴的报社,如扬州月报、浙江时事报、安徽新闻周报等等报纸不惜墨水进行大肆报导,一时间在大明引起空前热议。

    圣武帝的号召是自愿,但但凡愿意前往除两京十三省以外地区为官的新科进士,政绩考评一定不会差,越是偏远考评就会越好,只要不是在地方上搞的天怒人怨,得到百姓乃至驻地大将认可之官员,甚至愿意在地方上待的时间长久,将直接决定往后在仕途上的升迁速度!

    按照大明官场常规升迁速度来说,如果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想要靠自己一步步往上爬,以七品正印算,升到六品起码需要六到九年,升到五品差不多需要二十年,四品很多官员穷尽一生都未必有机会。

    这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但如今天子给了这些没任何背景的新科进士一个机会,只要你愿意去没人愿意去当官的地方,那么你在地方上做出的政绩将会直达御前,当今天子自继位之时起,让平民成将军,小吏入部堂的事例比比皆是,官员政绩入天子之眼,只要圣武帝满意,还愁自己会因为没有后台而升迁缓慢?只要治理一地成效斐然,百姓赞叹,还怕自己面前的不是一条金光大道?

    至于拥有举子功名的读书人在如今的大明,因为新学的缘故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举子的功名已经再无往年的荣光,更是失去了当官的资格,而在圣武朝平定天下以后,因为官员缺口巨大而上任的举人官甚至秀才官,如果没能中进士榜,只怕穷尽一生也未必有机会再进一步!

    不管是当官的举子还是在野的读书人,他们想要步入仕途,目前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一条,殿试题名!

    但这条路必然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