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太子-第3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之罪二乃是妄图自保。”郑芝龙缓缓说道:“崇祯年间,大明因天灾而致内乱,其间乱匪似有席卷天下之势,罪臣坐镇福建,手握数万兵马却对上皇旨意置若罔闻,一心只想自保不愿提兵北上剿杀乱匪,直到顺匪破京,罪臣方才幡然醒悟,明白失国何以为家的道理,只是悔之晚矣,天幸上皇无碍,方能稍减罪臣心中愧疚之心于一二”
朝堂里的群臣已经不吸气了,而是杵在原地发呆,这郑芝龙脑子里面在想什么?越说越离谱,这么大的罪责也敢往自己身上揽,这他么难不成是得了失心疯!
“身为大明之臣,坐视社稷动荡而不闻不问,以至于群丑乱舞,险些亡了大明国祚,郑芝龙,你此罪可是罪莫大焉啊。”
朱慈炯眼中的目光几乎凝成了一条线,郑芝龙认罪态度诚恳,但说的何尝不是事实,崇祯十六年,流匪已然有颠覆大明国祚的实力,不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隐隐察觉到了大明已有亡国之像!
当时撇开左良玉之流外,大明最强悍的军队只剩下两支,一支是孙传庭出潼关征服剿李自成的五万大军,这支大军兵精粮足,士气也是极盛,李自成虽不可一世,可也险些被彻底剿杀,若非好大喜功的崇祯帝不断催促,迫使稳扎稳打的孙传庭因战线拉的太长,最后又遇连日暴雨导致断粮,只怕大明后面的历史终将改写。
但不管怎么说,孙传庭率领的这支大明中原腹地征剿乱匪最强的野战兵从此灰飞烟灭,李自成也因此声势大震,在仅仅一年间,便势如破竹,杀到了北京城下,致有甲申之变。
第二支自然便是号称大明第一精锐的关宁铁骑了,只不过关宁铁骑毕竟只有数千兵马,而且还要镇守边关,防止异族入侵,是以哪怕李自成杀入山西兵锋直抵北直隶的时候,崇祯都没能下定决心让吴三桂率兵勤王,主要便是考虑到关宁铁骑对于边关的重要性,一旦抽调,满清、蒙古很可能趁机而入,真到了那个时候,大明前门有狼后门进虎,恐怕社稷危亡只在旦夕之间了。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崇祯帝不调关宁铁骑勤王是因为拿不出一百万两银子的开拨费,崇祯朝确实穷的可以,但说实话还真没到连一百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的地步,好吧,就算拿不出来,难道吴三桂无银便不出兵了吗?事实证明,吴三桂出兵了,只是可惜李自成进兵速度太快,破北京雄城更是只用了一天一夜,那个时候吴三桂已经走到半路,知道形势突变,这才回了边关!
最终的结果天下人都知道,因为顺贼追赃,且在杀害吴三桂之父吴襄以后举兵山海关,迫使吴三桂投靠了满清以图自保,这大明的第二支强军从此沦为叛逆
吴三桂此举说起来,在朱慈炯的眼里,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就是其情可闵,罪无可恕!
但不管怎么说,自此以后大明最后的两支强军一灭一叛,剩下的南方号称百万屯兵,其实就是农民,连几十个倭寇都打不赢,何谈抵御天下乱战,若非朱慈炯南下以后便厉兵秣马,这大明的社稷如今会是什么样,谁都无法预料。
但南方的郑芝龙一直都被所有人都忽视了,这其实也怪不得别人,就算郑芝龙归顺了崇祯,崇祯帝自己都没将郑芝龙从心里当成过自己人,哪怕郑芝龙坐拥数万强军。
因为崇祯心里很明白,郑芝龙归顺大明只是权宜之计,为的是披上官衣,更好的去发展自己的海上势力,对于朝廷向来都是阳奉阴违,指望他率兵平乱?不要忘了郑芝龙自己都是海匪出身!
实际是一回事,名义又是一回事,郑芝龙的福建兵马真算起来确实是大明的官军,那么坐视中原大乱而不闻不问,确实是大罪当诛,甚至于比吴三桂被迫叛明都还要恶劣!
但今天如果郑芝龙自己不提,朱慈炯自也不会提,甚至于天下人都未必会想起这一茬,但郑芝龙提了,还是在金殿天子大赏之时,这里面到底意味着什么?
没人知道郑芝龙自己是怎么想的,按照常理来说,天子问起是否知罪,他只需请罪,然后天子随便骂上几句,这件事其实就算过去了,但郑芝龙没有,坦然认罪不说,还认的这么利落这么狠!
郑芝龙其实自己都有些后悔,毕竟天子对他儿子已经是恩宠无双,他这般作为多多少少会对郑成功有些影响,但是他心底终归还是有点不甘心,因此坦然认罪,明知天子不会把他怎么样却也要把心底那股郁气给释放出去,尽管看起来很有可能失去圣心,有些顽童赌气的意思,自不该是个年近五十的人该干的事,但怎么说呢,话已出口,难道还能收回来不成
朱慈炯同样猜不透郑芝龙的心思,但他何须去猜,问郑芝龙是否知罪,那么郑芝龙知罪也好不知也罢,他该做的还是会去做,不会做的即便郑芝龙认下足以诛灭九族的罪,他今天也不会做什么。
至于以后郑芝龙在金陵城会如何,朱慈炯更不会关心,因为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郑芝龙安份一点,他看在郑成功的份上,至少可以让其享受荣华富贵直至终老,但若是不安份,那只能说郑芝龙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枭雄也好,豪杰也罢,郑芝龙拥有福建水师数万兵马都未放在朱慈炯眼里,何况金陵,要捏死他,不会比捏死一只蚂蚁费事!
从这一点上来说,郑芝龙赌对了。
第六百五十四章认罪(下)()
“你想让朕如何处置你?”朱慈炯话一出口便有些后悔,因为同样的问题刚才郑芝龙已经回答过了一次,可见郑芝龙出人意料的认罪,倒是让朱慈炯乱了少许方寸。
“启禀陛下,臣”郑芝龙刚要开口便听到儿子的声音响起,他如何不知道郑成功的意思,这是想要替父认罪?简直愚蠢!他敢认罪,就是赌朱慈炯至少暂时不会动他,但郑成功替他,别的不说,失去圣眷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于将振兴郑家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的郑芝龙来说,无论如何也难以忍受,故而怒道:“住口!为父一生行事光明磊落,有功便敢讨赏,有罪岂会不认,陛下圣明,岂容你在金殿之上大放厥词!”
朱慈炯眼中闪过一丝亮色,这郑芝龙还真是个人物,不愧是称霸沿海数十年之久的一代枭雄,拿得起放的下,正如郑芝龙所想,如果郑成功顶罪,就算不会失去圣心,朱慈炯哪怕做给朝臣看,也必定会冷藏郑成功一段时间,这对于朱慈炯来说同样是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有功请赏,有过认罚!”朱慈炯脸上浮笑意道:“郑卿能说出这样的话,朕于心甚慰。”
郑家父子同时松了一口气,天子没有直呼其名,而是以卿称之,这说明即便给第二条罪定性也不会太重了。
这其实也是郑芝龙的最终目的,他这些年对大明皇帝听旨不听宣,又坐视中原乱战而无动于衷,以前他坐镇福建自然不会有人敢说他的不是,但以后在金陵城做个无权无势的公爷,没准就会有人拿这些事出来做文章,那个时候天子若是下手惩戒,恐怕天子就算看在郑成功的面子上不会对他下手太狠,这金陵城里的日子也肯定不会好过。
所以这满朝的官员大多数以为他得了失心疯,谁又知道他郑芝龙的真正用意就是把后患先挑出来,借今天这个天子不太可能处置他的机会,为以后扫平后患!
姜终究还是老的辣!
朱慈炯就算再怎么睿智,在如何有超越时代的见识,一时半会间又如何能算透人心,良久叹道:“既然你已知罪,朕也不苛责过甚,你在福建海务总督任上犯下的过失,那就用你的官衔来抵好了,朕免除你福建海务总督一职,你可服气。”
“臣谢陛下隆恩。”郑芝龙叩头谢恩,如今他职也免了爵也除了,基本等同于庶民。
“说说你的第三罪吧。”朱慈炯再问。
“臣自归顺但以后,这二十年来一直经营海贸生意,获利不菲,然却从未向国库缴纳一文钱的赋税,此为罪三。”
史可法等臣苦笑,郑芝龙这是想干什么?破财免灾吗?还真是老谋深算呐。
朱慈炯好笑道:“郑卿既知罪责所在,如今又无职无爵那么朕又该如何处罚你呢?”
郑芝龙肃然道:“罪臣不求陛下宽恕,但想求陛下可以给罪臣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臣愿意按照大明如今的税法条例补交税款,并承担一倍税款的罚金!”
高弘图面上不露声色的一喜,补交税款还承担一倍罚金?那是多少?郑芝龙这二十几年做海贸生意,每年进账何止千万!二十年,按大明商贸税率两者加起来岂非要三四千万!
现在天子对于国库大力支持,按理来说高弘图不差钱,但高弘图以前执掌户部可不止一年,穷日子过的太久了,圣武朝以后,虽然越来越富,可开销同样巨大,高弘图身为财相,早已经养成了精打细算甚至累珠必较的性格,现在国库能凭空多出这份收入,岂能不喜出望外?
朱慈炯觉得今天郑芝龙给他的意外实在太多了些,郑芝龙身家巨富乃是可以肯定的,但朱慈炯身为君王虽未必会看得上区区几千万两银子,但郑芝龙肯散财,不管是为了消灾也好,还是为了以后能在金陵日子过的更舒坦些,总之这个态度让朱慈炯很满意。
而且郑芝龙说是海匪,但真要算起来的话其实也是一个商人,岂能没有商人的眼光,在金陵想必很快就会发现,这里遍地都是机遇,以郑家这些年积累下的财富,恐怕大明没有任何一个商人够资格与其强烈竞争,如果好好经营,这财富将会如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损失几千万两只怕用不了几年便能赚回来。
“平身吧。”
“谢陛下。”郑芝龙起身,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这大棒总算轮完了吗?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朱慈炯跟个小狐狸似的说道:“大明这几年国内建设遍地开花,军工开支更是消耗巨大,郑卿能有此心,朕于心甚慰啊。”
郑芝龙正色道:“罪臣身为大明之臣,为国效力乃属份类事。”
“好,郑卿既有此心,那朕便赦了郑卿此罪,这二十几年该交多少税款,届时与高部长商议着算,罚金就免了,郑卿既有心,便以郑卿之名资助一二便是。”
“罪臣明白。”
朱慈炯洒笑道:“朕方才说过,朕有过必罚,有功亦必赏,这该罚的也罚了,该论功还是要论功。”
果然都是套路,郑芝龙心里暗笑,身为上位者,此套路当真是屡试不爽。
“罪臣三罪在身,岂敢言赏。”
“郑卿这些年论起来,对于大明还是颇有功勋的,朕岂会因罪免功,何况郑卿三罪已然得罚,再提已无必要。”朱慈炯正色道:“郑卿自归顺大明以来,肃清海患,使大明沿海百姓再无海匪侵袭之苦,整顿防务,使内贼无南顾之心,发展海贸,沿海百万百姓得以丰衣足食,桩桩件件皆郑卿之功也,朕身为大明至尊,臣子之功岂能无视?今日朕便赐郑卿为延平郡公,九代荣光,另在这金陵城里赐郑卿公府一座以示嘉奖,郑卿以为如何?”
郑芝龙再次跪倒,泣道:“臣微末之功,受陛下如此深恩,实感惭愧无地,从今而后必兢兢业业为大明捐资助学助建,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厚恩于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