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皇太子 >

第326部分

明末皇太子-第326部分

小说: 明末皇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差不多算是拿到了准进士头衔,之所以说准,是因为新科举限定的合格人数为一千人,如果合格的学子超过一千,那么便以分数高低论成败,换句话说,经过核算以后一千以内的学子就是当科进士。

    第三场殿考,考时事,规则与往年基本一致,只要考生在考时事的卷子里面不大放厥词,引得继位阅卷官超过半数觉得不喜,给出差评的话基本没有被黜落的风险。

    第四场官考,又称选仕考,算是科举改革的一大创新,获得官场入仕证的进士门,未来必然是要做官的,当然这也是学子们的终极目标,那么怎么让新进进士入职合适的口子就要通过一个官考来决定。

    官考不是朝廷统一的考试,而是由各个部门自发组织的考核,比如雄心勃勃想要未来能够入阁理天下政的学子可以参加内阁‘庶吉考’别称‘翰林考’,意思简单明了,能通过庶吉考的进士,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就是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等到在翰林院资历熬的差不多了,就会外放,一般外放以后就是县府正印官,只要做出政绩,资历也足够,那么以后就有机会参加五年一次的内阁大选,或者各部部阁级高官位置,前途一片光明。

    这也是传统儒家文臣与天子争取而来保留火种的最后一块阵地,庶吉考考试的内容与传统科举考试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只考经典道德文章,阅卷考官自然还是凭自我喜好,不过想必会宽松的多,若是太严苛,以后谁还报考庶吉考,报的越少说明苦读经典的学子就越少,久而久之,那儒家就不是势衰而是将要面临彻底没落的风险了。

    当然这一点朱慈炯非常乐意见到,但儒家大臣没人会那么蠢,自己自绝道统未来。

    除了庶吉考以外,还有军部主持的军考,合格者直接成为军队中低层文职将领,比如参谋,也可以选择进入军事学院担任教习,军学内教习可都是有军衔的,比如在军事学院内任职的榆林九将,肩膀上的军衔不是少将就是准将,一旦入伍少将可是能担任一军副都指挥的存在,准将也等于是拥有成为一卫统带的资格,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凭借在军学内的资历与成绩,评定以后军衔还有往上提升的机会,只不过比起身在军伍,以获取军功往上爬的速度肯定要慢很多。

    而且军学教习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教习本身,按照圣武三年颁布的新军条例,翼一级将领必须陆续前往军事学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成绩极其优异者可以获得提升的机会,成绩不合格者则有被降衔不降职的可能,当然如今很多翼一级以上将领压根就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因此考试的方式也很奇葩,采取一问一答口述的方式来进行,当然这也仅仅是当下不得已才会采用的方式。

    但是以后新军各级将领文化程度乃至军事素养将会成为军衔提升的重要依据,甚至没有在军事学院合格结业的军人,想要在军队当中攀升到高层将领位置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军事教习完全可以说是这些将领的座师,一旦入伍即便军职不高,但也一定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专科官考除了军考以外还有医考,合格者可以进入医学院带品任职,或者直接进入太医院为皇家服务!

    工考合格者进入工部系统内的各级衙门,比如工程招标处、工程管理处、工程质量监督处,以及各省各府州的办事处等等。

    商考合格者进入财务系统,各省财厅、税厅,各府财务处、税务处,成绩特别优异者直接留在京师入职财务部、税务部都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肯定是从小吏做起。

    法考合格者进入司法系统任职,如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命检察院,目前公安系统不对普通人开放,想要进入公安系统管理层的硬性条件是军人,军衔多高将直接决定在公安部内任职地位的高低。

    现如今京学当中各专科学院不少,但里面的学子之所以没有优势的最重要一点还是偏科,光有专业水平或许会成为行业栋梁,但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在时代还没进步到那一步之前,有些规则还是需要遵守的。

    可以预见,科举改制以后,除非所学对口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否则报考庶吉考的进士必定占据更大优势,现在的士子重文而轻武、轻商、轻工、轻一切,想要改变这种固有观念,大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去走。

第五百八十五章驱逐令(1)() 
荷兰澎湖舰队司令兼东印度公司总督范巴斯特站在阿姆斯特丹舰的船头,一脸阴郁的看着眼前的海水,思绪却不知飘到了何方。

    十六七年前,荷兰国内董事大会因为东印度公司迟迟不能打通东南贸易航线,实现远东殖民、掠夺计划而大感愤怒,下令让澎湖舰队司令雷约兹对阻扰荷兰在东南海域贸易的郑芝龙进行武力干涉,打算以坚船利炮迫使郑芝龙屈服,以此取得东南海域获取更大的利益。

    随后雷约兹与东印度总督德卡本特磋商以后,联系海盗刘香悍然对大明厦门港发动了进攻,击沉郑家战船二十余艘,击杀船员水兵数百人,此举彻底让荷兰与郑家之间原本还不算太坏的关系彻底恶劣,最终让荷兰在东南海域遭受了最惨烈的失败。

    金门海战,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郑氏水师全军覆没,十几艘主力战舰上百艘中小型战舰全部被击沉,这是自荷兰前往远东抢夺葡萄牙海上贸易份额,被葡萄牙舰队大败以后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败!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惨败,让荷兰董事会终于认清了现实,改变了远东贸易政策,彻底放弃了以武力解决远东贸易问题,雷约兹及德卡本特被撤职,而他范巴斯特则是在董事会的任命下,率领三十艘主力战舰组成新的舰队前来远东担任澎湖舰队司令,随后再次被任命兼任东印度公司总督,至今已有十五年!

    这十五年以来,范巴斯特按照董事会要求,一直很注重修复与郑芝龙之间的关系,成效极其卓著,郑芝龙不愧是拥有战略眼光的商人,以武力威慑东南海域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从中摄取巨大的海贸利润,对荷兰非但不计前嫌,反倒展开了积极的贸易合作。

    荷兰每年虽然要向郑芝龙付出十几万法郎的海路钱,但每年从海贸当中获取的利益高达两三百万!

    如今西方老牌海上强国如西班牙、葡萄牙因为连年战争已然呈现衰弱之势,荷兰在取得远东贸易主导权以后,因为赚取了大量的收入,国内经济已呈高速发展趋势,俨然已经成为海上第一军事强国,主力战舰三百余艘,中小型战船不计其数,如果能有半数进入东南,范巴斯有绝对的信心正面击溃郑氏水师,重夺东南海域制海权以及远东海贸主导权。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得不偿失,郑氏水师势力不弱,想要彻底将其击溃,荷兰必定也要付出极其惨痛甚至难以承受的代价,现如今英国同样因为海上贸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议会已经通过加快海军建设的提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与荷兰争夺制海权,为此荷英两国早晚要爆发恶战,在这种形势下指望董事会派遣大军前来远东根本不现实,何况也完全没有必要。

    范巴斯特很是安于这种现状,如果可以他希望郑芝龙在沿海一家独大的局面一直维持到他被调回国内为止,但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可能了。

    远东古老的强国大明,历经三百年以后已经孱弱的不堪一击,尽管因为换了皇帝,现在起死回生了,但大明也只是陆军厉害,海军大明皇帝登基这几年以来,制海权依旧牢牢的控制在郑芝龙的手里,这说明什么?说明大明在海上根本没有制衡郑芝龙的手段和力量!

    范巴斯特原本认定,大明即便恢复强盛,但想要从郑芝龙的手里收回制海权起码也要十年甚至更久,作为郑芝龙亲密合作的伙伴,大明朝廷与郑芝龙之间的关系,他自然清楚的很,郑芝龙降明确实诚心实意,这一点无可否认,因为披了官衣的郑家水师,在海贸当中可以获取很多看不见的隐性优势,这一点别人没有发言权,他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还是一清二楚的,十几年来他是亲眼见证郑家水师是如何从一个勉强算是一流的海盗群体,蜕变成为如今巨无霸似的海商集团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郑芝龙十几年前拥有现在的实力,荷兰根本不可能自取其辱似的掀开与郑家的大战!

    范巴斯特原本以为,古老的东方强国依旧还是如几百年前记载的那样,是个死要面子却不要实际利益的蒙昧国度,只要郑芝龙依旧没有脱下官衣,摆出姿态选择臣服朝廷,那么大明应该会一直自我安慰,朝廷的水师就是被郑芝龙掌控的水师,这支水师会不会听朝廷的号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名义上是就行了。

    事实上范巴斯特觉得自己并没有猜错,大明新帝登基几年,也确实没有对郑家动手,这在他眼里和大明朝廷有没有实力是两码事,就好像荷兰主力舰队完全有能力干掉郑芝龙,却不会前来远东鏖战的原因一样,没有必要啊,何况郑芝龙护卫大明海域,成效卓著,不管从哪一个方面去盘算,大明都没有向郑芝龙动手的可能。

    哪怕范巴斯特知道,大明在松江开建了船厂,但想要靠一座船厂便打造出一支可以纵横海上,甚至能与郑家抗衡的水师,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好吧,就算能制造出能和如他脚下的阿姆斯特丹号巨舰抗衡的战船,兵源呢?训练呢?海战可不是陆战,里面的道道多了去了,大明想要走到能够海上争霸的地步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怎么可能!

    只是可惜,范巴斯特永远也不可能想得到现在的大明皇帝脑子里面装着的居然是几百年以后的现在灵魂,毫不务虚,极其务实!

    最让范巴斯特惊悚的还是大明在新帝的治理下,所展现出的实力恐怖的骇人!

    载人载物、日行千里的火车,可将情报瞬息而至的电报,看上一眼就让人肝胆俱裂的钢铁巨舰!

    大明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被他整理好递交回国内,因为范巴斯特觉得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大明的实力将不会局限于海洋争霸而是吊打全世界!

第五百八十六章驱逐令(2)() 
远东贸易一直是荷兰国内经济来源的重要部分,所以荷兰董事会在第一支东印度公司被郑芝龙所灭以后,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展开报复的原因,现如今大明强势崛起,尤其是第一舰队的入海,东方的海洋格局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范巴斯特认定,如果国内没有及时做出应对,那么必然会自食恶果。

    范巴斯特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花费不少钱来招募大明读书人来分析,甚至于每一期的大明时政报他都会仔仔细细去阅读,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要看穿大明新帝朱慈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以及在这样的君主执政下,荷兰如何才能保证本国在远东的利益不受损。

    范巴斯特得出的结论并不乐观,因为他发现大明新帝是一位极其强势乃至冷酷的君主,最重要的是牢牢将军权掌控在手里以后,不惜得罪全大明的利益阶层也要强势推动改革,尤其是在他弄清土改的本质,以及知道其中的牵扯有多大以后,更是倒抽无数口凉气,实在无法想象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