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

第358部分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358部分

小说: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长叹一口气:“知文这是把老夫置于不忠不义的境地啊!若是默许、纵容你的所作所为,是为不忠;若是向圣上告发你,是为不义”

    刘烨仿佛窥破了他的心思,笑眯眯地说:“阁老想多了,我现在还是大明的臣子,吃着朝廷的粮饷,帮朝廷打仗。现在只不过是和阁老探讨一下未来的种种可能,算是未雨绸缪,为自己、为阁老多开辟一条路,又何罪之有?”

    温体仁想了想,书房里的话只要两人不外传,就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大明的局势虽然未必如刘烨所说的那般凶险,但是多一条路作为备选,似乎也未尝不可。何况,自己的这个首辅之位一路走来,也是战战兢兢,今日不知明日之事,如果把所有的注都压在皇帝身上,万一失了圣眷,从天上跌落尘埃也只是转瞬之间,这是热衷权势的他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

    想透了其中利弊,温体仁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

    “知文言之有理。那么我们就来商量一下怎么如你所愿,控制两广和山东吧”

第640章 不如闷声发大财() 
刘烨没有捅破造反的那层窗户纸,温体仁也乐得装傻,两人就如何达成控制两广和山东的目的商量了起来。

    “知文,老夫怎么看,你这要求太离谱,圣上不可能会答应。”

    “无妨,我有后手,只要皇帝爱惜羽毛,不愿被人骂成昏君,就不怕他不答应。”

    温体仁奇道:“什么手段能威胁到圣上?”

    刘烨嘿嘿一笑,把崇祯和杨嗣昌密谋议和的猜测和天津卫发生的事情和盘托出。

    “现在阁老知道,杨嗣昌为什么在鞑子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也要置我于死地了吧?他害怕事情暴露、害怕被扣上通虏的罪名遗臭万年,却又不想被我要挟,所以就选择灭口。只不过,我反倒把鞑子干跑了,让他失望了”

    温体仁无语,一个总兵用这样的方法威胁兵部尚书和皇帝,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过仔细想想,以当今圣上要面子的性格,还真有可能吃这套。

    他想了想,劝道:“既然你不求名分,只要实际的好处,听老夫一句劝:什么取缔两广总督、山东巡抚就不必了,给圣上留点面子,以军治民的提议也可以改头换面,免得刺激他,闷声发大财就好”

    “哦?那该怎么做,请阁老教我。”

    “按你的说法,广东巡抚慕天颜与你关系匪浅”

    “是我夫人的娘舅。”刘烨提示。

    “这就对了,登莱巡抚林天明是你老丈人,广东巡抚和登莱巡抚都是自己人,你在广东和登莱可以为所欲为,两广总督的命令出不了肇庆,山东巡抚的命令出不了济南,废不废这两个职位无关紧要,也不必用以军治民这样的字眼刺激圣上。你不是安排了心腹出任登莱总兵吗,不如这样提要求:以琼海总兵兼任登莱总兵,节制广东和山东兵马,可自行编练军队,兵额不受兵部限制,超出的人数无需朝廷拨付粮饷。另外,只要是出兵对付流寇和鞑子的行动,无需兵部下令,事后也不需追认。”

    刘烨揣摩了一下,这就是获取了公开大规模练兵和自由采取军事行动的权限,虽然现在偷偷摸摸也可以这么做,但终究名不正言不顺,掣肘颇多。

    他想了想,说道:“光这样还不行,得让兵部给我一个临时调兵的权力。这次如果能及时调动天津总兵的人马,加上保定那边的援兵,我有九成把握留下阿巴泰的项上人头,可惜王洪拒不出兵,坐失良机”

    “这个有些为难。”温体仁沉吟道,“兵权之事毕竟太过敏感。你的事,圣上肯定会召见我去商量的,到时候我再见机行事吧”

    “那就有劳阁老了。”刘烨意犹未尽地说,“可惜了,不提以军治民,有些事做起来不太方便,比如我想在山东就地屯田练兵,就不好进行了”

    温体仁叹了一口气:“你这么聪明,怎么就一叶障目了呢?练兵屯田这些事,不也是编练兵马的手段吗?难不成还要官府同意,你手里的刀枪是摆设不成?”

    刘烨大汗,老家伙流氓起来,比自己好像更不讲道理。不过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那这些事就拜托阁老了。”

    第二日,乾清宫。

    崇祯表情复杂地看着跪在地上的杨嗣昌:“文弱,你聪明一世,怎么糊涂一时呢?你说断了天津卫那边的粮草供应,还不准当地兵马出手援助,让阿巴泰逃掉,这些朕都准了,可鞑子到达永定门外,你再公然对琼海镇下手,不是授人以柄吗?”

    杨嗣昌昂首回答:“陛下明见,臣这么做,并非出自私心。刘烨虽然杀敌有功,但是居心叵测、无法无天,这样的人能力越大,危害就越大。若不及早铲除,将来迟早会危及大明江山社稷。而当时勤王兵马云集永定门,正是个天赐良机,错过这一次,以后想对他动手就难了”

    “唔,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做出这般评价?”

    杨嗣昌回答:“陛下,他把天津兵备道和天津总兵都抓来了,说是我擅自议和、私下通虏的人证,鞑子在京畿烧杀抢掠也是我纵容的后果,还说要把这些事公布于天下,让我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崇祯听得眼皮直跳。杨嗣昌的一切作为都是自己默许的,他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自己也会被拖下水,一个昏君的评语是跑不掉了。刘烨这一招真够狠。

    “啪”的一声,崇祯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恨恨地说:“朕让他开镇、给他封爵、赏赐诰命,不想着如何报效朝廷、替朕分忧,却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骂归骂,事情总该面对。崇祯对王承恩说:“传长卿过来,一起商议应对之策。”

    白天温体仁在文渊阁当值,只要召唤,很快就能到。不一会儿,他就跟着王承恩到了乾清宫。

    崇祯问道:“长卿,昨日永定门外之事你听说了没有?”

    “臣有所耳闻。据说永定门外一仗,鞑子大军被打得一败涂地,主帅阿济格生死未卜,此乃前所未有之胜绩,先皇在位二十余年,也不曾有过这样的文治武功,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崇祯与杨嗣昌一听,好像话题被带偏了,不过他说的也是事实,不好反驳。

    崇祯咳嗽两声,略带尴尬地说:“长卿所言非虚,不过今日找你前来,不是要议这个事情”

    温体仁惊讶地反问:“眼下还有什么事比堂堂正正击败鞑子大军更大的事情?难道不该封赏功臣,勉励天下兵马勠力同心,共抗鞑子吗?”

    杨嗣昌忍不住开口:“阁老,封赏的事暂且不提。琼海镇总兵刘烨固然练兵打仗有一套,但是居心叵测,不可不防。”

    温体仁“哦”了一声,望向杨嗣昌:“究竟何事,愿闻其详。”

    杨嗣昌把刚才对崇祯说的话复述了一遍,说道:“阁老,一个武将敢私扣朝廷命官,并要挟上官,这样无君无父之人,难道不该惩治?”

第641章 准备谈判() 
温体仁不急不忙问道:“先不说刘烨这么做是否妥当,到底什么事情能让一个总兵有底气要挟兵部侍郎?”

    杨嗣昌一时语塞,涉及到议和之事,只有他和崇祯知道,连温体仁这位首辅都没有告知,还真不好说得太清楚。他又哪里知道,温体仁昨晚已经从刘烨口中知晓,现在不过装糊涂而已。

    还是崇祯帮他解了围:“先不谈这个,长卿,叫你过来,是为了商议如何对付刘烨。文弱说得不错,刘烨固然练兵打仗有一套,也立下了功劳,可是连自己顶头上司都敢要挟,这样跋扈的人,能力越大,危害也越大。该如何处置才好?”

    温体仁暗自腹诽,你们君臣两人暗地里想要与鞑子议和,这么大的事都不和内阁通个气,出了篓子就想让我帮忙擦屁股,我可不傻。再说了,以刘烨这个盟友的能力和野心,将来一切皆有可能,没必要为了杨嗣昌拆自己人的台。

    杨嗣昌说:“阁老还在考虑,我就抛砖引玉,提个建议:召刘烨入宫觐见,命宫门侍卫不要解他的刀,料想这厮头回进宫,也不懂规矩,到时以带刀犯禁为名将其拿下,要杀要剐,就听陛下一句话了”

    温体仁一听,这法子还真阴险,他眼见崇祯有些意动,赶紧及时劝阻:“万万不可,琼海镇大军尚在城外,刚立下不世之功就斩杀他们的首领,莫非想要逼反这支大军不成?”

    杨嗣昌不解地问:“主将一死,大军必定群龙无首,到时候再接收这支强军,岂不是一举两得?”

    温体仁叹道:“文弱刚进兵部不久,有些事可能还不清楚。琼海军原本只是山野之间一伙强人,闹得广东不得安宁才被招抚,从头到尾都是刘烨一手练出来的,和他的私兵无异,无法无天惯了,也就刘烨本人能够镇住。如果他死了,谁有这个本事收服琼海镇?”

    杨嗣昌一怔,低头不语。

    温体仁继续说:“你只看到琼海镇陆师强悍,却忘记了他们水师更是举世无双,连已故的海防游击郑芝龙也不是他们的对手。”他转向崇祯,“陛下忘了数百倭寇渡海而来就能搅乱江南吗?忘了红毛几艘夹板船架上炮就能让福建片板不能下海吗?如果琼海镇水师作乱,其祸之烈远甚于红毛和倭寇,试问从天津、松江、福州到广州,哪个海港能挡住其水师的坚船利炮?陆师在水师掩护下,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上岸,要如何防范?莫非再沿海修建一条长城?”

    崇祯听得满头大汗。鞑子入寇已经让他焦头烂额,如果琼海镇再作乱,加上中原的流寇,那还让不让人活了?难道为了对付他们再加收琼饷?

    他心烦意乱地问:“那长卿有何良策?”

    “臣也没有立竿见影的良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如让文弱先和刘烨坐下来谈谈,看他到底有何目的?”

    崇祯来回踱步,过了一会儿说道:“就依你所言。不光文弱,你也去,他毕竟初来乍到,兵部的事务不甚熟悉,你久在中枢,帮衬着点,别着了刘烨的道。”

    温体仁不动声色地回答:“臣遵旨。”

    杨嗣昌也有些憋屈地回答:“臣遵旨。”

    等二人走后,崇祯问王承恩:“王伴伴,整件事你都听在耳中,有什么看法?”在他看来,太监是自己的家奴,不可能有二心,比文臣武将更可靠,看事情也更客观,听听他的看法,或许能有什么启发也不一定。

    王承恩谨慎地回答:“万岁爷,奴婢说句不该说的话,杨大人这议和一事看着总不靠谱,鞑子若是有入关的实力,又怎么会真心和大明议和”

    “这不是你该管的事!”崇祯不满地打断他,“就说关于刘烨的事。”

    王承恩低下头,“是是是,奴婢多嘴。”他梳理了一下思路,斟词酌句地说:“俗话说‘文官爱财,武馆怕死’,不管是杨大人还是刘总兵,都有各自的心思。奴婢觉得吧,议和之事事关重大,而刘总兵以下犯上也太过骇人听闻,两件事交织在一起,万岁爷不该听这两人任何一人的一面之词,除了派温阁老参与其中,还可以从宫中派一名中使”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崇祯如梦初醒,“你说的很有道理,就从司礼监抽调一人旁听。地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就找一个资历稍浅的随堂太监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