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帝王谱-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他。
公元前1403年,商王朝十三任王子河亶甲去世,子滕在相邑王宫继承了王位,号祖乙,以己亥年(前1402)为祖乙元年。
子祖乙即位后,任命彭侯和韦侯为侯伯(诸侯之长),任命他的儿子子旦为将,掌管军队,并辅佐他治理朝政。
祖乙元年夏天,卫河水泛滥,冲毁国都相邑城郭,许多民房倒塌,王都损毁严重。子祖乙和大臣们商议,准备将王都北迁至商先祖的故居之地。
祖乙二年(庚子,前1401),商王朝再次将国都迁于邢,这是第四次迁都。
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
“庇”即“邢”,也作“耿”。有的史书上记载,认为“邢、耿、庇”是三个地方,经专家考证,此说有误。迁都并非儿戏,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子祖乙是个聪明的帝王,他会慎重考虑迁都的地址,不可能一迁再迁。更何况子祖乙在位不满二十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怎么可能有三次迁都呢?史学家丁山先生曾在商周史料考证中,从音韵学角度证明“邢、耿、庇”为一地,这个结论是合理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子祖乙在位时只有一次迁都,那就是邢邑。
关于“邢”的地望,括地志载:“邢国故城,在邢州外西南角。”
十三州志云:“殷时邢国,周朝时封周公旦的儿子为邢侯,都此。”
元和郡县图志也说“邢州,亦古邢侯之国。”
以上所说的邢州和邢国,就是商朝时的邢邑。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考古资料中得到印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北邢台市发现了贾村、尹郭、曹演庄、葛家庄等十余处商代遗址,这些遗址经考古分析,其时代都在盘庚迁都以前的商代早期,和祖乙迁邢的时代基本一致。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及科学论证都证明:祖乙迁都于邢(庇)的地望,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市。
迁都前的邢邑还只是个稍大些的村镇,一些大臣建议先按王都的标准动工修建,宫室和城墙都建造完毕再迁都。子祖乙没有同意,他主张先迁都,然后再动工修建。便下令将当地的居民迁走,使人临时修建了简易的宫室,便搬迁了过去。
祖乙三年(辛丑,前1400),子祖乙任命巫咸的儿子巫贤为卿士(相),并负责督建邢邑的王宫和城墙,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次修建王都,子祖乙没有向全国征调大量的民工和摊派许多钱粮,而是就近组织了一支专业的工程队,所用钱粮一律由国库支付。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位节俭的帝王。事实上,新的王宫修建得也是金碧辉煌,极为豪华。王宫的建筑一直持续了五年,直到祖乙八年(丙午,前1395)才竣工。
祖乙十五年(癸丑,前1388),子祖乙任命高圉为邠(bin)侯,封于邠(今陕西咸阳市彬县)。高圉姓姬,字侯侔,他的始祖是帝喾的儿子弃,帝尧时封于邰(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号后稷,赐姓为姬。西周的开国帝王姬发就是姬高圉的后人。
祖乙十六年(甲寅,前1387),他的儿子子祖辛在邢邑王宫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孙子。子祖乙亲自为长孙起名,称作新。子新就是后来的第十七任商王子祖丁。
子祖乙下令宫廷内外大摆酒宴以示庆贺。
子祖乙统治时期,商王朝的国运再次复兴各行各业稳定发展,国家经济好转,百姓安心于生产,各诸侯国都如期纳税,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
子祖乙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今本竹书纪年),于祖乙十九年(丁巳,前1384)病逝于邢邑王宫,终年约75岁,死后葬在商王祖乙墓(地址不详)。尊号高祖乙、中宗祖乙,谥号帝祖乙,庙号“祖乙”。
祖乙在位年表
前1402(己亥)元年
前1401(庚子)二年
前1400(辛丑)三年
前1399(壬寅)四年
前1398(癸卯)五年
前1397(甲辰)六年
前1396(乙巳)七年
前1395(丙午)八年
前1394(丁未)九年
前1393(戊申)十年
前1392(己酉)十一年
前1391(庚戌)十二年
前1390(辛亥)十三年
前1389(壬子)十四年
前1388(癸丑)十五年
前1387(甲寅)十六年
前1386(乙卯)十七年
前1385(丙辰)十八年
前1384(丁巳)十九年
第253章 商王子祖辛()
在位起讫:公元前1484前1370年。
生卒年:公元前1435前1370年。
出生地:嚣邑(今山东新泰市东南)。
立都:邢邑(今河北邢台市)。
年号:祖辛元年(戊午,前1383)。
商王子祖辛,姓子,名旦,号祖辛,殷墟甲骨文作“旦辛”。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的十五任王。
子旦的祖父是商王朝十一任王子仲丁,父亲是商王朝十四任王子祖乙。子旦生于仲丁元年(丙寅,前1435),出生在嚣邑王宫,他八岁时祖父子仲丁就去世了,二十三岁时和父亲一道跟随十三任帝河亶甲迁都于相。三十三岁时又随同父亲子祖乙迁都于邢邑。父亲即位后,有意授权于他,让他主管军队并协助治理朝政。
公元前1384年,他的父亲十四任帝子祖乙去世,他在邢邑王宫即位,号祖辛,以壬申年(前1369)为祖辛元年。
子祖辛是在商王朝复兴时期即位,先王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执政期间,既没有战乱之祸,也没有天灾之苦,诸侯臣服,方国朝贡,百姓安居,天下太平。
和平时期的帝王,他的主要责任就是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使百姓富裕,国家强盛。和平时期的穷人(奴隶),他们所盼望的只是希望每天都能吃上饱饭,不挨饿、有衣穿。而富人(奴隶主贵族)们所奢望的是每天都能尽情享受人间的奢华。他们拼命地榨取奴隶的血汗,用民脂民膏来满足他们永无休止的欲望。
子祖辛时期,商王朝虽然仍以农业为主,但手工业生产已经十分发达,如贵族们最关心的玉器生产和造酒技术以及建筑雕刻行业等。当时的玉器生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玉器的种类很多,如玉璜、玉玦、玉环、玉璧、玉戈、玉刀、玉铲、玉斧、玉簋、玉豆、玉盘、玉碗等,此外还有玉象、玉虎、玉兔、玉马、玉龟、玉鱼、玉蚕等精巧逼真的动物形象艺术品。此时的造酒技术也已经很高,能用各种不同的粮食酿造出多种口味的美酒,供贵族们尽情的享用。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修造豪华的宅院,在宫宅和庭院的建筑物上,雕刻各种精美的纹饰和动物。
子祖辛在位时并没什么大的作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录也极少,显然他当政时也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
子祖辛五十岁即王位,在位执政虚记十五年(今本竹书纪年),卒于祖辛十四年(癸酉,前1370),终年五十四岁。死后葬在商王祖辛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祖辛,谥号帝祖辛,庙号“祖辛”。
殷墟卜辞中,子祖辛被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祖辛在位年表
前1383(戊午)元年
前1382(己未)二年
前1381(庚申)三年
前1380(辛酉)四年
前1379(壬戌)五年
前1378(癸亥)六年
前1377(甲子)七年
前1376(乙丑)八年
前1375(丙寅)九年
前1374(丁卯)十年
前1373(戊辰)十一年
前1372(己巳)十二年
前1371(庚午)十三年
前1370(辛未)十五年
第254章 商王子沃甲()
在位起讫:公元前1370前1345年。
生卒年:公元前1410前1345年。
出生地:相邑(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东南)。
立都:邢邑(今河北邢台市)。
年号:沃甲元年(壬申,前1369)。
商王子沃甲,姓子,名俞,号沃甲,又称开甲,殷墟甲骨文作“羌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的第十五任王。
子俞的祖父是商王朝十一任王子仲丁,父亲是商王朝十四任王子祖乙,十五任王子祖辛是他的哥哥。子俞生于河亶甲二年(辛卯,前1410),是商十三任帝河亶甲迁都相邑后出生的。他十岁时跟随父亲迁都于邢邑。二十岁时开始在父亲朝中为官,后来又辅佐兄长子祖辛治理朝政。
公元前1370年,商王朝第十五任王子祖辛病死于宫中,传位于弟弟子俞。子俞即位后,号沃甲,以壬申年(前1369)为沃甲元年。
子沃甲也是一位和平年代的帝王,他即位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朝政的管理,特别是主管财政的大臣,录用时他都亲自进行考查,发现品德不佳者立刻罢免,同时还督促他们健全帐目,记好支出和收入的每一本帐,凡重大开支必须报请商王亲自审批。各诸侯方国的进贡物品也必须登记造册,防止一些官员从中浑水摸鱼,贪污侵占,中饱私囊。
和商朝历代帝王一样,子沃甲也十分迷信,朝廷里设有专门的巫觋大臣,负责管理宗教祭祀活动,拜天神,拜祖宗,拜山川,拜江河。当然,这也许只是为了迷惑人民大众,更便于巩固和维护他们合法统治的一种手段。他们反复地向人们宣传,说人间的各种大事都是由上天来决定的,比如天气的晴雨呀,收成的好坏呀,人生的祸福呀等等。他们经常举行隆重而丰盛的祭祀向天帝祈福,以表示他们对天神的敬重和虔诚。商朝的帝王十分敬重祖先,商王和贵族们的大小活动都要事先设祭求告于祖先。他们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据说这是勾通人神的重要工具。只要问卜者心诚,就会得到祖宗和天神的帮助。
沃甲二十五年(丙申,前1345),商王子沃甲突患重病,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到了尽头,便支撑着召集大臣们开会,建议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子更,但是他的侄儿子新不服,据理力争。子新说,按照祖制先王直系的后人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大王这样做就是背叛祖宗,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和天下人的谴责。子沃甲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害怕引发王室内乱,只好把王位传给侄儿子新。他在做出遗嘱之后不久,便两眼一闭与世长辞了。
子沃甲四十一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六年(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卒于沃甲二十五年(丙申,前1345),终年六十六岁。死后葬在商王沃甲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沃甲,谥号帝沃甲,庙号“羌甲”。
殷墟卜辞中,子沃甲被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沃甲在位年表
前1369(壬申)元年
前1368(癸酉)二年
前1367(甲戌)三年
前1366(乙亥)四年
前1365(丙子)五年
前1364(丁丑)六年
前1363(戊寅)七年
前1362(己卯)八年
前1361(庚辰)九年
前1360(辛巳)十年
前1359(壬午)十一年
前1358(癸未)十二年
前1357(甲申)十三年
前1356(乙酉)十四年
前1355(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