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之三国-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啦疾恢涝旆吹氖撬旒揖焯油咚秤
高顺问道:“将军有什么发现不?”
吕布回答:“造反的是河内人的声音。”
高顺便猜到造反的是郝萌,于是率部到下邳平叛。郝萌的部将曹性反叛郝萌,攻击郝萌,郝萌刺伤曹性,曹性斩断郝萌一臂,高顺乘势斩下郝萌的首级,用床担着受伤的曹性前往见吕布。
吕布问曹性此事起源,曹性回答:“郝萌受到袁术的鼓动而造反。”
吕布又问:“同谋的都有谁?”
曹性答,“陈宫同谋。”
当时陈宫坐在吕布旁,众将皆以为陈宫必死无疑,但让人意外的是,吕布竟然放过了陈宫,并不追究其罪。
曹性适时的拍马屁表忠心,“郝萌造反时曾问我造反是否可行?我说吕大将军神勇不可对抗,没想到郝萌竟然对许以重利,诱惑我造反,末将只好假意从之。”
吕布对曹性观感大好,让其好好养伤,等曹性伤愈后,让他统领郝萌的余部。
就在此时,智弦一直关注的贾诩也有了新动态。
贾诩向来知名,段煨军上下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暗中做着小动作。贾诩当世谋士,一个武将的花花肠子和小手段在他看来无比的幼稚,根本瞒不过他,贾诩心下不安,于是决定另投他处。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和贾诩一拍即合,便派人去迎接贾诩。
贾诩临行时,段煨军友人不舍而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
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skbshge
第203章 袁术之谋()
汉献帝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曹操完全在以天子的名义向天下群雄发号施令,又得到关中不少割据势力的归附,实力大增,胸中好奇顿生,感觉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于是和所有权臣一样,难免膨胀。
如今,曹操迎汉献帝都许,许昌成了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皇帝的代言人,随心所欲,号令四方,这是袁绍始料未及的,他后悔不迭。袁绍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他一直把曹操当作自己的附庸,于是要求迁都鄄城,那儿离自己较近,便于控制。
对于袁绍的无理要求,曹操不但一口回绝,而且下诏书责备他说,“你地广兵多,而专门树立私党;不见你出师勤王,但见你发兵与他人互相攻伐。”
袁绍明知是曹操捣鬼,也只得上书为自己申辩。曹操自任为大将军,而任袁绍为太尉,改封邺侯。太尉虽尊贵,但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他愤愤地说,“曹操几次兵败临危,是我挽救了他,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义对我发号施令!”
此时袁绍实力雄厚,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且东有徐州吕布、西有南阳张绣、南有淮南袁术,皆虎视眈眈,曹操唯恐四面楚歌,只能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于是将大将军名号让与袁绍,自己政任司空、行车骑将军。
为了将献帝紧紧控制在手,曹操以亲信充任皇宫宿卫士,专断朝政。曹操又以亲信谋士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自己出征,便由荀彧总理朝政。从此,大权皆归曹氏,自从董卓如洛阳,废帝立帝,乾坤独断,汉家天下已有名无实,而曹操做的更加彻底。
在糜竺的帮助下,刘备再度召募了万余人的军队。吕布自然不会坐视刘备做大,毕竟刘备与他有夺徐州只恨,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前往许都投奔曹操。
程昱劝曹操道,“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有不同的看法,如今正是他事业的腾飞期,天下英雄来投,刘备来投也是助长了他的名声,对他的事业有利,于是道,“方今收英雄之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曹操非但没有杀刘备,还给与刘备兵马粮草,让刘备做豫州牧,以示重视。
此时,袁术向吕布派出了使者,袁术早有称帝之心,当李傕和郭汜在弘农郡的曹阳涧一带追击汉献帝及公卿百官,保护献帝和献廷的杨奉被叛军打败之时。袁术就蠢蠢欲动,以为时机已到,召集部属们开会说,“如今刘氏天下已经衰微,海内鼎沸,我们袁家四代都是朝中重臣,百姓们都愿归附于我。我想秉承天意,顺应民心,现在就登基称帝,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众人听了,谁也不敢说什么,只有主簿阎象发言道,“当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可说有他们的两分,可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做殷商王朝的臣子。明公您虽然累世高官厚禄,但恐怕还比不上姬氏家族那样昌盛;眼下汉室虽然衰微,似乎也不能与残暴无道的殷纣王相提并论吧!”
没有臣子赞成,袁术只好暂停称帝之事,但这才过了多久,他的称帝之心又死灰复燃,准备联结吕布,作为自己的助力,称帝以图天下。同时他也给袁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汉朝的天下早就丢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于私门,豪强角逐,国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国纷争的时代没有两样,结果是强者兼并天下。我们袁家受命于天,理应当皇帝,符命、祥瑞都显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拥有三州之地,民户百万。论实力无人比得上您的强大,论德行无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么能够接续已经灭绝了的天命呢?”
袁术本意是想多个人称帝,把水搅浑,但袁绍的自制力比袁术要强,暂时压下了此事。
袁术向吕布提出让他的儿子娶吕布之女为妻,吕布同意了。袁术于是派韩胤为使节,向吕布正式转达他将更换年号、登基称帝的事情,同时请求接吕布的女儿与自己的儿子去完婚。
沛相陈珪担心袁术、吕布成了亲家,徐州、扬州联为一体,将会成气候,危害国家,于是前往游说吕布,“曹公奉迎天子,辅佐朝政,征讨八方,威震四海,而将军您应与他合作,以取得天下安宁。况且我听闻袁术有称帝之意,这是造反。他若造反,则您就是反贼亲属,将会担上不义之人的罪名,那样形势就对您不利了。”
吕布心里也对当初逃出洛阳投靠袁术时,袁术不接纳自己这件事耿耿于怀,虽说女儿此时已经随韩胤走了,他所去不远,还来的及,于是派人把她追了回来,拒绝了这门亲事,并将使者韩胤抓了起来,送往许都街市上斩首示众。陈珪想派其子陈登到许都,说明吕布愿意与曹操合作,吕布不同意。正巧曹操的使者这时来到,传汉献帝的旨意,任命吕布为左将军。吕布大喜,于是让陈登启程,还命他带着书信,向汉献帝谢恩。
就在袁术做梦都想称帝的时候,智弦的势力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第一艘铁甲楼船终于下水。因为这时代的锻造技术有限,想要制造铁船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建造成功了,也没有足够强的推动力。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铁片覆在船只的外面,并刷上油漆房子生锈。而第一艘铁甲楼船的下水成功,也让智弦的势力大振。有如此海船,他们相信,这无尽汪洋大海将会是他们的。
船的坚固得到了保障,智弦就和工匠一起改造起船只的动力系统,集众人智慧努力再现船只的推进器,以便大幅提升船只的速度,若是可能,智弦准备一年后就组建商队下西洋经商。
skbshge
第204章 启蒙老师()
虽然自己的海商队伍远没到时候,但是海商的路线却是可以提前谋划。智弦积极的联系起有海船的商人,准备和一些海商合作。同时也开始积极训练起海军来。北方的人几乎都是旱鸭子,不训练实在是用不了啊。除了自己训练的士兵,智弦还向南方沿海招募水性好的渔民,加入自己的队伍,只是此事进展不是很顺利。
陈登奉吕布的命令去许昌拜谒曹操,事实证明没有忠心的臣子,能力再强对自己也没有卵用,非但不会成为助力,反而会成为祸患。陈登将吕布的情况一清二楚的告知了曹操,希望曹操早日除掉他,徐州无疑是曹操接下来比较好的扩展势力的方向,徐州富庶,粮食产量也多,曹操想要争霸天下,徐州也是必须占领。
曹操和陈登可谓是一拍即合,当即把陈珪的年俸禄提到二千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命令陈登私下分化吕布的队伍,为自己做内应。
吕布想通过陈登求得徐州刺史之职,陈登回来,吕布见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反而让陈登获得了太守之位和高薪,顿时大怒,拔出戟来劈开了桌子,要杀陈登父子。但陈登巧舌如簧,胡编乱造的吹捧了吕布几句,就安抚了吕布,又被吕布引为知己。
陈登就任广陵太守后,移治于射阳县。明赏罚,重威治,使广陵松弛的吏治为之一振。为了筹划一支精兵策应曹操,更是恩威并济,成功化解薜州武装,转为己用。陈登如今薄有威名,广陵士族依附,助其成事,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不到一年,便使广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百姓深服陈登治政之能,陈登成功在当地树立起崇高的威望。
袁术听说吕布回绝了婚事还杀了自己的使者,便派手下大将张勋、桥蕤等人同韩暹、杨奉合兵,率几万步兵骑兵,分七路进攻吕布。
当时吕布只有三千兵力,四百匹马,担心抵挡不住,对陈珪说,“徐州有今日之祸,是你们陈珪父子所招,你们向朝廷献媚以求爵禄,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今日还多了此祸事,你们看该怎么办?”
陈登大笑,“何必这么担心害怕?吾看这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
吕布大喜,“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
陈登却不急着献计,掉人胃口,“术兵虽众,皆乌合之师,上下彼此并不信任。我以正兵守之,出奇兵胜之,无不成功。更有一计,不止能保徐州,并可生擒袁术。”
好不容易有了如今的地盘,如今的权势,吕布不想再流浪了,于是迫切的追问道,“计将安出?”
陈登献计,“韩暹、杨奉乃是汉旧臣,因惧曹操才逃亡在外,无处可依,无奈之下暂归袁术。观袁术对待孙策的态度就知道了,袁术此人非明主,袁术必对他们轻慢,韩暹、杨奉亦不乐意在袁术麾下做事。可以修书一封,结为内应,必擒袁术!”
战时出使敌军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吕布于是道,“你须亲到韩暹、杨奉处将书信交给他们。”
陈登应下此事,带数骑,去见韩暹、杨奉。
韩暹问道,“你乃是吕布之人,来这里干什么?”
陈登笑道,“我乃大汉公卿,何谓吕布之人?将军你是汉臣,如今却成为叛贼之臣,使昔日关中保驾之功,化为乌有,我实在是为将军感到不值得啊。而且袁术生性多疑,将军日后必为其所害。如今是天赐良机,不早图之,悔之无及!”
韩暹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