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随口禅阴阳眼 >

第29部分

随口禅阴阳眼-第29部分

小说: 随口禅阴阳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道,对神鬼之说要存而不论;皇上是天下的榜样,一举一动关乎国运,今日召你入宫觐见,他日就有好事之徒以此献礼以求晋升之道。反正洋洋洒洒一大堆,就是不想让你入宫面圣。这国事咱家也不好插嘴,本想以后有机会再向皇上进言,没想到最近宫里的事情多,见皇上的机会少,宫禁也严格,根本没有机会。”

江帆一听说是这事,巴不得皇上记不起自己才好,一直以来悬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忙道:“江某就是一混饭吃的算命先生,因缘际会,出了点名头,却是心虚不已,早忐忑不安。此次能不面圣正是得偿所愿,公公不必费心了。”

马公公笑道:“咱们相交一场,大忙现在是帮不上了,一点小忙还是可以的。江天师初到京城,花费颇多,这里是点小意思,也就是些黄白之物,不要推辞。”说完塞给江帆一包东西。

江帆正要退回去,马公公道:“当咱家是朋友就不要客气了!这些东西咱家外放后有的是,对咱家而言并无大用,对你却是救急,再推辞咱家可要真的生气了。”

江帆也就顺势收下。

马公公见他收下,笑道:“这就对了,咱家宫里还有事,不敢久留,江天师有机会到燕京来咱家再做东请你,就此别过。”

江帆送到门口,见门口停放着几辆马车,装满了一些杂物,等马公公上车后,车夫扬鞭启行。看样子,马公公真的是借出来采购才匆匆而来见上一面。江帆心中感动,没想到自己回到明朝后交的第一位真正的好友竟然是一位太监。

双儿从屋子里走出来,问道:“马公公走了?”

江帆点点头,把手里拎的包袱递给双儿。

“什么东西?”

“马公公给的,大概是一些银两!”

双儿接过来打开:包裹里放着几锭小小的银元宝和一些散碎银块,还有十几枚金色豆子。江帆见到恍然,心中更是感动:马公公自己其实并不像他所言的富裕,这些个金豆子显然是平常皇上或是宫里的嫔妃们赏赐的,银元宝和碎银子很可能是日常积攒下来的,连这些个东西都拿出来了,可见他也无余财。这些个东西没准就是马公公半生的积蓄,现在一股脑都给了自己。他给自己救急的银子情有可原,是真心地想交他这个朋友,但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自己就有些不合常理了。难道他知道自己此去有凶险?

马公公此去是奉旨到燕京,燕京是燕王朱棣的地盘,建文帝、燕王,这一串连起来让江帆心中一凛。在后世的历史中,燕王最后夺了建文的天下,难道燕王要反?不会吧!记得好像过了好几年燕王才造反成功的,不会是现在这个时候。即便不反,马公公此去的职责中肯定有监视燕王之意,一旦燕王造反,首当其冲的就是像马公公这样的人。

马公公难道自己意识到了危险才这样做的?

江帆暗自着急,得想个办法才好!可马公公此去是奉了圣旨,总不能让他抗旨不尊吧!江帆摸了摸手腕上的‘九转回魂珠’,心中有些安慰。可假如人的脑袋掉了,不知道能不能救回来。

双儿见江帆出神,问道:“相公,想什么呢,看你一脸汗!”掏出手帕轻柔地擦去他脸上的汗水。

少女的清香从手帕上幽幽而出,江帆忽然想起了远在飞狐郡的杏儿,一时间心乱如麻。

(今天第二更奉上,还是老样子,要推荐票啊!)

(马公公泪流道:好长一段时间会看不到咱家,临行送些推荐票给咱家践行吧!)

第十三章 密议

 第十三章密议

(今日第一更,要推荐票啦!明日的更新会在晚上,白天有事,见谅!)

建文帝朱允文早忘记了还有江帆这么一个人在等着他召见。坐在金銮宝殿上的他志得意满却又惶恐不安。终于成为了天子,一国之主,皇帝。但拥兵在外替他守疆卫土的九位叔叔,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皇爷爷在位的时候,一共分封了二十五个藩王,除了一个和自己是平辈外,另外的二十四个全是自己的叔叔辈。尤其是其中的九个,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每个都是能征善战,为了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现在天下太平,但九位叔叔都就藩在外,手握重兵,不能不防啊。对于这个问题他曾请教过皇爷爷,但皇爷爷没有给出他最终的标准答案,反而是问他有何办法?他能有什么办法?只是泛泛说道:以德来服人,以礼来约束,按时轮换就藩之地,最后实在不行了,再以力降取。皇爷爷听后还大力赞赏了他一番。

可是等他真的登上皇位了,他才发觉,这个办法皇爷爷能用,自己还是免了吧。各位叔叔若真的想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打仗!他现在已经是皇帝,再也不会有皇爷爷撑腰,一切都要他来决定,他不能不防!

看了看桌子上摆放的地图:整个地图上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的藩地,都用红色颜色标示出来,红压压一片,看着就令人心惊。而且囊括了大明几乎所有的精兵,深想让人害怕。

看着下面的群臣,朱允文信心又起,自己是皇帝,掌管全国兵马,各地藩王毕竟就藩一偶,兵马钱粮和自己没办法比,道义名分都在自己一边,应该不用这么担心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谢万岁!”

早朝开始!

好不容易下了朝,朱允文急匆匆回了后面的武英殿,让小太监传旨齐泰、黄子澄即刻入宫觐见。齐泰、黄子澄下朝后根本就没走,就在外面等候,听见宣进,马上进来了。

朱允文见到二人也不客气,第一句话就问黄子澄:“爱卿还记得在东阁门外,你回答朕的话吗?”

黄子澄长跪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这个问答就说到在朱允文还是皇孙时候的事。

黄子澄当时是东宫侍读的身份,可以说是朱允文的没登基前最近的大臣。有一次在东阁门外,因忧虑叔叔们的权势,将来造反的可能,不免愁容满面。这种愁绪还不能跟皇爷爷讲,这些个叔叔现在一个个都是老老实实的,自己总在爷爷面前说自己担心他们,引起朱元璋的反感来可就得不偿失了。毕竟都是皇族血脉,说起来儿子的血脉还更近一些,他一个父亲总不忍心在儿子还没犯错误的时候就大加清理。而且自己的这种忧虑看在皇爷爷眼里,一则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再则,还担心自己上台后对他的儿子们进行清理,为了保护,把自己的这个皇位继承人的资格剥夺了都是没准的事。

这一次愁容被黄子澄看在眼里,于是就问。朱允文知道他铁定的是自己的人,荣辱与共的关系,便没有隐瞒,合盘端出。没想到黄子澄只是淡淡一笑,对他讲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勉励,告诉他只要他有决心,平乱只是时间问题。

故此,当上皇帝后,第一件着手的军国大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两位爱卿平身,赐座!”

早有两个小太监搬了椅子过来,放在朱允文的下首位置。

见二人坐下,朱允文继续问道:“两位爱卿可商量出良策?”

齐泰是朱允文即位后亲自下旨调上来的任兵部尚书,可见朱允文对他的信任。他和黄子澄还有后文出现的方孝孺并称朱允文新朝的三大中流砥柱。

但是黄子澄和齐泰的意见一向不和,在关于撤藩这件事上,二人更是各有一套主意,听起来都有道理!所以朱允文让他们下来统一了思想后再来汇报,直到今日也没听到什么音讯,他可等不及,这些个叔叔们不解决,他吃饭睡觉都不安稳,所以找二人过来再次商议。

齐泰、黄子澄对看一眼,同声说道:“臣有本上奏!”

朱允文一看就知道二人肯定还没商量出个统一意见来。

“好,你们说!”

齐泰抢先道:“蒙皇上垂询,臣下来后反复思量,以为,这个藩还是不撤的好!”

撤藩的方略是三人先前商量定了的事,齐泰这突然改变了主意,让二人都感意外。

朱允文道:“爱卿讲讲,为何突然又不赞成撤藩?”

齐泰道:“皇上撤藩的本意是为了正本清源,收回各地藩王的权力,收回藩王权力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皇位。臣以为此时撤藩时机不妥。皇上刚刚继承大统,虽说名分已定,但皇威未竖,先皇能做的事皇上现在还不能做,等根基稳定下来再说。再说,我大明建国三十年了,民生渐稳,民心思定。纵观历史,撤藩肯定要引起动乱,藩王们不一定束手就擒,一旦乱起来,对国家不利。皇上,鞑子亡我大明之心一直未死啊!”

黄子澄冷笑道:“齐大人的意思是让藩王们逍遥自在,等他们彼此联络好积蓄了力量,我们再去撤藩,到时候恐怕为祸更大!对天下的影响也更大!”

齐泰却不看黄子澄,只面对这朱允文道:“皇上,臣以为天下大势在我,时间越长对皇上越是有利,毕竟藩王的封地和皇上拥有的四海天下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的。再说,各地藩王不是一心,他们肯定联合不起来。皇上只有一个,藩王却是众多,拼着生命危险造反最后也不过是一个王爷的封号罢了,他们大多数有何利益?但撤藩一旦进行,保不齐他们还真的能联合起来!”

黄子澄却道:“齐大人多虑了,皇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尤其名分已定,藩王就算是真的想要反,他们打何等名义?名不正,天下百姓能听从?”

齐泰反驳道:“像黄大人所言,既然藩王不反,撤藩更没必要,让这些个王爷在外守边有何不可?先皇分封诸王的目的不就是这个么?”

黄子澄语塞片刻道:“咱们为臣子者,要替皇上考虑周详,万事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才是。现在是这样,保不齐以后就不是这样。我们在准备,藩王也在准备,尤其边军尽在九位王爷节制之下,这总是不妥。”

见黄子澄语言软下来,齐泰也缓和语气道:“臣也不是说不撤藩,加强皇上的权力势在必行,但撤藩国之大事,要慎重才好,事情要一步一步来。臣以为,皇上即位,可诏令诸王进京面圣参见,察言观色,将诸王分而化之。”

朱允文点点头道:“两位爱所言都有道理,你们说说要撤藩从那位藩王开始?”。朱允文虽然点头,心思里想的还是撤藩。

(求推荐票啦!给点信心好不好,看着别人推荐票,感觉自己好可怜!都快没信心了!养肥了再看的也要推荐一下啊!推荐了才能更好的养肥啊!)

第十四章 冰棍

 第十四章冰棍

齐泰道:“臣以为谋无定式,因变而变,以后的形式变化未可预料,不好判定,若以今时而论,臣以为首先要从宁王、燕王入手。”

黄子澄变色道:“万万不可!”

朱允文从没见黄子澄反应如此激烈,问道:“为何不可?”

黄子澄道:“臣记得有人评价诸王道‘燕王善战,宁王好谋’,而且燕王、宁王直御边关,手下将士众多,从他们入手削藩,怕是立时就要大乱。一旦战事拖久,其它众王休戚与共,或是胁从,怕是要国家从此不靖。故臣以为,还是要从其它众王着手,先断其爪牙,砍其后援,他们俩留到最后再收拾不迟。”

齐泰也变色道:“皇上,诸王之中,宁王、燕王最是强大,一旦决定削藩,首先就要攻其不备,先把他俩削掉,其它众王自然归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