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良妃-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太妃张牙舞爪的满宫找茬,身上尽是错处,有儿子的太妃们都在宫外居住,没有儿子的宫妃都不会无事找事的跟德妃干仗,因此住在后宫里的德太妃就成了后宫第一人,横行霸道的随意挑剔太子妃的错处。
太子妃碍于名份声明,也对德太妃有所仍然,更加惯得德太妃无法无天,根本就忘记了宫规礼法,所以宜贵太妃按照宫规惩罚的她的时候,她也不敢反驳,以前是没有人跟她计较,真的计较起来,她也害怕。就算是胤祯远在万里之外,胤禩不能拿他怎么样,留在大清的几个小孙子,还要仰仗胤禩生活,所以自从宜贵太妃命人掌掴了德太妃以后,她也算是老实了一段时间。德太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胤禛父子,要不要看胤禩的脸生活,更不会想到她在宫里胡闹,会让胤禛如何面对胤禩?
等到胤禛也要带兵占领高丽的时候,德太妃又嚣张了起来。就算是卫琳琅有一儿一女都是皇帝,她如今也不差,两个儿子都可能是帝王,凭什么不能够晋封太后?只是吃了教训的德妃到底还是有所顾忌,不敢在明目张胆的跟胤禩叫板,开始暗地里放出风声,说胤禩虐待庶母。
胤禩自然知道德妃的动作,在胤禛走后,就把德妃打包,送到了倭国,让胤祯给她封王封后吧。胤禩此举,也替胤禛解决了难题,终于不用再看这个生母的脸色过日子了,德太妃跟别人无法逞威风,只能够在儿子媳妇面前撒气,两个媳妇听惯了德太妃的训斥也不觉得什么,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罢了。胤禛忙的要死,还要抽时间去听德太妃的教训。
十四福晋和自愿跟着去的胤祯的儿子们也都跟着德太妃一起去了倭国,留在大清的庶子接替了胤祯的爵位,自然是递减的郡王而已。
德太妃虽然不甘心,但是顾忌胤禩和几个孙子,又一心想要看到胤祯,也算是高高兴兴的登上了东去的大船。
后宫风平浪静,宜贵太妃也越发坐不住了,跟德妃斗法,激起了她年轻时候的斗志,更加的想要出去走走,看一看胤禟也好,谁知道自己还能够活几年,别带着遗憾入土才是。
反正也是要西行,人员太多,不可能走的太快,胤禩也不忍宜贵太妃跟胤禟母子分离,答应了宜贵太妃的请求,胤祺和胤禌早就想出去看看,自然是要奉母出行,所以原本有些尴尬诡异的部队,因为多了宜贵太妃母子,倒显得温情许多。
胤禟的几个侧室假惺惺的告了饶,表示无法随身伺候婆婆,跟宜贵太妃依依惜别。她们才不会傻得跟过去受九福晋拿捏,因为正经主子不在,她们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当家作主之人。胤禟可不像胤禩,临走的时候把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好,九福晋也没有想到她会一去不回,只把家事均匀的分摊给了几个侧室,指望着她们相互牵制,谁也不要做大了的好。
这几个侧室虽然惆怅于跟胤禟分离,到底也是无可奈何的眼睁睁的看着胤禟带着九福晋离去。好在有了实权安慰她们,因为都没有儿子,所以底气未免不足,上面又有宜妃、胤祺和胤禩压制,她们倒也不敢闹的太过。宜妃也心疼几个孙女幼年就离开父亲,经常接她们进宫玩闹,三个离国的王爷只要胤禟留下了几个女儿,连康熙偶尔的都会宣她们到身边玩闹,所以虽然是庶女,她们倒比别的皇子的嫡女都受人重视,后来也被康熙指了一个好的额驸。
这些人因此倒也都知道,安分守己的过日子,上面的人都不会为难她们,想反,还会体恤照顾有加。以前胤禟在的时候,她们的娘家也难得到胤禟的关照,谁会指望一个皇子额外的关照一个算不得岳家的岳家呢?毕竟跟胤禛那样拿着正经岳家不尊重,宠妾灭妻的到底是少数。胤禟走了,她们的娘家反而得到康熙和胤祺,胤禌的关照,屡屡的获得晋升,这样的好事,放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等胤禩即位,也给她们晋了封号,虽然还是侧室王妃,待遇也没有越过嫡王妃,却因为不用看人脸色,过的不比正经宫里的娘娘主子差,这些好事,还都是托胤禟的福。所以即使有些不敬,她们也不愿意跟着宜妃去伺候胤禟,人家两夫妻过的好好的,何必去惹不痛快,给自己找不是呢?她们又没有儿子,百年之后,还指望着九福晋的儿子们供奉呢。
胤眩拓返i虽然获得了自由,到底是带着流放性质的,故土难离,虽然对胤禩有所感激,到底也是有一些怨怼,对胤禩也恭敬而疏离,他们可不是德妃,不知道深浅的胡乱探胤禩的底线。
他们虽然占了长子嫡子的身份,到底是被康熙圈禁过,名声已经毁了你,也算是胤禩大度,不怕他们作乱,还要助他们立国,就算是将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国家,胤禩也是正统,也要奉他为主――人家可是康熙名正言顺的禅让皇位的,跟他们阴谋篡位活着顺利接位可不能够比。
就算是他们将来立国,跟胤禩并肩称帝,也永远不可能越过胤禩去,毕竟,没有胤禩的资助,他们是永远不可能有任何作为的,康熙下的圈禁的命令,就算是把他们囚禁致死,胤禩也不会担半分的名声,人家胤禩放了他们,就等于是再生父母了。蝼蚁尚知道报恩,何况熟读四书五经的皇子皇孙,何况,现在他们连国门都没有出,以后还要仰仗胤禩提供兵马粮草,自然不敢有任何不敬的举动了。
带着宜贵太妃上路,自然走的更慢,胤禩虽然多次行走于大清和沙俄之间,以前也是行色匆匆的没有时间赏玩风景,这次也是沾了宜贵太妃的光,一路观光,悠哉而行。宜贵太妃见胤禩纵容她,也提出了想看几处风景名胜,可否绕行,胤禩征求了胤眩拓返i的意见,他们也没有反对,除了胤眩肟┏前觳睿返i几乎就没有离开过京城,虽然也跟随康熙南巡北巡,可是那里有那么自由,看到的风景名胜有限。
何况打仗并不是一戳而就的事情,兵马虽然是现成的,粮草却要时间筹备,何况胤眩拓返i还没有具体确定到底是要往哪个方向打,跟胤禩离的太近了怕影响他将来的发展,离的太远又担心供给麻烦,对西方到底不熟,胤眩拓返i决定先派人过去看看再说。
西方可不比高丽,他们重信仰,本不久不那么重视皇室,对于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能够给他们带来好日子就行,有胤禩的例子在先,新国家百姓优越的生活做对比。胤眩拓返i派去的探子原本忧心忡忡的遮掩耳目,生怕被人暗地里杀害,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踏上异国的土地,就被人热烈欢迎,谁让大清的名声远播,象征着富裕和强盛呢?
这几个从来没有离开过过门的对胤眩拓返i也忠心耿耿的下属,如今对胤禩也不得不佩服起来,心里也放下了那一丝猜忌,高丽跟大清接壤,胤禛出兵又早,在高丽受到的抵制早就传到了胤眩拓返i的耳朵中。人家高丽因为早早的收到了消息,对胤禛也不敢反抗,但是也不欢迎,早就把财务人马转移到暗处,利用百姓们跟他抵抗,所以胤禛虽然带着大军一路入了皇城,得到的也是空城一座。当地的百姓,有能力的也都逃往各处,首选地自然是大清,没有能力的,也都把恨都转移到了胤禛身上,他们是不敢恨胤禩的,人家胤禩是流放兄弟,可是没有给他们指定目标啊,没有看到胤眩拓返i都选择西方了吗?
这些小老百姓们配合着隐藏起来的高丽部队,时不时不时的来点起义,暗杀刺探一下胤禛及大清的底线。要是能够把胤禛杀死,或许大清还会感谢他们替他们除了一害,也不会迁怒攻打他们吧?
胤禛已经骑虎难下,值得费心尽力的安抚百姓,捕杀作乱的“乱贼草寇”,人家是正经的国家军队,那里那么容易剿灭的,所以即使胤禛又跟弘旺借调了一倍的人马,也无法一下子把乱民杀干净。那些被派到高丽的大清士兵也怨声载道,埋怨胤禛害得他们死伤无数,谁都知道胤祯登上倭国都没有一个死伤,胤禛还没有踏上高丽的领土就伤亡了不下百人,都是一些陷阱和暗器,连人都没找到。
作者有话要说:弘蛟可不笨,自己从小就被父母送回大清,虽然有卫琳琅和康熙看顾,但是每天相处时间最多的还是弘旺,可以说是他看护着长大。大哥弘旺兄代父职,从小替自己背黑锅,打群架,事事都以他为先,兄弟二人的感情自然不必说。只要不谋朝篡位,弘蛟绝对有信心哥哥不会亏待他,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更不必天天熬夜批折子,连个宫门都没有时间出。
弘蛟被卫琳琅和弘旺、康熙等人给宠坏了,身上没有长子的压力,可不比弘旺那边做事周到负责。康熙为了国事弄的几十岁了连一个囫囵觉都睡不得,弘蛟可没有什么忧国忧民的意识,为了他人来折腾自己。
胤禩想带着弘蛟的愿望是好的,可是事实操作起来却又有些难处,弘蛟被送回大清多年,那边的将领恐怕也不易服从他,何况,父母又生育了弟妹,从小就被将官百姓们所熟知,他们恐怕跟得民心一些。
弘蛟从小在皇宫长大,对皇家的隐私也知道不少,胤眩拓返i的下场他也看见了,自然也不想步入后尘。大哥作为长子,理应接受父亲在大清的皇位。那边的江山是在他回大清之后拼下的,自然要留给弟弟们。
自己嘛?还是逍遥自在的当个铁帽子王好了,吃穿不愁,富贵永享。
胤禩见弘蛟跟自己疏远至此,连富察氏也不惦念,心里一阵唏嘘,当初只想着长辈们的心思,根本就没有顾及孩子们的心,才有了如今的疏远。好在他们兄弟二人和睦,弘旺处处都看顾这弟弟,倒比他这个父亲都尽职尽责,胤禩叹了口气,跟着胤眩返i,胤禌,胤祺的大部队,奉着宜贵太妃西行。
宜贵太妃早就羡慕卫琳琅可以跟着康熙走遍天下,她没有那好运气可以跟康熙白头到老,却自认为养了三个好儿子,一样可以带着她游历天下。
胤禟那个不听话的是指望不就了,好在还有胤祺和胤禌孝顺自己,只是皇亲国戚离开京城都是要经过皇帝御批的,要是她想出去走走,弘旺是她的孙子辈,她提一提,弘旺应该不会不答应。只是,宜妃可不是那么没有头脑,看胤禛的事情她就不得不有所顾忌,到底她生养的是儿子不是公主,行事方面都需要有所顾忌,绝不能够因为自己的一点兴趣爱好连累了儿子们。
可是年纪越大越惦记儿孙,胤禟虽然从小就淘气,没少把她气的半死,可这个孩子除了任性顽皮倒也没有做过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其他的两个儿子连同自己都沾了他的光。宜妃知道,若是没有胤禟跟着胤禩出生入死,她顶天是个太妃的称号,两个儿子也顶多封个亲王,胤禩绝对不会给他们一人一个铁帽子王爷的。
所以,即使知道此去或许会给康熙和卫琳琅的二人世界带来一定的不便,宜妃也忍不住跟胤禩请求,想要去看看胤禟。胤禟的长子虽然送了回来,可他后面的几个孩子宜贵太妃是一个都没有见到,胤禟可不像胤禩,隔三差五的给宜贵太妃送信报平安,道思念,。
倒不是说胤禟不惦记宜贵太妃,每次有人回来大清,他让人捎给宜妃的礼物可也不少,可是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