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走私1859-第4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既然皇帝要对王家动手,自己要是袖手旁观,那肯定会引起皇帝的猜疑,至少也是一个无能的评价。
胡雪岩很会察言观色,发觉张威有所触动之后,立刻再次开口道,而且,这次行动是皇后娘娘亲自关注并参与的,也就是说不但有国务院的人出马,内务府的人也会出动,这代表了什么,您明白这里面的意思么?
此时的张威,脑袋一团乱,越想越复杂,所以听对方这么说,干脆就问到底是什么意思。
胡雪岩就说,如果不明白,那我就给您提示一dian。皇后陛下现在可是生了太子的,到目前为止,皇帝陛下只有这一位皇子。
皇帝陛下现在远在北美征战,虽然陛下洪福齐天,不会有事,不过这兵危战凶,保不住有个万一,所以万一陛下没法回来了,或者传过来一些回不来的谣言,这江山社稷又该花落谁家呢?
听到这里,张威一下就站起来了,因为他真的是被惊住了。
的确,因为皇帝的年龄,他以前从没考虑过没有皇帝会是怎么样的,毕竟按照正常情况来看,皇帝肯定活的比他们时间长,所以他们不担心皇帝卸磨杀驴。
张威也看史书,在他看来,历朝历代那些开国皇帝杀功臣的事情,大多数情况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因为很多功臣年龄比皇帝小,皇帝怕自己走了,自己的孩子镇不住。
但现在帝国新建,皇帝又那么年轻,所以张威并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然而,皇帝改名换姓去北美带兵打仗的事情,让张威看到了皇帝陛下的另外一面,那就是皇帝不够稳重,太过轻率,这样是很容易早夭的。
一旦早夭,皇帝陛下就一个幼儿,上面还有个哥哥,王家也是一个大家族,这将来的事情真的很难说。
没错,禁卫军的确无限忠于皇帝陛下,但那时忠于皇帝本人,如果皇帝不在了,这个忠心给谁,就会出现问题了。
总之,张威将心比心,换了他是皇帝,也肯定会担心外戚太强的局面,不但外戚,甚至连他的哥哥义王,也是个威胁,毕竟正常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一切。
正是想到了这里,张威才立刻下定了决心,要听从沈世明的安排,换言之,就是沈世明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看到张威痛下决心,胡雪岩跟沈世明对望一眼,这才各自呼了口气。
实际上,胡雪岩刚才那一番说辞。都是灵机一动的鬼扯,并非是提前想好,而事实上呢,皇帝陛下也没想那么多。
比如说张威坐镇江南的事情,并不是李永吉刻意为之,而是因缘际会。
当初对满清作战的时候,张威主要是在南方作战,李永吉则是带着周达去支援王三武,后来打败了增格林沁的大军,就顺势北伐。最终一鼓作气打下了北京。
打下北京后,李永吉因为又有别的事情,才让周达代替坐镇北京,慢慢的,周达就成了北京军区的负责人,王三武成了济南军区负责人,一直在南方的张威则成了苏州军区负责人。
所以说,这都不是刻意为之的事情,李永吉也没考虑那么多。甚至周达娶王家女子为妻的时候,李永吉已经去了美国,最多发了贺电而已。
换言之,李永吉现在一门心思都在别的事情身上。尤其是扑在如何肢解美国的心上,根本就没空管自家那堆破烂事儿,他也不在乎。
原因很简单,帝国的军权依旧牢牢掌握在李永吉的手里。财权也在他的手里,所以他不怕因为他长期不在国内,以至于压不住形势翻了天。
至于沈世明说的要对付王家的事情。其实李永吉也没太放在心上,他实际上只是因为沈世明一直在哭穷,说国库入不敷出,觉得自己那么多产业都不交税,也的确有些过意不去,所以才同意让他改革,让皇产也缴税。
但是,当时李永吉只是同意他改革,同意他向皇产收税,包括李永吉控制的那些私人产业。
换言之,李永吉的想法,是帝国可以向他的私人核心产业收税,但只是一个额定税收,暂时不能干涉这些产业内部运作,更不能调查这些产业的具体运作情况。
至于那些打着皇室旗号的家伙搞的商号,李永吉也觉得他们做的有些过分,所以让沈世明自己看着办,他都没意见。
当时听到这个话后,沈世明立刻问,对那些打着王家跟李家旗号的外围产业,能否跟其他普通商号一个待遇,按照同样的比例收营业税跟增值税?
李永吉表示可以,反正在他看来,这些企业赚的也够多了,交dian税收,也算不了什么,而且缴税了,国家会更好,国家好了,其实就是他更好,反正这个国家是他一人独裁,国库跟他的私库也没啥两样。
就是说,李永吉当时的指示比较简单,只是同意沈世明对那些皇室企业进行改革,改革也只是可以向这些企业收税而已,并没有让他对什么王家开刀之类的。
沈世明当时也是听了这个旨意,只打算向那些皇产收dian税,补贴一下国库,没想过太多,甚至他想的是只收那些外围,核心的东西先不动,免得跟皇亲国戚提早碰撞。
但是,当王天二的家人明目张胆的把自己拍去的税务人员杀害,还挑在空中示众的时候,沈世明真的是出离愤怒了,因为这明显是不给他面子,不给国务院面子!
所以,沈世明才想因势利导,就此把王家的势力,至少是外围势力铲除,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国务院的威信,才能让大家都知道他这个首相到底说话管用不管用。
怀了这个心思后,他才游说皇后娘娘殷素素,又来找张威,就是在到处借势,这个架势,已经不是多收dian税那么简单了。
如今,皇后娘娘已经被说服,内务府已经决定倾力相助,张威也被自己的手下说服了,也决定派兵刷一下存在感,站在他这一边,再加上国务院,可以说是三方联手。
在如今的帝国内部,在皇帝无法亲自干涉的情况下,内务府、国务院外加禁卫军这三方如果联起手来做一件事,那真的是无可阻挡,任何势力和个人,都要被这股势力所碾碎。
所以说,他就是要借口王天二事件,借拉拢其他两方势力,借打击王家的外围子弟,来给自己立威,好让大家都知道他沈世明说话到底管用不管用,这才是他搞这么多事情的真正目的。(未完待续。。)
第三五五章 最高级别的大罪()
沈世明虽然是文官,可却很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所以说服了张威之后,也不磨蹭,立刻就当着张威的面给南京去了电话,让由国务院跟内务府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一支国防军的护送下,连夜向扬州进发,准备去抄王天二的家。
与此同时,他还让各地的警察局与国防军驻军,立刻执行一级警备,看住事先标注的王家各个商号,尤其是上海的精武镖局总部,更是重中之重。
张威呢,也是个果断的人,看到沈世明如此调兵遣将,知道已经是箭在弦上,所以相当干脆,竟然一下就点了一个团的禁卫军给沈世明,讲明了是一切听从首相大人的指挥。
这让沈世明大喜过望,要知道他原本只是希望能有一个连的人就不错了,起码也可以拉出去震慑一下,现在有了一个团,他的底气就更足了。
沈世明也不客气,直接让这个团自己去扬州,到了扬州再跟联合调查组的人汇合,至于指挥权问题,也让他全权听从联合调查组的组长左宗棠的命令。
没看错,这个联合调查组的组长,正是一代名臣左宗棠,他也步了李鸿章的后尘,投奔了沈世明,并最终凭着过往的名声以及本身的能力,很快得到了沈世明的赏识。
事实证明,那些曾经在历史留过大名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就算时代变迁,朝代更替,他们也往往能够脱颖而出。而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要论能力。左宗棠跟李鸿章之流,的确是个中翘楚,不管是放在哪里,都是那么耀眼,只要他们自己不心灰意冷。出头是早晚的事情。
相比而言,那些在历史上也默默无闻的家伙,就算有些人能因缘际会,但总体而言,发展潜力往往不如这些曾经出过大名的人。
或许可以这么说,能够青史留名的人。大都是大浪淘沙出来的精英,这些人,比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出头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这种情况不但在政治上如此,军队体系上也是一样。
不说别的。就说现在的帝**队体系吧,张威王三武等人算是位高权重的军中重臣了,但他们更多是资历够老,如果真要细算军事素养,他们比很多投降过来的将军要差的远。
比如石达开,比如陈玉成,比如李鹤章等等等等,这些人都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年龄也够小,他们过去的失败,只是摆在武器不如人。兵员素质不如人而已,但就学习能力,战场敏锐度以及总体大局观而言,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翘楚。
一旦他们学会了帝**那套把戏,开始带领帝**的部队,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要比没什么经验的张威王三武之流要强的多。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李永吉带兵去北美干涉美国内战的时候,才没有带自己的老部下。而是带了石达开陈玉成等人,看重的就是他们的作战经验以及战场敏锐度。
换言之。带兵打仗这种事,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尤其是战术能力,能否学以致用,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天赋。
一般来说,物质丰富的部队,是很难诞生将星的,比如历史上的二战美军,他们严格说没有什么名将,因为美军打仗主要靠拿物资砸人,技战术方面没啥出彩的,更多靠的是美军的组织能力跟后勤保障能力。
相反,二战时的日军跟德军,那都是在劣势中作战,所以诞生了众多的名将。
再简单点说,只有在劣势情况下,才需要谨慎的使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每一分力量都用在对的地方,并且还要关注其他天时地利等因素,要灵活借用外力,来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
相反,那些先天太好的家伙,根本就不需要玩什么技巧,只要小心一点,别陷入陷阱,然后横冲直撞的砸过去,基本就可以了。因此,先天太好的部队里面的将军,他们没有机会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自然也就不会去考虑如何在劣势情况下作战这种情况。
总之,由于帝国建立太快,人才严重不足,所以随着帝国建立时间的越来越长,有能力的新人正在迅速填补帝国的方方面面,相反,老一辈的人越来越孤立,或许这也是王家之所以越来越抱团,越来越容不得外人插手的原因之一吧。
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沈世明对王家的打击,从大方面看也可以看成是新人对旧人的一次冲击,一次争权夺利的冲击。
得益于江南一带优良的交通跟通信,南京的联合调查组与苏州的禁卫军几乎是同一时间抵达扬州,总共只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
这在过去是很难想像的,因为在没有更快的船舶以及更好的道路之前,要想从苏州或者南京抵达扬州,就算骑马,最快也要两天时间才成。
但是,因为有了更好的道路,更好的蒸汽船,更好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所有人全部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