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时空走私1859 >

第35部分

时空走私1859-第35部分

小说: 时空走私185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也不是说王天重不怀好意,他其实本意是好的,是想让更可靠的人来帮他,要知道此时的家族是可以执行内部家法跟内部纪律的,只要明确了主次,理论上管理效率会更高。但李永吉大概是前世有过太多受亲戚冷眼的遭遇,对亲属生意本能的不信任,所以最后还是力排众议,继续让沈世明当这个大掌柜。

    考虑到这个大掌柜的权力过大,加上也是为了安抚自己的家人,所以李永吉让自己的老爸李正祥当了总监,总监的地位跟总掌柜是齐平的,区别只是总监无法负责商号的具体决策,但却可以监督并过问沈世明的一切决策跟账目。一旦总监发现有问题,就可以直接暂时阻止沈世明的决策执行,然后告知李永吉,让李永吉处理,但却不能直接推翻或者改变沈世明的决策,换言之,李正祥只能让沈世明的决策暂停。

    很明显,李永吉是打算把这个总监当作监事来办的,但显然沈世明跟李正祥都想歪了,他们把大掌柜想成类似明朝首辅的角色,而把总监想成东厂锦衣卫一样的角色了。

    虽然想歪了,不过功能也的确类似,所以最后大家就都同意了,毕竟李正祥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在钱庄跟珠宝行这一块儿,他不如沈世明有经验。

    沈世明的大掌柜,只是负责中信钱庄跟戴梦得珠宝这两家商号,如果这两家商号以后要开分号,也归沈世明负责,但是其他的诸如镖行、船行以及骡马行、客栈这些,还可以继续由李家跟王家的人去做,算是给王天重那个所谓抱团一条龙计划的支持。

    为此,李永吉特别开了一个风险投资基金,名字就叫做永吉基金,这笔钱总数高达五千两银子,而且不是一次性的,是以后每个月最少拿出这个数,换言之就是以后李永吉单方面往基金里投入的钱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这些钱将会交由李永吉的父亲李正祥跟外公王天重共同负责,目的就是把这笔钱当本钱,借给他们认为可靠的人去做买卖。这笔借款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收利息,也就是无息贷款,而且还款日期也可以商量。

    实际上,这笔基金干的是一种银行的职能,只不过暂时是当作李王两家的福利形式发放而已。李永吉这样做既是要给自家人一个好处,也是一个试水,毕竟今后必然要发展银行业的,有了这个开头,今后再扩大业务,进而组建银行,也就顺理成章。

    虽然是无息贷款,但在还款方面却不是搞有限责任,而是无限责任,也不是人死债清,而是你一旦亏了,自己这辈子还不了钱的话,还得让你的子子孙孙继续还!

    实话说李永吉觉得这个还款政策有点狠,不过这是王天重跟李正祥共同要求必须要加的一条,李永吉也就不说什么了。

    虽说还款条件有些苛刻,但就冲着无息贷款这一条,李家王家以及跟这两家沾亲带故的人就能赚到大便宜。再者说,这些人做的买卖一般就是他们熟悉的老本行,比如像船行、车马行、客栈、镖行之类的,而这些生意又大多跟李永吉的生意沾边,再加上有李正祥跟王天重的把关,所以只要不是借钱的人自己以后乱作,轻易是不会吃亏的。

    顺便说一句,李永吉的父亲李正祥,在知道“真相”后已经搬到了青浦县居住,住的地方就是李永吉在青浦县城里买的宅子,而他现在主要的业务就是管理那笔永吉基金的发放,外加监督沈世明。至于朱家角那边的生意,则全交给了李永昌,算是让他提前练手,顺便也当做跟李永吉就近联系的一个纽带。

    总之,李王两家都因为李永吉这个意外而骚动起来,而这种骚动随着钱庄跟珠宝行生意的越来越红火,随着李永吉手中的银钱越来越多,随着永吉基金发放的陆续到位,也变的越来越快,越来越热。

    就这样,仅仅过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到了农历十月中旬的时候,一个以亲属关系跟物质利益为纽带的家族化集团就初步统和完毕。

    在这个家族化集团中,实际的首脑是李永吉,名义跟表面上的首脑是李正祥跟王天重,旗下除了中信钱庄跟戴梦得珠宝行外,还包括借由永吉基金控制下的船行、车马行、客栈、粮行等行业,触角开始向青浦县的各个角落延伸。

    而在配合父亲跟外公初步整合完这些家族资源之后,李永吉才总算是长出一口气,终于可以放心放下生意上的事情,一门心思去练兵了。

    ————————

    ps:这一章略显粗糙,不过如果继续细写,就太拖篇幅了,现在好歹是有个交代。接下来,马上就进入练兵、出兵以及官场环节,冲突会更多,情节更精彩,相信大家会喜欢的。

    同时,新的一周,新的冲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投点推荐票,成绩越好,才能越有动力,越有动力,更新才能越多。

第三十七章 二次招兵(二更)() 
就在李永吉整合家族资源的同时,招兵的事情也没拉下,不过具体的招兵过程就交给了王三武跟张威他们负责。同时,由于这是精武军的第二次正式招兵,所以又被称为二次招兵计划。

    这个二次招兵计划中,不但招兵的数目更多,规模更大,而且以后不跟之前的那些护院家丁混编,不是在原有基础上扩编,而是单独成军,以后要当做团练武装的主力军,所以这次的准备更加的充分,要求也严格了不少,具体而言就是五点硬性要求。

    第一是年龄。来当兵的的人必须是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男丁。

    第二是身高。所有人身高必须过一米六五!

    第三是视力。李永吉提供e字型视力表,视力低于1。0的不予考虑。

    第四是健康。所有来应征的人必须经过郎中的仔细检查,必须保证身体没有恶疾,没有传染病,没有抽大烟等不良嗜好。

    第五是学识,所有过了以上四点要求的人,还必须集中起来当众答卷考试。试卷都是选择题,内容则全部是《千字文》,《百家姓》以及《三字经》,也就是三百千里的内容。

    三百千是清末以前中国人的基本启蒙读物,因此以这些内容当题目,对于大多数读过书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一般只要上过三年蒙学的,都能轻松答出来。而只要能熟读三百千,应付一般生活中的文字需求是足够了,至少当一名士兵是足够了。

    由此可见,与上一次招兵相比,二次招兵计划严格了许多,不但增加了视力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学识考察方面也更正规,是通过答卷考试,而不像前一次招兵那样,只要能读一下千字文,看差不多就算过关。

    招兵的待遇也是提前写明了的,一经录取,全部包吃包住,衣服鞋袜也通通全包,在这个基础上,再月给二两银子,轻伤者有精武军负责治疗,治病期间饷银减半,一旦出现残疾或者阵亡,都给五十两银子安家费,其中残疾者除了给安家费,还包分配工作,让残疾者能有个营生过日子。

    除了待遇外,也写明了惩罚,或者说义务。那就是任何人一旦签约加入精武军,除非被精武军允许或者开除,否则不能自行退出。而从军期间,所有不服从命令者,轻则可以杖责,重则可以执行死刑,至于逃兵,则除了本人要执行枪决外,还需要逃兵的家人交纳100两银子的惩罚金。

    很明显,这是执行重酬重罚的双重策略,重酬方面是李永吉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来当兵,而重罚方面则是王三武自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没有一开始就说明重罚,那就冲着那么高的待遇,肯定会有不少人去骗吃骗喝,然后一走了之,这样对军心士气的影响是巨大的。

    之前李永吉招募的那些武装护院家丁为什么一开始总改不了偷鸡摸狗的习气?就是跟当初李永吉只说了待遇,没提重罚有关,后来还是王三武接手,增加了惩罚力度,才把那股歪风邪气杀下去,但也因此逼走了四十多人。

    另外,考虑到目前的现状,特别是考虑到个人精力跟学习效率的问题,李永吉不再特别招募或者说收买未成年人去组成所谓的少年团,二次招兵只收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青年兵。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李永吉的亲卫少年团,就只有之前购买的那80名身份为李永吉家奴的孩童,其中男童50人,女童30人。

    这些孩子如今都还住在李永吉在青浦县新买的大宅子里,每天要做的就是读书写字,既没有参加军事训练,也没有做奴仆要干的活儿,表面看都是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粹学生娃,且还得吃好的喝好的,可以说除了读书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让新来的奴仆羡慕不已。

    不过这事儿羡慕归羡慕,却没有人敢有什么异议,毕竟这些人的身份都是李永吉的亲卫,除了李永吉以及那四个贴身女仆,谁也没权力管这些孩子,就连李正祥夫妇都不行。

    再者说,就算后来的家仆对这些少年奴的生活羡慕嫉妒恨,也没有地方发作,因为这些孩子平时都是住在一个院子里,基本不出来,导致跟外人也没啥交往与接触的机会。

    简单说,这些孩子目前都是被关在宅子里的一处有着高高院墙的院子里,实行全封闭化管理。除了李永吉的那四名贴身女仆偶尔能出现在院外,其他那些孩子没有李永吉的特许,谁也不准出院子,而外人在没有李永吉的特许下也不准进院子。这个外人不但包括府上新招募的下人,也包括新搬进来住的名义家主李正祥跟李王氏夫妇。

    这种情况下,外人顶多送饭的时候能偶尔听到里面有整齐的读书声,其他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这群孩子在院子里究竟学了些什么,又干了些什么,外人谁也不知道,只能通过每次送饭时候听到的读书声,推断他们是在读书。

    换言之,李永吉那八十名少年奴,是李家新宅中身份最特殊,行为最神秘的一个群体,除了李永吉,谁也没法去指挥这些人,甚至连身影都难得一见。

    总之,商量好了二次招兵的标准后,除了王三武跟张威继续留在青浦县的李家新宅,带领早先招募的护院家丁去保护李永吉一干人之外,其他诸如周达、林春生、江云跟江海这些人则两人一组分头行动,去青浦县附近的各个乡村里公开的张榜招兵。

    由于待遇太好,就算有那所谓一进兵营不得私自退出之类的约束,大家也是踊跃参军。这倒不是说这些人不知道军法约束的厉害,而是在这些人看来,这精武军毕竟是个本地团练武装,一般而言就是当当摇旗呐喊,运送下钱粮的活儿,危险性比官军要低不少,所以那约束看似严格,估计实际进去也就那么回事儿。

    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人只看到好处,而对可能的惩罚忽略不见,只有以后切身体会到厉害之后,军法的权威才能建立起来,但是显然这严刑峻法不可能在招兵的时候执行,所以大家才这么踊跃。正是由于待遇太好,不但吸引了大批流民,连一些小有田产的良家子弟,也就是自耕农跟富裕的佃农,也争相报名参军。而实际招兵过程中,能达标的人主要都是那些良家子弟,真正的贫民流民反而很少。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青浦县是个繁华地区,也是个农业大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