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走私1859-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是军事方面。
帝国的三大体系军队中,隶属于内务府管辖的二十万禁卫军部队。也就是帝国禁卫军第一军的精武军,第二军的尚武军加第三军的威武军。早已经全部集中起来,陆续换装56半自动步枪以及56冲锋枪,如今已经全部换装完毕,并开始了适应性训练,如今二个月过去,早已经掌握了新武器的基本性能。
之所以让禁卫军全部使用半自动步枪跟自动步枪,完全是因为这些枪支保有量大,张信达那的库存还有过百万,子弹也管够,相比起刚开始起步生产的1860式大盖枪,还是56半自动步枪更加的方便快捷。
同时,隶属于国防部的三十万国防军,已经有五万人开始列装新式的1860式大盖枪,其他人则全部装备了夏普斯步枪,且都按照步兵操典的训练方法,经过了最基础的步兵训练,也已经初步形成了战斗力。
可以这么说,这三十万装备了先进步枪的国防军,就算打西方列强的主力部队也绝对没问题。
而同样隶属于国防部管辖,以九大建设兵团为主打造的一百五十万国民警卫队,由于冬季来临以及过年的因素,实行的是一半训练一半工作的轮换制,两个月的时间,也已经让所有的人都会走基本的列队,分清左右,并学会如何使用夏普斯步枪以及大砍刀。
尽管以建设兵团为主的国民警卫队只有五十万支夏普斯步枪,普及率还不到三分之一,其余人都是继续装备了冷兵器,比如大砍刀,但这些部队本来的作用就是维持地方,顺便搞建设的,因此这种装备已经相当不错了,最起码,可以拿出去唬人。
别人不知道的,一旦跟你开打的时候,一下听你拉出了两百万军队,其中至少超过一半以上都有先进的热武器,换了谁能不怕?
这可不是现代社会,是十九世纪中期,有两百万军队,别说热兵器了,就算装备冷兵器,也会让人发毛的。不说别的,想一想克里米亚战争,那都是举国之战了,可他们交战双方全加起来,总共才多少人?
当然,李永吉这个部队水分很大,比如其中占大多数的国民近卫队,实际上是半工半兵性质的非脱产部队,但就算这样也很牛逼了。
毕竟热武器是可以忽略很多训练因素的,只要李永吉的军工跟上,让所有人都用热武器,那就军力来说,绝对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不过,李永吉为了自己的目的,目前并没有把这些军事方面的事情对外公开,像禁卫军跟国防军的数目。就是绝对的机密,而国民警卫队呢,对外也依旧是打着建设兵团的名义。且只要有外人在场,看到的绝对都是冷兵器的部队,而只有很少手持热武器的部队。
也就是说,真正的热武器训练,都是在没有人烟的军事基地里进行封闭化训练,周围是禁止行人靠近的,为的就是保密。
通过这么一番在现代社会看来。不过是基础级别的保密措施,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其他军阀骗到没有还不知道,但最起码列强是不清楚中华帝**底细的,要不然,那俄国干涉军是绝对不敢再来的。
当然这也跟这个坑爹时代的通信方式有关。在这个东西方还没有直接通信的时代,通信全靠快速帆船,情报严重滞后,而西方人再怎么大开脑洞,也绝对想不到一个落后腐朽的中国,能够在一年不到的时间武装出过百万装备了先进热武器的大军。
开玩笑呢,连俄国人现在都不敢说这个大话,或者就算有人,俄国也没那个财力了。连他们都这样,就更不用说中国了,在他们向来。就算美国大亨再怎么扶持,也不可能武装出百万手持热武器大军。
总之,部队建设方面进行的有条不紊,虽然最近没什么战事,但帝**的整体实力已经越来越恐怖,这也让上层的知情人对帝国越来越有信心。基本上能知道这些消息的人,都已经对中华帝国死心塌地。再也生不出半点二心。
道理很简单,有这么强的军力,一统天下不过是指日可待,现在不出兵,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士兵还没训练好,另外天气也还冷,但等到春暖花开,那情况估计就不同了。
其实是内政方面。
科举改革已经在首相沈世明的直接干预下,开始有所变化,除了苏州、上海、无锡、常熟、常州、杭州这六个城市依然实行小学强制免费入学制外,其他城市暂时实行有偿入学。
也就是说,除了那六个特级城市以外的地方,小孩子入学只会免学杂费,也就是课本费,但没有额外的生活补助,所有生活费还得家长自负,校舍的兴建方面,也是当地地方政府的财政出一半,中央拨款出一半,不再是中央全管,而且也不强制大家入学,而是实行自愿原则。
这样一来,一些像苏北安徽等比较穷的地方,根本就无力兴建校舍,哪怕出一半也拿不起,再加上当地也有很多人生活贫困,吃饭都成问题,对读书的热情自然也不高,所以新校舍兴建的数目大幅度减少,这样一来中央也就不必拨款下去,节省了大量经费。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减少了中央财政支出外,也有利于师资力量的集中利用,毕竟合适的老师并不多,连六大免费入学的城市都还不够用,更不用说别的城市了。
不过,这样一来,实际上就等于人为的拉大了差距,毕竟六大城市本来经济基础就比较好,这下孩子又免费入学,还管食宿跟生活费,等于减轻有孩子家庭的一大负担,甚至有些孩子还偷偷带饭回家去,让整个家庭都跟着受益。
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情况的不平衡,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情况。
不过其实这样也不错,在李永吉看来,先集中精力发展几个大城市,然后以点带面,就跟后世的先富带动后富是一个道理。
至于如何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的问题,这其实在这个时代不是问题,有太多办法加以引导跟消化了,比如可以移民,可以当兵,做工……总之,如果真的老百姓都开始世俗化,全部向钱看,全部向往更好的生活了,那其实也是一种好事,毕竟说明老百姓又渴望改变生活的动力了,而不再是像以前一样一潭死水,能天天吃一顿米饭就乐天知命。
西方社会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具有冒险精神?不是他们天生的,而是他们大都被世俗化了,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正是那种对财富的渴望,才催动他们不断进取。
后世的中国人也是一样,为啥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人在后世也开始变的世俗化。变的更向往财富与好生活,这才开始了世界大冒险的行动,被很多外国人称之为“蝗虫”。
可现在的中国人不同。现在的中国还是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很多人目光短浅,能吃顿饱饭就很开心,甚至以为当了皇帝就是天天能吃大饼。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激起他们抢占全世界的热情,又怎么对得起后世所谓“蝗虫”的称呼呢?
没错。李永吉是可以建立起基本的工业体系,可以建立起更强的军队。但如果国民在本质上无法激起那种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无法激励起对财富与土地的渴求,那李永吉带动起来的扩张风潮,终归还是一场梦而已。
所以说。中国人并非是善良勤劳的,只不过是被愚民政策愚昧太久了而已,真的让他们重新激起那份原始的**,大家就会发现,中国人依旧很勤劳,但却跟善良一词从不搭边。
其实要看清这一点,不必看别的,看看中国人连求神拜佛都那么实际就看出来了,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功利性的原罪。
除了科举改革外。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在不断以惊人情况递增,到了1861年3月的时候,只在1861年2月这一个月。中华帝国的财政收入就突破了三百万华元的大关。
华元跟一两银子是一比一兑换的,这也就是说,只在1861年2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华帝国的正常财政收入,就超过300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进入1861年才过了两个多月。帝国的财政收入就超过了530万两银子,这才是两个多月啊!
当然。财政收入能变的这么高,除了对外贸易量不断扩大之外,也跟新货币投放社会之后,引起了小范围的通货膨胀有关。
再加上这段时间正好是中国传统的春节时间,而以军队、工人、政府官员极其家属为主的群体大都把钱拿去消费,消费能力的增强,又促进了商业税以及其他消费税的增加,这才能让财政收入吹气球一样的飞涨。
如果这种经济增长的情况可以得以持续下去,哪怕没有开头那几个月这么高呢,那么假以时日,用不了一年,政府的财政方面就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也就是完全可以做到每个月固定拿出450万两银子用来养兵了。
这还是在轻徭薄赋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按照清朝的那种收税法,那这财政收入起码还得提高一倍以上。
所以说,帝国政府的这种财政收入的增长,跟国家经济的增长是两码事,是一种更加良性的增长模式,也难怪帝国统治区的民众对帝国的向心力越来越强。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个轻徭薄赋,免除所有苛捐杂税,就足够所有底层民众都喜欢这个新政府了。
另外还有一个,那就是帝国的经济其实是离不开李永吉的皇室企业的,国家财政都涨成这样了,属于李永吉的各类皇室企业赚的就更多了,甚至连为皇室企业服务的那些抱大腿的小商号,也赚的相当开心。
尽管皇室的企业在这几个月的每月毛收入还是没有突破亿元大关,但相信距离这个日子也不远了。
唯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李永吉金手指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几乎全靠李永吉从另外一个时空弄来的现代产品的拉动效果。
如果没有了超高利润的现代产品的拉动,财政增长是绝对没这么离谱的。
不过让人开心的是,随着药品在对外贸易额中的分量逐步增加,不锈钢等产品的贸易比例已经越来越低,而海落因跟阿司匹林早已经实现了本地产化,再加上自己现在还可以生产磺胺、苯酚等新药,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断掉现代产品,那么或许经济增长会忽然大幅度下滑,但总体依然是在不断增长的,只不过不会像现在这样增长的这么离谱罢了。
换言之,现在对于李永吉而言,时空交易系统这个金手指,目前最主要的作用是在传送现代生产设备以及军火物资,真正直接用来交易赚钱的轻工业品已经越来越少了。
张信达不说了。如今的传送吨位已经几乎全部都在大搞军火以及工业设备了,另外一个代理人窦笔锋,虽然过去主要是往这边传送药品跟轻工业品。但现在也开始往这边运送相关轻工业设备了。
比如一些新型的制药设备,实验室用品,还有各种打井机,挖掘机,小型发电机,还有这些设备平时必须的燃油等,几乎都是窦笔锋传送过来的。而李永吉现在也不只是给窦笔锋传送毒品,其他像一些玉器黄金之类的。也开始往他那边小批量的传送,用以淘换资金。
根据李永吉所知,窦笔锋如今已经在美国迈阿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