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时代-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间道》与《卧虎藏龙》并肩拿下最佳导演奖。陈天都虽然缺席,李案却是到场的。或许有人觉得陈天都无视香港,可代替陈天都上台领奖的孔乙己提上的vcr中,陈天都一开口就诚恳道歉,说自己实在无法前来,一分钟要当两分钟用。然后就自己获奖,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感言,大说一通感谢的话自然少不了的。
最佳电影还是给了更受港媒青睐的《无间道》,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项都属于《无间道》。最佳男配角给了韩琛饰演者“曾江”老爷子,实至名归。在电影方面,陈天都却并未报名参与最佳男主角角逐,报上的最佳男主角只有刘德华一个名字,对于这种安排,成全也好感谢也好,都是安排,大家心里知道就好。然后这个奖项,自然成了刘德华与梁朝伟之间的夙愿争夺。
最终评价电影在全球的庞大压力,刘德华表现也着实不错,战胜了梁朝伟一举拿下影帝大奖。
《卧虎藏龙》拿下更多的技术类奖项,最佳音乐、最佳歌曲、最佳女配角、最佳动作指导、最佳音响效果等奖项。《花样年华》拿下最佳女演员张曼玉,最佳美术指导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
两部电影牵扯两岸竞争,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一回头宝岛金马奖上,最佳影片大奖立刻交给了自己人的《卧虎藏龙》,在金马奖上《无间道》与《卧虎藏龙》的受捧程度与香港完全反过来了。两个华语电影大奖的如此行为,让媒体诟病不少,《明报》大张旗鼓的点评:“这是两地的意气之争,电影本身被抛开去。你捧你的我捧我的,反而更加让外人觉得两地的奖项是自娱自乐,十足的小家子气……难怪人家陈天都看不上!
陈天都:“……”
各个首映大厅里均是座无虚席,响着带有淡淡沉重的古典配乐,如同《无间道》开场一般,一入场就将观众带入一个史诗般的氛围之中。只一个配乐,就让观众心中各种关于第一部的感受,就纷纷涌上心头。
观众们静静地看着大银幕的影像,画面的色彩风格很是多变,有一种从香港90年代到新世纪历史转变的格调。
这是一个失心的故事,你到底是谁,好人还是坏人?(未完待续。。)
。。。
第二四六章:为这个夏天,再添一把火()
(每天都有免费票,作品年选上,希望大家能投一票。读者群号,在书评置顶区有公布。)
无论是原创音乐还是插曲,《无间道之终极无间》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完全不输第一部的大制作。看到这熟悉的画面,心渐渐沉浸进去。
音乐,感情线要配触动情感的音乐。北美“skyfall”、亚洲“被遗忘的时光”这些已经不是秘密。从无间道去年上映之后,关于电影的各种秘密都被人拆开来分析了无数遍。
还有那首永不凋零“再见警察再见”,都因这部电影成为了经典。而这部电影也因这些歌曲,而增添无数光彩。
电影音乐,是除掉台词之外的最重要的语言。甚至有时,一支好的电影音乐往往超过了台词所能表达的意义。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感情,就用音乐来传达。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制作,音乐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炮友关系》里,justin对着电视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无聊的电影,最后还要配上一首与电影毫无关联的口水歌”。这话极具讽刺意味,只希望所有电影音乐人共勉。
新加入的角色都是抢戏大王,黎名和陈道名都表现的非常的好。黎名在剧中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吴振宇,都带眼镜,说话都很冷静,肢体语言传达的都是“一切尽在掌握”,唯一不同的是一个警察一个是黑社会,而吴的斯文还带点江湖气罢了。
陈道名……人们已经找不到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他。虽然电影里有五个影帝(少了陈天都)。可不少观众一看,众人站一起,只有他最像“帝”。
如果他自己不说他是卧底的话。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好人,虽然五官端正到迷人的地步,他演的老大——那是真的老大,气势内敛却又蓄势待发,天晓得他是怎么表现的。
坐在京城首映影院里的陈道名,看到自己的表现,也微微一笑。人都是逼出来的。他被请去演大佬,要跟香港影帝们铮脸皮,外表上看似轻松。其实内心里也是卯足了劲的干。
上一部中陈天都饰演的陈永仁已经挂了,让多少影迷落下眼泪。对于下一部电影中,影迷最关心的,莫过于陈天都的角色是否会再次出现了。
然而他寥寥几次现身。都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惊喜。虽然只过去一年,可是观众再次看到他这么小痞子性的勾女生,依然觉得无比怀念。陈天都的演出是非常到位的,难怪金球奖也要给他提名影帝。只可惜角色发挥余地不大,因为有刘德华在。刘德华在《终极无间》中是主要刻画的角色,神经分裂?
这种最考验演技的剧情都编到了他的头上,想不抢戏都难,越到后面越抢的厉害。
“我想做个好人。”
“我是警察!”
这句话。陈永仁说,刘建明也说。失心的人们。不过殊途同归。刘建明和陈永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却又是同一个人。
《终极无间》,李芯儿面对男友和旧爱,面对着两个人,过去与现在,他们说着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不可言说的秘密。此时他们是一体的,却又相距甚远,这才是真正的三角恋。
台词依然精炼,毫不张扬,却又尽其所能的表达出说者的思想,导演的意图。
许多影评人看到这部诚意满满的终结之作,都不禁要想,一部剧本,究竟要经过多认真的对待,才会又有与剧情紧紧相连,却丝毫不矫揉造作的台词?又有多少作家知道,该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就闭嘴的道理?
想到今年奥斯卡上陈天都遗憾缺失了最佳剧本奖,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个错误。
什么是电影?电影是可以看到的故事,从人的听觉,视觉,直至内心的情感触觉。如果一个电影没有了故事,就是废纸一叠,浪费墨水。
香港电影浪费了太多的胶片,人力,物力,财力。纵观香港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这几年,所拍摄出的除了让国内不能放映的禁片,陈腐到观众不想看的文艺片,要么就是见鬼,几个香港少年偶像露脸的喜剧,和老年偶像捞钱的毫无诚意的作品。
曾经的东方好莱坞多么辉煌的成就,如今已经奄奄一息。而中国内地从上百亿票房萎缩至如今一年十几亿票房,如此衰败,怪谁?
可浪费的这一切,如果是为了换到《无间道》两部曲,那么之前一切的牺牲和颓靡,都是值得的。丝丝入扣的情节,暗藏的深意,可以说,这部电影剧本,连标点符号都是值钱的。
在北美影院内,观众同样目不转睛,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连憋尿功夫都大大增强。
这部被媒体评价为东方的《教父》,果然不是白叫的。
看《无间道》的同时,《教父》三部曲的片段,也在脑中不间断的闪现着。对于《教父》来说,《无间道》是一种致敬,对不可超越的经典的致敬。《无间道》是喝着香港市井的水,吃着尖沙嘴的早点,成长于香港的黑帮空气之下。
不论是《教父》还是《无间道》,只有在黑|帮半透明的社会中,才能衍生出与其交相辉映的艺术品。《无间道》是香港的缩影,是华语电影抢不走的艺术品。
“砰!”
一声枪响,黎名倒下了。一如上部中陈永仁倒下的瞬间。观众浑身一震,“哇靠,不是吧,又玩。”
心中却不由自主的阵阵失落,一个警察到底是为了什么,之前所做一切,都抵不过临头一枪。又一个好警察。就这么死了。
相比原作的《无间道3》,陈天都对电影的最大改变,就是将那些花花肠子一般的回忆和穿插剧情给捋顺了。让观众不必要再从字母年份前后不断变迁之中。才能看得懂电影。
简单、直接,从前往后,讲述了第一部中所没有讲到的故事。原来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还有一群人在为反卧底在不断行动着。
电影结束后,大银幕上再次出现矩阵的logo,“skyfall”音乐在北美洛杉矶中国大剧院中响起,所有人一齐站起来为他们鼓掌。这依然是一部经典。也许会少了看第一部时候的惊喜,却表达出了不同的味道,吸引不同的人去议论它。
首映结束后。让太平洋两岸影迷都无比关心的一件事,那就是媒体评价。
网络上影迷们对于《终极无间》观影感受的第一时间交流,“没看过的,我建议。去电影院看看去吧。值得一看。”、“将‘我要做个好人’这个命题往更深层次的去挖掘,探讨了时下最时髦的精神分裂,原本对续集并不抱多大期望,现在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出彩。”……
imdb网站上,《无间道》的投票评分高达了8。1分,top50的水准。虽然比第一部要低,却依然代表了电影的水准。
因为有第一部的人气聚集,这一天周五。虽然晚上会因为nba总决赛第一场打响而流失部分观众,但预计好要去看电影的观众。依然络绎不绝。
上映后的第二天,大部分影评人和影迷粉丝都给了《无间道之终极无间》一个好的评价;烂番茄的大众影评人新鲜度80%,知名新鲜度则是79%,而观众喜欢度78%。
《洛杉矶时报》报道:“反应时代特征变迁的印象愈发深刻,叙事风格也如跟上一部如出一辙,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又高|潮迭起。听说电影是两部一起拍摄的,便不足为奇了,只是典型的圣诞陈风格,依然叫人迷恋。”
《好莱坞观察者》报道:“圣诞陈清晰的将一个故事扩展开来,看完了两部曲,人们不禁发现,他只是在讲同一个故事而已,只不过是将这个故事挖掘的愈发深刻,而这个故事的主要命题就是——我想做个好人!”《华盛顿邮报》的克里姆…谢称:“它很好地讲了一个故事,但也只是故事,虽然卧底与反卧底的新意已经不足,却依然是一个大导演该有的水准,故事几经反转,线索却依然牢牢的把握在他的手掌心之中。”
这就够了,观众们要看的,就是一个故事。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这次又比第一部更多。
《首映》却不对电影做出评测,反而别出心裁的评价了陈天都,“圣诞陈,一个喜欢枪杀警察的‘混蛋’!人们都以为第二部要让坏人终结,回归正统时,他也是这么干的,坏人自杀朝脖子开了一枪,可结果却不死。在精神病院里过着疗养的日子。而那些本该成为主角的优秀警察们,结尾却只成了几座丰碑……看完两部电影,笔者不禁要问,圣诞陈,你这么热衷的看到警察脑门上挨枪子吗?”
《迈阿密时讯》报道:“走马穿花诸多人物登场,可最让人关注的只有两个,圣诞陈和安迪刘。”
《西雅图邮迅报》评价:“电影故事很直白,又添加了精神分裂等引人入胜的题材,为电影增加可看度,可看完之后并不觉得有必要在第一部之后再拍出第二部。”
媒体评价如潮,并不如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