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缺九州经典力作(套装共11册)-第5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种公用的食具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他仍然气定神闲,“你们这个世界的医学比我们九州发达,你应该知道……”
“行了!”我坚定的制止了他继续发挥下去,想起了那句古训,“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其实这不过是我们龙渊阁凡事谨慎精密的作风而已,”他慢吞吞地说,“非此不能保证知识的正确『性』。这是……我头脑里的另一个龙渊阁。”
龙渊 2。6()
龙渊阁时间流逝很慢,不知不觉间,一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老师这一天把我召唤过去,温和地说:“差不多了,你应该开始做一些正式的工作了。”
我很激动,能够为龙渊阁的收藏贡献一点力量,一向是我所期盼的。根据所分派的任务,我整理了一场战役的资料,但这份资料很快被老师退了回来。
“太不精确了,”老师说,“这样语焉不详的史料,怎么能流传后世?”
说着,它在我眼前展开卷轴:“你看,‘当日风向在秘术催动下变化不定’,怎么变的?规律如何?‘叛军集结了最后的香猪部队’,这支部队规模多大?有多少兵力、多少香猪?然后……”
我禁不住小声嘀咕了一句:“你为什么不要我说清楚,那些香猪是什么亚种……”
老师一愣,随即流『露』出赞许的目光:“很好,你开始明白其中的要点了!香猪一共有37个亚种,不弄得精确了,会让后世之人困『惑』的。”
困『惑』的是我。我无法相信,后世之人在研究这场战役的时候,会去关心所用的香猪的品种,会去关心风向究竟是由北风转到南风,还是由西风变成东风。但是龙渊阁的原则是这样的:
龙渊阁绝对不允许任何不确定的、模糊的、模棱两可的记载,它所记录的,是历史、是真理,是经过千万年都不会改变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要力图做到无限精确,无限接近于事实的本来面目。
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作风严谨的学者,为了研究某次宫廷政变中所使用的毒『药』的成分,他可以连续两个月在龙渊阁里爬上爬下查找资料,以便得出确定的答案。我看着他佝偻着背,把自己瘦弱的身躯深深埋入如山的卷堆中,总是忍不住要心生同情。我一度以为,龙渊阁的学者们,都会是这么一副弱不禁风的形象呢。
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龙渊阁每隔一段时间——这个间隔大约是十年左右——就会召开一次勘误会,那个时候,所有尚存在争议的问题都会被拿出来,有不同的研究者进行讨论。没到这个时候,龙渊阁就会变得像一座没有血腥味的战场,学者们就像手里没有刀枪的将军,寸土必争,寸步不让。
我有幸作为随侍弟子,参与了一次这样的争论。我的老师和他的一位同仁剑拔弩张,面红耳赤。
“一百二十步,”我的老师说,“这是确凿无疑的,至少有四十五篇文献支持这一数据。”
“无稽之谈!那些都是事后国家刊行的传记,你得知道,正史都含有美化的成分,”他的辩论对手说,“我手里的资料才是真实可信的,不会超过一百零五步。”
“野史才是最不可信的,”我的老师十分不屑,“你所援引的资料里甚至还说,那一仗是获得了夸父的帮助才取胜的,无稽之谈嘛!”
他们争论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北荒曾经发生过一次蛮族两个部落的大战,其中实力较弱的一方由于兵员不足,只能用娃娃军仓促上阵,而他们的臂力不足以拉开强弓。于是他们改进了带机括的铁弩,设计出一种材质脆弱、只能发出三箭的木制弩。而当前的焦点则在于,这种弩究竟能发『射』多远。
这一场争论持续了二十多天,开始我还专心致志地记录两位师长的发言要点,后来我开始困倦、昏昏欲睡,偷偷在正经资料里面夹带一些有意思的读物,以免自己真的睡着了。很巧的是,我在一本游记里面看到了对我们龙渊阁的描写。
那是一个叫邢万里的人写的游记。他声称自己曾经到过龙渊阁,并见到一位老者在研究肉糜制菜的问题。那位老者说,肉糜可作出一万三千多种菜肴。
无稽之谈,我边看边想,根据龙渊阁的资料,肉糜最多能做出九千种菜,这个邢万里毫无疑问遇到了骗子,或者他自己本身就是个骗子。我没有意识到,我自己也越来越合乎龙渊阁的节拍了。
龙渊 1。7()
按照宇文非的说法,龙渊阁的时间和外界不一样,假如不算冰冻在冰块里的那段未知岁月,这家伙也已经活了几百岁了,这真让人羡慕。古往今来的帝王,为求长生殚精竭虑,倒还不如遁入龙渊阁,可惜他们和眼前这个龙渊阁子弟一样,丝毫也不知道龙渊阁的下落。
大学开学了,生意看涨,我每天赶在菜市收摊前弄一推鱼头回家,给宇文非熬汤。房东跑来提抗议,说最近院子里的野猫越来越多,这也就罢了,宇文非自己居然也唧唧歪歪。
“再吃半个月,我就变成鲛人了,”他说。
“鱼头补脑子,你知道不?”我很愤怒,“你要再不能记起来怎么回去,我就要焦了,管你什么焦人糊人。”
他无声的笑了,过了一会儿说:“其实你不必收留我的,虽然我觉得你可以帮助我,但你并没有这个义务。何况,把我交给官府,你还能得些花红吧。”
我叹口气:“我不是不想,但我这人生来就和官府不对付。再说了……”
“再说什么?”
我犹豫着,措着词,最后小心翼翼地说:“虽然我还是觉得你是个疯子的可能『性』最大,但是,这个九州世界对我还真有点吸引力。你也看得出来,我混得很失意,所以我希望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世界,也算是略微满足一点自尊心。”
宇文非看了我两眼,不声不响的端起碗,咕嘟咕嘟喝起来。
其实按照科学的观点,鱼头和王八这类的东西,和记忆力毫无关系。何况宇文非不是记得太少,而是记得太多,那些混『乱』而自相矛盾的细节,不光令他自己困『惑』,我听着都头大。
“你仔细想想,龙渊阁究竟在哪儿?”我说,“不然你怎么回去?”
“在九州,”他的答案无懈可击,气得我直翻白眼。我想起自己大学时闲着无聊,读过许多穿越类的垃圾小说,主人公要么是从现代回到古代,凭着高科技的头脑和装备征服世界与美女;要么是从古代跳到现代,凭借着绝世武功闯出一片天地。但是小说和现实的反差是巨大的,这种跑到异世界天天喝鱼头汤的废物,便是九流小说家也编不出来。
“这么说,你要是去到九州,就能改变天下的命运了?”他听完我的抱怨,若有所思。
“没可能,”我摆摆手,“你以为我比你强很多?我要是去了九州,也许一『露』头就被什么莫名其妙的『乱』箭『射』死了。”
“嗯,世界的确处于动『荡』不安中,”他说,“九州几乎没有过完全和平的岁月,区别不过是大战小战而已。”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有些泄气:“其实我们地球也差不多。有人统计过,有史以来,地球上完全没有战争的年份,大概只有几十年。”
“所以,由于战争的缘故,我无法找到龙渊阁的确切方位,”宇文非沉思一阵后,冒出了这么一句。
“大哥,”我将头一抱,“你他爹的又想起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龙渊 2。7()
如果你经历一次战争,你会觉得很恐怖;经历两次,你会觉得很厌倦;三次、四次,或者连续成百上千年的在战争中生存,剩下的大概就只有麻木了。
麻木的时候,你听到师兄喊“喂,又要打到咱们龙渊阁了”,不会有丝毫的畏惧。你从床上爬起来,还能好整以暇的洗把脸,然后熟练的收拾简单的行李,捆扎龙渊阁内无法计数的书卷,开始准备搬家。
千百年来,关于龙渊阁有着种种稀奇古怪的传闻,最离谱的一种说,世上一共有九座龙渊阁。我猜想,那只是他们所见到的不同时期的龙渊阁吧。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龙渊阁的宝贵资料,每当受到战『乱』威胁的时候,龙渊阁就会举阁迁移,去往一个相对平静的地方,继续我们的工作。
事实上,龙渊阁何止迁移过九个地方。在九州这样喧嚣的『乱』世,空气中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危险的味道,稍不留神就会遭遇没顶之灾。
“就算整个九州都毁灭了,这些书卷也必须要流传下去!”据说,龙渊阁第一代阁主在临死前这么说。这个遗训被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守则。
我至今仍然无法忘怀第一次参与搬迁的情景。当远方的尘土布满天空,战马的嘶鸣声已经隐约可闻的时候,龙渊阁内仍然十分宁静。除了很小一部分我这样的新手,绝大多数人的行动都熟练而有条不紊,几乎不会发出什么声响。龙渊阁外,庞大的车马队早已准备好,只等着所有的书卷被搬上去。
我战战兢兢,两手发颤,绳子都弄断了好几根,看看其他人高效率的成果,颇有些汗颜。幸亏没有人顾得上责备我,他们两人或四人一组,把捆好的书抬出去,一一装上车。
随后我们就出发了。那长长的车队绵延伸展,车上装的全都是书籍,所有人,包括那些连自己的年龄都记不清了的前辈们,都徒步跟在后面。对于我们而言,那些书比我们的『性』命更加宝贵。这一条速度不一的长龙忽而拉长,忽而缩短,九州的全部知识就在毁灭的威胁中一步步走远。
与此同时,专门修行秘术的子弟们拖在后面,随时准备制造幻术,拖延敌人的追击。他们的最后结局大多是丧命,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相反,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能为龙渊阁献出生命而感到莫大的荣耀。
无论如何,在每一次大『乱』之后,龙渊阁仍然需要重建,而每次重建后,小心就多了一分。我们制作了特殊的书架,下面带有轮子,可以直接推走。我们打造了坚固结实的马车,驯养了堪与战马相提并论的骏马,建立了规模不凡的车队。
有一次我们的行动慢了一些,损失了十多车的书籍,后来我们索『性』不把书取出来了,就任由它们放在箱子里。一有状况,马上就可以上路。
“为什么,所有的书都要被锁在箱子里呢?”当我也有了师弟的时候,他这么怯生生地问。
“为了……”我想了一会儿,“为了……为了保存我们的知识。”
“可是锁在箱子里的知识,怎么用呢?”他不甘心地再问。
“总有一天能用得到吧……”我不大确定地说。
龙渊 1。8()
“我这个印象也未必精确,”宇文非讲完之后又补充了一句,“也可能是其他的情况。”
“废话,你什么时候精确过……”我小声嘀咕一句,“其他情况是什么?”
“也许并不存在龙渊阁的实体,”他沉思着,“在『乱』世之中,建立一座宏大的阁楼,里面蕴藏着无穷多的宝藏和秘密,实在是太招摇了。”
我点点头:“说得有道理,那就像亿万富翁把所有的资产都换成现金堆家里。”
“所以可能龙渊阁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