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的日子里-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想到明家两位小姐生养的子女,苏锦就忍不住真的开始替自家的孩子开始操心终身大事了,不如就替儿子找个那样的媳妇吧,或者给自己女儿找个那样的婆家好了。
苏锦便回信问左夫人是否知道明家二小姐嫁到哪里了?左夫人很快回信说,她会找机会问问五弟媳,不过很有可能五弟一家年底会进京,到时候她会让五弟媳去拜见苏锦,到时候苏锦可以跟她共叙往事的。
另外一件事说的是,令狐家的二公子不知为何要去西域一趟,路经兰州的时候,拿着令狐将军的拜帖去见了左将军和左夫人。左夫人心中十分疑惑,听说这令狐二公子文武双全,令狐家的人希望他参加科举,可以在文官这条路上走得远些,而今年秋天是三年一度的秋闱,怎么令狐二公子不好好回到京城准备考试呢?
令狐家的事情,苏锦也是有所耳闻的,令狐大公子是令狐二夫人的亲生儿子,从小就生得十分神勇,喜欢舞刀弄枪,令狐二老爷也一直悉心培养这个大儿子,想来他应该会子继父业,走上从军的道路。令狐家二房的未来应该主要是靠他来支撑了。
令狐二公子虽然也会武艺,但是更加喜欢读书,从小就不大喜欢战场,令狐二老爷也十分宠他,便给他请了名师,准备让二儿子在科举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左夫人的疑问,令狐二公子不在家中好好读书,怎么跑到离辽东十万八千里的西北,还要去西域呢?其实苏锦心中隐约可以猜到答案,估计是令狐二公子奉了父命去找楚翘嫆,只是不知道令狐二公子是否已经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另有其人呢?
其实过年的时候,苏锦是见过令狐二公子的,他奉了父命,送年礼回令狐家,又各自送了年礼给令狐二老爷的好友家中,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苏府和许府的份。
见到令狐二公子的时候,苏锦忍不住问他,他**对他可好?令狐二公子一笑,脸颊两边都有梨涡,十分肖像楚翘嫆,他的回答彬彬有礼,“母亲对我们一向都好。”
令狐二老爷其实也算是十分专情的人了,除了令狐二夫人外,并没有纳妾,身边的几个子女,除了令狐二公子外,其余都是令狐二夫人所出。
苏锦不知道令狐二老爷是如何对令狐二夫人解释令狐二公子的来历的,但是从令狐二公子的教养看来,也不像是被棒杀或者被捧杀的人。令狐二夫人真的如此心胸宽广,愿意帮情敌养儿子?
这些内情,苏锦又不好意思跟左夫人详细说明,只好回信表达了自己同样的疑惑。左夫人又回信说,她有闺蜜如今嫁到辽东,她已经去信问她的闺蜜,看看对方在辽东有无听闻什么事情吧。
苏锦看了左夫人的回信后忍俊不住,女人果然还是有八卦的基因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贵夫人。苏锦之前给左夫人的回信中,提到自己曾经见过她的五弟媳,还表达了自己对明家小姐的好感。
七月的时候,左夫人来信说,她的五弟秋天如果考中举人,就会进京准备第二年的会试,到时候她弟媳妇也会带着孩子们跟着上京,一来陪着丈夫一起,二来也是想着走走亲戚。苏锦决定到时候如果左夫人弟媳真的带着孩子上京了,一定要去拜访下。又说左老夫人去信抱怨了二房的那些事儿,让苏锦方便的时候去开解下她二弟妹。左夫人的原话是,二弟妹其实人也不坏,只是人太天真不谙世事了,偏偏二弟又宠着她。
左家二房最近的确有点乱,不知道金姨娘用了什么方法,居然让左家二爷将她接回二房院子来住,左家二太太天天在家里闹,康哥儿在生母和嫡母之间十分为难,左家二爷干脆将康哥儿放到左老夫人身边养,还难得地吼了左二太太一句,“有本事,你自己生个儿子出来,不然对着康哥儿哭什么呢?”
左二太太当场哭得昏厥过去,左二爷心中十分后悔,留在正房哄了左二太太好几天,才稍微消停了些。
按道理说,苏锦是不大想去左家趟这遭浑水的,但是左老夫人知道苏锦与左夫人一向亲近,自己又不耐烦与二媳妇说道理,二媳妇在京城也没有什么相熟的朋友,而且左夫人也回信说了,有事情可以让苏锦帮忙,只好派了身边的管事妈妈请苏锦去劝说下左二太太。
自己好友的长辈既然出声让自己出面,苏锦只好择了个较为空闲的日子去了左家。她先去见了左老夫人,顺便提了句,如果左夫人的弟弟一家子来京城了,麻烦通知下她,因为她想见见左夫人的弟媳妇。
左老夫人对自己大儿媳妇是十分满意的,顺带的也十分喜欢大儿媳妇的娘家人,她手里拿着一串佛珠,连声阿弥陀佛,口中祝愿徐家五爷顺利通过乡试,能来京城参加会试,“她们徐家的孩子都是极好的,就是我们家二媳妇,最是小家子气,偏偏我那儿子又被她降住了。”
苏锦想着自己去劝说,也不能两眼一抹黑,就过去乱说话了。便委婉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左二太太发狂。
左老夫人叹了口气,“说起来也是我的责任,我是看那金姨娘年纪轻轻,只能一直跟着我身边,服侍我这个老婆子,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能多点接触,那天我让金姨娘去服侍我那喝醉酒的儿子,结果金姨娘果然是个好生养的,就这么一次又怀上了。二媳妇天天霸占着老2,也不能生出一个孩子来。我便让老2把金姨娘领回去,好好养胎。我怕二媳妇使坏,耽误了老2的子嗣,又派了身边一个妈妈去服侍金姨娘,又让老2好好约束他媳妇,不要让他媳妇去闹金姨娘,就让金姨娘安心养胎好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和事人
收费章节(16点)
第一百三十七章和事人
左老夫人说,“我们两个老人家还能活多久呢,不就是惦记着他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希望他能有多几个子女,将来也有个依靠。结果二媳妇就是个扶不上墙的,天天让人对着金姨娘指桑骂槐的,金姨娘心中不安,才回去几天,就瘦了一圈,她身边妈妈担心,就来回禀我,我就骂了老2一顿,让他去瞧瞧金姨娘。
老2去瞧了金姨娘,可能是看见人家好好一个人,没几天就被折磨得瘦了,脸色也不好。便说了我那金贵的二媳妇几句,结果就三天两头闹得不得了。我是一听见她的消息就头疼了。
我也老了,也不怕丢脸,让你帮忙劝劝,我去劝她,她只会觉得我偏心自己娘家的人,说不通。”
苏锦心中暗叹一口气,看来左老夫人是真的心淡了,寻常人家,如果遇到这种妻妾之争的事情,一般都会内部解决了算了,怎么会找外人来掺和呢。她便回答说,“我与左二太太也不熟悉,姑且一试吧。”
左老夫人想着自己大儿媳妇对许夫人赞誉甚高,在临走的时候还特意嘱咐过自己,如果家里面二媳妇闹得实在太过了,自己不方便出面调停,可以让许夫人或者菁华公主来帮忙。
自己大儿媳妇当时是这样说的,“许夫人和菁华公主都是口风很密的人,您也不用担心丢脸,咱们家这点事情,京城的人都知道了的,二弟妹的性格,我们都知道。许夫人和菁华公主都是聪明人,知道怎么劝她的。等我走后,不要断了与她们的来往,如果家里面有什么事情,可以找她们帮忙的。”
自己一开始并不把这句话当做一回事,因为谁家没有几件丑事呢?还能往外宣扬不成?后来大儿媳妇在来信又提及这一点,自己想着好歹试试吧,反正这会也没有人能劝老2媳妇了。。
苏锦跟着左老夫人身边朴妈妈去了左家二房的院子,苏锦还是第一次踏入二房的院子,这个院子其实跟左夫人的正院大小一样,都是四进的院子,西边有个跨院,如今金姨娘就住在跨院中。
苏锦就跟朴妈妈打听,“金姨娘住回来这边后,二爷他在她那里留宿过吗?”朴妈妈摇了摇头,又伸出二个指头,“就怕这个闹呢。”
苏锦想起左家二爷的样子,忍不住暗笑,心中暗自嘀咕,果然就是一物降一物,我们都觉得二太太配不上二爷,但是人家就是看对眼了,死活都护着。
苏锦走到正房院子的时候,左二太太身边的吴妈妈迎了出来,“我们太太身子不舒服,就不能出门来迎接您了。”
苏锦点了点头,跟着她往房间里面走去,左二太太躺在西次间的大炕上,额头绑着草药,一进门就能闻到一股药味,苏锦看了看,房间的窗户紧闭,便皱了皱眉头,说,“这房间里面的空气也太闷了,对病人身子不好的,便让朴妈妈帮忙去开窗。”
吴妈妈在旁边想拦又不敢拦,口中只说,“太太头疼,担心开了窗会惹来头风,更难好了。”
苏锦让朴妈妈打开炕尾那里的窗口,便坐在左二太太身边,“二太太不知道,身子不舒服,最忌讳屋里面空气不好了,特别是现在暑热天气,再闷着,就算人身子没事也能憋出事情来。大热的天,开开窗也冷不到人的,您别担心。”
左二太太知道这位许夫人与自己大嫂关系很好,许大人位高权重,家中听说是没有任何妾室,想到自己,虽然丈夫对自己贴心,但是自己一直没有能够有所生养,导致婆婆塞了个贵妾进来,偏偏这个贵妾又生了儿子,如今又怀孕了。这不是要生生逼死自己吗?
想着想着,左二太太忍不住又流下眼泪,感怀身世。她身边的吴妈妈看见了,也忍不住拿出帕子擦着眼睛说,“夫人好好劝劝我们家太太吧,好好的身子都要熬坏了。我们家太太对那个……,对金姨娘不好了?只是那个……,只是金姨娘自己使的诡计,挑拨我们二爷和太太的感情罢了。”
苏锦递了帕子给左二太太,然后厉声对吴妈妈说,“既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不帮着劝你们家主子?作为一家之母,天天躺在这里抹眼泪,怎么有魄力来镇住底下那帮人呢?”
吴妈妈被苏锦的呵斥,吓了一跳,呆在那里不敢做声。左二太太也被震住了,拿在手中的帕子停在眼前,擦也不是不擦也不是。
苏锦知道左二太太性格颇像林黛玉,不下点猛药,她还会继续伤春悲秋的,便拉着左二太太的手说,“你在家做姑娘的时候也知道,谁家后院没有点这种烦心事呢?照我看,二爷对你是好的没话说的,他也是对你好,才说了你两句,以二爷对你的那份心,就算金姨娘生了十个八个,她也只是个妾,你好好养好身子,把正室的位置守好,这样才对得起二爷对你的这份心了。再说了将来金姨娘子女的婚事还是你说了算,她也不敢反了你去。
不过既然金姨娘已经生了孩子,就要礼待他们和他们的生母,不然让孩子们看见了,将来怎么说也会有个心结。
其实说白了旁人怎么样又如何呢?只要你跟二爷感情不变就行了。依我说,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跟姨娘置气。等金姨娘生了这个孩子,你可以跟二爷说,孩子也有了,以后不要再纳妾了,就这样一妻一妾,两个孩子守着过就够了。如果二爷真的爱护你,自然会听你的。
你如今跟二爷闹,不是把二爷推向别人吗?这种损己利人的事情,你怎么就做得这么顺溜呢?”
吴妈妈听得直点头,可不就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