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第72部分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72部分

小说: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皇后犹豫不决,刘恒搂着她苗条的腰肢,语气果决地说:“朕在这件事上敢打赌,谁也没胆量敢犯欺君之罪。”

    “那就听陛下的话。”漪房莞尔一笑。

    刘恒把中郎袁盎和骑郎张释之叫来,威严地吩咐他们:“把自称是皇后弟弟的年轻人领进来,让皇后辨认一下。”

    两个人答应着,走出宫门,看见窦广国与他的主子吴守财立在外边,一脸茫然,眼睛看着巍峨壮观的宫殿,流露出一种好奇的、渴望的目光。

    骑郎张释之走上前问道:“哪个是窦广国?”

    “我是。”窦广国上前一步答道。

    张释之指着窦广国说:“皇后要见你,跟我们进宫吧。”

    窦广国对吴守财说:“你先回家,别在宫外等我,也不知道这件事什么时候才能说清。”

    吴守财替他拉一下衣裳角,轻声嘱咐他说:“进去后要注意礼节,从容应对,不要慌,我在宫外等着你,不见不散。”

    广国嘴里答应着,跟在袁盎、张释之的身后,低着头,走进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宫殿,只见皇帝、皇后坐在上头,正用眼睛打量自己,几个侍卫威严地立在旁边。他哪见过这种场合,心中难免有些慌乱,赶紧跪下来,叩头行礼,嘴里喊道:“草民窦广国这厢有礼了。”

    “免礼,站起来回话。”刘恒语气平和地说。

    窦广国站起来,看着皇帝和皇后,只见皇帝和皇后也在用眼睛看自己。毕竟十几年过去了,姐弟分别的时候年龄小,中间的变化非常大,她与他一时半会不敢相认。

    刘恒扭过头,看着一脸疑惑的皇后问道:“像不像你兄弟?”

    窦漪房重新仔细打量这个站在眼前的陌生青年,觉得有些像自己的弟弟,觉得又不像自己的弟弟,心中不敢肯定,便如实回答刘恒:“年代太久了,变化太大了,臣妾不敢确认。”

    刘恒想想也是,和颜悦色地对窦广国说:“到现在为止,只有采桑失足坠地的证据能证明你是皇后的弟弟,仅仅凭此还不足以证明你是皇后的弟弟,朕与皇后陷入既不能确认,也不能否认的僵局。”

    “草民理解陛下与皇后。”窦广国努力回忆自己童年的岁月,断断续续说出一些琐碎的家事。

    漪房听了,不住地点头,但慎重起见,仍然心存疑问,追根溯源。

    窦广国看着眼前的姐姐不能相认,心里十分难过,开始叙述自己经历遭遇,从被强盗掳走,被卖为奴隶,中间转了十几家,到宜阳烧炭,差点被山体滑坡所掩埋,坎坷曲折,回肠荡气,说到伤心的地方,禁不住泪流满面。

    在广国叙述的过程,窦漪房不断地审视着这个陌生的年轻人,心说这个年轻人说的这一切,的确像自己的弟弟,不像假的。她听着,听着,听到伤心的地方,不由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为之动容,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她忽然想到什么,浑身一颤问道:“你是否记得与姐姐临别时的情景?”

    “我永远不会忘记,姐姐在临行的时候,给我洗头,让我吃了一顿饱饭,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忘记。”提到姐弟分手的情景,广国哽咽不已,捂着脸,再也说不下去了。

    听了广国的话,漪房不再怀疑,认定眼前这个哭哭啼啼的年轻人就是自己的亲弟弟,她再也坐不住了,也不顾刘恒与侍卫在场,走下台来,拉着广国的手,痛哭失声:“你真是我的小弟。”

    “姐姐。”广国也拉着姐姐的手,涕泗横流。

    姐弟俩哭成一团,就连立在旁边的侍卫与宫女,也都跟着哭起来。刘恒走下来,看到这人世间最感人最温馨的一幕,眼圈一红,鼻子酸楚,泪花在眼眶里直打转,强自忍着,没落下来。

    姐弟俩哭了好长一阵子,还是漪房理智,先收住眼泪,安慰广国:“咱们姐弟俩分散多年是可怜的,是可悲的,幸喜有今天,姐姐已沐皇恩,弟弟也蒙苍天保佑,重来聚首。”说到聚首二字,眼泪又奔涌而出,几度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就这样,姐弟俩相识,漪房让侍卫叫来窦建,让兄弟俩相识。窦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搂住兄弟的肩膀头,愧疚地喊道:“我可找到你了。”

    “苍天保佑,让咱弟兄重新团聚。”窦广国百感交集。

    兄弟俩痛哭失声,重叙旧情,道不完的离愁与伤感。

    “事出仓促,你们先暂时住一块。”刘恒让广国与窦建同居,嘱咐广国:“随后让官府分给你一个大宅院和几百亩良田,购置几十个奴仆,把家安下来再说。”

    “谢陛下。”广国叩谢皇恩,与哥哥一起,走出宫门,只见原来的主子吴守财仍然坚守在宫门外,在耐心等待他。他不由心里一热,走上前,把刚才宫中发生的一切,给吴守财做了详细说明。

    吴守财喜上眉梢,赶紧表示祝贺:“广国呀,你现在认了一个权势显赫的皇后姐姐,身价倍增,今后荣华富贵了,可不要忘记我这个穷财主。”

    “不会的,谢谢你以前对我的照顾,我一定会去看望你。”如今客主换了位置,广国没有因此变得势利,回想起老主子吴守财过去对他的许多好处,诚心诚意说出一番感谢话来。

    说罢,窦广国与他原来的主子吴守财分手了,坐着哥哥窦建的车,来到他们的新居。

    这件事被右丞相周勃与太尉灌婴听说后,两个人心中不由嘀咕起来。周勃抹着浓密的黑胡须说:“从前诸吕掌权的时候,我们明哲保身,侥幸保全一条性命。如今窦皇后的兄弟齐聚皇都,将来倚着皇后的势力,当了高官,干预朝政,我们的性命岂不是又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对于朝廷突然杀出的两匹黑马,灌婴深有同感,皱着眉头,沉吟道:“窦氏兄弟出身寒微,不明礼仪,一旦得势,必然效仿诸吕。”

    “这可如何是好?”两个人各自摊开双手,大眼瞪小眼,看着对方,陷入沉思。

    良久,周勃开口了:“为避免重蹈覆辙,不妨让他们慎择良师益友,通过长期潜移默化,他们才不会误入歧途,朝廷与大臣也可幸免于难。”

    灌婴想了想,觉得他说得有理,击几称赞:“这个主意不错,咱们联合上奏皇上,让皇上圣裁。”

    两个人议定,让下人写了奏章,于次日上朝的时候,呈报刘恒。刘恒拿着奏章看了一会儿,觉得他们言之有理,立即准奏。

    从此窦氏兄弟慎择师友,退让有礼,不敢仗势凌人。刘恒也是惩前毖后,只让他们安居长安,没有加爵封侯,这说明朝廷上下,包括皇上在内,对外戚干政十分敏感,十分警惕。

第94章 雒阳才子气自华() 
在雒阳(今洛阳)大道上,一个穿着黑色长衫的白面书生迎着金灿灿的太阳,疾步走来。他瘦高个,高鼻梁,一双大眼睛深湛明亮,炯炯有神,手中拿着一卷尚书,直奔河南郡守吴公的府衙。

    当他来到吴公的府衙,只见府里上上下下忙忙碌碌,差役和家人正把贵重的家什往马车上搬,他不由感到好奇,走进吴公的书斋,看到吴公捻着几根稀疏的胡须,眯着眼睛,十分专注地看着院里的碧草。

    吴公是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学问渊博,满腹经纶,在治理河南郡期间,社会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政绩斐然,被评为天下第一,人们交口称颂,是一个难得的循吏。所谓循吏,就是那些在当时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

    他看见书生进来,立即缓过神来,朗声说道:“贾谊,你来了。”

    这个叫贾谊的书生一脸困惑,不解地问吴公:“吴老师,你让人通知学生过来,学生不敢耽误,一路急匆匆赶来,一进门,看到家人们都在翻箱倒柜,往马车上搬贵重的物品,难道我们要搬家吗?”

    “是的,我们马上要搬家。”吴公把手一伸,示意他坐下,深沉地说:“新皇帝登基,把天下贤明的官吏召集进京,另有重用。我因为在年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这一次也在选拔之列。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估计当廷尉的可能性较大。”

    贾谊站起来,高兴地说:“吴老师,这是一件大好事,应当祝贺才是啊。”

    “唉。”吴公长叹一口气,瞟一眼贾谊。

    贾谊看吴公用眼睛瞟自己,何等聪明,赶紧凑近吴公,机敏而又亲昵地问道:“吴老师,你好像有什么心事?”

    吴公用非常友善的目光看着贾谊,动情地说:“你是我最得意的门生,当我接到朝廷调离书,第一个想到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这位勤奋好学的书生,说明你在为师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为师就要入朝了,不知你愿意不愿意跟着为师走?”

    听说老师要把自己带到长安,贾谊的心情无比激动,眼睛湿润,嘴角颤动,情真意切地说:“老师三年前把学生招到你的官府,非常器重,十分关爱,悉心传授,让学生受益匪浅。俗话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今吴老师遇到这千载难逢的升迁机会,学生正好跟随老师一同入朝,匡扶社稷,效忠皇上。”

    吴公满意地点点头,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头,亲昵地说:“那么你也收拾一下。”

    贾谊走出吴公的书斋,叫来几个差人,来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的地方,把那些重要的书籍装进木箱里,足足装了五大箱子,抬到马车上,跟着吴公,踏上西去长安的道路。

    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郡的郡守吴公如此欣赏年轻的贾谊呢?这要从头慢慢说起。

    贾谊从小就是一块学习的料,他不仅知道学习,而且学习十分刻苦,每天起早贪黑,手不释卷,反复诵读,通过广泛涉猎,以至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部读完。

    为精益求精,学有所成,他拜张苍为师,张苍就是现在担任御史大夫的张苍,与韩非、李斯是同学,是荀子的弟子和当时秦朝的博士,对左氏春秋颇有造诣,看贾谊虚心好学,就悉心传授,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到了青少年时期,贾谊的知识结构在原来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除了能倒背如流诗经、尚书、左氏春秋、诸子百家外,还写出像道德论、道术等重要文章。

    他酷爱文学,尤其喜爱阅读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他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对屈原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倍加推崇;对屈原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大为赞赏。他决心向屈原学习,做一个恩怨分明、正直善良、效忠皇帝、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贾谊在河南郡名声鹊起,逐渐传到郡守吴公的耳朵。吴公不仅治理辖郡有方,而且爱慕人才。他让差役把贾谊延揽到自己的官府,亲自加以考察。

    当他看到贾谊才十八岁,是一个眉清目秀、英才卓荦、令人喜欢的小伙子,眼睛里流露出惊讶的、兴奋的异彩,问道:“听说你对尚书倒背如流,本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想亲身见证,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