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批朝气蓬勃、听朕吆喝、新锐年轻的官员,才能胜任当前复杂局面。”刘启长吁一声,侃侃而谈自己的施政纲领。
“正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长江后浪推前浪永远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谛。”
刘启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王娡一眼,心说她人不仅长得有模有样,而且见解深远,远非其她嫔妃所能比,不由问道:“朕想听听你的高见。”
王娡谦虚地说:“贱妾身居后宫,对官员知之甚少,更何况任用官吏乃朝廷大政,应出自宸虑,贱妾不宜参言,恐有干政之嫌。”
“爱妃但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卫绾、张欧、周仁、石奋乃寡言少语、忠义仁厚之君,皆可重用,陛下何用多疑?”
听了王娡的话,刘启心中释然,放下茶杯,频频颔首:“此四君者,有口皆碑,大家对他们的看法基本一致,特别像卫绾,先帝临终前曾叮嘱朕要重用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他,可见先帝多么器重他。朕即日把他们放到重要位置,不再犹豫。”
“朕的老师晁错呢?”刘启看王娡推重卫绾、张欧、周仁、石奋,便提出晁错,想听听她对他的看法。
王娡沉吟片刻,客观评判说:“晁先生才华横溢,站得高,看得远,与贾谊不分伯仲,自不必说,但他峭、直、刻、深,恐为他人所忌恨,陛下慎用之,以免把天下搅得大乱。”
正说着,乳母抱着刘彘,从宫外走来,打断他们的谈话。一看到刘启,刘彘扬起一双又嫩又胖的小手,咿咿呀呀。
“朕的宝贝儿子,让朕抱一抱,亲一亲。”刘启从乳母怀里接过刘彘,高高举过头顶,开心地逗他。
刘彘伸开双臂,蹬着双腿,做着展翅飞翔的动作。刘启把刘彘放下,对着儿子稚嫩的小脸,吧唧吧唧亲个没完,而刘彘搂着他的脖子,用小嘴对着他的脸,吧唧吧唧亲个没完。
“好了,够了。”王娡看他们父子情深,在一旁提醒皇上。
刘启把儿子还给乳母,仍然处于兴奋的状态:“一看这个儿子,朕所有的烦恼统统抛到九霄云外。”
经过在绮兰殿一番调节,皇上的思路更加清晰。没过几天,他就把太中大夫周仁提拔为郎中令,把太子太傅石奋提拔为九卿,把中大夫晁错提拔为左内史。
第212章 背后不议人短长()
周仁祖藉任城,凭借精湛的医术谒见文帝,文帝让他给太子刘启做舍人,累积功劳至太中大夫。他为人深隐持重,从来不泄露别人的秘事,平时穿着补缀肮脏的衣裤,邋邋遢遢,胡子拉碴,故意外示不清洁,尽管有极个别人对他的外表颇有微词,但刘启对他却非常信任,经常让他在寝殿服侍左右。每当皇帝和后宫妃子嬉戏,他站在旁边,像聋子一样,装作没听见;像哑巴一样,始终不说话。
皇上有时想了解别人的短处,偷偷地问他:“朕想全面了解每个臣子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择人任势,扬其长,避其短。”
表面看,皇上的话冠冕堂皇,无懈可击。但是,周仁久居深宫,在太子时期就服侍刘启多年,他深深知道皇上的性格以及此番问话的含义,与其说想了解别人的长处,倒不如说更想了解别人的短处。尽管他对别人的短处了如指掌,但他对诋毁、构谗、伤害别人之事嗤之以鼻,认为这不是正人君子所为,而是小人卑鄙龌龊的行径,于是,他一脸严肃,坦直地回答:“每个臣子都有不可避免的短处,至于他们有何短处,皇上自己可以观察到,勿用臣背后进言。”
皇上一脸尴尬和不悦,心中甚至有些愠怒,责怪他说:“朕只不过想了解一下,你就较起真来,朕当然可以自己观察到,但平时豢养你们何用,不就是想让你们给朕当好耳线吗?”
即使皇上如此生气,周仁也不改变初衷,也不见风使舵,迎合皇上,而是不识趣地说:“在臣看来,背后谈论别人的短处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小人行为。”
“真是一头倔驴。”听了这些逆龙鳞、不识时务的话,皇上骂了一句,拂袖而去,把周仁一个人孤零零扔在一边,呆呆地发愣。
换上其他人,早吓坏了,早跟在皇帝的屁股后边,不停地检讨自己,以求得皇上的原谅,然而周仁不以为然,该怎么吃怎么吃,该怎么喝怎么喝,像没事人一样,更不要说闭门思过,深刻反省。
好在皇上圣明,等他冷静之后,思前想后,觉得周仁尽管话说得难听刺耳,但人品醇厚,颇有长者风范,而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不行正大光明之道,在背后偷偷了解别人的短处,细想起来,倒有些脸红,因而不再计较周仁貌似唐突而实则忠厚的言语。
久而久之,随着对周仁了解的加深,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更加相信他,倚他为心腹。这次调整他为郎中令,替换张武,畀予重任,足见他在皇上心中的分量。
周仁接到被提拔为郎中令的诏书,暗暗叹道:“郎中令主管服务皇上日常生活和处理政务,是皇上的亲信,像我这样拙嘴笨舌、不修边幅之人,皇上怎会相中我呢?真是匪夷所思。”
带着这个问题,周仁找到皇上,不解地问:“陛下,像周仁这样驽钝之辈,怎能忝置郎中令之位?”
刘启看着他,面带微笑,拍着他的肩膀头说:“郎中令是朕身边一个要职,应选一个靠得住、人缘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来干这个差事,假若从仪表堂堂选人,从钢嘴铁牙选人,卿皆不符合此两项标准,但孔子说过一句话:‘纳于言而敏于行。’朕认为卿就是这样一个品德高尚、寡言少语、行动敏捷的贤才,任郎中令绰绰有余。”
皇上的大度和圣明彻底感动周仁,他噗的一声,跪倒在地,五内感激地说:“陛下当初想从臣身上了解每个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对臣的充分信任,臣脑子一时没转过弯子,把话说过了头。没想到陛下的胸襟像天空一样宽阔,像大海一样深沉,像山谷一样谦虚,不计较臣,破格使用,臣将死心塌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好好干,不要多想。”皇上叮嘱他说:“朕对卿是绝对信任的。”
周仁眼窝噙满泪花,用力点点头。
第213章 六把剑证明忠心()
卫绾是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原来服侍汉文帝,平时喜欢研制、修理、驾驶各种车辆,技艺之高,无人能比,只要车子出了毛病,他一修理,车子完好如初。加上他性情敦厚、谨慎、廉直和忠诚,不久当上郎官。
他是那种典型的不争名、不争利而且待人宽厚的人,长期在郎官的位置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也没有跳槽的想法,一步一个脚印,累积功劳,逐步升为中郎将,下属郎官有过失,他总是替他们遮掩,立了功劳,总是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执。
刘启当太子的时候,想通过宴请大臣的方式笼络人心,派东宫的使臣给每个大臣送了请帖。卫绾接到请帖,在手里玩味良久,觉得太子此举未必招皇上喜欢,弄不好还会引起皇上的猜忌,到时候皇上追究起来,反而会给自己惹来一身骚,不如干脆不去,但太子的面子又不能轻易驳回。正当他处于两难处境之际,使臣问他:“太子说了,到时候将军可一定要到哟。”
“请你回禀太子,很不凑巧,末将正在害痢疾之病,恐怕难以赴宴,尚请太子谅解。”卫绾推却说。
“这恐怕有些不妥吧!”
“身患疾病,实难赴约。”卫绾双手一拱,向使臣苦苦恳请。
使臣怏怏而去,把卫绾说的话反馈给太子刘启,因为人家害病,是真是假,这个不好确认,况且太子没有时间去分辨,结果大臣们都参加太子的宴席,唯独卫绾没有参加。这件事给太子留下深刻印象:甭看卫绾平时寡言少语,不吭不哈,性情温良恭俭让,一旦遇到事情,遇到原则性比较强的事,绝不是那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趋炎附势的人,而是一个有主心骨、考虑较多、眼光长远的人。
文帝对卫绾相当看好,临逝前,曾嘱咐刘启:“卫绾是个忠厚长者,你要好生对待他。”
“儿臣谨遵父皇遗旨。”刘启为了让父皇无牵无挂离开尘世,满口答应,没有任何犹豫。
因为卫绾寡言之故,刘启即位一年多了,竟然不知道谁是卫绾,而卫绾从不主动找他,只是干活更加谨慎,更加认真,更加卖力,君臣之间好比陌生路人,谁也不理谁。
听了王娡的推荐,刘启猛然想起父皇的嘱托,在一个艳阳高高挂在蓝天的日子,他的心情特别好,准备领着几个大臣和侍从,巡游狩猎上林苑。为此,他特意下诏卫绾前来陪同。
卫绾闻诏,骑着马来了。他高高的个头,朴实的脸盘,浓密的胡须长满唇上唇下,来到皇宫前翻身下马,噔噔噔来到皇上的面前,行了大礼,朗声说道:“臣卫绾奉诏前来,愿意跟随陛下,效力于鞍前马后。”
皇上仔细看了卫绾一眼,笑着说:“卿就是卫绾?朕今天人和名算对上号了,卿跟着朕上车,一块儿畅游上林苑吧。”
“臣不敢。”
“有何不敢?”
“与陛下同乘一辆车,只有重臣、宠臣才能享此殊荣,而臣无德无能,岂敢僭越臣礼,享受此殊荣呢?”
皇上觉得卫绾太可爱,于是他越推辞,皇上脸上的笑容越灿烂,越不让他推辞:“朕要向先帝学习,与大臣打成一片,难道卿要辜负朕的一片好心吗?”
“这?”卫绾做难了。
“卿切莫推辞,上车吧。”皇上伸出一只手,邀请卫绾。
卫绾躬身施礼说:“恭敬不如从命。”他吩咐随身侍从,照顾好自己的坐骑,然后跟在皇上的屁股后,登上车辇。
太仆刘舍扬起马鞭,甩了一个响鞭,车辇滚滚启动,其他的大臣和侍从紧随其后,朝上林苑奔来。
马蹄哒哒,车轮滚滚。车厢里只有君臣二人,说话非常方便。看卫绾有些拘谨,皇上和悦地问他:“卿知道朕为何特意下诏,让卿护卫朕,同乘一辆车的原因吗?”
卫绾小心翼翼答道:“臣愚钝无知,只是代郡一个戏车之人,很侥幸积累一些功劳,被先帝升为中郎将,不过臣真的不知道陛下今天突然召臣,享受同乘一辆车的殊荣,这究竟出自何因?”
一句话勾起皇上对往事不愉快的回忆,他倏地沉下脸,用质问的口气问卫绾:“朕做皇太子的时候,宴请大臣,本是一番好心好意,其他大臣都能理解朕,爽爽快快接受宴请,唯独你不肯来,这是何故?”
卫绾看皇上脸色阴沉,知道他对这件事非常在意,心想不好,如果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很可能因此而获罪。想到这里,他急忙辩解:“臣不肯赴宴这件事,真是死罪啊,不过臣当时真的正在害病,如果不是害病,臣就出席了。”
这可是一个堂堂皇皇的理由,人吃了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即使皇上在心里再怀疑卫绾当时根本没有病,而是不给他面子,也无从再追究下去。再往下追究,不仅卫绾没有面子,也有可能把自己置于被动、尴尬的位置,因而刘启戛然而止,看来他之所以能当上皇上,不光靠自己是皇长子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