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坚接住她的话头说:“不管怎么说,朝廷对咱家可谓仁至义尽,一则大哥被放出来,二则咱爹辛辛苦苦挣来的侯爵没有断绝。”
“我可没想当什么侯。”为了照顾大哥周胜一颗受伤的心,周亚夫真心实意地说:“如果能私下相授的话,我情愿把侯爵还给大哥。”
周胜笑着说:“老二尽管当,大哥没那么小心眼。”
“就是,不管弟兄们谁当,这个侯爵不仍然姓周吗?”周坚抄一口菜,送进嘴里,满不在乎地说。
周亚夫陪着周胜喝一爵酒,用关心的语气问道:“大哥以后有何打算?”
二公主白了周胜一眼,替他说:“这些年你哥的运气不佳,老老实实当几年庶民再说。”
“这样也好。”说到这里,周亚夫动情地说:“今后不管有什么困难,我和周坚都会伸手相助。”
“到底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周胜心里一酸,鼻翼颤动,连忙举起酒爵,一饮而尽,用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大哥有困难尽管说。”周坚端起酒爵,和两个哥哥共同相碰,咕咚一声,送进肚里。
看着两个仗义的兄弟,周胜羞愧地说:“我的事情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总算有眉目了,耽误你们不少时间,你们准备何时离京?”
“等拜谢张廷尉之后,我就离京。”周亚夫觉得张释之帮了不少忙,得去人家府上表示一下谢意,才能尽到一片心意。
“看着大哥没事,我就不多呆了,三两天即刻走人。”周坚立说立行,绝不拖泥带水。
二公主嗔怪说:“好不容易全家人才聚到一块,多待几天吧,这匆匆忙忙离开,挺不好意思的。”
全家人难得吃一次团圆饭,席间山南海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彰显出浓浓的亲情。
第二天,周亚夫象征性买些礼物,来到张释之的府邸,进行拜访。张释之笑着说:“来就来呗,拎东西干嘛,倒显得有些生疏。”
周亚夫呵呵一笑说:“一些不值钱的东西,略表寸心。”
两个人客厅坐下,泡一壶茶,闲聊起来。亚夫双手抱拳,作揖说:“多亏你,才把此事摆平。”
释之谦虚地说:“我吃几个包子,喝几碗汤,你又不是不清楚,没有二公主这层关系,仅凭我,摆不平啊,毕竟周胜杀了人哟。”
“无情未必真豪杰,通过这件事,让我看到你不仅是执法严明的化身,而且是人性化的代表。”
“谢谢夸奖。”
“没想到我能承袭侯爵。”
“绛侯有功社稷,皇上不忍断绝他的侯爵,就让大家商议,看谁适合承袭侯爵。经过公议,大家一致推荐你。”
“祸福难测,命运弄人。”亚夫抚髀长叹。
“你就偷着乐吧。”释之指着亚夫的鼻尖,故意逗他:“睡着觉当了条侯,别得乖卖乖啦。”
“我准备返回河内郡,毕竟我离开有些时日。”
释之遗憾地说:“很不凑巧。”
亚夫惊奇地问:“怎么了?”
“袁盎快回来了。”释之毫不掩饰脸上的喜悦,把这一消息告诉亚夫。
“是吗?真是太可惜。”亚夫拍掌而起,一脸遗憾。
两个好朋友又谈了一些别的话题,然后分手。两天后,周亚夫领着夫人和儿子,返回河内郡。
第180章 直性子难得糊涂()
在周亚夫离开京城半月之后,袁盎回来了。他任陇西都尉期间,对士兵们非常仁慈,爱护有加,士兵们都为他舍身效命,不久升为齐国国相,屁股还没有坐热,又奉旨转任吴王刘濞的国相。
在各诸侯国中,吴王刘濞是一个在位时间最长、实力最强的诸侯王,因为他的太子刘贤与太子刘启下棋时被砸死而耿耿于怀,素怀反叛之心,经常骄横欺主,给他这样的诸侯当国相,那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尽管袁盎为人耿介,素有“国士无双”的美誉,尽管他素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但亲人听说他前去吴国担任刘濞的国相,一个个替他捏一把汗,尤其他的侄子袁种,更是替他担心。
甭看袁种是晚辈,却工于心计,他十分熟悉吴王刘濞骄横和残忍的性格,十分熟悉刘濞与朝廷之间的积怨,特别是刘濞与太子刘启不共戴天的杀子仇恨,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情。如今朝廷派他的叔父袁盎担任这个角色,等于把叔父袁盎放到火炉上去烤,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为此,袁种与叔父袁盎之间进行一次深层次的谈话:“叔,听说你即将赴任吴国国相?”
袁盎脸色平静,淡淡地说:“刚刚接到圣旨。”
“吴王的性格你不是不了解,享国日久,倚老卖老,骄横跋扈,尾大不掉。”袁种一看叔父脸色从容,眼中顿时充满焦虑的神色。
“你说的这一切,我何尝不知呢!说心里话,我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但皇命难违呀。”袁盎摇着头,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袁种进一步为他剖析刘濞的性格:“以叔父刚直不阿的性格,必然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依法纠治,但你这样做,必然触怒他,他不上书弹劾你,就会派刺客暗中挟剑杀害你。”
“为了皇上,为了朝廷,即使我把七尺之躯丢在吴国的国都广陵,也在所不惜。”
“这又有什么价值呢?又有谁理解你的一片赤诚忠心呢?到时候白白丢了性命,徒惹世人讥讽嘲笑而已。”袁种并不认同叔父的说法,禁不住哈哈大笑,进而揶揄他:“这么多年了,叔父你受的挫折还少吗?即使像皇帝那样仁贤宽厚的国君,尚且不能容你三番五次的直谏,更何况锱铢必较的吴王刘濞!”
袁盎受了一顿奚落,脸色涨得通红,有些气恼地说:“别光耻笑我,有何妙策,不妨直言。”
袁种胸有城府,不慌不忙地说:“以我之见,最好不闻不问,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袁盎咂着嘴,仔细品味侄子所说的话,慢慢地扬起两道浓眉说:“这个法子不错。”随后又摇摇头,紧皱眉头说:“让我不闻不问,岂不是失职渎职!这不符合我的性格。”
袁种看着执拗的叔父,感到又好气,又好笑:“貌似什么都不管,其实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劝导吴王不要造反,叔父就算尽到责任,如果换成一般人,很难完成这个使命。”
“你这是抓大放小。”听了侄子袁种所献的妙计,袁盎恍然大悟,笑呵呵说:“从保护自己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上上策。”
“这就对了。”袁种会意而笑:“南方地势卑湿,乐得借酒消遣,既可除病,又可免灾,可谓一举多得!”
“甚好。”
几天后,袁盎告别皇上,告别朋友(当然包括张释之),告别亲人,千里迢迢来到广陵,拜见吴王刘濞。
“孤早听说袁公宅心仁厚,为人耿介。”袁盎在朝野名气很大,刘濞当然有所耳闻,对他比较尊重,比较客气:“从今往后,你在吴国会受到礼遇。”
“谢大王。”袁盎同样抱有给刘濞处好关系的强烈愿望:“臣一定竭力辅助大王,把吴国治理得花团锦簇。”
初次见面,彼此印象不错,这是以后共事的基础。在此后的岁月里,袁盎按照侄子袁种给他出的主意,饮酒混日,不管事务,以图自保。
吴王刘濞虽然生性残忍,但遇到一位对自己事事顺从的国相,格外放心,平时对袁盎厚待有加,隔三差五送给他一部分钱币和财物,袁盎也没有拒绝,欣然接受。
尽管袁盎表面浑浑噩噩,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平时与刘濞交谈中,盛赞皇上的恩德:“当今皇上仁慈宽厚,对各诸侯国不薄,尤其对大王,赐予几杖,终生免朝,十分难得。”
“正像你说的那样,皇上待人宽厚,孤深有同感。”不论是对诸侯,还是对大臣对百姓,刘恒博大的胸怀、宽厚的仁慈得到全国臣民的公认和拥戴,即使野心勃勃的刘濞,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说到这里,刘濞忽然触动心思,愤愤然说:“只是太子刘启性情刻薄寡恩,与孤有杀子之仇,这是孤一生心中的遗恨。”
袁盎知道这是刘濞越不过的一个坎,便排解说:“太子那时候还是一个十几岁不懂事的孩子,只不过是一时失手而已。”
“一提到这件事,孤便想与朝廷说一个长短,比一个高低。”
袁盎劝刘濞安守臣道:“吴国虽然富甲一方,但论国力人力,尚不足以与朝廷相抗衡,更何况为臣之道在于坚守臣节,岂可做叛逆之臣,留千古骂名!”
“袁公所言极是,孤完全听从。”经袁盎这么一说,刘濞那颗本来躁动不安、蠢蠢欲动的心顿时冷却下来。
能把刘濞劝说得勉抑雄心,安分守己,蹉跎度日,不起兵造反,这应该是袁盎最大的功劳。
第181章 军臣单于本意不错()
自从公元前163年改元以来,刘恒又过了几年承平如故、政简刑清的日子,即使对屡犯边境的匈奴,也主张修好彼此破损的关系,而没有进行大规模反击的行动。
尽管匈奴不断骚扰边境,尽管边境的官民惨遭掳掠和杀戮,尽管刘恒心中的愤怒和报仇的欲望比谁都强烈,尽管他铁骨铮铮,血液里流淌着不肯苟合的因子,但为了赢得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他坚持隐忍的和亲政策,命令汉军坚守边境,从来不主动深入敌境,尽量避免大动干戈,绝不轻易言战。改元二年,即公元前162年,他主动给老上单于写了一封信,信中推诚相待,晓以利害,动之以情,可谓煞费苦心。
在信的开头,刘恒首先向老上单于问好:“皇帝敬问匈奴大单於无恙,使当户且居雕渠难,郎中韩辽遗朕马二匹,已至,敬受。”然后笔锋一转,说长城以北的游牧地带受单于管理,长城以内戴冠束带者的家室由汉朝皇帝统治,对过去背信弃义、断绝和约进行痛苦回忆,指出这样下去的危害,从而提出今后要顺应天意,安抚百姓:“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於;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今闻渫恶民贪降其趋,背义绝约,忘万民之命,离两主之欢,然其事已在前矣。书云:二国已和亲,两主欢说,寝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翕然更始,朕甚嘉之。圣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长,各保其首领而终其天年。朕与单於,俱由此道,顺天恤民,世世相传,施之无穷,天下莫不咸嘉。”
为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刘恒指出汉朝与匈奴是土地相邻、势均力敌的两个国家,只有从头开始,展望未来,同捐前嫌,珍惜和平,才能和谐相处:“使汉与匈奴邻敌之国,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於秫蘖金帛绵絮它物岁有数。今天下大安,万民熙熙,独朕与单於为之父母,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昆弟之欢。朕闻天不颇覆,地不偏载,朕与单於,皆捐细故,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元元万民,下及鱼鳖,上及飞鸟,爬行喙息动之类,莫不就安利,避危殆。故来者不止,天之道也。俱去前事,朕释逃虏民,单於毋言章尼等。”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