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风波-第3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乎已经忘记了前线正在浴血奋战。
杨贵妃想起了杨国忠对她的请求,贴着唐唐宗的耳朵说道:“皇上,平叛以来,羽林军、神策军、龙武军中许多人都到前线去了,皇宫的卫兵减少了许多。尤其是高级护卫,象刘正臣、钟虎等武艺高强的人都离开了皇宫,现在需要招聘一批勇士充实,请皇上下旨。”
唐玄宗说道:“你管理后宫,皇宫的卫队不够,让兵部招收,你和力士协商一下,要多少人,就招多少人。”杨贵妃说道:“启奏皇上,现在内宫最缺的是高级护卫人员,臣妾想招收一批武艺高强之人,担任羽林长史①、千牛卫长史②、千牛卫③等职务,增强内宫的护卫能力。”
唐玄宗转身对跟在身边的高力士说道:“将军听到了吗?就按贵妃说的,龙武军上一道奏折,朕批给兵部,立即办理。”高力士答应一声,对一名太监说道:“去告诉龙武将军陈玄礼。让他起草一份招聘羽林长史、千牛卫长史、千牛卫的奏折带来面呈皇上。”
那名太监走后,唐玄宗对杨贵妃说道:“在朝野招聘这些护卫,贵妃采用何种方法?怎样考察人选呢?”杨贵妃上前揽住唐玄宗的手说道:“力士会武艺,先让他考察,通过之后,再由中书省、吏部和兵部考核,按程序奏报皇上审批。”
唐玄宗哈哈大笑,转过身子大声说道:“想不到贵妃也在为朝廷的事操心了,这是个好现象。走,我们去紫宸殿,陈玄礼可能已经在那里了。”
朝廷招募宫廷护卫,报名的人很多。即使是兵荒马乱,人们对宫廷还是十分向往。告示一出,报名的人一批接着一批。陈玄礼向高力士报告:“启禀大将军,报名的人太多。我主张设擂台比武,选优胜者。”高力士说道:“这事是贵妃娘娘作主,我转报告给贵妃娘娘。”
接到陈玄礼的报告,杨贵妃说道:“选几个护卫,设什么擂台,太兴师动众了。再说擂台上选出来的人不可靠,要是叛军的奸细混在里面就更坏了。还是由官员推荐,当场演示一下武艺就行了。”
官员推荐的人也不少,卢其儒、高阳和卢学武是杨国忠推荐的,当然要另眼相看。加上三人的武艺上乘,被列为重点对象。经过一番竞争,加上杨国忠从中调和,卢其儒当上了羽林长史、高阳做了千牛卫长史,卢学武成了千牛卫。他们换上了绿袍和青袍,走进了皇宫,去向龙武将军陈玄礼报到。
陈玄礼对卢其儒说道:“羽林长史直接从民间招聘还是第一次,不过你的武艺很好,宫内的千牛备身也不一定比得上。从现在起,你们就是皇宫的卫士,参与值班巡逻。”
卢其儒说道:“一切听从将军安排,我们初来咱到,许多宫廷中的规矩不懂,请将军多帮助。我们一定加倍努力,保护好内宫的安全。”
陈玄礼说道:“这个好说,不要随意行动,不知道的事要问清楚了之后再行动。如果触犯了条规,那是要掉脑袋的。下去吧,多看少动,一切听从上司的指挥。”
三人到了自己的住处,卢学武看了看身上的青袍说道:“一个从八品官,还弄得这样神秘,与皇上赐的绯袍不可同日而语。”
卢其儒说道:“这已经很不错了,当年为父是举子出身,到郡县谋一份九品的差事都不可能。你一下子进了皇宫,做了八品官还不满足。皇上的封赐不是现成的,那是要提着脑袋去拼才能得到的。以后不要再提那事,安心做好差事。”
晚上三人请了假,到宏发酒楼宴请杨国忠父子和魏仲犀。酒宴之上,杨国忠说道:“我刚来长安的时候,和学武一样,只做了一个千牛卫。凭着不断的拼搏,不到十年,就做到了首席宰相。卢长史已经是六品官了,前途无量啊。”他悠然自得,摆出一副恩人的姿态。
卢其儒站起来端起酒杯说道:“相爷大才,是上天的星宿下凡,我们这些凡人如何能比?从今之后,我们三人拜在相爷门下,请多多关照。我代表他们敬相爷一杯。”
杨国忠很高兴,举起酒杯一口干了。抹了一下嘴巴说道:“皇上很看重我,但年事已高。未来的皇帝,现在的太子对我并不看重。为了这事,我十分烦恼,又不知如何是好,一旦皇上驾鹤之后,我的权力也就终结了,那时候就帮不了你们啦。”
卢其儒想起了安禄山的嘱托,有意挑起宫内的争斗,装着喝高了,靠近杨国忠说道:“太子只是储君,皇上的儿子多得很。相爷深得皇上信任,劝劝皇上换一个听相爷话的,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高阳一惊,连忙说道:“卢大人喝醉了,说的是醉话。”卢其儒双眼一瞪,用内功将酒气逼出体外,散发着重重的酒气说道:“我没醉,谁说我说的是醉话?我说的是实话。”
杨国忠一边用手扇着扑面的酒气,一边说道:“酒醉心明白,醉话也是实话,我这人最爱听实话。”
魏仲犀说道:“这里没有外人,说话大胆一些不要紧,太子的事是相爷的一块心病。你们在内宫多看着点,对太子的不轨行为,要及时报告相爷。太子在东宫十八年了,根深蒂固,没有足够的把柄,动不了他。你们多动动脑筋,想办法抓住他的罪证。”
卢其儒拍了一下胸脯说道:“这事交给我,三个月之内准能找到他们的确凿罪证。”杨国忠端起酒杯,对卢其儒说道:“我敬羽林长史一杯,祝你官运亨通,绿袍早日变成绯袍。”
“谢相爷吉言,其儒既然成了相爷的入幕之宾,就会死心塌地的跟随相爷。全力以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卢其儒打了一个酒厄,右手做了一个夸张的手势。杨国忠十分满意,这次他选对了人,皇宫内有这三个俯首贴耳侍卫,他要扳倒太子,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注①:唐朝军衔,从六品下。
注②:唐朝军衔,正七品下。
注③:唐朝军衔,从八品。
第一百二十三章 互不配合刘正臣上奏 暗中结交侯希逸归唐2()
回头再说平卢前线。【服王玄志一起攻城,在王玄志的帅帐内,用尽了唇舌。但是王玄志就是不上他的道,坚持己见,对城内的叛军只困不攻,他的理由十分充分。刘正臣说服不了,又不能节制,没有办法,只好带着钟虎离开。
刘正臣出了王玄志的大营,钟虎说道:“王玄志老谋深算,他的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我看他是有意的,就是要与元帅对着干。”
刘正臣说道:“这样的小人,实在犯不着和他多费口舌。我甚至觉得同他一起合作都是耻辱,我真有些看不起他。但是要退出战斗,就违反了圣旨,攻不下城池,只能在这里呆着。没有足够的原因,擅自撤军是要杀头的,我们要寻找合适的借口。”
钟虎说道:“长期围困不是办法,如果史思明来援,我们就要受到内外夹击,就是史思明不来增援,平卢城内粮草充足,而我们的供需紧缺,长其耗下去,对我们十分不利。王玄志抗拒圣旨,元帅为何不把这个情况,向朝廷报告呢?皇上下了圣旨,他还敢违抗吗?”
“这主意好,跟我唱对台戏,也不掂量掂量。要好好的奏他一本,让他吃不完,蔸着走。”刘正臣兴奋的说道。由于高兴,刘正臣有些忘乎所以,摇头晃脑,兴致勃勃。此时两人兴起,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离王玄志的大营不远。
王玄志出于礼节,送刘正臣到营门外,站在那里没有马上回营。看到两人窃窃私语和刘正臣兴高采烈的样子,内心就不舒服。指着他的背影说道:“什么东西,仗着会点武艺,就在我面前耀武扬威。咱们等着瞧,看是你的那点武艺利害,还是我的心思厉害。跟我斗,早晚要死在我的手里,你的那些兵都是我的。”
王玄志不出兵,刘正臣也只好停止攻击行动,唐军停止进攻五六天了,但又不撤军,平卢城内的燕军感到压力很大。侯希逸有些坐不住了,他跑到徐归道的帅府。
徐归道以为唐军又来攻城,起身问道:“这样急匆匆的来,唐军的攻势是不是很猛?”“猛个屁,他们四面围困,你又不让出战,真是憋气。”侯希逸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气愤不平。
徐归道走过来,轻笑一声说道:“坐下来顺顺气,你呀,就是性子太急,围困就让他们围困好了,我们有吃有住,他们要餐风宿露,我们舒适,他们吃苦,这样占便宜的事,何乐而不为呢?等着吧,时间长了自会退走。”
“可他们可以运来衣食,我们与外界不通,长此下去,我们拼不赢。”侯希逸仍然在生气。“你怕什么?城中粮草够用半年,这长的时间,你还怕史元帅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情啊,援兵一到,内外夹击,全歼唐军。你就等着吧,到时候有的是仗打,有的是冲锋陷阵耀武扬威的时间。”徐归道走回帅位说道。这长的时间,史思明没有派兵来救援,他也十分着急。但是他是主帅,只能将担心放在心底。如果表露出来,将会影响士气。
侯希逸闷坐了一会,想想说道:“我们要派人去蓟城,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史元帅,从战场上的情形看,唐朝是两路人马,他们之间的配合有些问题,这时候夹击效果一定很好。”
徐归道抬眼看了侯希逸一眼说道:“这个建议很好,但谁能冲破重围,出得去呢?平卢离蓟城只有几百里路,我们长时间不向史元帅报告,他会派人来打探的,用不着急。”“现在是最好时机,趁唐军配合不默契,一举将他们击溃。等到他们达成一致,想消灭他们的就难了。我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去向史元帅讨要援军。”侯希逸拍拍胸脯说道。
徐归道微笑着看着侯希逸说道:“我知道你有这本事,但你走了,谁来守城呢?守城才是大事啊,这才是你我的职责。”侯希逸一想也是,心情好了一些,站起来伸展一下手脚,准备离开。徐归道说道:“急什么啊?唐军已经改变了策略,就让他们在外面守着吧。不要走,我们一起喝酒去。”
刘正臣的奏折到了兵部,韦见素看过之后,立即进宫向唐玄宗上奏:“启奏皇上,刘正臣上奏,他攻击平卢城数次,不能成功。他将主要原因归到王玄志的头上,认为他不配合。王玄志也上了奏折,说刘正臣呈一时之气,强攻城池,损兵折将。主张长期围困,引诱蓟城增援,围点打援,消灭叛军的有生力量,一举改变河北的形势。”
唐玄宗拿过两人的奏折,认真的看了一会说道:“两人的意见不统一,各有各的理。正臣心急一些,不过攻击坚城是要付出代价的。玄志是个慢性子,围而不攻,要调动蓟城的史思明。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有意保存实力。不过河北的重头戏是子仪在演,平卢只是配合。玄志的办法虽不可取,但很适合他们的角色,能调动蓟城的叛军,就为郭子仪的进攻创造了机会。这事让他们自己解决去,谁能掌握主动权,谁就是平卢节度使,统一指挥军队。”
“尊旨。”韦见素出了皇宫,向刘正臣和王玄志各去了一份文书,要他们维持现状。并告诉他们,朝廷已经开始全面进攻,郭子仪的五万边防军,正在猛攻云中和雁门郡,河北的形势即将改变。
刘正臣接到兵部文书,对形势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