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级末日症候-第24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体高川将自己此时所承受的一切,和过去自己曾经承受过的痛苦相比较,他无法分辨究竟是哪一个更加痛苦,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这种痛苦刺激是没有必要的,那么,他相信桃乐丝等人绝对不止于此。反过来说,如果“需要用承受痛苦来换取更强大的力量”已经是她们可以做到的极限,那么,自己就必须承受这个极限。
做“高川”一点都不轻松,也从来都不美好,从意识到生理上总是会出现诸多难以承受的痛苦,义体高川只是将如今自己正在面对的这些痛苦,视为一种试炼的象征。他必须迫使自己去相信,这些痛苦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去面对更加苛刻的环境,否则自身的人格就会在痛苦中崩溃。
义体高川在痛苦中想到了爱德华神父,对方的苦行论就如同在此时此刻以一种鲜明的方式烙印在自己的身上,即便如此,义体高川也仍旧觉得,自己和爱德华神父是不一样的——在制造痛苦和承受痛苦的主动性上的根本不同。
他还想到了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仿佛从自己诞生以来,到目前为止所经历过,所遭遇过的一切事物,都宛如河底的泥沙翻搅上来,将记忆的河流弄得无比浑浊,以至于再也看不见任何清澈的地方,也再也无法主动找寻到自己想要看到的那些许美好的记忆。他所感到的只有痛苦,只有痛苦,只有痛苦……
可怕又神秘的偏方体装置被注入了巨额的东西——看起来像是能量,但也不缺乏实体物质,总体上呈蓝黑色,又在某种剧烈的反应中,向着深红色过渡,整个注入过程让偏方体表面充斥着肉眼可见的放射现象,有波动,有光,有冲击,如果不是被更加厚实的密室锁住,这些力量大概会一口气融穿所有已知的金属吧。
然而,这些放射现象以密集的丝缕的形态穿过周遭的防护措施,从那一个个细小的洞眼中散溢出去,最终又会被导回安置偏方体装置的密室中,如此循环反复。从偏方体装置到密室,诸多肉眼可见和不可见的管道和齿轮结构充斥其中,再这个结构的更外围,还有着复数的正方体结构将其包围。这个密室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看起来都仅仅是这些正方体结构的其中一个罢了。只有这个正方体结构是有内容的,其他正方体结构看似空空荡荡,但其存在必有其用途和意义,而这个意义只有一手操持义体改造的近江和“莎”才能明白。
“进度百分八十三……他快要承受不住了。”声音从近江的侧旁传来,但那里没有任何人影。“莎”的正体不在这里,而且作为瓦尔普吉斯之夜,她的存在方式和规模也注定了不可能被宇宙联合实验舰队的任何一艘船舰容纳。但是,已经获得三仙岛权限的“莎”的确在以远程的方式进行这次改造,和她一同实施关键手术的近江也没有亲自抵达三仙岛,但是,此时的近江拥有实体——一种曾经在科幻作品中存在过的质量投影,以完全不似那些科幻作品理论的姿态,呈现于这个巨大的手术区中。
在近江面前,看似松散混乱的大量正方体结构正在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其全貌,同时也有部分影像呈现出内里正在发生的情况——更具体的画面是不必要的,近江透过不断在眼前流淌的数据,直接就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架出最形象也最深入变化本质的模型。
“阿川的极限要比他自己所以为的还要高,也远超我们的极限。”近江看似面无表情,但语气中饱蕴着满足和欣喜。当初她以一种强硬主动的姿态,和高川结成连理,正是因为从高川身上看到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爱或许也是存在的,但那既不是最早的原因,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作为一个神秘的研究者,最渴望的另一半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近江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受力的极限高度”。
高川很坚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意识上,无论是当作有机生物看待,还是剥离其人格意识,仅从最纯粹的物理结构去看待,都具备一种非凡的耐性和适应性。在那个时候,只有近江通过自己那独特的视角察觉到了这种特质,甚至对其仍旧是“人类”而感到惊讶——从神秘的角度来说,这种超乎寻常的耐性和适应性,已经超过了“人类”的范畴,亦或者,必须要对“人类”的强度和可能性另眼相看。
总而言之,高川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对近江而言,比“爱”这种感性更加重要。要说近江有没有“爱”,是否在常识意义上爱着高川,她自认为是有的,但是,这些感性终究次于理性上的重要性。从两人相处相爱的最终结果而言,近江认为自己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这个就是最重要也是最终极的结果。她认为,自己所有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就在高川身上。没有高川这个实验体,没有那种以“夫妻”关系为纽带,所引发的责任感和包容性,她觉得自己不太可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如今的义体改造只是小事,在更早之前,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最具备重要意义的研究“时间机器”,或许在其他人眼中,这个研究的重要性、完成度和用途,都远远不及她在网络球里进行的其他研究,但对她本人而言,这个梦寐以求的结果,几乎就是完成了自己一生的意义——也正因如此,所以在接受了“近江陷阱”这样的说法后,也没有任何的动容,反而是十分轻松地就接受了这样的“设定”。
对她而言如此意义重大的“时间机器”得以完成,在她看来,从名义和实际上都已经超出“丈夫”这个概念所具备的深意的义体高川,毫无疑问就是最佳的协助者。她已经在无数次多种手段的实践中,深入理解了眼前的高川究竟是多么可怕的怪物,她从来都不觉得,眼前的改造会让他崩溃——在过去同样乃至于更痛苦的试验,他都已经通过了,每一次通过,他都在变得更加强大。
“他可是我的男人。”近江略带着骄傲的口吻对“莎”说到:“我比任何人都更理解他的极限在什么地方。他的本质远超你的想象。”
如此说罢,宛如玩笑般轻松,近江面不改色地将眼前的控制数据再次提升——反馈回来的监控数据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依靠这些数据直接在脑海中构成的复杂直观结构也在发生仿佛“融解”一样的反应。无法理解的理论,无法理解的现象,在近江的脑海中播放,而她知道这一切的意义所在,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在她的脑海中,最新的义体高川已经失去了“人”的形状,而是一个朦胧多变的体积松散巨大,宛如伸展着无数触手的一团雾气,但更深刻的本质上,是一种不定形也不定性的结构,最终又收束回“人形”的表象。
近江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在心中呢喃着,就宛如面对神一样的杰作而不由得兴起赞颂:
行过岸边,穿过云彩,
双子的太阳沉入黑暗无敌的深渊,
无形的影子笼罩下来,
那正是昏黑的kaekesa。
黑鸦飞驰于奇妙之夜,
夜中运转着奇妙之月,
但更加奇妙的还是那
无形的kaekesa。
昂行团的歌声无人听晓,
女王的长袍随风飘摇,
歌声默默消逝在深渊之中,
就在那失落的kaekesa。
这是一首奇妙的,只在近江心中响起的诗篇,即便她也无法即兴做出第二首,哪怕是这一首,也从来都没有让她产生半点即兴的感觉。她十分清楚,自己从来都没有文学细胞,但是,在这一刻,这个诗篇就这么陡然浮现在她的心中,借由她的心声唱响,哪怕她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却又可以明白,那通篇存在着的隐喻,以及被这些隐喻所揭示的可怕事实,她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完全形象地表述这个可怕的事实——只有那个连她都不知晓的,完全就是自造词一般的“kaekesa”,似乎指代着一个具体的地点、事物和状态等等综合性的意义,但是,却完全是单体的。是的,她知道,这个词的词性是单体的,那是对某一个具体东西的描述。
kaekesa,不可思议的词语,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存在于什么地方?仅仅是钻研这种拼凑的发音是无法理解的,因为,用这些字母去构成形声时,这个声音的真实发音和真实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偏差。近江突然就明白了,虽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明白的,但她就是明白了,kaekesa不是“人类”,这也绝对不是人类能够发出的声音。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完成了这一即兴般的,连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诗篇后,她便理解了,这不是在描述义体高川,她之前在脑海中根据数据所描绘的那个朦胧不定的伸展着无数触手的雾气,也绝对不是义体高川——那已经是义体高川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义体高川之中,十分本质和基层的东西,但又绝对不是义体高川。
如果硬要去联想,近江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指代性的名词浮现出来:“病毒”。
自己看到的,是存在于“义体高川”这个存在的构成底层的“病毒”,并且,那个形象化的姿态也仅仅是它的一个侧面而已。
透过“高川”看到“病毒”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若是向着更浅显的方面去联想,也有可能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怪物”。
借助这样的联想,亦或者说,近江不由得产生的这些联想,在一霎那间失控的思绪中,完成了一个拼接:kaekesa所包含的意义全是针对“病毒”的。这个用人的语言无法正确且完整地表述,用人的声音无法正确发出音来的词语,其意义是它的名字,是它存在的地方,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和状态,是一切用以描述它的最基础也最直接的词汇。
在通篇诗歌中的线索,只有“昴星团”这个名字最容易认知和理解。
“病毒”是来自于昴星团的kaekesa吗?在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认知了这段诗篇后——她下意识知道这并非是完整的诗篇,但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脑海中产生了那般的景象后,会如此直接地就得到这似乎包含着巨量又意义重大的诗篇——近江对这首诗篇的印象又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消逝,她仍旧记得自己知道这首诗篇,但却很快就无法再复述其具体内容了,但是,她十分肯定,当某个线索出现的时候,自己一定能够想起来,在那个时候,昴星团中的星群定然处于一个“正确”的位置,足以将kaekesa的意义用人类可以观测到的物质或能量的方式呈现出来,那或许会体现为星群亮度的爆发。
第1948章 昴星团的KAEKESA之二()
能够让近江感到惊奇的事情已经不多了,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认知这个世界的种种,去理解桃乐丝透露出来的情报,并从中推导出更多的可能性。 。更新最快桃乐丝等人是否处于一个对自己所在的世界进行总体性观测的位置,对近江而言并不重要。她参照桃乐丝泄露出来的世界观,来看待自己所在的世界,但又从不认为只有这么做之后,世界观才是正确的并不存在正确,而只存在完善,能够用不同的角度去观测同一个事物,对她这样的研究者而言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