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从战士到将军 >

第116部分

从战士到将军-第116部分

小说: 从战士到将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远走深圳,合伙人也搬家了,不知去向了。

    韩方天和妻子,看着大堆的无用设备,也只好便宜卖了,一共卖了二十几万现金,想重新回到单位去上班。

    走的容易,回去就难了。常言道:一个萝卜一个坑,既然走了,想回去就费劲了。不是领导不接受,压根就没有了编制,他们成了编外人员。

    韩方天和刘丽,去学校接了儿子,到了刘丽的娘家。当他们提出要把儿子送给外婆抚养时,老人家也为了难。

    “我说你们不是挺好的吗,怎么了,我这年纪也大了,这孩子年纪正是不服管的时候,你们不怕他长大学坏了呀。”

    韩方天拿出了十万块钱,放在了岳母的桌子上,“我和刘丽也想出去看看,要是再等几年岁数大了,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妈,您说呢,这些钱足够孩子用的了,您放心,我们去去就回。”

    十万块真的不是小数目,老人见女儿和女婿主意已定,只好接收了外孙子。

    见儿子有了着落,韩方天和刘丽申请了护照,他们去了曰-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曰-本的中…国…人很多,但是拿着十几万人民币的中…国…人,真是屈指可数。这笔钱不光在中…国,就在曰-本国内,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韩方天和刘丽重新进入了大学学习,由于有英语基础,学曰-语也是十分的容易。当他们学业攻完时,都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

    中-国-人在曰-本就业不是很容易,原因是他们只针对中-国-人,中-国-人一般都从事低档的行业,韩方天看真的没有前途,就想回国了。

    刘丽反倒想留在曰-本继续找机会,没办法,韩方天两口子过上了租房打零工的生活,这一过就是一年多。

    终于有一天,在一家曰-本的报纸上,韩方天看到有家工程机械公司,要出售二手设备,这引起了韩方天的兴趣。

    “刘丽你看,我们发财的时候到了,你看没,这个,这个,这些要是在国内,能卖到几十倍的价钱,我算了一下,要是加上运费,和入关的税费,一辆车能卖上十几辆车的价钱。”

    刘丽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有这么大的利润,你是不是疯了,这能做吗。”

    看着曰见苍老的妻子,韩方天也激动起来。

    “这就是我们翻身的好机会,我马上找那家公司去谈合作的事。”

    当韩方天提出要以两倍的价钱买设备时,这家公司的主事人简直傻了。他看着韩方天交上来的订金,他提出了要和韩方天一起干,并且要持有韩方天在中…国公司的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韩方天最多只能算上是“董事总经理”,最高的决策权还在曰方人员手中。

    韩方天同意了,明知是人家故意刁难他,他为了自已的成功,还是同意了,并且提出,由自已回去组建公司,妻子刘丽在曰-本进行发货起运等一切事宜。就这样,韩方天回了国。

    八十年代的国内重工企业,不能说是有,根本就很是落后。韩方天搞来的机械设备,不光在a城,就在整个长江以北,都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

    韩方天的做事手法很是老辣,对于能买得起设备的人,他采取派司机手把手的教,教会为止,司机的工资由韩方天的公司出,这让用户很是满意。

    对没有钱还急需机械的人,韩方天采取了第二套方案。就是一台推土机或者铲车外加一名司机,一个月一万元…人…民…币租用,要是等用户有钱了,可以把设备买下,要是干完活还没有钱,只要把设备托运回a城总部就可以了。

    韩方天还利用自已的交通厅里的关系,找到了已经成为机械处副处长的关悦,通过她向交通学校的领导发话,看能不能帮他们公司培养一些推土机和铲车的司机出来,要是教师不够,他可以花高价去请。

    关悦由于年少时和韩方天两口子的关系就很好,凭借她的能量,当年交通机械学校又新开了几个班,专门培训推土机和铲车司机。

    当大把的钱汇到曰-本时,总公司的人都惊呆了,正当他们暗暗窃喜之时,刘丽突然间宣布,她和丈夫韩方天,已经通过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买下了大把的这家垃圾公司的股票,他们已经是这家公司的大股东了。

    总公司的众人一听这事傻了眼,他们仿佛就象作梦一般。正在这时,刘丽又一次宣布,公司易手后,所有的人员都予以保留,并且加薪,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凭借韩方天和刘丽的高超智慧,他们不仅使一家垃圾股公司咸鱼翻身,而且还创造出了大笔的利润,很快他们就收回了投资成本,成为了一家很有名的企业。

第五回 另类人生(一)重新做人() 
郭开山的四弟郭开新,经过了一年多的劳动改造,终于走出了教养院的大门。

    临出大门时,当班管教特地叮嘱了他几句,“老开,这回出去了做点正经事吧,我和你哥,你弟都是朋友,不想再看到你了。”

    老开是郭开新在狱中的外号,这位不服软的硬汉,在里面也是英雄一位。不光打败了狱中的铁“棍”儿,还交了不少过命的朋友。虽说他有警察的亲属背景,但是凭着他很差的号中表现,没有得到任何的减…刑,坐满了整整一年的劳教。

    今天在劳教所接他的是他的六弟郭开迎,他早就算过四哥出来的日子了。如今的郭开迎已经是区刑警队的副队长了,组织上为了让他工作上方便,还给他配了一台二手的吉普车。

    见到六弟,郭开新没有说些什么,直接坐到了吉普车后排的位置,手里拿的那个行李,则扔在了路旁,这臭哄哄的东西,他是不想再要了。

    郭开迎直接把四哥拉到了家里,家庭所有在a城的人员,都在等郭开新开会呢。一见郭开新完好无损的走了进来,众人都上前打着招呼。

    大姐上前抱住了郭开新,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败家玩意,咱老郭家就没有一个坐大牢的,你算是出名了。”

    大哥和大嫂也从城里回到了农村的家,大哥是没有说什么,在旁边呆呆地看着四弟,大嫂则上前嘘寒问暖起来,“出来就好,出来就好,出来做点安稳事,千万不要惹祸了。”

    郭父的病,由于家人细心的照料,有所了好转。他没有一直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而是出了院,躺在了自家的炕头上。

    郭开新进了里屋看着父亲,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爹,我回来了。”

    父亲看了看郭开新,低声的说,“回来就好。”

    父亲说的这四个字,反倒让郭开新感动了许多。小时候,父亲的脾气一向不好,对待几个儿子。非打及骂,今天看着病入膏肓的父亲,他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家庭会议没有安排在吃饭后进行,而是在晚饭期间开的。

    郭父,郭母,加上大姐,姐夫,大哥,大嫂。坐在炕上用餐。

    郭开新,和郭开迎加上几个侄儿,则在地上支起了圆桌,在这里用饭。

    今天主持会议的不再是郭父。而是由大哥郭开维主持。

    “大家都听好了啊,今天会议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是为四弟洗尘,二呢。就是好久大家没聚了,今天趁这个机会,大家聚一下。”

    客套话多了不表。最后聊到了郭开新重新就业的问题上。

    大姐夫在厂里是八级工人,在郭家建设上,也付出好多贡献,他的话很有份量。“老四啊,要不你去我们厂里上班吧,姐夫和厂领导还能说上话,先干个临时工,过了一年我帮你转正。”

    “姐夫,我不想上厂里上班,我还没想好呢。”

    大哥郭开维开了口,“那你想干啥,不能整天在家里待着吧,行,就算你待着,哥几个也能养活你,但是你还不到三十,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光待着可不行啊。”

    “我没说待着呀,在里面一年多我都想好了,我想进城里闯闯,现在不都实行做买卖吗,我也想自已干点啥。”

    大哥刚才说的话不中听,大嫂马上就想为男人,缓和一下兄弟之间的气氛。“别听你哥的,自已干也好,我这里有一千块钱,我们攒了好久了,给你做生意用。”

    说着,从身上拿出了一个手绢,细心的打开,把一捆“大团结”放在了炕上。

    大姐也有所动作,“我和你姐夫不富裕,我这有五百。”大姐和姐夫的五百块钱,也摞在了那一千块钱的上面。

    郭开迎也拿出了二百块钱,交给了郭开新。

    正当郭母也想从炕柜里拿钱时,郭开新叫开了。

    “妈,你就别拿了,儿子不孝顺,给老郭家丢人了,我哪有脸用你们二老的钱啊,你给我钱,就是打我脸了。”

    郭父说道,“还行,你小子还知道有脸有皮的,老婆子,咱们没有义务给他钱,咱就不给了,看这小子能整出啥事来。”

    老郭家的家庭会议,最后开成了对郭开新的“扶贫会”,郭开新也不推辞,只要有人给钱就要,他打算等自已赚了钱,加倍返还这些亲人。

    郭开新第二天回到了a城的家中,这所房子沟起了郭开新的回忆。一年之前都还好好的,娇妻金钱,是何等的风光,一年之后,他多么盼望,前妻邵琳琳此时在家中等着他呀,他转念又一想,怎么可能呢,他们早就离婚了。

    院子的大木门用一把将军锁紧紧锁着,看上去十分的破败。郭开新拿出了自家的钥匙,很轻松的就打开了院门。

    一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满院子的杂草,很是脏乱。

    三间房子的大门上,还贴着一年前结婚时的喜字,虽然经历过雨雪的冲刷,但还没有完全被冲掉,只是退了些红色罢了。

    郭开新上前把喜字撕掉,收拾起来。他是个勤快人,才经过号里的锻炼,自然这点小活是不在话下的。只见他越干越起劲,渐渐地还哼起了邓丽-君的歌曲,是那首《何日君再来》。

    经过几日的考察,郭开新打定了主意,干起了收竹筐的生意。这个生意投资小,见效快,要是勤快一些,一天能赚好多的钱。

    于是他找到了附近的水果批发市场,联系起了水果批发商。问到的价格是,“小筐”三毛,“大筐”五毛,用柳杆树条编织的特大的筐,一元到二元不等。

    问好了收购价格后,郭开新买了一辆二手的“倒骑驴”,等在水果批发市场门口,见到来批发水果的小贩。他就会上前谈收筐的事,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他都要和人家攀谈一番。

    众小贩见来个大个子要收筐,自然不知道郭开新的底细,直到郭开新尾随其到家门口时,他才知道郭开新就是个收筐的小贩。

    经过一个多月的磨练,郭开新的生意日见成效。每天他都会辗转到各路的小贩家中收筐,之后把这些筐拉到自已的家里,归类摞好。攒到了一定的数量后,他就会和水果批发商谈好价格。当然了,只要筐好,越多是越好的。最多时,郭开新家的小院里都堆不下了,会堆到院墙外放着,那时候的人,也不差这几个钱,见竹筐用钢丝绳穿着,也就没有人乱动了。

    自从郭开新介入“收筐”行业。好多的收筐小贩都头疼的狠,本来一个筐的利润很大,叫郭开新这么一搅和,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