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201部分

回唐-第201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了含元殿,李清正沿台阶而下,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李侯慢行,等老夫一步。”

    李清回过头来,说话的人是李适之。旁边一路跟李清打招呼的官员忙拱拱手,往前走了。李清站在那里,看着过来的李适之,笑着说道:

    “李相公何事吩咐?”

    “李某已经不是知政事了。当不得这相公之称。”

    李适之有些自嘲地说道。

    李清忙拱手歉意道:

    “清鲁莽了,还请李少保见谅。”

    “那里那里。”

    李适之摆了摆手,并不在意,看着李清说道:

    “正所谓无官一身轻,这少保不过是个闲职,以后见面称呼李某表字即可。”

    “清哪里敢当。不知李县公有合适吩咐?”

    “还没有恭贺李侯。”

    李适之笑着拱手说道。李清笑着回礼,知道李适之叫住自己不仅仅是道贺之意。

    “李某不复知政事,以后可以安心待在府中含饴弄孙。李某想着过几日在府上设宴召客,届时请李侯赏光。”

    按道理说,左相的位子没有了,任谁都应该心中悲苦,不过从李适之脸上却看不出来,这时候看着李适之笑语连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升迁了呢。

    “一定一定。”

    李清一边笑着答应,一边跟李适之离去。

    李清只顾离去,没有理会身后众人目光中或羡慕或嫉妒的眼神。

    王鉷刚才在殿中上前给陈希烈道贺,落后一步出含元殿,在刚下台阶的时候,身后一个厚实沙哑的声音叫住了王鉷。

    “王鉷留步。”

    “原来是杨中丞。”

    王鉷皱了下眉头,转过身笑着说道。

    沙哑的声音来自御史中丞杨慎矜。王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气悦色,但是王鉷心中对杨慎矜已经有些恨意。

    韦坚之事,虽然之前杨慎矜上奏弹劾过韦坚,但是在三月份的韦坚和皇甫惟明案件审理中,杨慎矜却是保持着不管不问的态度,这令负责此事的王鉷多少有些记恨。

    说实话,在王鉷不断的升迁中虽然有李林甫作为后台,但是杨慎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提携作用,王鉷能够入御史台,杨慎矜为台端,亦有推引。兼之杨慎矜按辈分比王鉷要大上一辈,因此平日里都是直呼王鉷的名字。

    这时候王鉷已经升为御史中丞,与杨慎矜同列,而兼任户口色役使的王鉷更得李隆基信任,此时见杨慎矜依然直呼其名,心中不免有些许不快。

    杨慎矜走上前来,看着停在那里的王鉷,没有看到王鉷刚才流露出的细微怒意,笑着说道:

    “王鉷,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你怎么看?”

    “不知道杨中丞说的是什么事情?”

    “当然是李清封食邑的事情。”

    “不知道杨中丞想要说什么?”

    王鉷望着杨慎矜,一脸迷茫的样子。

    “今日朝堂上的变动,你也能看的出来,虽然李适之不再任左相,但是大理寺卿和少卿可是同样被换掉了,圣人之心难测啊。”

    李适之算是东宫太子一派,而接任的陈希烈却是李林甫的爪牙,这事人尽皆知,担任相位的陈希烈向来唯李林甫马首是瞻,以后李林甫在朝堂上算是真正的一手遮天了。

    李隆基这时候突然罢去了大理寺卿和少卿顾横的官职,等同于把李林甫的势力从大理寺里面拔除的干干净净,换成了太子一党的人控制大理寺,这样一来朝堂的权力多少变得有些平衡。

    此前的朝堂,韦坚和皇甫惟明的去职,接任的人几乎都是李林甫一派的,而这次李适之的去职让杨慎矜和文武百官看到了一丝变化,那就是,李林甫好像变得没有以前受李隆基信任了。

    “没有想到那李清竟然得圣上如此宠信,以前倒是没有看出来。”

    杨慎矜看着远去的李清和李适之,叹声说道。

    王鉷看了一眼杨慎矜,暗中“哼”了一声,冷声说道:

    “李侯可是一直深得圣上宠爱,毕竟是长公主的义子,这层关系不是谁都有的。”

    杨慎矜好像没有听出王鉷话语中的暗讽之意,接着说道:

    “李清上次遇刺案件,听说你也出了力,藉此可以跟李清亲近亲近嘛。”

    杨慎矜说的是王鉷把武国候府指使行刺李清的事情告诉给了李林甫,从而间接推动了案件的侦破。

    王鉷见杨慎矜如此说,知道杨慎矜现在见李清得势,多少有些巴结之意,也没有答话,拱拱手离去了。

    杨慎矜看着王鉷远去的身影,摇了下头,冷“哼”一声,离了含元殿。

第263章 来自李府的请柬() 
陈希烈的拜相在长安城造成的轰动比前些天状元考街还要大。金榜题名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而出将入相绝对是这时候每一个人的理想了。

    四月九日出版的《明报》把初八日朝堂上面的数道圣旨做了报道,其中对陈希烈的拜相大加喧嚷,而李适之的罢相就用了一句“天宝五载四月,清和李县公适之罢知政事,迁太子少保。”同样的,对大理寺卿和少卿的罢官以及李清实封千户的圣旨也只是一句话的新闻。

    虽然官报《明报》上面,李林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大肆的宣扬陈希烈的拜相,然而这时候的长安城并不是只有《明报》一家。

    《长安时报》的报道除了陈希烈的拜相,另外一个渲染的就是李清的实封。而把大理寺的人选变动作为重点报道的是《西京评论》。

    虽然几家报纸对初八日朝堂的三道旨意报道的角度和程度不同,然而长安城中陈希烈的拜相还是成为了最为热门的话题。《西京评论》因为销量太小,所报道的大理寺卿和少卿的罢官几乎被人们给忽略到了。

    长安城中留意观察朝堂动向的有心人,更关注的是李隆基对李清实封的这道旨意。

    长安城的百姓对李清得圣眷如此也颇多羡慕,议论之时除了羡慕和感慨几声之外,很少去探究这道旨意背后的深意,而对于有些旁观者来说,李清实封所放出来的信号比陈希烈拜相还要重要。

    这些年李林甫掌控朝堂,李适之去职以后知政事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为李林甫一派留的,所以作为李林甫爪牙的陈希烈能够接替李适之的知政事并不令人吃惊。

    而打破惯例给一个县候最高规格的实封,至少让人看到了李隆基对李清这个年轻侯爵的宠爱和欣赏,有些人心中揣测以后朝堂之上怕是会出现一个可以跟李林甫分庭抗礼的人物了,这个人比有杨贵妃撑腰的杨钊还要靠谱些。

    说实话,对于李清的封赏除了李清自己能够猜到一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猜测出来。李隆基之所以下达这道旨意,除了对李清的宠信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能够给李清所说的棉布一个机会。

    李清在紫宸殿吹嘘棉布的利润和前景,以及可能对大唐财政带来的巨大收入都让李隆基有了一丝冒险的念头。如果棉布能带来李清所说的利益,这千户的食邑和东都洛阳的封地绝对是值得的。

    这倒像是李清和李隆基之间一种无形的赌注似的,李隆基提供给李清机会,李清需要做的是给李隆基这位缺钱花的皇帝一笔丰厚的回报。

    有关棉花的种植等方面的事情是由李瑞全权负责的,既然种植棉花的土地问题已经解决,李瑞做的就是把棉花种出来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推动棉布大规模的入市了。

    这些东西是急不来的,索性这时候无论是长安城还是大唐其余各地,都还没有人意识到李清这样做的用意和以后带来的那种巨大的改变。

    棉花种植的事情李清没有再过问,这几天也没有时间去过问这些事情,因为几乎从早到晚,投贴拜访侯府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长安城中的一些公侯勋贵、世家子弟,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子。

    这些公侯勋贵、世家子弟登门拜访,自然是因为李清在李隆基面前的得宠。这些人身处大唐上流社会,平常时候很少站队,凭借着圆滑处世之道游刃于上层权力之间,像李清这种在他们眼中得势的人自然是要结交的对象。

    另外登门的却是年轻的学子,有长安城的,也有来自大唐各地的读书人,这些人大都慕名而来,很多是想着行卷来着。

    随着《长安时报》的发展,《数学要义》的出版,一时之间,李清在长安城名声大震,除了才子的名头,算学宗师也成为了李清的一个身份。长安城最不缺少的就是八卦传闻,《长安时报》也推波助澜的透露一些李清的消息,使得李清这位年轻的侯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论到的话题。

    上门的年轻学子在第一次见到李清的时候,都多少有些吃惊,虽然听闻这位《长安时报》的掌舵人、撰写了《数学要义》的算学宗师很年轻,但是任谁都没有想到李清比这些年轻的学子还是年轻来着。

    虽然年纪相差仿佛,然而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异,还是让这些年轻的学子在李清面前有些拘束,李清在过来的这些人中也没有碰到过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

    “小郎君,府上今天又收到了很多请帖,其中有一个是温和县公府上的。”

    昆仑抱着一打请柬进来,放到李清前面的案几上,有些随意的说道。

    这几天侯府收到的请柬数不胜数,昆仑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拿来我看。”

    李清接过昆仑递过来的请柬,是李适之府上的晚宴邀请,下请柬的人是李适之的儿子李霅,这时候的卫尉少卿。

    李清看了一眼,把手中的请柬放到案几上,接着忙自己的事情。

    昆仑看了,轻声问道:

    “小郎君,这个晚宴要不要参加?”

    这些天的请柬基本上都被李清给忽视掉了,凡是邀请参加酒宴、诗宴之类的活动李清几乎没有去过。昆仑见李清对李适之府上的请柬留意了下,因此试探着问道。

    李清抬起头,看着昆仑笑道:

    “你说该不该去呢?”

    昆仑摇摇头,过了片刻,小声说道:

    “温和县公新近罢相,又因为跟李林甫有矛盾,听说这几天没有人前去他家府上。”

    “是吗?”

    李清重新拿起那份请柬,翻开来,仔细看了下,随后说道:

    “那我们更要去看看了。”

    “啊?”

    昆仑呆在那里,过了片刻,挠了下头,困惑着出去了。

    “动作都快些,时辰马上都要到了,待客人上门都给我精神着点,不要失了府上的颜面。谁要出错,小心家法伺候。”

    四月十二日,位于平康里附近的李府灯火辉煌,李安站在前院中间的天井中,正忙碌着指挥府上的仆人、丫鬟布置晚宴的事情。

    这几天,府上的情况李安心中清楚,平日里车水马龙的侯府这几日真可以称得上是门可罗雀,作为管家的李安看在眼中,怒在心头,没想到李县公一朝失势,平日里那些蜂拥而来的人突然间就消失不见了,对于这些势利之人,见惯了大场面的李安也不免心中愤恨,说话之时不免带有一丝火气。

    这几天,李适之的心情并不好,四月份正是长安城风景如画的季节,李适之却没有心情纵意山水。

    李霅见到这种情况,心中着急,正好借着这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