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4部分

回唐-第14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清的衣领,李清连忙后退了一步,那仆人伸出的手却被边上的人一把抓住了。待看时,是昆仑抓住了那仆人的手腕,昆仑虽说比李清他们要大上两三岁,身材较正常的同龄人魁梧很多,但是还是比那人矮了半头。

    昆仑拿住那仆人的手腕,猛的顺势一带,扭身直接一个过肩摔把那人放倒在书案上,只听“咔”的一声,书案塌了下去,那仆人挣扎着没能起身。

    学堂上众人在肆行大闹,另外有胆小躲在一旁的,有在吆喝着拍手看热闹的,偶尔冷不丁出去一拳,起哄的、喊打的、“哎呦”着叫疼的,人生鼎沸。只等有人过来制止。

第16章 无题() 
最后学堂的打闹被过来的夫子给制止住了。大致上还是有几人受了或轻或重的伤,赶紧叫了大夫过来诊治。

    待一切都清理干净,再看时,魏大同的脑袋更大了,眼睛从一条线变成了头发丝,两眼青肿,被仆人搀扶着回去了,一路还“哎呦、哎呦”的叫。宋仲英的胳膊绑着绑带,应该是被打到了,大夫询问时,说是用不上力气。其他的就是参加斗殴的仆人受了一些轻伤,不过当时直奔李清而来的那个男仆,被昆仑放倒后就没有站起来,最后是被抬出去的,算是这些人中间受伤最重的一个了。另外有两个倒霉的是被波及到的,不多伤势并不严重。

    对于这次学堂打架的起源却已经变的说不清了,主打的双方一口咬死了是对方的挑衅,倒是把李清给晾在了一边。李清自然懒得多说什么。

    事情的处理是通知了各自的家人,具体怎么办,大约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虽说教书的夫子们在这时候应该很有权威的,但这是私学,承办人就是这些上课的学童的家里,对于在学堂闹事的孩子们也是不能怎么重罚的。

    随后便是放假,进入三月,正赶上上巳节,学堂照例在这三日是不用上课的。学堂里的孩子哪里管什么上巳节,听说不用来学堂后,欢呼着一溜烟都没影了。

    进入三月份,这时候的洛阳算是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一个时期。三月三日,上巳节,随后是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节会。上巳节作为唐朝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宫中和民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庆祝活动。

    开元二十三年对皇帝李隆基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正月,契丹知兵马中郎李过折来献捷;二月,张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三月,玄宗亲注《老子》,并修义疏八卷,附《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颁示公卿士庶及道释二门。

    文治武功,尽皆盛极一时。

    这个坐了二十几年皇帝位的李隆基,信心已经极度膨胀,放眼海外,四海皆俯;环视宇内,歌舞升平。

    从元日开始的东都三日大酺,到上元节的宵禁取消,与民同乐,到了三月份,李隆基索性宣布整个月都取消宵禁,方便他治下的大唐臣民共享这盛世繁华。

    其实对于宵禁的取消,除了负责整个洛阳城安全的河南府的相关官员以外,所有的人应该都是支持李隆基的这一决定的。毕竟宵禁的话,晚上大约是吃过饭后只能在家待着,完全没有了晚间的娱乐活动。

    这时候的洛阳人的财富大约已经算是到达了一个顶峰,洛阳富财雄,财富会催生很多消费,比如这三月牡丹花会上的牡丹是一年卖的比一年贵,稀有的牡丹品种更是价值万金。

    在李家,老太太早早就安排人把自己家里种植的牡丹摆放出来,这几日家里确实忙碌的不得了。

    已至三月,算得上是春天已经到了,春风吹过,万物复苏。洛河两岸的树木早就爬满了嫩绿的叶子,绿意盎然。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开始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铺满了整个洛阳的大街小巷。躲藏了整个冬天的人们在这时候好像都换了一个人似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大街上是春风满面、笑意盈盈,连偶尔出现的乞丐这时候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摆放到院中的牡丹已经是枝繁叶茂,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无数朵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花儿还没有开放,似乎在等着牡丹仙子一声令下,到时候随其它牡丹一夜开遍洛阳城。

    进入三月,牡丹的花期大约到十日左右才开始,各处的牡丹次第绽放。听花解语说自家的牡丹都是平时自己种植的,没有什么稀有品种,盛开时却也姹紫嫣红,满府的人都很喜欢,老太太兴致来时,有时候会邀了全家人晚上秉烛夜看,其乐融融。

    这两日老太太并家中丫鬟、仆人都在忙碌,李仁济依旧每日里打点生意,白天是很少在家。年后去长安的李瑞赶在上巳节之前回了洛阳,有时候在家帮助老太太,有时候出门会友。

    李清倒是算到上最清闲的一个,只有花解语随时跟在身旁,两人一起没事就出去转转,颇为闲散,像极了前世中李清一直梦想过的生活。

    这时候的洛阳城比过年的时候更加的热闹,宽阔的大街上是往来的行人。有的步行,有的乘坐马车,还有的坐在车辇上,被几个仆人抬着吆喝着穿街而过。

    有专门的马车去往南市、北市和西市,上面挤满了以车代步的人们。

    很少看到有单独的人出来闲逛的,很多都是带着三五丫鬟、仆人招摇过市。单独一人的女子更是没有。偶尔还是会看到穿着男装的女子在街上行走,无一例外身边都跟着不少的人。

    街上还可以看到道士、僧人装扮的人,最近李隆基广邀天下道、释两门中人,来为自己亲注的《老子》提意见。估计意见是没有,阿谀奉承的话怕是不断。

    来来往往的有很多胡商,满载着货物从四面八方齐聚洛阳,憧憬着财富满怀。街上有很多载货的车辆来往,还有负重的远途而来的骆驼经过。这时候的洛河上同样是往来的船只,人上人下,货载货卸,挤满了并不算太宽的洛水。

    洛阳城这些日子涌进来很多从外地赶来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三月份的牡丹花会而来。有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有精明能干的生意人,有讨生活的卖艺的人和歌舞伎们……

    洛阳人是见惯了这种情景的,在路上大都是边走边聊:

    “今年好像比往年人要多一些?”

    “可不是,今天比往年更太平些,年初不又打胜仗了嘛。当今圣人现在就在咱洛阳城,可是已经两年没有回长安了。这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过啊。”

    “三月宵禁取消,这城中就更加热闹了,来的人自然多些。都是冲着咱们的牡丹花节来的。”

    “去年崔兄家里种的几盆紫牡丹很是漂亮,不知道今年有什么新品种?”

    “哪里有新品种,都是瞎种,只是一家人喜欢罢了。论品种在这洛阳城还是要看宋家和魏家,那是我们比不了的。李兄家有什么好的牡丹没有?”

    “哪里有。家里都是最普通的了。这两日在看,有好的准备买回去一些自己种。”

    “听说今年有从长安和其他地方过来的牡丹,准备在牡丹花会上夺那花魁的名号。”

    “哼,从长安来怎么了。这全天下的牡丹哪里能有咱洛阳城的牡丹样式多,花色好。”

    “那是。估计过来的牡丹能在花魁赛上进了前十就已经不错了。”

    “福承坊新开了一家酒肆,里面的胡娘长的不错,你我过几日去那里瞧瞧。”

    “一言为定。不过这几日城内的酒价涨了不少。”

    “没关系,到时候我请。”

    “哈哈,这那里好意思。”

    这时候各种酒会,宴请在不断上演,过几日牡丹花会的时候就会达到高潮。酒席宴会、歌舞诗社次第召开,热闹非凡。

第17章 牡丹花会() 
三月三日上巳节,这时候已经进入了春天,外面不是太冷,颇为适合踏青出游的。一入三月洛阳过节的气氛就已经渲染了出来,白日家人朋友结伴出游,晚间呼朋唤友一起宴饮,欢庆的氛围在一开始就往高潮不断推进。

    大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唐初的少的可怜的几位诗人发展到今天,仿佛是压抑的久了,在开元盛世年间集中的爆发出来。可以说达到了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真正的高峰,甚至是诗文史上的最高峰,即便在后世同样涌现出来很多的名家名作,但是像开元年间这种流传千古的名人诗作却绝无仅有。它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耸立在后世人的面前。

    寻常巷陌,田间街头,碰到一个人都会念上几首诗。这时候的读书人的诗文修养是极高的,兴趣所致,一篇合情合景的诗文便跃然纸上。诗歌文化的繁盛也使得宴会上吟诗作对成为家常便饭,即便是简单的私人之间的小聚都要作上一两首诗供在座的诸位品评一番。

    这时候的洛阳城内,比较出名的诗人大概有韩知贤、郑远明、高子玉等人,这些人有的就是洛阳人,有的是附近的人,常年居住洛阳,几人才情本来就高、又兼喜欢聚会交友,有时会有不错的诗作流传开来,名气便慢慢的积累起来变得比较出名。

    其实,这时候待在洛阳的读书人何止万千,很多人同样自负诗才了得,只恨没人欣赏罢了,这些人中也有偶尔会有不错的诗作,大约能跟韩、郑、高几人比较,但是不像韩、郑、高几人却是整体的诗作质量都不错的,因此被人评论起来还是在这些人之下的。

    当然也有很出名的诗人从外地落脚洛阳,在某个聚会酒宴上、或者诗社活动中技惊四座,但是这些人毕竟不常在洛阳。人一不在洛阳,传颂的人少了,诗名慢慢的也就消失了去。人要保持一定的曝光度才能被人们记住,在这方面韩、郑、高几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巳节几日,各衙门的官员照例是休息的,没有人早早的赶去衙门上班。闲下来的这些高官们同样是文学修养很高的读书人,同样喜欢举行或参加类似的宴会的。有的人就在自己家中或者专门的酒楼等场所举办诗文活动的。“浮杯上巳筵”算是这时候的文人雅士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了。

    于是邀请些比较出名的才子,把洛阳城中有名的歌姬、胡姬请来作陪,佳人才子,相得益彰。才子们在宴会上相互较劲,佳人们在旁轻舞吟唱,并且凭着练就的察言观色的本事,奉承些才高八斗等类似的话。把宴会的气氛不断的抬升起来。

    大致上韩知贤几人是被请去次数最多的几人,这时候的读书人也都愿意参加类似的活动,特别是高官举行的活动。这时候进入仕途的一个捷径是投书给某位位高权重的人,希望得到对方的重视,进而有了晋身之阶,这在唐朝极为普遍。平日里这些掌权的高官并不容易见到,好不容易有这种机会当然不容错过。在宴会上大都表现良好、把平日里自己认为不错的诗文拿出来大家评赏,如果能临时做出一首不错的诗来那就更好了,若能得到这些人的赏识,那以后算是平步青云了。

    宴会其实除了作诗,还有很多其他的娱乐活动。斗鸡投壶、走马射箭在这时候都是流行的活动。这时候的大唐的才子们并不是后世认为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骑马、射箭等算得上是这时候的读书人必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