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铁血少帅-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东北来说,还多亏了日俄战争,众人才装备了好一批水连珠,也就是俄制莫辛纳甘步枪,这在他们来说就是顶尖的步枪了,至于马克沁,欧洲进口的,贵的要死。
就是张作霖的二十七师两三万人才那么几十挺,还给了冯德麟五十挺,整个师现在还凑不够三十挺,这还是张作霖花了高价钱从日本人手里买的。
虽然冯德麟得了张作霖三千毛瑟98步枪,但那都是什么货色,有的膛线都磨平了,但是他依旧很开心,他的二十八师在整个东北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放在关内,就是对上任何一个师都不怂,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二十八师装备了近五千的毛瑟,还有大部分是水连珠、小部分是日制金钩。
而现在整个中国来说,也就原来的北洋军清一色的汉阳造,大部分军阀军队装备的,好点的有德制98步枪、俄制莫辛纳甘步枪也就是水连珠、美制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英制李…恩菲尔德步枪、日制三零式也就是金钩步枪、再然后汉阳八八式步枪,又俗称称“汉阳造”或“老套筒”,
还有部分早就在欧洲淘汰了的奥地利制曼利夏步枪,简直就是五花八门,重武器那就更不用说了,有那么几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是蛮厉害了,就是原来的北洋军一个师都没有豪华到装备五十来挺马克沁。
更别说冯庸里面还装备了不少的麦德森轻机枪,德国造毛瑟手枪,要知道毛瑟手枪在中国都是被军阀当最后的突击火力也就是杀手锏用的。
可以说,被张作霖一提,众人都在掂量自己的部队能不能顶得住冯庸这么凶猛的火力,就连冯德麟看见这么强大的火力都打鼓。
虽然都知道这个独立团只训练了十来天,可谁都不能保证能在独立团的火力下支持住,众人心中庆幸冯德麟举家进京,不然就冯庸这个独立团,绝对是东北最大的威胁,更别说边上还有二十八师虎视眈眈。
“师长!准备好了,可以开拔了!”忽然二十八师一个副官跑来对冯德麟说道,打破了大家的思绪,然后就是一个个的上演兄弟情谊深似海,看得冯庸无奈了,心道:真舍不得,那我们就不走了。恐怕你们都得一起围攻我们哟!
“全体都有!开拔!”随着冯德麟响亮的汉话,一发火红色的信号弹升空,然后就是一阵地震山摇,几万人一齐行进,那叫一个震撼哪!
就在开拔时,冯庸的独立团又给了众人一个震撼,尽管独立团才成军十几天,但在冯庸不计成本的伙食之下,加上艰苦绝伦的训练,犹如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英,很多战术要领虽然没有掌握,但是队列行进还是可以的,可想而至,四千多人形成一个整体,前后对称、左右对称,相比身边二十八师的长蛇状行军,那给人的视觉冲击是绝对不一样的。
“将士们!军歌起!”紧接着四千多人在在这空旷的平原上,伴着整齐的脚步声,唱起了歌: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这首精忠报国是冯庸根据脑海里那些歌筛选出来的,虽说无耻的盗窃了,但是也是为了让将士们不忘这百年来被列强侵略的耻辱,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
目送着冯德麟离去之后,张作霖、马龙谭、吴兴权总算松了这口气,任谁看见这般威武雄壮的大军呆在眼皮底下也会不安的,虽然眼下冯庸的独立团不过四千来人,可是这短短十几天就让他带成这样,谁知道再给他一些时间,会不会变成4万人哪!
不过这样倒是多虑了,虽然独立团装备精良,但是毕竟大多数没见过血,距离精兵还是有点差距的,所以冯庸打算一路剿几个土匪开开封,反正也还差几天。
第六章 事不如人愿()
这边冯德麟发电报告诉段祺瑞和张勋,自己来了,可部队还在路上,还得几天才能赶到,冯庸以为这下惨了,张勋要等到冯德麟来才会复辟。
因为史书记载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就是明天了。谁知就算冯庸这只穿越的小蝴蝶存在,依然没有改变这次事件,历史的车轮照旧转动。
民国六年6月30日,张勋召集各地清朝遗老“襄赞复辟大业“。并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同时命令他的5000“辫子兵“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来,堂而皇之道:“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接着他告诉大家,今日傍晚,他已进宫面圣,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明天一大早请皇上复位。
聊着聊着突然大声讯问道:“你们觉着怎么样?“王、江、陈、吴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弄得心惊肉跳。王士珍壮着胆子问道:“各省及外交部接洽过吗?“张勋回答:“外交确有把握,冯国璋、陆荣廷均表赞意,并有电来催。各省督军也一致拥护。“王士珍等默默无语。
张勋又说:“我志在必行。你们同意,则立开城门,放我兵马进来。否则请各归布置,决一死战!“王士珍等面面相觑,不敢再说什么。张勋便马上下令打开城门,5000“辫子兵“全部进城。
接着,又穿上不知道哪里收罗来的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翎,更多的是他自己珍藏的这种服饰,史书记载张勋一生效忠清室,常对人说:“我在前清受恩深重“。于是就带领康有为以及王士珍、江朝宗、陈光远、吴炳湘文武官员,乘车进宫。
7月1日凌晨3时左右,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才12岁的溥仪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的护导下,来到养心殿召见张勋等人。张勋看见小皇帝坐上了龙椅,便立即甩开马蹄袖,领着众人匍匐在地,向溥仪行三跪九叩首大礼。
接着由张勋奏请复辟说:“五年前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按照陈宝琛的指点表示谦让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立即赞颂:“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指康熙也是冲龄践祚嘛。“溥仪便连忙按照陈宝琛的嘱咐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于是,张勋、康有为等人又跪拜在地上,高呼万岁,王士珍等人也只得跪下随口欢呼。
张勋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史家称的“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便拉开了它浩浩荡荡的序幕。
凌晨4时,张勋派清室旧臣梁鼎芬等人带着小皇帝赐封黎元洪一等公的诏书和康有为预先代写的“黎元洪奏请归还国政“的奏折,五更叩开总统府的门,要黎元洪在奏折上签字。
黎元洪听明白了梁鼎芬的来意后,分外惊愕,知道自己上当了,前门才赶走段祺瑞那只狼,后门却引来张勋这只虎,便严辞拒绝说:“总统的职位,乃出国民委托,不敢不勉任所难。若复辟一事,乃是张少轩张勋字一人主张,恐中外未必承认,我奈何敢私自允诺呢?“
梁鼎芬恐吓说:“先朝旧物,理当归还。公若不肯赞成,恐致后悔。“黎元洪索性闭上眼睛,不予理睬。梁鼎芬无法,只得悻悻而去。
第二天,黎元洪通电住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代任总统职务,逃到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区避难。
而这时的北京热闹非凡,无数满清遗老遗少汇集,于是停业五年多的黄龙旗店又重操旧业,但一时供不应求,许多人家只好用纸糊一面龙旗应付。
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弹冠相庆,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
张勋复辟集团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复辟当日,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愤然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当时在教育部供职的鲁迅冒雨到教育部提出辞职以示抗议。
时在上海的孙中山闻讯后极为愤慨,立即发表讨逆宣言,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各大省会召开万人大会,各家报纸发表大量文章,一致声讨张勋。
此时正在直隶慢悠悠剿匪练兵的冯庸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懵逼了,一时间内心如同江海翻腾着,他百思不得其解,张勋不是说等到冯德麟来了再行大事,为什么此时就开始他的“复辟”大戏。
其实这样说来,也有冯德麟的一番功劳在里面,本来张勋还在北京城里假模假意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苦于自己那5000“辫子军”实力不够,黎元洪倒也罢了,一只高脚鸡而已,
可段祺瑞就不一样了,北洋宿老,一呼百应,只要他张口,原来的北洋军尽皆把张勋当成眼中钉,立马就剿灭了他,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收到冯德麟的来电之后就信心暴涨,一方面,他对冯德麟的二十八师这两万人马望眼欲穿;另一方面,他又怕冯德麟反悔,毕竟这两万装备齐全的士兵可不是开玩笑。
心中便升起一个想法,不如立马“复辟”,一来,冯德麟的二十八师距离京城不远,加上自己的5000“辫子军”便可立足不败之地,二来将生米煮成熟饭,就不怕冯德麟反悔了。
他这倒是开心了,可是却让冯德麟和冯庸措手不及,没办法,冯庸只得命令麾下部队改变原有的剿匪计划,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再晚会,恐怕汤都喝不到了。
此时的京城段府却是灯火通明,本来指望着冯德麟的二十八师赶来京城制约张勋的5000“辫子军”,可谁知道,这张勋不按套路出牌,一眨眼,人家从打着‘维护共和’名义调解“府院之争”的民国卫士变成坚决拥护满清复辟的扶龙之臣。
眼看着京城的复辟进行的如火如荼,再加上复辟通电的署名上面有王士珍、江朝宗和陈光远、吴炳湖等北洋旧将,同时北方的冯国璋虎视眈眈,不排除他会支持张勋。
再过些时候,局势怕是明朗了,恐怕这京城连自己的一席之地都没有了,他有点着急上火,不断电令冯德麟,希望倚靠冯德麟的二十八师来粉碎张勋的复辟阴谋,
毕竟让冯德麟进京,他不过是求一块立足之地,大不了答应他喽,但是张勋就不一样了,他是要敲掉段祺瑞的根基呀!北洋政府都不在了,那他还争夺总统、总理的权力还有何用?
如果让张勋复辟成功的话,那么中央政府就是他所支持的满清朝廷了,到时候他们再以中央政府的名义下命令,到时候,像湖北的王占元、广东的陆荣廷、新疆的杨增新、甘肃的张广建尽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