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业-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明太走到元好问身边,他对这种有才学的人是非常敬服的,而且看的出来,元好问非常谦和,有才学,还非常谦和,完全不是向盛那种,仗着有些点才学,就忘乎所以。
元好问也非常谦和地给刘明太让路,但是刘明太拒绝了,然后两人就来到了三楼赵昀的雅间里面,略微整理了一下衣服,随后就进入了房间。
元好问根本就不知道赵昀和那些大官,看到赵昀坐在首位上面,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然后微微地行礼。
但是他身后的刘明太看到赵昀之后,就被震撼到了,他虽然不知道赵昀,但是赵昀身边的乔行简认识,刘明太认为乔行简都不能坐主位,那么主位上面的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赵昀。
而且赵昀是军人出身,刘明太一看就看出了赵昀身上的霸气,随后朝着赵昀说道:“草民拜见皇帝陛下。”
刘明太随后朝着赵昀行礼,不是跪拜之礼,赵昀已经明确废弃了跪拜之礼,刘明太只是抱拳行礼而已。
元好问之前还没有明白这些人的身份,但是随后听了身后刘明太的话之后,顿时惊愕不已,一时间竟然忘记行礼了。
略微的惊愕之后,元好问这才明白过来,然后朝着赵昀行礼,书生之气也透漏出来了,立刻将刘明太压下去了。
片刻之后,刘明太和元好问两人都入座了,他们两人都非常紧张,此时竟然和当朝皇帝和几位内阁大官一同用餐,这让元好问和刘明太非常紧张。
赵昀看着两人紧张的样子,微笑着朝着元好问说道:“元公子的词很好,明日就去皇城报道了,去找李松。”
赵昀看上了元好问的才学,李松那里需要负责诋报的事务,还有和赵昀沟通,一个人有些忙碌不过来,赵昀准备将元好问派过去,两人一同办理诋报和他身边的事务。
元好问一听,顿时惊愕不已,他感觉就像在做梦一样,大宋天下都清楚李松是谁,赵昀身边的秘书,虽然没有官职,但是整个大宋朝的官员都要对李松微笑着说话。
去李松那里,依然是没有官职,平日里都是穿着文吏的衣服,但是谁都知道那个位置的重要。
元好问有些受宠若惊,就是的众人都非常惊愕,其中明白人都知道赵昀身边人的重要,这些人从来都干预参与朝政,就是赵昀都非常少干预内阁的政务,但是他们有另外一个渠道,那即是诋报,诋报的威力实在是令人恐怖,上面的一片文章就可以将一个人遗臭万年。
此时元好问直接去了李松身边,虽然没有官职,但是不知道多少人是挤破脑袋往里面钻呢。
“谢陛下。”
元好问随后起身还礼,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下子就来到了大宋皇帝身边,一时间让元好问还无法回过神来了。
看到元好问有些眩晕的样子,赵昀也不再理会,然后看向刘明太,随后朝着刘明太说道:“你打算建造羊毛布厂,说说你的计划。”
刘明太听了赵昀的话之后,立刻朝着赵昀说道:“草民看到辽东安定,将来草原也将被大宋收复,到时候羊毛的供应一定非常稳定,将羊毛制成厚布,在北方是有很大市场的,民间百姓很多都是有织羊毛衣的传统,我想就是大量生产这种后世保暖的布料,等到北方稳定久了,百姓生活富足了,这些羊毛布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还有就是将来军需物资里面也会有需求,毕竟和棉布相比,羊毛布也有很多优势,所以草民准备在辽阳建厂。”
赵昀听力刘明太的话之后,微微点了点头,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可以看到很远,而且能够以市场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商人离开都非常优秀。
赵昀随后朝着刘明太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来一个约定,明年秋天去辽东,我就去你的工厂看一看,看你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做好了,我就入股你的工厂。”
赵昀的话让刘明太欢喜不已,皇帝竟然也入股,着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赵昀这是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鼓励商贾。
赵昀要渐渐摆脱赋税的基础,现在的大宋,赋税主要来源还是农业,商人虽然富裕,但是社会地位卑贱,同时缴纳的赋税还无法支撑大宋。
赵昀需要大量的工厂和商团,而且让他们做大,这才是将来支撑大宋赋税的基础,所以他大力鼓励商业。
宋朝的商品经济是非常活跃的,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其他朝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思想开放,这个时代很多女子出来做工挣钱,但是在明清时代,是根本看不到的。
赵昀需要推进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推动工业文明,这才会国家鼎盛的基础,赵昀内心是想要培养一些大的商团。
(本章完)
第485章 高考大纲()
在京城,元好问很快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一切原因都因为他在状元楼的那首的那首《雁丘词》,其中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八月底,秋风已经刮起,大宋朝迁都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就要开始了,同时这也是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最重要的还是南北分榜。
但是直到八月底,大宋礼部才将科举考试的范围、时间和形式公布,虽然有些晚,但是也全部都在众人的意料之中。
科举考试计划在金秋九月份举行初试,初试将在京城考场,此时各地推荐和选拔的学子已经纷纷来到京城,这些人足有两万多人,需要进行一个初试,进行筛选。
赵昀今年将文吏也加入了科举之中,在录取的官员下面,将会招收大量的文吏,这两万人中,只要能够过初试的,基本上就具备文吏资格了。
初试结束之后,将在十月举行正考和殿试。
大纲中对初试和正考的考题范畴都有明确的阐述。
初试试题是礼部统一制定的,然后运到考场,等到考试那天打开,分发给考生。
初试以《书经》、《诗经》、《礼记》、《孟子》、《论语》、《春秋》、《周易》为范围,试题以帖经为主,帖经就是在经书中任取一行,补全上下文,或掐头去尾和中空一句,补全全句。
正考依然是以《书经》、《诗经》、《礼记》、《孟子》、《论语》、《春秋》、《周易》为范围,分为两场。
正考第一场是经义和诗词,经义就是从以上书籍中任取一些语句,然后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考生回答此题时需要以十三经注疏为标准回答。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
诗词,用给定的题目做诗三首,词两首。
第二场为策问,以一句话为题,结合当下时事提见解,论对策,要求论之有志,不得无的放矢,证之有据,须以历朝正史和大宋政令法令为据,而用句有一定押韵即可。
以上两场考试,南方取成绩前三百五十名的考生,北方取成绩前两百名考生参见殿试,殿试考试试题内容为以当下事实案例为本,依据大宋政令法令进行剖析,各述己见,并可加以讨论和建议。
科举的大纲一公布,顿时引起了文人士子们的热议,因为科举考试直接将之前的分科全部取消了,也就是说之前的明经和进士此时都不存在了,摆明了就是进士科。
赵昀的想法就是让考试变的简单,在赵昀看来,明经和进士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考察,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赵昀心中也想分科,但是他的分科不是在儒家典籍考试上面分科,而是想要增加完全不同的科目,例如司法。
司法考试现在还成熟,赵昀虽然有心建立一套独立的司法体制,但是现在还做不到,索性在考察儒家典籍上面,就直接安排一个科目好了,这也是对传统儒学的一种削弱。
隋唐虽然设置了很多科目,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对儒家典籍的考察,所以赵昀就直接设置一科,将来儒家典籍的考察就是一个科目,等到其他科目增加进来了,也可以降低儒家典籍的影响。
考试大纲一公布,很快就放读书人沸腾了,初试自然不用说了,对于这些文人士子们来说,帖经是最简单的考试内容了,只要你熟背儒家典籍,那么初试取得满分都是可以的,因此在这些文人士子们看来初试根本没有难度。
正考的两场中,第一场的经义和诗词都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都是隋唐宋科举中的考试内容,和当下科举如出一辙,文人士子们完全可以接受。
第二考策问中提到须以历朝正史和大宋朝军政令法令为据,历朝历代的正史这一点大家没有太大的异议,但是大宋政令法令却让很多人头疼,因为很多士子们不熟悉政令法令。
科举考试大纲也让一部分不满,那就是江南理学的学子们,他们认为没有将程朱理学思想加入考试对象,是非常错误的,尤其是按照《经典释文》来作为开始标准,根本就让江南理学学子无法接受。
在这些人的心中,儒家典籍的标准应该是朱熹编制的《四书集注》才是,但是礼部竟然选择了《经典释文》,于是很多江南理学学子纷纷抗议,他们认为礼部这是在胡乱出题,同时也开始质疑出题人有没有资格出题。
礼部很快就回应了江南理学学子们的质疑,至于选着《经典释文》作为儒学标准,这是皇帝陛下的意思,原因就是《经典释文》是百年前的儒家经典,已经是公认的,但是朱熹的《四书集注》只有在江南理学学子里面出名,很多学派都不承认,但是众人都承认《经典释文》。
面对礼部这样的解释,江南理学的学子们自然是无法接受,在他们看来,《四书集注》才是儒学经典,无论礼部如何解释,对于这些走入极端的江南理学学子们来说,他们都认为礼部是错的。
至于出题人,南北考生在初试的时候全部使用一套试题,正考的也是将会分开,但是礼部没有公布出题人,这也是出于保密的原因。
但是礼部一再强调,那就是出题会秉着通俗为主,不会出现那种各学派争议很大的地方出题,就是为了产生共性。
随着科举考试大纲的公布,科举考试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此时考场已经全部建造完毕,就等着金秋九月的考试了,各地学子此时也纷纷涌入京城。
但是在京城里面,众人谈论最多的还是元好问,这个人凭借一首词,竟然去了赵昀身边,同时也让很多人知道,当天在状元楼的人竟然是赵昀,很多人都后悔莫及,要知道再运到元好问这样的运气,可是几乎不可能的了。
(本章完)
第486章 海船归来()
入秋之后,京城里面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科举考试了,但是赵昀对于这件事情的热度不是很高,在赵昀看来,此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两位爱妻的回归。
入夜的皇城显得格外清凉,在秀丽的寝宫里面,赵昀放松地躺在矮榻上面,在他身边,是两位阔别已经的美人,一位是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