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业-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昀认定天下人一定会将他当做一个篡位者,但是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员,似乎对这些都没有任何反应,反倒是很多地方州府纷纷上书表示拥护蜀王摄政。
首先就是令赵昀惊愕不已的荆湖制置使赵方,赵方第一个上书支持赵昀,并且接受蜀王的调派,听从蜀王的命令。
随后即使在广州练兵的杜范,也上书拥护赵昀,这两个手握重兵的人对赵昀拥护,那么其它州府的官员自然是纷纷上书,拥护赵昀。
而且随着赵昀摄政之后,整个宋国的民间气氛也活跃了起来,百姓纷纷热议,毕竟赵昀是一位百战将军,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这才是最重要的。
赵昀也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的局面,他一开始高估了百姓对赵竑宗室的忠诚了,此时看来百姓心中是清醒的,赵扩昏庸无能,赵竑才登基两年,百姓对赵昀更认可,毕竟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百战将军。
此时也让赵昀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那些亡国之君在百姓心中早就已经失去民心了,必要的时候百姓纷纷加入了倒戈之中,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天下这样的局面,赵昀大为惊讶,同时心中也一阵欢喜,他没有想到百姓竟然认可他,同时赵昀也做了一个非常得民兴的举动,那就是大赦天下。
这可是新皇帝登基才有的举措,但是赵昀执行了,百官也纷纷响应,尤其是那些喊冤入狱,或者是一点小罪而入狱的百姓,更多是欢喜不已。
面对临安的局面,赵昀心中欢喜,当临安真正稳定之后,赵昀找回了在山东的刘全和王贵,同时将李宗庆和荆湖的孟宗政召回临安,组建临安新军,同时还将山东和四川的三千名优秀的军官召集会临安,作为组建临安新军的骨干。
至于朝廷原来的官员,赵昀全部录用,因为经过赵竑这两年的清洗之后,史弥远的党羽已经不复存在了,赵竑启用了一大批老臣和文人,赵昀对这些人还是信任的,毕竟多数人出身都是正途,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这些人为官让官场清正了很多,没有了史弥远当年的乌烟瘴气。
赵昀此时是摄政,于是将民政全部交给了乔行简处理,至于刘全依然作为参谋,王贵也没有官职,但是赵昀令王贵接受全部的全国的府库,尤其是临安府府库。
至于李思温,赵昀令他继续了留守成都,毕竟陕西和四川,还有大理的局面不稳定,赵昀需要李思温在那里坐镇。
其实赵昀非常清楚虽然眼下一片太平,但是他的根基不稳,赵昀想要放心北伐,不出现问题,就需要对内进行一番巩固,不然很难出现稳定的局面,尤其是兵权,赵昀必须要收回。
于是赵昀派出数位亲信手下派往各地,接管当地驻军,赵昀也将宋国划分城几个区域,大量裁剪州府守军,毕竟这些守军其实没有什么战斗力。
(本章完)
第338章 稳定天下()
赵昀知道这些内地的州府守军其实没有什么战斗力,赵竑召集了大量的军队开往山东攻打赵昀,十五万大军,几乎掏空了国库,最后还是失败了,就在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州府供养的军队白白耗费钱粮,最后也没有什么用,至于对付土匪,这些军队也不一定顶用,况且土匪也没有那么多,所以这些人全部裁撤。
赵昀的养兵原则以募兵制为主,以路为划分,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省,每路养兵一万,全部以招募的形式选拔士兵,将州府的军队全部裁撤,这样就可以胜出大量的钱财来,一个路供养一万人,是非常轻松的。
同时赵昀整合和边地的军队,此时主要的战场是四川、陕西、荆湖、山东一带,这些地方出了荆湖之外,都是赵昀的直系军队,这些地方驻守了将近三十万军队,还有数十万民兵,这是边地稳定的根基,赵昀不可能裁撤,反倒是要加强整顿。
荆湖有正规军五万,赵昀依然令赵方统领,至于其它没有战事的地方,赵昀一律全部裁撤军队,随便军队规模。
这样大的举动,如果是在赵扩和赵竑主政的时候执行,一定会遭到反对的,毕竟武备乃是国家的根基,所以宋朝养护了上百万军队,耗费了朝廷一半的赋税。
但是赵昀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减了大量的庸兵,朝廷没有人反对,首先是百官不敢反对,其次就是这件事情是赵昀在做,其他人都没有发言权,赵昀是百战百胜的将军,所以没有人敢反对,毕竟赵昀才是打胜仗的人。
于是赵昀这样的大裁撤,虽然有些人布满,但是也无能为力,甚至有人担心出现军队被裁撤的叛乱,但是这些赵昀都不担心,毕竟那些收复的庸兵根本就闹不出什么乱子来,即使有些军官不想被裁撤,想要接着手下的兵马作乱,赵昀也不担心。
至于受到影响的各地数千武将和上万军官,赵昀设置了考核科目,如果通过考核,可以留用,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及直接罢官。
裁撤一开始确实出现了一些动乱,很多庸官不作为,此时被废除了军队,又通过不了考核,于是带着手下开始闹,煽动手下的军队作乱。
临安的很多官员都在看赵昀的好心,认为赵昀是在胡来,出动国家根基,但是赵昀丝毫不为所动,立刻派出三路安抚大军,带领都是赵昀手下的大将,于是那些闹事的人很快就被解决了。
对于这些空耗国家饷银的庸兵,百姓也是恨之入骨,这些庸兵平日里不训练,到处骚扰百姓让地方百姓痛恨不已。
于是经过半年的裁撤,最后赵昀完成了整个军队的初步改革,出了边地,赵昀猜测了五十多万庸兵,这些庸兵大部分都得到了田地,或者返回了家乡耕种,成为了农民。
同时赵昀在各地扩编了三十万军队,主要用来驻守地方,其中一切关键的点军队驻守规模多一些,这些军队都是以一万人的规模建立的,至于地方的治安,赵昀扩编了地方捕快的队伍,保证州府县有足够的治安人手。
至于北方边地,赵昀也开始着手军队整编,赵昀将直系的三十万人整编为三十个万人对,每个万人队甚至一名指挥使,两名副指挥使,下面是十个校尉,各统领一千人,然后就是百长和仕长,地方守备的三十万人也是按照这个编制进行整编。
赵昀不喜欢这个时代的军队制度,杂乱无章,官职和品阶混乱,如果是文官也就可以将就了,但是赵昀不能让军队也如此混乱。
赵昀简化了军队的编制,让军队的指挥更加畅通,可以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这样的改变其实是触动了宋国的立国之本,重文轻武的国策,但是还是之前的那种情况,文官集团的核心人员全部都在临安,就在赵昀的监视治下,他们虽然不同意赵昀这样将文人直接废除出军队的做法,但是也不敢直言。
赵昀于是就这样完成了军队的改革,在一片混乱之中,一年又将结束了,此时有一些文官开始上书赵昀,希望赵昀登基称帝。
这样的声音很多,而且民间声音也很强烈,都希望赵昀登基,这种情况不同于任何帝王登基的局面,百姓非常支持赵昀,民间百姓都渴望赵昀这样的英明神武的将军能够登基为帝,毕竟他们太喜欢赵昀了,赵昀为他们带来了太多的胜利。
赵昀自然是不会同意的,此时赵竑和赵抦还被赵昀软禁着呢,两人被赵昀关在了一座府邸里面。
赵竑心中非常绝望,他多次想要逃走,但是都没有成功,赵竑发现其实他内心最渴望的还是皇位,之前的一切为父报仇都是借口,此时当看到赵抦之后,赵竑对皇位的迷恋丝毫没有减少,反倒是因为失去之后,更加渴望得到。
但是赵竑没有一点军队支持,他已经得知了赵昀的改革,首先对军队下手,这也是当初赵竑想要做的,将各地的庸兵裁撤了,这些人白白消耗国家钱银,白白养活着,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赵竑一开始认定赵昀是无法成功,甚至可能招来军队的叛乱,到时候他甚至可以乘机复位。
但是赵竑期待的天下大乱没有出现,他听说虽然有些聚兵作乱,反抗赵昀,但是都被中赵昀派兵镇压了,而且手段非常残忍,作乱的主谋被诛九族,参与作乱的军官全部都被斩首,士兵被充作奴隶,劳动改造。
于是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赵竑的内心也绝望了,他知道他想要的机会没有出现,赵昀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军队改革,意味着赵昀已经控制了宋国了。
控制了军队,就的等于控制了天下,赵竑非常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只能在绝望和忧伤之中一天天地煎熬着,他渴望能够有作为,而且一直都在努力,但是他和赵昀最区别就是赵昀手中有军队。
赵昀可以轻松地稳定江山,但是赵竑不同,他虽然是皇帝,但是没有直系的军队,虽然贾涉给他训练了一支军队,但是一战全部覆灭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
(本章完)
第339章 赵方归心()
襄阳城,赵方坐在主帅的位置上,看着下面的孟宗政,此时孟宗政一脸叹息地看着赵方,然后摇了摇头。
“德夫这次去临安,感受如何啊?”
赵方朝着孟宗政说道,德夫是孟宗政的字号,此时孟宗政已经在临安练兵半年了,现在刚刚回到襄阳府。
眼看着过年了,赵昀给孟宗政放了一假,让他回到襄阳好好过年,过完年再返回临安,赵昀准备让孟宗政去山东战场。
孟宗政叹息地说道:“蜀王乃是军事天才,你我都不及,从练兵就可以看出来。”
孟宗政心中一阵感叹,他半年前接到赵昀的军令,令孟宗政回到临安,和李宗庆练兵,孟宗政不敢耽搁,立刻和赵方告辞,然后就去了临安。
到了临安之后,孟宗政作为副使,和李宗庆一同练兵,赵昀在临安城扩编了五万新兵,其中兵源主要来源就是当初贾涉的新兵,这些新兵大部分都成为了赵昀的俘虏,随后又被运送回到了临安,继续接受训练。
这些新兵是有底子的,贾涉的练兵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这些新兵要接受忠义军规矩训练,于是又重新训练的一番。
孟宗政作为副使,一直在练兵,也对忠义军的训练有了非常充分的了解,忠义军首先就是按本事说话,赵昀从边地调来了数千人老兵,这些有作战经验的老兵来到军营,没有卖弄自己的资本,反倒是严格按照考核重新进行选拔,全部通过了军官考核标准,依然是军队中的仕长和百长。
这一点让孟宗政大为惊讶,他从李宗庆那里得知,忠义军军官的标准非常高,不仅有体力和武力上的比拼,最重要的还有文化知识上的要求,这些军官全部都识字,这是孟宗政最惊骇的地方。
忠义军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一个士兵在军中服役两年以上,认识两千个汉字是没有问题的,忠义军中专门有文化教员,同时还有识字手册,方便士兵学习。
孟宗政同时也看到了忠义军中精简的编制,战斗部队中全部都是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区分的非常清楚,而且后勤人员比例很少,军队阶级非常清楚,将军,校尉,百长,仕长,指挥也非常清楚。
最令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