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358部分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358部分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天晚上正下着大雨,星光全无,不但清方的机关枪难以发挥威力,而革命军方面的大炮也难以瞄准目标轰击。蔡济民等在王府口商乾记衣庄,用煤油把衣庄所剩的衣物燃着,顿时火焰上升,督署的目标看得清清楚楚,大炮可瞄准目标进行轰击。顿时,督署大堂、监押房等处及第八镇司令部马房,悉被大炮轰中,第八镇司令部遂被占领。瑞见大势已去,便叫人在墙根打开一个洞口,带着铁忠和家小仓皇爬出,躲上停泊在长江江面上的楚豫号军舰。张彪仍率辎重八营和消防队,凭借望山门城楼负隅顽抗。熊秉坤领敢死队猛扑。这时,督署已成一片火海,清军士气已落,无意恋战。张彪只得率辎重营渡江退守。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终于占领武昌城。第二天,“武昌已别成世界,满城士兵皆袖缠白巾,威风抖擞。”起义军完全控制住武昌的局势。

    大局既定,需要有一个人出来维持局面,于是革命志士马荣、杨启发奉命去寻找21混成协统黎元洪。

第304章 清朝(58)() 
黎元洪当时在清军中地位很高,当大队士兵闯进来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在向他发难呢。但革命党人是想借他之力力促革命全面开花。黎元洪身不由己被革命党人推到了前面,但他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在关键的时刻,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宣布拥护革命,黎见这个非革命党人也同情革命,才活动起来。当即决议组织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鄂军都督。黎则力辞,这时有人拟就都督安民布告,请黎签署,黎犹豫未决,其亲信王安澜亦拽衣劝黎。这时守卫的测绘生李翊东、陈磊等愤欲举枪,黎这才低叹了一口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黎是著名的稳健派,且相当有声誉,他出面领导革命,对内稳定了湖北人心,对外刺激了一般非革命党人,认为像黎元洪这样的人都参加了革命,可见反清革命确是时代需要。

    黎元洪虽然就任鄂军都督,但他既不是革命党,对革命事业也没有信心,所以他脸上既无表情,又来个一问三不知,大家只好叫他“黎菩萨”。他在都督府组成后即要求回家一行,后来竟由家中转去他的混成协司令部,可是革命军方面对他护卫甚严,除派各军士保卫他的家眷外,还有12名随黎左右。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同武昌隔江相对的汉阳汉口相继光复。这里的驻军是新军第四十二标的第一营和第二营。文学社在这个标内有很大的力量,并建有文学社阳夏支部。他们一行动,汉阳、汉口便很顺利地拿下。汉阳储存着大量的军械和弹药,对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口又是繁华的商业城市。它们的相继光复,进一步扩大了武昌起义的结果。革命军还在汉口成立了军政分府,由刚出狱的文学社重要成员詹大悲担任。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的火种燃遍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它终于敲响了埋葬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丧钟。

    南北议和

    袁世凯在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后,南北双方正式议和。清北京英国公使朱尔典电令汉口英国领事葛福出面,先商双方停战。12月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奉旨后,派出了唐绍义为全权代表,而革命军方面亦派伍廷芳为全权代表。

    12月17日午后2时,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行第一次会议。首先由伍廷芳提议,自19日起停战,所有鄂、晋、陕、鲁、皖、苏、奉等省一律实行,待清内阁回电同意,然后和谈才能正式进行;唐绍仪继伍起而发言,他表示立即把伍的建议电达袁内阁,同时请伍亦立即电告武昌黎都督转告各省查照。同时谈到一段故事,就是汪精卫在北京时曾电黄兴谈到促袁参加革命,黄复汪电告以倘袁果能参加革命,即可举袁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黄这封复电,汪曾交给杨度,杨度乃转交袁。袁表示:“大统领我不能做,应由黄兴做。”因此可以证明袁内心倾向共和,不过身为清臣不能出口耳。于是唐作结论,认为当前和议所讨论的,不是反对共和宗旨,而是先求如何达到和平。这第一次的会谈就此结束。

    和谈开始后,南方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问题,就是北方代表(清廷方面)必须首先承认民主共和制的国体问题,这是革命的目的,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谈,则无和谈的必要。唐绍仪把南方的“和谈先决条件”打电报到北京,向袁内阁请示,并提出唐自己的看法。唐的看法是革命军方面对这个先决条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如果拒绝便无法谈下去,不如绕圈子谈,就是把这个“国体”问题交给一个“临时国会”去做表决,如此和谈还可以谈得下去。袁世凯接到唐的电报,乃向隆裕太后请示,最后终于接受了唐的意见。有人说唐的意见根本就是袁的授意,因为袁的手法就是要假手于革命军来结束清朝的统治,同时为自己“取而代之”留下余地。

    南方代表伍廷芳不满意唐的答复,唐再三解释说:“这不过是形式问题和程序问题,这样做法是蜕变,对达到革命目的,并无冲突。”南方代表认为绕了一个弯路也勉强可以同意,因此乃进一步和北方代表讨论如何召集“国民会议”以解决“国体问题”。双方协议由革命军所占领的14省和清政府统治的8省,每省各派代表3人,参加国民会议。国民会议的地点南方代表提议在上海,北方代表则表示必须向袁总理请示后才能决定。

    孙中山从海外归来,打乱了袁世凯的如意盘算。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唐请示的电报和孙大总统就职的电报同时到达袁的手上。袁听说临时政府已经成立,很生气地说:“既然已经选了总统,那么我坐在什么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谈和了。”他在一种不愉快的心情下,给唐绍仪一个指令,认为唐未经他许可就同意国民会议的代表权分配办法,应视为无效。同时,这个办法南方占14省对北方的8省,不待开会,北方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了,因此他发电上海声明不同意,同时谴责唐的越权行为。唐绍仪在此情形下,只好引咎辞职。袁接受唐的辞职,同时电请伍廷芳北上直接谈判。伍廷芳则请袁南下,双方和谈变成了电报往还,不得要领。

    袁世凯在这时候使出了好几种手法,他既向革命军威胁,又向清政府要挟,他的手法是:

    (一)北洋军由姜桂题、冯国璋等发表联名通电:“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这是对付革命军的;(二)清政府驻外使节,由出使俄国大臣陆徵祥领衔,电请清帝退位。这是对付清廷的;(三)命令张勋的辫子军反攻南京,以试探革命的力量。可是辫子军太不中用,先被江浙联军和粤军在固镇击败,又被粤军和淮军在南宿州痛击,张辫帅结果连徐州也守不住,乃逃到山东。

    (四)设法取得革命军方面保证,如果清帝退位即推袁继任总统。

    其实这一默契早已形成,不过袁还不太相信。在革命军这方面由于妥协分子太多,大家认为基于民族主义观念,只要清室让国就已经完成革命目的了,袁手上有北洋军,不该逼他走曾国藩的路,所以只要袁参加革命,无妨推袁为大总统。

    南北和谈转入幕后,杨度和汪精卫变成了主要人物。汪已被袁收买,又曾在北京和杨度组织了“国事共济会”,南方妥协分子又占多数,因此,促孙大总统让位于袁,由袁负责推翻满清政府的交换条件便更加成熟了。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内南方立宪派,旧官僚和革命内部妥协势力加紧拥袁排孙活动,要求孙中山承认南北秘密和谈中达成的“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的协议。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孙中山不得不致电袁世凯“虚位以待”。1912年1月中旬,革命党人汪精卫、王宠惠以民党代表资格与唐绍仪、杨士琦密议:袁世凯逼使清帝在优待条件下退位,并同意建立共和政体,然后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2月初,双方代表又议定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和清皇族待遇条件。

    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袁世凯先一日致电南京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南北和谈结束,袁世凯轻而易举地攫取了无数革命志士流血牺牲开创的中华民国的革命政权。同时,妥协退让中的革命党人在议和中已埋下了共和国名存实亡的大祸患。

第305章 民国(1)() 
民国诞生

    武昌起义所点燃的燎原烈火,震动了全国,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状态。在武昌起义爆发两个多月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历史上称为“南京临时政府”。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强大和革命党人自身的矛盾弱点,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仍然标志着辛亥革命的高峰,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中山像在武汉三镇被起义军攻占的第二天,惊慌失措的清政府急忙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火速赶往武昌镇压革命。荫昌是满族人,曾在德国学习过陆军,但一直没有带兵打仗,缺乏调兵遣将的实战经验。而开往前线的军队都是袁世凯的北洋旧部,不听荫昌调度,指挥不灵。10月14日,走投无路的摄政王载沣被迫下令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前往湖北镇压革命。

    袁世凯是北洋军的总头目,他握有重兵,引起了清朝皇族的猜忌。摄政王载沣在三年之前,曾想杀掉袁世凯,后来在张之洞的劝说下,给他留了条活命,借口说他患有“脚疾”,解除了他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的职务,让他回家“养病”。袁世凯回到河南彰德洹上村,住进“养寿园”,整天拄着拐杖在庄园内散步,下棋谈天。有时接待一下宾客,听听河南坠子戏。有时则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船上钓鱼,自称是“洹上钓叟”,装作悠闲自得的样子,似乎是已经心灰意懒,从此不问政治。其实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政治活动,他在家里设立电报处,整天机声嗒嗒,同各地保持联络;还订阅了各种报纸,观察时局动向。通过留在北洋军内的心腹冯国璋、段祺瑞,继续牢牢地控制着北洋军。北洋军除了他,谁也指挥不动。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后,袁世凯料到清政府肯定会请他出来收拾残局,果然不几天后,他就接到了清廷的湖广总督任命令。可是,袁世凯嫌这个官职太小,权力不大,因此他便以“脚疾未愈”为托辞,不肯出山。

    就在这时,各省接连独立,而陆军大臣荫昌因为指挥不动北洋军而连吃败仗。清政府见形势不妙,只得再次向袁世凯让步,把荫昌调回北京,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11月1日,又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这样,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得到大权后,立即调兵遣将,指挥北洋军攻占汉口,把30里长街放火烧毁。不久,北洋军又攻占汉阳,在龟山上架起大炮,轰击武昌,但狡猾的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