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212部分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12部分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献着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凭着强烈的事业心,顶着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终于在公元1084年的十一月修完了资治通鉴的全书。这时,司马光已是六十六岁的高龄了。他已经累得到了“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的地步了,为了这部书,他已耗费了近三十年的心血,就是从书局成立之日算起,还历时十九年,从隐居洛阳算起,他还艰苦地奋斗修书十五载。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可见,司马光已经为这部浩大的史书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巨著,一共是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它网罗了众家之长,包括正史、别史、杂史等三百多种,取材的广泛性是任何一部史学著作无法比拟的;它记载的历史最长,文字多达三百多万字,不但记述了政治史,还涉及了经济、文化、天文、历法、地理等诸多内容,史料记载详实,叙事准确、客观、完备而简明;文字朴实、生动,寓意明显深刻。梁启超说:通鉴的“文章技术,不在司马迁之下”。

    资治通鉴自修成之后,不断受到学者们的推崇、重视和赞誉,不愧为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理学的兴起

    理学,也有的人称为道学,有的称之新儒学(new…fuism)。

    宋初有三位先生是理学的先驱。他们是:胡瑗(安定先生)、孙复(泰山先生)、石介(徂徕先生)。宋初三先生的那些论述,初步提出或涉及一些理学的范畴。胡瑗字翼之,他的思想从现存的资料看,论及性与情,“安定说中庸,始于情性。”孙复字明复,号富春,宣扬道统论等,他的春秋尊王发微等著作,强调名分等级的神圣性。宋元学案说:安定、泰山“开伊洛之先”。石介字守道,号徂徕,师事泰山。他突出宣扬道统,采用了“道”“气”的概念解说世界等。

    宋初三先生又都是教育家,这对于理学的发展很重要。胡瑗在教育上影响更大,他总结在苏州、湖州的教学经验,称之为“苏湖教学法”。在他门下,“学徒数千,日月刮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后为大学,四方归之。”后来大理学家如程颐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其中又有一批门下通过科举进入宋代的统治机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政治、学校、教育联结在一起,推波助澜,理学思潮发展很快。

    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是理学勃起阶段,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这一阶段前后,提倡理学的有:齐、鲁有孙复、石介。以夹辅泰山(孙复)的有士建中、刘颜。在宋有戚同文,欧阳修。关中有侯可、申颜,后来关学形成与他们有关系。浙西的有吴师仁。浙东地区在永嘉有王开祖、丁昌期;在鄞,有杨、杜五子,即杨适、杜醇、王致、楼郁、王说。在闽的有所谓古灵四先生,即陈襄、周希孟、郑穆、陈烈。在蜀有宇文之邵。

    宋代理学进一步发展形成重要的流派,北宋五子主要的代表人物。北宋五子是:周敦颐(濂溪)、张载(横渠)、邵雍(康节)、程颢(明道)、程颐(伊川)。他们代表的理学流派是:一、周敦颐的濂学。其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通书。他以“无极而太极”说,建立宇宙万物形成的体系。又仿“太极”而建立“人极”;“太极”派生出的阳气,“诚”是其体现。诚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他吸收佛、道的学说建立较为完整的宇宙观。由周敦颐开始,出现所谓“圣学大昌”的局面。二、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他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及文集、张子语录等。他继承发展中国古代气一元论,认为“太虚即气”,以气为体建立气化流行的理论,西铭中提出“民吾胞与,物吾与也”,后来程颐发挥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一一分殊”的思想的表达。三、邵雍的象数学。著作有皇极经世、渔樵对问、伊川击壤集等。他认为宇宙本原为太极,太极动静以及刚柔交互作用生万物,万物变化依先天象数展开。他依象数把宇宙运动过程区分为元、会、运、世。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人类历史至帝尧至极盛时期,由尧至宋经历皇、帝、王、霸四个阶段。历史运动的这个过程中呈现倒退趋向。四、程颢、程颐的洛学。二程的思想有分歧,但主要方面相同,因此二程并提作为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的主要著作是识仁篇、定性书等。程颐的主要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人集、经说等。明人将二程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

    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理一而分殊。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是为心,实则只是一个道理。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以及名分等级都是天理的体现。维系纲常是治理社会的根本。程颐以“气”有清、浊,说明人有贤、愚的分别,为学的方法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格物穷理,达到豁然贯通,而直接体悟天理。读诗、书考古今,察人伦都是格物致知的途径。程颢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程颢对后来陆九渊心学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朱熹的朱学和程颐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

    北宋五子外有苏轼为首的蜀学。

    濂、洛、关学等学术体系形成,标志理学的确立。濂学自周敦颐后已无传人,关学再传而断。程学由于谢良佐、杨时、游酢、尹等门人的传播而昌盛。理学南传,杨时、胡安国有功。杨时为洛学南渡大宗。由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李侗传朱熹。朱熹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学派为闽学。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在纸问世之前,人们只能把文字刻写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上,如甲骨、铜器、竹木、金石、缣帛、纸草等等。自从汉朝蔡伦发明纸以后,书写轻便,经济多了,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通过抄写流传,但十分费时费力。当时的手抄本十分珍贵,藏家往往秘不示人,因而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仍带来很大的困难。

    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1721—172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虽比手抄快多了,但仍很费工夫;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制印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即在适宜雕刻的枣木(或梨木)板上刻上要写的文字,成为印板,然后在印板上刷墨覆纸,用力压后印出整版文字来。但刻书版需几年时间,一旦发现错误,就得重刻,不能串版、换字,非常耗时耗力。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成都雕版印刷的五千零四十八卷大藏经,用了十二年,共雕版十三万块,存放就占用了许多空间。

    为了改进雕版印刷。我国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以改进,终于由北宋的平民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有关毕的记载,只见于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百科巨著梦溪笔谈。他的主要经历、生平事迹已不可考证。文中提到北宋庆历年间有个市衣(即平民)毕,发明活板(即活字印刷)。毕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并实行了排版印刷。这比欧洲活字印刷发明家古腾堡整整早了四百年!

    毕首先将质地细腻的黏土,制成一个个规模一致的毛坯,毛坯稍晾干后,在一端刻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如铜钱边缘厚度;刻成一批后,将泥字放在水中焙烧,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之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一层用松香、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并在铁板上放上一个大小符合要求的铁框;根据稿件需要的泥活字排满后,就将铁板移到火上加温,等药剂稍稍熔化时,用一块平板将字面压平,当铁板降温,药剂冷却凝固时,泥活字就都粘在铁板上,成为一块可供印刷的活字板了。

    为了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加快印刷速度。印完之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抖动,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落脱下来。活字不用时,用纸贴上标签,按字的声韵排列,用木格贮存起来,以便再用时捡字方便。按每个活字的使用频率,毕准备不同数量的活字,如“之”、“也”等常用字,他就准备二十几个,以保证两板排版使用的需要。而一些不常用的字,特殊的事先未准备的僻字,就现场制作,速度也很快。

第180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18)() 
活字印刷共有四道工序:制字、排版、印刷、回收活字备用。这种方法如果只印刷几本书,不算简便,但如果印数增加,则速度快,方法简便,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沿用,在使用现代的激光排印之前,书报的凸版铅印的基本原理一直未变,只是改为铅字,采用机器制作,加快速度罢了。

    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曾试过木活字版,但因木料纹理不一,经水浸泡后容易膨胀,变得高低不一,不利印刷,而且木活字容易与溶化的药剂粘在一起,不易脱落,不如泥活字简便,一抖便落。

    毕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后,我国劳动人民在推广使用过程中,根据胶泥活字原理,在活字的原料和排版印刷等方面又做了改进,使活字印刷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元朝初年有人用锡制造活字。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农学家王祯请木匠刻制木活字,并印制了旌德县志,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和“以字就人”的拣字法,把活字依字的声韵排列车转轮上,排版时工人坐着转动轮盘拣字,提高了劳动效率。王祯写的造活字印书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明孝宗弘治光年(1488年),无锡人华燧采用铜活字印刷,开始用字模浇铸铜活字,明末福建人饶化用铜字印刷;到16世纪初又出现了铅活字。

    有人怀疑“以为火烧胶泥作字,似不合情理”,认为毕的活字是金属的。但清朝道光甲辰年(1844年)安徽泾县人翟金生用自制泥活字印成的泥版试印初编诗集,是毕当年发明泥活字版的最有力证据。

    毕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入朝鲜,又经朝鲜传入日本;经新疆传到波斯、埃及,再传播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这不仅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为人类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对此有高度评价,他说: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毕发明的泥活字可惜已不复传世,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人们还可见到毕创造的胶泥活字版的复制模型。它默默地告诉参观者,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世界印刷术上的一次革命,他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人们(其中有一些是炼丹家)在长期的采矿和冶炼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带磁性的铁矿石,山海经称之为“慈石”。管子提到山上有磁石,与其位置相应的山下就有铁矿石。鬼谷子曰,“若慈之引钅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