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贼吞天下-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在关中地区找到一个小县,把粮食先囤积进去,然后对外逐步散布消息,就说我们在这里救灾放粮,让灾民们自己往我们这里聚集。”
“你打算在什么地方囤积粮食?”
许康拿出一份地图,道:“这里,平城。此城位于渭河上游,又处在关中平原内,从洛阳迁移来的百姓大多分布在四周,若我们在此囤粮,救助起百姓来也方便许多。”
蔡邕仔细研究了一下,道:“这里太过偏僻了,而且城池也不大。灾民们大多饥寒交迫,如何走得了这么多的路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地形偏僻才不容易暴露。再说百万担粮食看上去不少,可是要想救关中数百万灾民度过冬天根本是不可能的。若是我们每一个都救的话,结果只能是一个也救不了,如今也只能尽我们所能,救一个是一个了。”
蔡邕沉默着,显然有些犹豫不决。
许康又道:“这样吧,师傅可以和朝中大臣商量一下,让沿途的县城先为这些饥民提供短暂的休息场所和食物,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灾民来到平城了。”
蔡邕想不出别的方法,只得点点头,道:“那我们该如何控制平城?”
许康心中苦笑一声,道:“这要看师傅的本事了,你手下弟子无数,能不能找出一个可信之人做此城的县长。”其实在许康的心里,他本来是有人选的,那就是是荀攸。而且当他把这件事告诉荀攸时,荀攸也很激动的答应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许康准备实行计划时,荀爽突然病逝。荀攸无奈,只好回家帮忙料理荀爽的丧事去了。
这时候方才显出许康手下文臣的缺乏,除了荀攸外他竟然再找不到一个可以托付此事的手下了,如今也只能找蔡邕帮忙。
蔡邕来回走动着,嘴里念叨了几个名字,但又自己否决了,突然双手一合道:“有了,我想到一人,定可胜任此事。”
“谁?”
“山阳王粲。”
“他?”许康自然也听过王粲的名头,他是建安七子之首,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可是,他可靠吗?”
蔡邕打包票道:“肯定没问题。”
许康也想不出其他人选,只得先让蔡邕将王粲找来询问。
谁知王粲一到,许康却吓了一跳。
此时的王粲年不过十五,再加上体弱多病,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小,竟似一个不足十岁的孩子一般。
这就是蔡邕千挑万选出来的人才?许康有些无奈的看着他,道:“他能当县长吗?”
蔡邕看上去却很是兴奋,道:“你可不要小看他,他有过目不忘之能。”
许康正想问过目不忘跟救灾有什么关系时,蔡邕已经将自己的计划跟王粲交代的一清二楚,许康想阻止都来不及了。
王粲听完蔡邕之言,眼神顿时一亮,走到许康面前,深施一礼道:“许师兄果真是宅心仁厚,小弟先待雍州百姓谢过师兄的大恩了。”
许康忙避往一旁,回礼道:“此事尚需师弟全力相助,应该是为兄谢过师弟才是。”既然王粲已经知道了此事,那势必少不了他一份,毕竟许康总不能为此杀人灭口啊。
“但凡师兄有任何差遣,小弟万死不辞。”王粲激动道。
“既如此还请师弟明白,此事尚要保密,不可为外人道。否则被董卓探听到消息,保不住就会将这批粮食充做军粮。到时候我们就真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饿死街头了。”
第六章 大势迫人()
王粲作为王家的嫡子,其父正是当初那个拒绝了何进提亲的王谦。要知道当时正是何进全盛之时,论地位与现时的董卓也不妨多让,虽然权势略逊,但声望却远非董卓可比。可即便如此,当何进表示要把女儿嫁到王家时,竟然被王谦断然拒绝,而何进只能忍气吞声,丝毫奈何他不得。由此亦可见王家在地方上的声望之隆。
王粲年龄虽小,但却自幼有“神童”之名,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即便在诸多大儒中也颇被赞颂。以他的家事,再加上过人的本领便是在朝中找一个闲散官职也未为不可,何况是做一个小地方的县长?自然更没有人不识趣的去反对。
王粲的职位很快便敲定了,但此事事关重大,仅靠他一人,总归有些不保险。许康又从自己的手下中调出十人辅佐于他。
这十人都是鸿都门学的学子,不仅学问深厚,而且都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刚巧可以补王粲之不足。
鸿都门学此时已经解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初它本就是在汉灵帝与十常侍的鼎力支持下才建立起来的,后来随着汉灵帝驾崩,十常侍伏诛,鸿都门学也彻底失去了支持,逐渐被打入了冷宫,最后变成了名存实亡的存在。
很多学子眼见出路被断,只得纷纷离开另谋生路。当然也有一些相信许康,或者不甘心就这么回家乡的人选择留了下来,许康也尽量为他们安排工作,至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许康也一一养了起来,供这些人在家继续做学问。
而这样的学子许康家中一共养了两百多人。
可惜的是鸿都门学的学子在官场中已没有了出路,否则许康也不用求蔡邕来找一个区区县长职位的人选了。
十人中领头的是许康的便宜兄弟许世,他如今已是许康的绝对心腹,对许康也是忠心耿耿。许康的很多秘密都已经告知了他,当然此行的真正目的也不例外。
如果说董卓是长安城明面上的皇帝,可以掌握任何一个人的生杀大权,甚至包括朝中的大臣。那么许康就绝对可以称为长安城地下的皇帝。
五熊帮的异军突起掌控了长安城内所有的地下势力,已经可以让许康轻易掌握每一个朝中大臣的家中情报。
比如王允结交朝中大臣的对话以及秘密宴请吕布的地点,甚至杨彪,皇甫嵩等凉州官系何以如此沉默等等。
既然五熊帮可以做到这些,那么要将一百万担粮食悄悄运到渭水河边自然也不是难事。
而此时在渭水河边也正有一支商船队在静静的等待着。
大河帮因沟通黄河和渭河水道,为凉州军运来了各种急需的军事物资,已经取得了董卓的信任,获得了渭河水系的航运权。
这也是为何当初许康要在渭水河边挑选城市的原因。而且也只有通过水系的运输,才能保证这一百万担粮食能够安全的悄悄转移。
转移完粮食,许康立刻命五熊帮的帮众在雍州地界暗中散布消息,就说京城内已拨出数十万担粮食进行赈灾,但由于灾害面积过大,赈灾的范围只局限在长安城附近,让周围的灾民尽快赶去。
饥饿的民众根本就无从分辨这个消息的真伪,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纷纷向长安城进发。
做完了这一切,许康立刻命五熊帮潜伏下来,不得再有任何行动。因为下面就是朝堂上的较量了,他手上的这些势力已经毫无用处,现在潜伏正好可以消除他动过的手脚。
许康现在虽然拥有将军的职衔,若是到地方上,自然可以横吃一片。但在长安,几乎随便出来一个大臣都可以捏他一下。所以他要想在朝堂上有所建树,困难不是一般的大,尤其是在许靖弃官潜逃的大背景下。
因此许康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凭借大势所趋的压力迫使局势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具体的方法如下:
随着第一波灾民的到来,蔡邕立刻上书朝廷,要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他也呼吁其他朝中大臣慷慨解囊,当然他自己首先捐出了五千担粮食。正是由于朝中大臣们的仗义相助,第一波的灾民才被妥善安置起来。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法,就在朝中大臣们讨论如何迫使董卓放粮救灾时。
得知第一波灾民被安置,原本此怀疑态度的灾民也纷纷行动起来,长安城外的灾民越聚越多。
许康眼看局势已经差不多了,立刻上书道:“鉴于长安城外灾民过多,要求朝廷下旨命各地县城严格控制灾民,禁止他们迁移。否则若让这些灾民全都涌到长安城内,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恐怕很容易引起民乱。”
董卓听完顿时大惊,如今的凉州兵大多分布在潼关一线,长安城内的守军不足五万人,而且战力参差不齐。若真有几十万难民暴乱的话,恐怕长安难保。
就在董卓准备这么办理时,蔡邕的上书却让他再次陷入两难境地,“若此时阻止灾民入京,无疑是彻底断了他们的希望,恐怕灾民们会立刻造反,到时候整个雍州都要乱了。”
董卓左右为难,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处理。
幸好许康又上书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不如在长安城外附近找一座城市,做为灾民安置点,将所有灾民全部迁移过去。这样即便出现什么乱局,也影响不到长安城的安全了。”
蔡邕随即上书附和,同时点出渭河上游的平城县最是合适。
至此二人的目的终于彻底暴漏出来。
但他们师徒的组合连续技已经打蒙了董卓和朝中的诸位大臣。眼见灾民局势刻不容缓,竟一步一步调入许康设计的语言陷阱里去了。
最后董卓真的下令将平城做为灾民安置点,甚至破天荒的将五万担粮食运到平城以做救灾之用。
而因此策是许康所献,董卓便将平城的防卫工作一股脑的交到许康手中,同时下令给他务必将这次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他将领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大多的反应恐怕应该是百般推脱,毕竟此次粮荒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上,将来局势一旦失控,这是谁也担不起的责任。但这确是许康一致等待的机会,当董卓的命令下达时,他立刻带着自己的手下,欢欢喜喜的上任去了。
第七章 平城赈灾(一)()
平城位于渭水南岸,境内多丘陵,树木,但因城市建在唯一的一块平地上故名平城。城内户数不足三千,人口也只有一万多点,多居草屋陋室,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县。
许康这回一次就带来三万灾民,若不是王粲、许世二人早已有了准备,依平城的实力肯定会出大乱子的。
县衙内,许世摊开地图,地图上的平城业已被分成了无数个方块。“我们已经考察过整个平城,这里地势开阔,很适合建房。而且空地颇多,便是安置十万灾民也没有问题。”许世说完,又开始介绍起每一个方块将来的用途。
王粲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他本是与许世一起来到平城,这几天双方接触也不少了。许世带来的九个人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王粲有时候也感叹他们的勤奋,但却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竟然已经瞒着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更主要的是许世说的计划自己这个县长竟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让他心中不免有些不乐。
许世介绍完平城内的规划,又开始介绍城外的地貌。“……原平城渡口虽然离城很近,但地方狭窄,不适合大船停靠。所以我们在东边二里处又找到一块儿空地,可以用来建设新的渡口。渡口旁边又大片的树林,如果能把这些树木砍伐掉的话,可以做为耕地使用。”
许世说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将自己的计划介绍完毕,抬起头看着许康,想听听他的意见。
许康满意的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