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流贼-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撤军!”
帝尘言简意赅,“扬州城是守不住了,怎么决策,还得上报摄政王。”
“好!”
阿巴泰点头应下,心中的怨气并未真的消散。
协调一致之后,帝尘部跟阿巴泰部根本不做停留,灰溜溜撤离扬州。不怪帝尘着急,一旦郭子仪部拦住他们的北上之路,那时就是想走都走不了了。
…………
随着清军撤离扬州城,整场战役迎来第二阶段。
李靖倒是稳健,率部进驻扬州城之后,没有急着北上,而是协同郭子仪部,彻底荡平江淮流域,收复失地,拱卫建业安全。
拿下江淮,明军才有跟清军全面开战的资本与根基。
战役第十三天,得知南明军不仅收复扬州城,而且一举荡平江淮地域,歼灭清军主力部队,大西皇帝张献忠终于来了准信。
双方约定:“三日之后,正式进军北上。”
…………
燕京。
多铎部的溃败,给了多尔衮一个当头棒喝。
跟历史不同,战役地图中,在扫灭大顺之后,除多铎部十万大军以及阿巴泰部的五万大军,清朝在整个北方地界,还有足足四十万大军驻扎。
清军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
最精锐的当属八旗军,又可划分为满八旗、蒙八旗以及汉八旗。满八旗以满族骑兵为主,大抵在五万人左右。蒙八旗则是蒙古骑兵,也在五万人左右。
至于汉八旗,则包括吴三桂的军队,以及后续投降清朝的前大明军,大抵在十五万人上下。
最后一部分则是清军扫荡北方,俘虏的伪军与战俘,其中就包括大顺军。
除满八旗跟蒙八旗,其余三十万大军都有各自隐患,因而多尔衮没有安排此路大军南下,而是留在北方整编。
眼下却是管不了这么多了。
多尔衮还是看的很透彻的,他深知,清军以不到十五万的精锐,掌控着整个局势,实在是如履薄冰。
战事顺利,那一切好说,清朝的根基只会越来越稳。
可一旦战事不顺,让敌人窥探到清军的弱点,一个不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葬送整个大清江山。
多铎部的覆灭,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导火索。
盖因多铎部乃清军绝对的主力,十万大军中就有五万是满八旗骑兵。
就是这样一支精锐之师,却在建业城外碰的头破血流,被南明异人军团一击而溃,彻底暴露了清军的软肋。
相比阵亡的十万大军,这才是最致命的。
“难啊!”
多尔衮一时之间竟有些一筹莫展。
起先,多尔衮担心帝尘部先舍大清而去,那简直是致命的。
异人军团的强悍已经在建业之战得到充分的印证,越是这种时候,帝尘麾下的十万大军就越显得弥足珍贵。
好在接下来的消息,让多尔衮悄悄松了一口气。
帝尘部没有放弃大清,更是以绝大的胸襟气度,在被阿巴泰羞辱之后,仍然做出理智判断,果断放弃扬州城,率部北上。
得到消息,多尔衮特意请旨赞扬了帝尘部,给予褒奖。
对阿巴泰则少不了严厉斥责,多尔衮是非常震怒的,“阿巴泰这个蠢货,差一点误了大事,那天晚上死的怎么是多铎,而不是这个蠢货!”
多尔衮已经准备夺取阿巴泰的带兵权了,也算是对帝尘的一个安抚。
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点好。
帝尘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到回报,借着多尔衮示好的机会,帝尘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要了顺治皇帝的一件贴身信物跟一封书信。
有了这两样东西,等到战役结束,不管是哪位清朝皇帝入驻京都,都要欠帝尘一个天大的人情。
那样一来,一些事情就好运作了。
到了这一步,不管这场战役最终结果如何,帝尘都已经达成目标。如此也就意味着,决战还没开始,他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隐忍与算计,确实让人称叹。
(本章完)
第211章 发怒()
张献忠笑道:“这话也是不错,我也想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我是个粗人,不习惯于含蓄表达,但这件事关系到我大西的生死,就请恕我直言了,我们并非只有接受和不接受的选择。按那满人所说,如果我们接受,大西可以保留,如果不接受,那就是屠城灭国,是吗?”
“这当然不是,大王言重了。这几天我也在等着消息,虽不知上头人怎么说,但算算个中厉害,大西与大清合作自然是双赢的局面,我想他们也知道。大王稍安,容我得到消息后即刻告知。”江宗冷汗唰的一下出来了,但他还是强忍着恐惧说着。
“江大人不必担心什么,本王不是那种不分是非的人。看在两次打交道的份上,我个人送给江大人一件礼物,如果谈判破裂,我们之间也还有些交情。”张献忠心道,老小子吓死了吧!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
闻听此言,江宗顿时感激万分,连连施礼道:“大王厚爱,感激不尽!我定当努力促成此事!”
说完,他又是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
张献忠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在说话,示意江宗可以回去了。
江宗如蒙大赦,忙不迭地退出了厅堂,一溜烟跑回了驿馆。
驿馆门前早已经没有了示威的兵丁,显得安静了许多。
江宗落座之后,狠狠地喝了一大口茶水,又深吸了一口气,一颗心才安定下来。
“大人~~~”
“怎么了?!”江宗一惊,差点从椅子上倒下来。
“大人,是信使回来了!”……
西安。
最终,何洛会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能够兵不刃血抢得蜀地,这功劳可不比多铎和阿济格差劲。至于条件嘛,到时候忽悠一番还是可以的。
所以,江宗的信使到达之后得到的回复就是:尽管接受,只需压到最低价格即可。
但何洛会这一主张并未同陕西总督孟乔年达成一致,孟乔年暗地里一打听发现这满洲主子竟然擅自同献贼议和,着实被吓了一跳。
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此事禀报朝廷为好。一则撇清关系,二则显示他对大清的效忠之心。
…………
北京城。
多尔衮对于蜀地的政策是暂且不管,待平定江南之后,再行两面包围方略徐图之。
只不过眼下豪格步步紧逼,想争取一个功劳来巩固其正蓝旗的地位。朝廷中一些人对于自己摄政大权在握抱有敌意,也希望借由豪格来分担一二。
这样一来,他不得不以退为进,略微放松对军权的掌握。
不过,他也有后着:南京之战后调回多铎和阿济格,就是防备着正蓝旗的反扑。
可他没想到的是,阿济格和多铎刚班师回朝,一进京城,正蓝旗镶蓝旗和正红旗镶红旗以及两黄旗的某些贝勒就给了二人当头棒喝,而且给的罪名相当明确:滥杀无辜,给大清恩德四方的形象蒙尘!
这话当然是无理至极。
朝廷下令各旗在京师圈的地中可没少掺进这些旗主们造的孽,他们有什么资格谈什么滥杀?
命多铎攻扬州,乃多尔衮亲自下达的命令。南京之战又发生的极为快速,扬州跟建业仅仅相隔百里之遥,就算想下令阻止,也根本来不及啊。
朝廷那帮人是将政治上不得志的窝囊气,彻底发泄在多铎他们身上了。
其实他们对多铎,还算客气,但是对阿济格,就没什么好脸色了。本身阿济格就十分不招人待见,这主要是他为人过于张扬,不懂收敛的缘故。
像那次他不顾自己严令,迟缓增援潼关一样,就差点坏了陕西战局的大事。
而且这次从湖广班师,本来他的任务就是确保李自成彻底消失,结果得到的奏报却是说,只寻到几件贴身物品,尸首不知所踪!
寥寥几句话,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再加上多铎所掌握的大军乃是朝中精锐,一般人也不敢妄动。
那矛头自然就指向阿济格了。
所以,多尔衮心里已经决定,暂时舍弃阿济格,不给豪格留下任何可趁之机。
与此同时,
朝中的这些异动,也给了多尔衮一个当头棒。
在扫灭大顺之后,除江南的多铎部大军以及阿济格部的大军之外,大清在整个北方地界,还有足足几十万大军驻扎。
这些军队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
吴三桂的军队,以及后续投降清朝的前明军队,大抵在十五万人上下。
还有一部分则是大清八旗勇士扫荡北方,俘虏的流寇、土匪……其中也包括大顺军。
而除满八旗跟蒙八旗属于大清嫡系外,其余军队都有各自隐患,因而战略上多尔衮没有安排这些大军南下,而是留在北方整编。
当然,吴三桂的那支军队算是例外。
眼下豪格意图争权,对此,多尔衮还是看的很透彻的。他深知,清军以不到十五万的精锐,掌控着整个局势,实在是如履薄冰。
战事顺利,那一切好说,清朝的根基只会越来越稳。
可一旦战事不顺,让敌人窥探到清军的弱点,一个不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葬送整个大清江山。
豪格可没有这么大的眼光,犯不上与他做无谓的斗争。
但如何处理好这个中的厉害关系,却也是非一般的手段。
“难啊!”
多尔衮一时之间竟有些一筹莫展。
起先,多尔衮担心投降的军队会舍大清而去,那简直是致命的。
这些降兵降将的作用已经在各次战斗中得到充分的印证,有他们做炮灰和带路,大明这个残喘的巨人征服越是容易。这种时候,多铎麾下的大军就显得弥足珍贵,它能在关键时候弹压不良的风气,遏制对大清不利的一切。
为此,多尔衮已经准备夺取阿济格的带兵权了,这也算是对旗主们的一个安抚。这样一来,一些事情就好运作了。
到了这一步,不管这场斗争最终结果如何,多尔衮都已经达成目标。
如此也就意味着,他和豪格的决战还没开始,他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隐忍与算计,确实让人称叹。
摄政王府。
“哗啦~~啪!”
杯盏碎落一地的声音传来。
下人们一个个的噤若寒蝉。
多尔衮铁青着脸,怒火万丈的样子让人望而生畏。
他的谋士们你看我我看你,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好你个何洛会~~~”多尔衮咬牙切齿地憋出这一句。
(本章完)
第212章 处置()
“何洛会?!”
多尔衮的谋士们一听,知道皇叔父摄政王这是冲着陕西那帮人去了。
他们心里稍一思量,便知道了,这肯定是肃亲王豪格搞出来的事情。这目的,摆明了就是要借机将摄政王拉下水。
若是平王肯站在他这一边,平南候府自然也无事。若是他不肯,怕是倒霉的就不止一个平南候府了。
“奴才以为这一切都不过只是猜测而已,并不能因此就认定了一切是大将军所为。此事事关重大,摄政王当明查。”
“言之有理!他们所说的这一切也不过就是推测而已!何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