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雄鹰-第6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军先头部队的这些战车都是轻型坦克和装甲薄弱的战车,只要被一发76。2毫米炮弹击中,就能被轻松的击穿。
伴随着反坦克炮的轰鸣声,冲过来的美军车辆纷纷起火爆炸,瘫痪在草原上。
美军后方的自行火炮和重炮再次进行疯狂射击,炮弹不断落在苏军阵地上,大批苏军反坦克炮手被美军射来的重炮炮弹击中,被连人带炮炸得粉碎。
也就在美军炮兵再度开火的同时,美军后阵的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及时赶来,向伤痕累累的苏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
苏军的伊尔…2强击机纷纷从空中扑了下来,对准美军坦克装甲薄弱的后部和顶部,射出一枚枚空心装药*,不断的把美军重型坦克击毁在草原上。而伴随着美军坦克集群一起前进的美军防空车,也纷纷昂起炮塔,对空中猛烈射击。不少苏军强击机被击中,或是负伤逃离战场,甚至是被打得一头栽落在地面爆炸。
美军的坦克硬冲到苏军阵地跟前,高昂的坦克炮发出*气体的爆轰声,一些暴露了目标的苏军反坦克炮接连被打得粉身碎骨。
苏军的su…152自行反坦克炮和su…85自行反坦克炮纷纷出现,粗壮的炮口吐出火球,炮弹飞向冲过来的美军坦克。苏军的is…2重型坦克和is…3重型坦克也同时出现,粗大的122毫米炮不断发出轰鸣声。
美军的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接连中弹,爆炸起火,瘫痪在草原上。不少美军坦克手侥幸从被摧毁的坦克中逃出,就被落在身边的炮弹炸得粉碎。
不过美国人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还是击毁了不少苏军坦克,存活下来的美军坦克冲入到苏军阵地上。
阵地前沿的壕沟中,不断冒出扛着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朝鲜人民军士兵,对准近在咫尺的美军坦克,射出一条条火龙。
不少美军坦克被近距离射来的无后坐力炮炮弹和*击中,被打成了一堆堆熊熊燃烧的废钢烂铁。但是美国人报复的机枪子弹和炮弹也砸到战壕中,有许多朝鲜人民军反坦克兵被撕成碎片,有些人甚至来不及发射就被炸得粉碎。
美军重型坦克后面的喷火坦克出现,对准壕沟喷出一条条白亮的火龙,把那些朝鲜人民军藏身的阵地烧成火海。
苏军放平下来的高射炮,对准美军重型坦克和喷火坦克,连续开火轰击。伴随着高射炮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辆辆美军坦克中弹起火。而那些喷火坦克,一旦被炮弹击中,就变成了巨大的火炬。
美军步兵冲了上来,阵地上冒出无数朝鲜人民军士兵,向美国人猛烈射击,把那些即将冲到眼前的美军士兵一片片掀翻在支离破碎的阵地前沿。而美国人用机枪和迫击炮掩护,使用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进行攻击,摧毁了不少朝鲜人民军的火力点。随后,美军步兵冲到阵地前沿,投出一排排*。
朝鲜人民军立即组织了大规模反扑,用*和*,硬生生的把美军的疯狂进攻给压了下去。
已经打红了眼的巴顿下令,用自行火箭炮对苏军阵地进行覆盖。
第九十七章 巴顿末日(7)()
孤注一掷的美军一次次发动疯狂进攻,甚至不惜趁着双方士兵激烈近战的时候用火箭炮覆盖了苏军阵地。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美军终于击溃了苏军前方的朝鲜人民军,同真正的苏军进行面对面的激战。
罗科索夫斯基手中的苏军兵力不多,经过惨烈的血战,苏军损失惨重。
“报告元帅!我们快挡不住美国佬了!”一名参谋军官向罗科索夫斯基汇报。
“拦不住也要拦住!你们都打光了,我亲自上!”罗科索夫斯基怒吼道。
阵地前沿,大量美军和苏军的坦克残骸还在熊熊燃烧,双方士兵的尸体枕叠交错,整片的阵地已经被炸成了月球表面,阵地上,各种火炮的残骸、枪支零件,和人体的残肢断腿撒落得到处都是,很多美国人和苏联人死在一起,有些人是抱在一起,分都分不开;有些尸体身上燃烧的火焰尚未熄灭;还有的苏军被炸成碎片,但是周围也倒下一圈美国人,很明显,那些苏军是自己拉响*包阵亡的。
“美国佬的坦克又上来了!”有人大喊了声。
美军的潘兴重型坦克,带着m4中型坦克和由m3轻型坦克改成的喷火坦克,咆哮着碾压上来,履带碾过地面,发出金属碰撞声,坦克炮喷出火光,前方炮弹落地点腾起火光,坦克机枪扫射在残垣断壁之间,打得尘土沙石飞扬。随后,美军的喷火坦克冲上来,对准可能藏人的废墟喷出一条条火龙。
“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万岁!”一名朝鲜人民军炮手突然跃起,扛起无后坐力炮,瞄准了那辆正在肆虐的喷火坦克压下手柄。
“轰”喷火坦克化为一团烈焰,爆炸的坦克,把凝固汽油四处喷溅,周围还有三名美军士兵也被点燃。车舱盖打开,两名浑身着火的美军坦克手从车内钻出,在火海中痛苦的挣扎着,但是边上没有一名美军士兵敢于去救那五名被大火“烧烤”的美国人,因为他们上去的话,不仅救不了自己的同伴,反而会被凝固汽油喷在身上!
美军另外一辆坦克,转过炮口,一炮把那名朝鲜人民军士兵打得粉碎。随后坦克又转动机枪,把五名浑身起火的美国人也全部打死,以免他们把身上的凝固汽油喷到其他美军士兵的身上造成二次伤害。
大批美军涌入赤塔城内,同苏军展开了激战。
虽然城内的苏军人数不多,但是凭借着丰富的巷战经验,苏联人硬是死守在残垣断壁之间,阻拦住美军一次次的疯狂进攻。
伯力一带,科涅夫的苏军已经渡过了江,正在对伯力机场发起猛烈进攻。
布莱德雷不愧是美军的名将,在二战期间,布莱德雷的知名度仅次于马歇尔和巴顿,知名度甚至在艾森豪威尔之上!此人自然不会是等闲之辈!美军布置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利用江堤、建筑物、小土坡、填高的土方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物体构筑工事,形成了立体交叉的火力网,在后方的重炮和空中的飞机配合下,一次次阻拦住苏军的猛烈进攻,打得苏军前方的“炮灰军”尸横遍野。
苏德军队的空袭,也没有奏效。美军的战斗机配合防空兵,让苏德空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损失了大批飞机之后,只炸毁了少量美军工事。
不过布莱德雷的对手科涅夫也是二战中的名将,指挥水平不在朱可夫之下。
进攻受挫,科涅夫一方面发电,让肖柏派遣携带制导*的轰炸机,对美军一些重要工事进行精确轰炸,另外一方面,严令重炮部队和坦克部队尽快渡过江,凝聚成一支强有力的拳头,由全面进攻变成重点进攻。
对于这一次四大名将的碰撞,肖柏自然是十分激动。在接到了科涅夫的请求之后,立即让哈特曼去下令,出动一百多架携带着制导*的轰炸机,对美军进行轰炸。
“报告!我们混入美军中的侦察兵,已经找到了布莱德雷指挥部的位置!”一名苏军参谋军官走进科涅夫的指挥部。
“太好了!”科涅夫站起来,“我们可以重点对美军指挥部进行突击作战!”
站在一旁的胡之聪问道:“我们是否让空军对美军指挥部进行轰炸?”
“不可!”科涅夫摇了摇头说,“他们的指挥部必然是异常坚固,而且空中轰炸也未必就能彻底破坏他们的指挥部,反而会打草惊蛇!因此,我的建议是,让空军去轰炸美国人其他的目标,掩护我们一支装甲集团推进!我将会组织一支由最精锐的坦克手组成的中型坦克编队,直插美军指挥部!只要打掉指挥部,上百万美军就会失去指挥!”
随着科涅夫一声令下,苏军立即组织了1200多辆t…34…85坦克,后面再配上200辆is…3坦克作为有力的后盾,配上最精锐最有经验的坦克手,组织成一支强有力的先头部队,根据侦察兵的汇报,直插布莱德雷指挥部!
攻击发起之前,铺天盖地的苏军轰炸机群在战斗机掩护下,飞抵伯力上空。苏德战斗机同美军战斗机进行了激烈的空战,苏军轰炸机趁着己方战斗机纠缠住美军战斗机的机会,投下了巨量的航空*,把地面炸成了一片火海。随后一批德军的轰炸机夹杂在苏军轰炸机之中,用精确制导*进行轰炸。
地面翻滚的浓烟烈火,遮挡了德军轰炸机飞行员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确制导轰炸效果肯定不会好。但是美国人没有料到,这一次德国人投下的*,是由地面侦察兵进行遥控的无线电*。那些混入城内的苏军侦察兵,使用遥控器,引导*攻击那些不易被摧毁的重要目标。
两百多枚一吨级别的制导*落地,摧毁了美军一百多处最为坚固的大型工事群。
苏联人的火力准备并未就此结束,科涅夫又下令,集中了多门火炮,对美军进行一个半小时的大规模炮击!
炮声隆隆,山崩地裂,美军的阵地就像是发生了剧烈地震一样。
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过去了,炮击时间还剩下十分钟的时候,科涅夫就下令出击。
前方,大群的“炮灰军”向另外一个方向发起攻击,吸引了美军的注意力。而苏军的精锐装甲部队,却在隆隆炮声中出动,发起快速攻击。
大批“炮灰军”涌向美军阵地,以人海战术发动自杀性的攻击。
对付人海战术,美国人最喜欢的自然是“火海战术”。美军集中了大量的火箭炮、重炮、迫击炮、航空*、机关炮、放平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防空车、轻重机枪,对涌过来的“炮灰军”进行了猛烈射击。
大批“炮灰军”被腾起的火焰吞噬,被炸得粉碎。
空中,苏军的战斗机拼命对美国空军飞机进行攻击,但是美国人的攻击机和轰炸机却冒着苏军战斗机的攻击,疯狂的向地面投下*,把那些进攻的“炮灰军”士兵炸得变成了遍地的残肢断腿。
趁着正面有人去送死的机会,苏军精锐却已经穿插到了美军侧翼。
前方一条小河流挡住了苏军的去路,对岸还有美军一个团驻守的阵地。
科涅夫毫不手软,立即以强击机摧毁了美军阵地,迫使那个团的美军败退下去。
苏军坦克部队派遣人员,对河流进行了探测,选出一处水深浅的地方,大批坦克涉水渡过了小河,向美军纵深发起了穿插。
苏军坦克向前猛烈攻击,沿途中,美军的坦克、装甲车、堡垒、炮兵阵地等目标,均被铁甲洪流碾得粉碎,变成熊熊燃烧的残骸,大批美军士兵被撂倒,又被履带碾压而过。美军的反坦克炮摧毁了几十辆苏军坦克,但是那些反坦克炮随后就被炸成碎片。
伯力美军指挥部,布莱德雷正在指挥作战。
“报告!我们前方二十公里外,出现了俄国佬的装甲部队!”一名美军参谋军官气喘吁吁的冲进来汇报。
虽然布莱德雷心中震惊,但他还是很冷静的下令:“组织兵力拦住俄国佬!我们的指挥部立即撤退!”
美军指挥部开始撤退,就在布莱德雷麾下的参谋军官们刚刚离开指挥部,就被潜伏在附近的苏军侦察兵所发现。苏联人发现了美军参谋军官人群之后,立即用电台汇报了这个重要的消息,让空军进行轰炸。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