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雄鹰-第5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候就越恶劣,沿途几十里甚至上百里都荒无人烟。
千里冰原上空,一架涂有铁十字标志的大型远程侦察机在高空盘旋。
机舱内,一名德军军官和一名中国军官从舷窗向地面观察。
“我们脚下,是一片林区,目前冰雪尚未消融,林区被雪覆盖了。再往北,就连树林都没有了,只有灌木丛和草原。不过现在看不到绿草,一切都被冰雪覆盖了,只有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再往北呢,就是寸草不生的严寒之地!”德军军官说道。
中国军官点了点头:“有时候也真佩服这些俄国佬,在气候那么恶劣的地方,他们还能顽强的抵抗下去!不过很快,这一切都会结束了!”
就在此时,前方驾驶舱中传来领航员的声音:“发现地面有苏军活动的痕迹!”
“飞低点去看看!”德军军官说道。
“长官,俄国人手中可能还有防空火力,飞低了危险!”飞行员说道。
“我命令飞低!一旦发现地面有防空火力你再拉起来就是了!”
侦察机降低了高度,在距离地面2000米的高度盘旋。从机舱内通过望远镜向地面观察,明显可以看到雪地中有人马的足迹,还有车辆碾压过的印迹。那些痕迹,从南面过来,一直延伸到一片树林中。而南面的痕迹由于被雪掩盖,已经十分模糊。北面的痕迹,明显是要清晰许多。这说明,地面那些人是从南面向北移动的。
“该死的俄国佬躲在树林里,我们看不到他们!”领航员说道。
“用红外探测设备观察,应该可以把这些可恶的蟑螂找出来!”德军军官道。
领航员打开红外探测设备的电源,对森林进行照射。不久之后,屏幕上就出现了树林中晃动的橙黄色影子,那些是躲藏在树林中的苏联人。只不过红外探测设备无法分辨出那些藏在树林中的苏联人是平民还是士兵。
中国军官说道:“我们看不出来,看来得通知我们的雪地部队来这里看看!”
不久之后,两架运输直升机出现在距离苏联人藏身处八公里外的上空。直升机缓缓降低高度,在即将抵达地面的时候,旋翼扬起了飞舞的雪花。直升机降落在地面,舱门打开,四辆摩托雪橇从机舱内被人抬了出来。
八名侦察兵战士登上摩托雪橇,风驰电掣的向树林冲去。
就在摩托雪橇即将靠近树林的时候,忽然前方雪地中冒出数条人影,“哒哒哒”树林中火光闪烁,机枪子弹向中国士兵泼洒而来。
“嗖嗖嗖”子弹席卷而在,打在雪地上,飞溅起雪白的雾障。有的子弹击中了摩托雪橇前面的防弹挡板和防弹玻璃,喷溅出橙黄色的火星。
这种侦察兵所用的摩托雪橇,经过了加固,在摩托雪橇的前方有多层的防弹玻璃,座舱的前面挡板还加上一块厚钢板。这种摩托雪橇除非是被小口径火炮或者是大口径高射机枪之类的武器击中,否则一般的枪弹根本无法击穿。
“是老毛子游击队!”侦察兵军官对着话机喊道。
四辆摩托雪橇迅速调头,全速驶离苏军射程,在苏联人藏身的树林外面绕着圈子。侦察兵战士们在避免遭到苏军火力打击的同时,也监视着苏军的动静。
躲藏在树林中的苏军并非是苏军正规军,而是一群苏联游击队和民兵。这时候,这些苏联人已经是插翅难逃了。就算是他们从树林另外一边逃出,可以躲过地面侦察兵的耳目,可是他们只要一离开树林,就会被空中的侦察机发现。
那架容克式侦察机,不仅是侦察机,其实也是一架火力较弱的炮艇机。在飞机上,装备有一门75毫米长身管加农炮,一门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和四挺7。92毫米机枪。这种侦察机的火力虽说比不上炮艇机,但是对于地面毫无防空能力的游击队和民兵来说,这架容克式侦察机是一种威力极大的大杀器!
“地面没有防空火力!可以减低高度发起攻击!”领航员汇报说。
侦察机侧了过来,装备有加农炮和机关炮的那一侧对准了地面树林,飞机围绕着苏联人的藏身处开始盘旋,高度逐渐降低,从2000米的高度降低到500米的低空,在距离树林大约3000米之外的地方盘旋。随后飞机上的加农炮、机关炮和机枪大显神威,根据红外探测器发现有人活动的地方,进行了猛烈射击。
“咣”75毫米加农炮炮口吐出一团火球,炮弹呼啸着钻入树林中。
几乎是在同时,机关炮和机枪吐出了一条条火舌,明亮的橙黄色弹道钻入树林,顿时地面腾起了一团团火球,白色的雪花被打得翻滚,被扬起到空中。炮弹爆炸产生的高温,把一部分积雪融化,又把雪水汽化,腾起一阵阵水蒸气。
“轰”一发炮弹落在两名苏军士兵的藏身处,耀眼的火光一闪,躲藏在雪坑中的两名苏军顿时被撕成碎片,猩红色的血雾混合着白色的雪花,被扬起到空中,使得橙黄色的火球变得血红刺眼。
机关炮弹和机枪子弹不断拉着明亮的弹道,钻入树林中。一些被发现的苏联人,在密集的弹雨中纷纷饮弹身亡。
“该死的德国鬼子发现我们了!快逃啊!”躲藏在树林中的苏联游击队和民兵顿时乱成一团,纷纷从他们的藏身处跃起,向树林外面飞奔。
可是人的两条腿,又如何比得过空中的飞机呢?那些逃出来的苏联人,在侦察机密集的火力扫射下被一片片撂倒。
“看看那些衣衫褴褛的家伙!他们原来是俄国的民兵啊!”飞机上的德军军官说道。
“难怪他们没有任何防空武器!”中国军官道。
地面,刚刚离开的四辆摩托雪橇也加足马力,向苏军冲出来的方向疾驰而去,架设在雪橇上的通用机枪发出撕油布一样的吼叫声,子弹在雪地上犁出一道道雪柱,不断有苏军士兵被子弹掀翻在血泊中。
第八十三章 *(3)()
苏联游击队慌不择路,冲出树林。就在此时,早已等候在树梢上方的多用途直升机发出裂帛般的嘶吼声,吐出了两条长达三四米的火舌,就像是一把修长的火扫把,掠过了积雪的冰原大地。密集的子弹扫过雪地,成片的苏联人就像是被石头击中的鸡蛋一样,一片片被打得粉身碎骨,血肉碎块四处飞溅。
不过运输直升机和通用直升机一样,都有个缺点,就是飞机只有侧面对准目标的时候,舱门伸出的机枪才能发威,因此不方便追击苏联游击队。而空中的那架侦察机,因为转弯半径大,在追击被打散的目标也不是太方便。
不过没关系,一架武直…1直升机赶过来。
这种并非是专用的武装直升机在对付地面步兵,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直升机从苏联人后面追赶过去,机腹下的机关炮和短翼上挂的机枪吊舱,喷吐着火舌,逃跑的苏联人被一片片打得血肉横飞。
不久之后,又有四架运输直升机和两架多用途直升机赶来,三十多名全副武装的特种兵战士从直升机上跳下,迅速切断了苏联游击队的退路。
“站住不许动!缴枪不杀!”中国士兵向苏联游击队大喊大叫着。
苏联人知道自己已经跑不掉了,于是这些游击队员不得不跪在地上,高举起双手,向中国军队投降。
歼灭了苏联游击队之后,一架运输机送来了一批工兵,在附近开始挖掘*,以免中德联军的装甲部队通过的时候遭到雷场暗算。
通过审讯,一些苏联游击队员招供出了他们布置雷场的位置。于是中国工兵在排雷行动中减少了很多麻烦,使得排雷的工作难度降低许多。
清理掉了中德联军前进道路上的游击队,后面的大部队在推进的时候,就没有再碰到任何阻拦。原本苏联人最擅长的*、狙击手、单兵火箭筒等袭击手段,都被中国特种兵提前解决,从而使得装甲部队在通过时可以不受任何损失。
中德联军,主力部队推进的形式是以侦察机先行侦察,地面侦察兵配合探路。一旦发现有苏军游击队和民兵,立即以搭载有特种部队的直升机部队对其进行歼灭,以保证前方部队行进的通畅。
主力部队前进的道路上,有不少雷场。
这些雷场,就交给工兵们来处理。由飞机送来的工兵部队,分别降落在各路段,同时对主力部队即将通过的道路进行扫雷。若是遇见大规模雷场,工兵部队配属的火箭扫雷车对雷场进行清扫。如果是小区域的雷场,则工兵能够通过爆破、人工扫雷等方式,清除干净前进道路上的*,给主力部队打开通道。
不过装甲部队通过之后,肖柏的特种部队空中突击队并没有闲下来,因为在装甲部队通过之后,那些躲在山区的苏联人可能会把目标瞄准了中德联军的运输队。苏联人利用山区和森林地形隐蔽自己,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不管任何飞机都无法把所有地方全部搜一个遍,不可能把苏联人全部抓出来。
这时候,机动灵活的特种部队空中突击队就成为反游击战的主力!运输线两侧,二十四个小时都有特种部队的直升机在随时待命;所有的运输队,都备有电台。
一旦运输队遭到苏军游击队袭击,运输队自身配备的护送部队暂时抵挡住苏联人的同时,立即以电台召唤特种部队。接到了运输队的求援信号之后,二十四小时待命的特战队员们立即登上直升机,赶往遇袭地点。
苏军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正面抵抗的力量,只能依赖游击队和民兵。游击队和民兵是无法同地面装甲部队相抗衡。可是中国军队的办法,却让苏军游击队和民兵根本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主力部队推进过后,后面的后勤部队、警卫部队以及安全部队就全部跟上,沿途设立兵站和哨所。之后,由警卫部队和安全部队的组成的搜山队伍,开始向两边扩张,一点点压缩苏联游击队和民兵的活动地盘。
安全部队,是根据肖柏建议,中德联军专门成立的一支用来对付游击队的部队。因为正规装甲部队的目标是针对斯大林的老巢,而不是用来剿灭那些老鼠一样钻地洞的苏联游击队和民兵,更何况,以庞大的装甲部队对付游击队,有拳头打蚂蚁的味道,是有力使不上。因此,组建专门的安全部队,就是用来围剿游击队所用。
安全部队的编制,都是由一般的轻步兵部队组成,以连营为基本单位。他们的火力压制武器是迫击炮和*发射器,三个步兵营,组成一个安全部队团。这种团,没有配备专门的炮兵营,但是有一个轻型装甲营。
轻型装甲营,下辖一个步兵战车连、两个装甲步兵连和一个自行火炮连。
当安全部队以步兵营和步兵连为基础单位,对山区进行围剿的时候,随时和团部联系。若是发现规模较大的游击队,可以申请轻型装甲连来对付苏联人。对于那些手中几乎没有重武器的苏联游击队来说,一辆步兵战车就是他们的大杀器!只要没有反坦克武器,一辆步兵战车甚至可以压制一个营的游击队!
步兵战车这种武器,也是肖柏根据后来的理念新生产出的一种武器。这种战车,履带式步兵战车是以德国的三号坦克作为底盘,进行了改装。这种步兵战车,车重为16吨,主武器为一门20毫米机关炮,并配备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