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万军队,对冲进围墙内的鞑子予以全歼。
经过半夜的攻防大战,朱由崧的两大王牌之师不辱使命,连续打退了清兵军数次进攻,清军吃了大亏,南营和北营两大战区加在一起,一夜之间折损了五万人马,全线溃退。
这个大胜仗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朱由崧的火器营始终没有放一枪一炮,让鞑子们误以为弹药将近尽,为下一步打下铺垫。
这一战由于朱由崧准备的充分,明军的伤亡并不大。美中不足的是,忠贞营的副指挥使马万年不慎伤了一只眼睛。
好在医药及时,朱由崧令最好的御医为其诊治,箭已经取出,包扎用药之后,伤势稳定下来,以已无性命之忧。
朱由崧率领众卿亲自探望,安抚了这对兄妹之后,继续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天亮之时,明营忙得不亦乐乎,清扫战场,掩埋尸体,救治伤员,打理刀枪马匹等战利品,处理战后事宜。
大战期间围墙之内的工程并没有停下,一万明军继续挖地道,该换班的换班,该休息的休息,一筐一筐的虚土从地下面抬了出来。
这些施工的明军将士得知又一次大获全胜时,再一次为御营和忠贞营竖起大指,当然更多的是盛赞他们的陛下运筹帷幄。
将士们的干劲儿更足了,现在负责砌墙的军将也开工了,有损毁之处他们修补好,继续按朱由崧的图纸施工。
这次朱由崧没有大肆犒赏三军,只是命军务司将将士们的功劳全部登记在册,等这一仗大获全胜的时候,在再行升赏。
第二天,斥候和锦衣卫来报,洛阳和白沙岗的清军又有大动作了,他们在集中炮火,看样子要炮轰明营。
工程才进行了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此时清军动用炮火来捣乱,无疑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况且朱由崧知道,清军的炮火也不可小觑,历史上李自成就是吃了清军炮火的亏,因为潼关大战相持了数月之久,最后还是清军运来了一批红衣大炮,攻破了潼关。
众将皆面露犹豫之色,看向朱由崧。
“朕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朱由崧一笑,胸有成竹。
“不知陛下如何应对?”
“和谈。”朱由崧冒出这样两个字,众卿愕然。
“和谈?”
“为了给我们的工程,赢得时间,朕不妨装一次怂。”
但是清军吃了那么大的亏,现在还是敌众我寡,鞑子能坐下来跟我们谈吗?众将甚为疑惑。
朱由崧继续道,“当然,这次朕须下些本钱,打算与他们划长江而治,让他们签字,我们退兵。”
这个本钱的确不小,现在大明的军队已经打过了黄河,划长江而治,就意味着明军主动撤退上千里,长江以北归鞑子,长江以南属大明。
这个代价的确太大了,大明朝自立国二百多年从未有过之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到有道无福朱由俭,从未有过这样的求和事件。
虽然只是假意和谈,众将也不无担忧,御马监提督太监安林用他那特有的鸡鸭嗓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皇爷,恕奴婢愚钝,万一鞑子真要在和谈文书签了字,陛下岂不是要兵退千里之外?不退兵,他们还是要加架炮攻营,陛下还会落下出尔反尔之口实,如之奈何?”
“哈哈哈,”朱由崧大笑,“尔想得简单啦,这么大的事,任凭四王也无法决断,他们必然到京师请示多尔衮,多尔衮野心勃勃,介时朕再给他们放一些烟雾弹,刺激一下他们的胃口,鞑子们必然断然拒绝,但是这样一个往返至少要个十天八天的,我们就赢得了时机,大计可成。”
“高,实在是高。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乃我大明之福,奴婢佩服的五体投地。”安林抚掌称赞,众卿也都心悦诚服了。
朱由崧很快拟好了两份同样的文书,把墨迹吹干,用上玉印。须派两个有胆识之人,到洛阳和白沙岗的清营中下书。
朱由崧经过仔细斟酌,决定派郑鸿逵和郑大木叔侄俩前往,这二将有勇有谋,文武全才,更重要的是对大明朝忠心耿耿,其忠勇绝对信得过。
在御帐之中朱由崧单独召见郑鸿逵和郑大木,这二将荣幸之至,深感责任重大,表示纵肝脑涂地,也要完成使命。
朱由崧很欣慰,赐御宴,并亲自作陪,以此种方式为二位英雄壮行。
用过饭之后,郑鸿逵和郑大木将文书带在身上,骑上两匹快马,分别带了两名小校,没有带兵器,只是暗藏利刃,以防不测。
出了明军的大营,叔侄俩分道扬飙,一个向北奔洛阳,一个往南奔白沙岗。
打发走了两位使臣,朱由崧一面命人加紧施工,一面开始继续放烟幕弹麻痹敌人。
要不然明军连打胜仗,却主动动装怂求和,退让千里疆土,鞑子不是傻逼。
朱由崧得让鞑子们有理由相信,自己也是迫于无奈!
于是派出军将四处打粮,其实他们的粮草很充足,至少维持一个月没问题。
现在是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而且连年打仗,兵荒马乱,田园荒芜,老百姓死走逃亡,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因此打粮是比较困难的事,有钱银子买不来,朱由崧又明令禁止抢劫,因此这些军将只有四处打探询访。
清军的探子也不是摆设,探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来回洛阳和白沙岗向四王禀报。
PS:第一更送到,因电脑出了问题,小草现在是用手机为大家码字,速度就慢多了,这一章花了近三个小时,凌晨三点起床,现在快六点了。请大家多多支持小草,谢谢!
(本章完)
第332章 和谈()
洛阳的英亲王阿济格和智顺王尚可喜,白沙岗军营的豫亲王多铎和怀顺王耿仲明,清廷的四大王几乎是同时迎来了明营的使者。
这是完全出乎四大王意料之事,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在推测明军弹药将尽的情况下,要学明军的战法,借助火炮优势,先炮轰明营,再行强攻,南北夹击,不仅能削前者兵败之耻,还能抓住或阵斩伪帝朱由崧,达到一统江南的目的。
大炮都架好了,马上就到约定的开炮时间了,明军的使者却到了。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样的规矩,地球人都知道。因此,郑鸿逵和郑大木昂首挺胸走进了清军的大营。
郑家的叔侄二人,分别见到清廷的四位王爷立而不跪,说明来意,逞上朱由崧的亲笔文书。
“划长江而治?”清廷的四位王爷看完后皆现大懵之态。
他们原以为朱由崧乘胜追击,是下挑战书来了,摆了什么阵,或者在哪里如何决一死战,等等。
可是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和谈!
和谈在历史上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明军连战皆捷,清军连吃败仗,节节败退,在这样的前提下,大明主动提出退让千里河山与大清和谈,这就显得不寻常了。
豫亲王多铎不敢做主了,和怀顺王耿仲明,大汉奸孙之獬等人商议之后,决定还是听听英亲王和智顺王的意见。
让明营使者郑鸿逵在营帐中等候,让怀顺王耿仲明在营中陪着他,其实也是看着他,豫亲王多铎带着大汉奸孙子之獬,领一只亲兵卫队,绕过明军大营,飞马往洛阳城而来。
白沙岗清军大营里离洛阳城不过五十余里,绕道也不过八十里,清军的轻旗骑如疾风闪电,仅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洛阳城中,英亲王阿济格与兄弟多铎遇到了同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难题。
奉旨出使洛阳的是郑大木,亦即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让郑大木在营中听侯消息,另一处营帐之中,英亲王阿济格和智顺王尚可喜共商国事。
“智顺王,此事蹊跷,不知王爷有何高见?”阿济哥格问计尚可喜,智顺王显然成了他的智囊。
“王爷,以小王愚见,这里定然有诈。”尚可喜可思忖道。
阿济格很同意这个看法,打了胜仗反而退让千里河山主动求和,用屁股想想也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但是具体诈在何处,任凭是尚可喜也搞不清楚。
只要答应在上面签字,朱由崧就把军队撤到长江以南,从此长江以北就是大清,长江以南就是大明,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白纸黑字上面压盖着御朱红玉玺,他们反复看了几遍这绝对不可能有假。
然而……
二王研究不出个一二三,决定找豫亲王多铎商议,正这时有亲兵来报,豫亲王多铎来到了洛阳城外。
二王大喜,命令城门大开并亲自出城迎接。
三王在洛阳城中会面,加上孙之獬,两个鞑子,两个汉奸,见礼之后,四个人寒暄着落座,茶罢搁盏,开门见山,直切话题。
这时他们才知道,朱由崧同时派出了两名和谈使者,两份和谈文书简直一模一样,笔法字体,日期用印,跟后世用复印机复印出来的差不多。
四人就更觉得朱由崧别有用心了,商议来商议去都觉得这里面有诈,但是诈在哪里,谁也断不出来,因为三十六计里面,哪一计也套不上,诱敌,诈降,缓兵,离间,通通不是这样的套路,哪一计也不至于在一路胜仗的情况下,割让千里,主动求和。
因为主动求和,割让土地,退兵千里,不说是战败方的专利,最起码这些都与战胜方无缘。
“管他们有什么阴谋不阴谋,干脆把伪帝派来的使者咔嚓一杀,炮轰明军大营,抓住朱由崧让他自己说出来不就完了。”最后阿济格有些急了。
多铎摇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我们可以给姓郑的动点刑,让他们俩说出来也是可以的。”
至此,鞑子莽汉匹夫的本性显露出来。
两个汉奸皆不赞成,说出一番话,两位鞑子的亲王也认为此事不能草率行事了。
郑鸿逵郑大木皆是武进士出身,在大明朝身居要职,文武双全,对朱由崧忠心耿耿。
因此用刑相逼不一定能让他们说出真相,另外郑家根深蒂固,以福建为根据地的东南沿海是他们的根基,坐镇福建的郑芝龙乃郑大木之父,郑鸿逵之兄。
提起郑芝龙在当时的朝野上下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个大海盗头子。他率领的郑家军更是威名远扬,有三万嫡系部队,各式军舰近千艘,干败过西方列强荷兰海军,屡败大明军队,练连崇祯帝对他也没有办法,只得招安。
郑芝龙虽然现在为大明之臣,但这只是名义上的,郑家军的实力强可抵国。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是,大明朝好对付,但郑家军难缠。言外之意是,灭了大明,郑家军可以招抚,因此对这叔侄二人不但不能胡来,还须以礼相待,抱有幻想。
两个鞑子的亲王认为这两个汉奸说的有理。
但这件事如何答复是个问题,正当四人犯难时,有清军的探子来报,说朱由崧这几天正在四处派人筹集粮草。
四人这才恍然大悟,就说是朱由崧不可能那么大方,原来是伪帝炮弹要耗尽了,现在粮草也告急了,残明只剩下半壁江山,哪知撑得住三路用兵?
伪帝御驾亲征,战线拉得这么长,听说过年都没回去,又没有勤王之师,补給供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