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股明臣-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解决完暂时的民事军政问题之后,朝廷那边召他入京汇报工作的批文也下来了。
崇祯五年时,陈渊在家刚过完新年,就携带文书章印正式踏上了入京之路。
在这几年,西北兵事不断,各地总督巡抚与其它一些地方官员往往忙得不可开交。原本一年一次的入京述职的制度也渐渐变得难以实行起来,为了便利行事,一般现在朝延有事才召这些地方的大员入京。要不是陈渊短时间内在宁塞平了反判,他哪里会有空闲去给京城的那帮官老爷作报告。
二月,陈渊自河曲渡过黄河,在山西军队的护送下,直奔京城而去。
三月时,陈渊便已站在北京城下。恢宏浩大的京都之城的确非西北那些小城可比,墙高体宽,敌台马面,内外环围,防守不可谓不严密。城内之中商业亦是发达,酒肆街巷,琳琅小贩,陈渊一时看花了眼。
之前会试时陈渊曾到过京城,但那会儿心全在科举之上,那有心思去欣赏京城街景,如今他细细看来,不由不感叹,原来王土之大,亦有地狱天堂之别。
陈渊到达京城之后便在驿站住了下来,第二日他先去了六部衙门,递交文书报告,向六部长官们通报了延绥的军政民事,三日后又得皇帝召见,在领事太监的带领下去到了紫禁城内。
崇祯对这次召见十分重视,他迫切希望身边能得有力的干臣,而陈渊以新建之军剿灭延绥大贼,无疑是表现了某些本领。所以这次召见,崇祯亦有试才之意,看看陈渊能否担得大任。
召见地点选在了崇祯君臣经常对奏的平台,那儿是前殿后寝的结合部,为非正式殿堂,所以无需过多的繁复礼仪,陈渊自正门跨进,只是一拜。
“臣延绥巡抚陈渊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万岁!”
陈渊立身抬头,崇祯只见得下面站了一位短胡玉面,精练宽瘦的男子,与两旁侯着的六部科道那些鹤须死儒形成了鲜明对比。
崇祯的年龄也不大,正值精力旺盛之时,他对朝中的死气一直不太满意,此时陈渊所带的些许活力,让其倍感亲切。
“陈爱卿舟车劳顿,可是辛苦?”
“臣每日思见陛下,只恐不能急,怎敢言辛苦二子。”
……
陈渊与崇祯两人之间先进行了一段礼节性的谈话,虽无关痛痒,却是十分重要,这是在显示君臣的和睦之态,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德标准的体现。
之后,崇祯便开始向陈渊问他想问的问题了。
“陈爱卿,你巡抚延绥,总理军政大事,可知现在西北局势到底如何?”
陈渊正了正身,知道接下来要认真回答了,于是想了一会,接着道:“回陛下,臣自在西北为官以来,所见多是饥民荒田。年年无雨,草木枯黄,百姓无以为食,皆割活人以供之,可伶父母,易子杀儿,边食边泣。更有甚者,鬻人肉于市,当街叫卖,每斤价钱六文。如此惨相,实在让人毛骨懔懔。”
崇祯与在场大臣听了,无不面露骇色,他们只知西北势势危,怎想如今已到这等地步。
“西北百姓们不仅要面对天灾,更要应付人祸,朝廷加响,地方盘剥,以至人无活,税却至,那能得人心。所以近年来盗贼四起,到处作乱,朝廷剿匪,又要加税,以至更多百姓从了贼,以此循环,局势更坏。”
赋税的加响,当初是崇祯帝亲自拍板的,陈渊质疑加响,等于是在质疑崇祯帝“英明神武”的决断,于是立马有大臣出列道:“陈大人身在西北,自然是不知朝廷的困难,我大明如今不仅有西北的匪患,更有辽东的外敌,如不加赋加响,怎能维持局面。”
陈渊丝毫不退让,仍义正言辞说:“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扰乱天下者乃陈胜、吴广一二也,汉唐之广大,亦被张角黄巢所亡。如若没有内弊,任塞外蛮胡几万强师,也敌过我朝万万之民。所以当前首要者,非辽东之患,而为西北之患!”
平台之内,并非所有大臣都是加赋的支持者,其中就有兵部尚书梁廷栋为陈渊说话。
“陛下,现在西北边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存都是问题,哪来余粮钱款应付赋税,微臣建议,不如减免一二,以示陛下之恩德。”
对此,崇祯不作任何表态,他望了望陈渊,又问道:“既然陈爱卿对西北了解如此之深,可是有什么破解良策?”
陈渊见崇祯毫无减免税赋之意,也就不作幻想,回道:“陛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朝廷之局势,好比病入膏肓的患者,只一味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将作用甚微。我大明病根之所在,乃在财政之途,财政不通,则民事不通,军事不通,此三者息息相关。陛下要想摆脱当今困局,只有先通财政,然后再理民生,正法度,革军弊,之后便可富国库,安内政,广贤良,集强军,驱鞑虏,开彊土,壮国力,以至开创万系之盛世!”
陈渊一言下来,说的铿锵有力,崇祯听的也是激情澎湃。在龙椅上,他不禁暗暗握紧了拳头。
本章完
第34章 陈渊要入阁?()
陈渊为崇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这正是他一直期望的。
崇祯自幼阅览群书,尤其酷爱历史著作,对于《资质通鉴》《贞观政要》《帝鉴图说》这一类帝王必修历史读物相当熟悉,登上皇位后也仍然把这些书籍作为日常读物和参考资料排列在案头和隔架上。对于历史上那些君圣臣贤密切合作,共同创造丰功伟业的盛世,他极为羡慕,也极想在自己的统治时期再现一次那样的盛世。按照他的自我推断,君圣这个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自己在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同历代君主相比,即使不算是最上乘,起码也是上乘的。而现在国家危亡,不是自己不行,尽是底下臣子不用心竭力。
崇祯帝对他的臣子一直抱有不信任不满意的态度,以至于历史上崇祯一朝有阁相五十人,除一两个任期稍长,其它大都是走马观花,几月时间便被换下,这在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而事实上,崇祯朝的朝臣也的却是不争气。就拿崇祯元年的上半年来说吧,首席内阁大学士先后换了四个人,施凤来、李国榗、来宗道和周道宗,始终是敷衍了事、暮气沉沉。崇祯帝精力充沛,又特别勤快,几乎每天都要召集内阁成员讨论国务,各位大学士们也每天辛辛苦苦的进宫、叩拜、承旨。但这些老官僚大都老滑有余,干练不足,召对的时候只会唯唯喏喏,很少能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有几次,崇祯帝在极其失望的情况下只能对几位阁臣说:“难道这就叫召对吗?”几位老先生仍然是唯唯诺诺而已。就连阁臣们专司的票拟也不能让他满意,错字错句时有发生,内容方面更是因循守旧,等因奉此,毫无建树,毫无新意。
还有更让崇祯生气的。那一位一度成为首辅的周道登,表面看来像个老学究,但反应之迟钝让人震惊。有一会皇帝问他,为什么说宰相要用读书人。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说,这个问题臣要回阁中查一查书才能确切回复。崇祯帝开始听了很不高兴,后来大概觉得如此草包宰相实在少见,不由笑了起来,又问:“近来本章中总是提到‘情面,这个‘情面’是什么意思?”周道登说:“‘情面’者,‘面情’之谓也。”弄的左右都憋不住笑出声来。
官僚昏庸至此,崇祯怎能放心,所以他只有通过不断换相选人,期待能在众多大臣中选出贤臣,帮助自己重振大明。就在这个时候,陈渊映入了他的眼帘。
从那日崇祯召对陈渊之后,宫中就传出消息,说皇帝有意让陈渊入阁。一时间朝野震动,都抱怨说皇帝又一次不按常理出牌了。因为一来陈渊不过而立之年,如此年轻就成了阁臣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二来陈渊是一外臣,在有明一代,阁臣选拔一向是遵循“非翰林不入阁”的原则,而陈渊当年科举虽取了进士功名,但却是名列三甲之内,在众举子中属垫底的存在,自然是没资格入翰林的。
崇祯是位非常有主见的皇帝,定是不会被传统所束缚,他要真是想让陈渊入阁,谁也阻止不了。所以在有些人眼里,陈渊入阁似乎是板上钉钉了。
任谁都能看出,陈渊已经受到了皇帝的青睐,这必然引起政治投机者们的注意。果然,在传言放出去没多久,陈渊所在驿站便门庭若市起来,大大小小的官员来了不少,陈渊一时难以应付,只收了他们的拜贴,然后说日后会依拜贴回访,就把他们全都打发了。
京城许多官员都想攀附一下陈渊这个政治红人,可也并不是所有。一些自允清流的御史们就很看不惯陈渊的行为,一纸奏折便将他告到御前,言他持宠骄横,广交百官,似有结党营私之嫌。
夜里,乾清宫暖阁内,崇祯端坐在宝椅之上,手里拿着那位状告陈渊的御史折奏观看,突然,有太监来报,说锦衣卫南镇抚司指挥佥事吴孟明请求面圣。
“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一身夜行衣的吴孟明从外面跨了进来。
“臣锦衣卫指挥佥事吴孟明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谢万岁。”
“怎么样?消息放出去后都有哪些人去拜访了陈渊啊?”崇祯放下了奏折,对吴孟明问道。
“回陛下,能去的基本都去了,连首辅周延儒周大人都去拜会了。”
崇祯听了吴孟明的话后一时显得十分不高兴,他又翻了翻那封针对陈渊的奏折,然后又问:“可有什么人没去的?”
“有几个与朝臣格格不入的东林党人士,以及次辅温体仁温大人没去。”
“温体仁!”崇祯脸上逐渐舒缓了些,这时候,一旁伺侯的太监王承恩,连忙帮腔。
“一众大臣中,果然还是温大人最识大体啊!”
历史上,崇祯一朝五十相,独以温体仁任期最长,共七年辅臣,四年首辅,他是一名高明的政治家,很能把握崇祯皇帝的心,在朝中无朋无党,且清介不贪,与太监们的关系也处理的很好。
因为太监们是常随皇帝左右的,一句悄悄话对皇帝产生的影响可能比全体朝臣的集体启奏还大。崇祯自认为是从来不受宦官影响的,对掌管国事的太监们也非常严厉,但他实际上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受了极大的影响,温体仁对这一点从来不敢掉以轻心,平时在内阁,哪怕是一个最没有权势的小内侍来传话办事,他也总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在其它场合他并不招摇过市的同太监们交往,但时刻不忘恭敬二子,不少太监对他颇有好感。所以,在皇帝身边有什么事都尽量帮他讲好话。
果然,在王承恩一席话后,崇祯心里更加舒坦,又问吴孟明:“陈渊这几天是如何应付那些人的?”
“除了位高权极的大臣外,陈大人能推的都推了,送来的礼品也是一概没收。”
“嗯!”崇祯很是满意,这一次的考验,陈渊算是合格了。
本章完
第35章 对话徐光启()
自打陈渊要入阁的消息传开来之后,陈渊便忙得不可开交,他疲于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