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纵兵夺鼎 >

第411部分

纵兵夺鼎-第411部分

小说: 纵兵夺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做到了,从李傕郭汜等凉州宿将手中夺回皇帝,这对每个汉家武士而言都是难以言喻的功勋,但他们并不期待朝廷赏赐。河内郡温县的乱象都被他们看在眼中,皇帝不好过。也正是因为知晓皇帝不好过,让他们觉得此次出兵关中,是做了正确的事。

    汉朝子民,若连地位尊崇的皇帝都过不好,这个国家就坏到什么情况了?

    幸好有燕将军。

    幸好。

    不过没等太久,数骑自城中奔踏而出直走营中,正是燕北与部下诸校尉,进入营地翻身下马,撒了缰绳交给部下,燕北一面向中军帐走着一面发泄着奚落道:“嘁,这些王八蛋!若在朝中久居,怕是要被他们气死!”

    典韦在身后瓮声道:“医匠说了将军三月不得动武动气,不能奉迎皇驾事小,身不安泰便是大事了。”

    “这些朝中公卿懂个屁,董公在时这等鸟气便受过一遭。”华雄也在一旁帮腔消气道:“将军敬着他们,他们便想夺你权柄,以为你是怕了他们威权,得寸进尺好不要脸;若逼急了放兵动刀,杀他们个血流成河,一个个倒是消停地噤若寒蝉,却在暗地里骂你是国贼。士大夫一张口,便教咱们这些边州人里外难做,什么东西!”

    燕北也不理会华雄的牢骚,尽管他觉得华雄所言是有几分道理,但也未免将满朝公卿都一棒子打死。就像这凉州人是有好有坏,士大夫也是一样,而且士大夫反董卓也是他活该,好端端的想要攥取最高权力,那就必须承受这条路上的满地荆棘。

    燕北心里有自己的盘算,今日从朝廷看似负气出走,实际上却能让朝中明白事理的官吏都将心思放到自己身上,也能打消掉他们对自己想要把持朝政的担忧。且不说现在满朝公卿除了依靠自己别无他选,就是董承真有办法带着他们不依靠自己难道燕北就只能入朝这么一次了?

    燕北若不走还好,如若真负气走了,所有人都会知道是董承驱走了燕北。在这之后,每当百官公卿失去粮草沦落野地,便会思念一次燕北,责骂一次董承。

    这次他能入朝进贡,下次就能率军勤王。举起清君侧这面大旗,幽冀铁骑之下,区区董承长着一副福薄的面相,受得起吗?

    只是这些思虑却不好告知自己的部下,看着太史慈有些闷闷不乐地坐在帐中,燕北也并未开口劝慰。怎料到太史慈坐了半晌竟自己率先对燕北开口道:“将军,我等回冀州吧,肉食者甚是无知,不可与之共谋大事!”

    太史慈话音刚落,杨奉便带着麾下一众白波旧将至帐外,闻言也不通报便掀开帐帘赞道:“子义校尉所言甚是!杨某入朝这几日,也与子义校尉所见略同!遍观天下各州,诸侯也好、乱军也罢,到底都是万众一心,如咱们幽冀并三州,便以将军马首是瞻,故而可成大事。朝廷官制散乱,为李郭之祸各不掌权,偏偏朝中大臣勾心斗角,为目下小利你争我夺,好不幼稚!”

    说罢,杨奉这才对燕北拱手拜道:“若将军不弃,我白波众愿随将军一道离开朝廷。”

    杨奉这边慷慨陈词燕北自是应允,一旁焦触通报后入营也不说别的,只是恭敬拱手道:“主公,属下不愿再在洛阳虚耗光阴,愿回冀州鞍前马后。”

    同盟也好,部将也罢,此时丢下唾手可得的地位官职愿随他一同回还冀州,自然让燕北心中感慨激昂,当下差点便将心中思虑和盘托出,不过所幸,就在此时忽有营卒来报,跪拜帐门拜倒道:“禀报将军,执金吾伏完来访,请求入营。”

    燕北心中有所猜测,却有些摸不准伏完来的目的,当即命人放伏完入营。伏完本就不是胆魄超人之杰,加上年事已高,虽然过去也是带过兵的中郎将,不过进入燕北营中亦是心有紧张之感,入帐后拱手行礼,便见坐榻上的燕北笑道:“执金吾是陛下派来送燕某离开的吗?”

    “将军何必如此心急,钟元常并无侮辱将军的意思,还请将军不要责怪他。”伏完面上尽管都是皱纹,却有一番老好人的气度,燕北自然不会对他摆什么脸色,到底还是皇后的父亲,当即请他入座,便听伏完说道:“陛下派老夫来是为了留住燕将军,老夫以为将军说让皇驾前往洛阳只是气话,现在的洛阳即便多有修缮,亦难让皇帝行事,何况无兵无粮,天下还有哪里对朝廷来说比冀州更安全的呢?”

    “若是寻常,燕某断不会如此气愤。您是国丈,世勋世禄的贵人,想必是明白事理的。单单这两日,燕某对陛下难道有什么不敬之举吗?除去李傕郭汜段煨,救陛下出函谷关,难道有哪里不尽心尽力吗?”燕北强做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而且他确实心里也觉得有些气愤,摊手说道:“燕某起于辽东,自朝廷失去掌控天下的能力,四方豪杰俱起,燕某也不例外,数年戎马倥偬东征西讨,平定幽冀,难道燕某的权势还弱小吗?若非见不得陛下受困于贼人之手,燕某何必要劳心费力盘算着将皇帝接至冀州,难道我只为了给自己惹麻烦吗?”

    “他们以为我是董卓李傕,却不知晓燕某若在冀州可要比董卓李傕舒服的多!”燕北说着抬手指向温县城池的方向,嗤笑道:“燕某若有董卓三分暴戾,方才便下令军卒封锁官寺,墙头架强弩,将百官公卿统统紧闭其中,每日只给陛下送上饭食,凡是胆敢抢夺皇帝食物的官吏统统射死只需三日,谁还敢说燕某不是?”

    听到燕北以如此大胆之语欲行无比可怕之事,伏完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却见燕北望着他轻轻摇头,面上甚为遗憾。

    “可惜,燕某生性并非那般暴徒。”

第一百零四章 议定迁都() 
“燕将军,他不回来吗?”

    刘协已经习惯生活在惊恐之中,即便如今那些把持朝政的西凉诸侯皆已毙命,但他们过去带来的恐惧仍旧让汉家天子夜不能寐。

    现在,当刘协见到伏完形影单只地返回温县官寺时,那种久违的惊恐再度袭上皇帝心头。正如皇叔刘豹说的那样,没有燕北,他们无法通过两军交战的河内东部抵达魏郡。

    就像杨奉说的那样,朝廷官职混乱。盖因局势混乱,此次东迁之际,王邑等沿途侍奉的共十三位得到列侯的赏赐;董承等沿途共甘苦的大臣则亦官职封赏、爵位加赐不绝,在更为艰难的长安至函谷关的路上,不少大臣早上刚得到列侯的尊贵,晚上就被李郭杀了,这等混乱之际,刘豹仰仗高祖与光武的血脉得到皇叔的称谓也不奇怪。

    毕竟他不单单是汉室宗亲也是匈奴人,在官职与爵位上都不合适,倒是这种言语上的口头尊敬更容易也实在些。

    皇帝也不是傻子,他不能只依靠董承那样的凉州旧将,亦不能单单依靠伏完、杨彪这种学者大儒。当下的局面,没有手握兵马的重臣性命便只在朝夕之间,攥着匈奴左贤王部的刘豹就是刘协在危难时能够驱驰的唯一力量。

    尽管司州、并州一带通往冀州的路并不只有这一条,但现在他们还能选择什么呢?难道要带着皇帝去走太行八径吗?且不说在燕北授意下黑山军会不会让皇帝通过,单单蜿蜒回转的太行山道与口粮不足带来的危机,就足够让满朝公卿为之却步。

    等他们抵达冀州,这七八万人还能剩下多少?

    “陛下,燕将军去意已决,不过他也说了,他仍旧是汉家臣子,若陛下欲迁都邺城,他也不会阻拦。”伏完这么说着,给刘协身边惊慌失措的皇后伏寿送去安心的眼神,拱手说道:“前将军的兵马在济水河畔等待三日,是邺城还是洛阳,他交给陛下裁决。”

    交给陛下裁决!

    这话听着刘协心里真舒服!长久的时间里,董卓四年,王允一年,李傕四年,这天底下什么事轮得到他这个皇帝亲自裁决了?他八岁登基,又无母后相佐,就连娶谁亲谁都不得自己考虑,想不到亲自裁决的第一件事,竟是迁都这般的大事!

    为此刘协当即再度召集百官于温县官寺,问道:“洛阳年久失修,近畿田地荒芜,已不适合作为国都。朕欲迁都邺城,诸公意味如何?”

    说实话,若在先前燕北在时皇帝提出这样的要求,诸多公卿多半以为是燕北胁迫皇帝迁都,打从心底便不乐意。可如今燕北都负气离去,洛阳又着实难以作为国都,这下子便教这些朝臣各个哑口无言了。

    就连先前对燕北十分不放心的钟繇,此时也没有做声。他本想借着燕北在的时候与他好好谈谈,看看他是否有足够的治国方略,毕竟如今主少国疑,天下又时局动荡,钟繇也生怕皇帝所托非人——进了冀州,便是将刀柄交给燕北,他所行何事,可就在无人能约束了。

    只是他没想到,燕北竟将对董承的怨气猛地全都发泄出来,更是负气而走引得朝中带兵诸将除了匈奴人竟是一个不剩皆鸟兽散。

    这又何尝不是让他认识到如今朝廷的局面,并非是燕北强逼着朝廷迁都邺城,是朝廷求着燕北迁都邺城才对啊!

    虽然相通了关节所在,钟繇心里还是对燕北这样拥兵自重的诸侯感到不快,只是现在却说不得什么了。除了燕北,朝廷再无其他选择。

    有心劝皇帝前往兖州,虎牢关的道路却为燕北部下将领徐晃把持,何况如今曹操还在河内与燕北军交战,这让诸多公卿对此时仍抱有疑虑。至于荆州更是不必想了,张济正率领兵马大掠南阳,华山底下就那一条路,除非他们能战得过凉州骁锐,否则荆州根本不可能。

    其他州域,更是指望不上。

    如今能保全皇帝威仪的便只有迁都邺城一途,再无他选!

    许多朝臣的心里同钟繇想的一样,而更多的人如今则只寄望于迁都邺城后能吃到些像样的饭菜,不必与人同挤一张床榻或露宿荒野,当即堂上一片附和之音。

    自然也有对此感到不快的,伏完一直盯着董承,眼见他左顾右盼寻不到能够说话的同僚便想开口,连忙率先打断道:“董将军最好还是不要开口了……燕将军在济水等着您,想要问询阁下在关中向皇后拔刀的事呢。”

    伏完轻飘飘一句话,吓得董承面无人色。

    在函谷关以西时,李郭相攻,董承带皇帝逃出大营步入野地,六宫妃嫔都步行出营跟随。伏皇后手持细绢数匹,董承见到后威逼伏皇后交出细绢,不过稍有迟疑便引得董承大怒,喝命符节令孙徽持刀相逼,斩杀皇后左右侍女,血都飞溅到皇后衣襟之上。

    这件事伏完知道,却不敢在行军队列中责骂部下有千余西凉兵的董承。就连皇帝在逃难中都顾全不了自己的性命,又哪里敢去惩处有救驾之功的董承呢?直到燕北帐中问他董承可有跋扈之举时才和盘托出,引得燕北大怒。

    此种事件,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可偏偏董承最怕的就是这种事被燕北知晓。他三番五次触怒燕北,如今这事便正像是将刀子递给燕北让他将自己杀死!

    此时伏完说出这话,董承哪里还敢再说什么,满脑子都在思虑自己今后的退路。

    没了董承多嘴,皇帝的迁都邺城提议转眼便在朝臣中得到众多支持,当即飞马传信济水河畔,告知燕北这个消息。

    尚未行至济水的燕北收到皇帝诏令,脸上这才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